【作者】:宋洪兵,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郭沫若的法家观与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人生遭遇密切相关。郭沫若认可前期法家,认定他们为“国家本位”,注重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民利益;但申不害与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则为“君主本位”,根源在于二人受道家影响,主张“术治”。故而郭沫若激烈批判之。他主张秦始皇采用了韩非子的政治观念,故他区分吕不韦与秦始皇的两条政治路线,批判秦朝政治实为“奴隶制度”的“回光返照”。这与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内部有关法家(包括申韩、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存在分歧。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家均认可法家推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功绩。郭沫若的法家观既有现实政治斗争的因素,他批评申韩与秦始皇,目的是为了批评当时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同时也有方法论的因素,他综合采用“人民本位”与“社会发展五阶段论”的立场,导致他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学术分歧,并最终坚持了一种与中共官方意识形态迥异的法家观,这为他在“文革”末期的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埋下了伏笔。郭沫若的“人民本位”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内部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观点。
【关键词】:郭沫若;法家观;马克思主义史学;人民本位;社会发展五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