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庚子慈禧西行议定过程考析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1-01-22 浏览次数:

作者:郑泽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200433。

摘要:庚子西狩作为庚子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及发展都有深入挖掘的必要性。虽是突发事件,然此动议其实早被提出,且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复杂过程。早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下旬,慈禧太后便产生离京避祸的念头并有所准备,由于局面尚可转圜,故未成急务。六月中下旬,天津失陷,慈禧西行之意又起,因重臣劝谏而止。七月形势急转直下,慈禧太后、光绪帝遂决定于七月十六日前后动身,而碍于交通不备、朝臣反对等诸多原因再度搁浅,终在二十一日联军枪炮声中仓皇离京。

庚子事变作为晚清政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向来为学界所重视,论作迭出。然而目下关于庚子西行的研究尚不充分,较多未发之覆,殊属憾事。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爬梳整合近世史料中有关西行决议的蛛丝马迹,并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来探讨西行产生的复杂过程,进而对庚子年北京沦陷前的政局与社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庚子西行 “十六日定议”说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八国联军自天津起兵,一路向北,于七月二十日开进北京。二十一日,联军炮火已逼近皇城,慈禧太后、光绪帝(下文简称两宫)于当日仓皇离宫,踏上西行之途。此行极为匆忙,万事欠备,因此相关资料多言其仓皇之状,从而造成西行之策完全系临时之举的幻象。然而事实上,西行之议在此前便被两宫采纳,只是其后因故搁浅。目前学界多倾向于以七月十六日作为两宫初步采纳西行动议的时间,盖因史料中不乏佐证。如此,几乎形成了“七月十六日决议”的“定论”。然而,此说尚有商榷之余地。

七月之前两度 “起意”

关于两宫西行的传闻出现较早。两宫产生出走之意确实远早于七月十六日,依事推及,应在五月下旬首发其议。或许是因为局势尚未崩坏彻底,转圜可期,故此议未成急务。六月中下旬,随着天津失陷,局势越发扑朔,慈禧太后又欲离宫避祸,最终在“徐(徐桐)、崇(崇绮)、怀(怀塔布)诸公”的劝谏下才作罢。以上便是七月之前两宫的两次出走的计划与搁浅情形。

七月十六日是定议还是行期

时至七月,停战议和未能实现,京内形势越发失控,西行传言甚嚣尘上。那么是否存在“七月十六日决议”一说呢?或可认为,七月十六日更有可能是预定的行期,而定议日期应早于十六日。

通过查阅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大吏在七月中下旬的来往函电,可知在该段时间内,诸人曾为应否谏阻两宫西行发生分歧。李鸿章发起会奏一事亦可为梳理西行决议提供线索。可以判断,不迟于七月十八日,两宫已经有西行之想法。其余史料则将定议日期进一步向前推导。论者往往以赵舒翘日记作为十六日定议的证据,实则在此之前的七月初七日。

缺少车辆成为两宫打消西行念头的直接原因,时为七月十七日。七月十六日曾颁一上谕对西行事宜进行安排,可惜该谕的主要内容已遗失,仅保留了朱笔圈点的留守及随扈名单,否则当可作为证明西行动议真相的关键证据,不过从颁布时间及补注中所言缮旨后次日“送堂递上,未发下,其日方罢巡幸议也”,同样可以断定该议本定于该日前后实施,并于十七日废止。以上足以证明西行之议早在七月初即已提出,而预定的行期则指向了十六日或十七日。根据当时中外各方所探情报,亦能旁证此推论。

西行动议的搁浅与重启

综上所述,除了五月及六月夭折的两次避祸之议外,该议最晚应于七月初提出,而非七月十六日,十六日或十七日应是计划出行时间,只因流布过程中发生讹传,故有“十六日定议西行”之说。是以从七月初至七月十六日,西行其实经历了一段准备时间。七月十六日出宫之议之所以暂时搁浅,车马等交通用具难以满足内廷庞大人员所需是最直接的原因。此外,重臣的劝阻应也发挥重要作用。除却上述原因,另有二事致使慈禧太后取消七月十六日的西行计划。一是出于安全考虑,以防皇室安全有损。二是与两宫不明战争局势有关。总之,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两宫并没有于七月十六日成功出行。直至二十日,京城守势不支,此议才重新提上日程,并于次日一早仓促实施。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这一天,两宫踏上了离京的路途,标志着庚子西行的开启。西行作为一个政治事件,无疑是突发性的,然而作为一项计划,其发展则是经历了一个“三起三落”的波折过程。

五月中旬时,巡幸传闻就在坊间流布。五月下旬,两宫首倡其议,并有造篷、筹办车马等准备,然因局势尚未完全崩坏,故此议在六月初便沉寂下去,此为西行决议的“一起一落”。至六月中下旬,天津失陷,局面恶化,这才又将离京之议提上日程。不过在荣禄、徐桐等人的劝谏下,此次计划又成画饼,是为“二起二落”。三议西行应发生于七月初,而七月十六日(或十七日)应是计划行期。之所以再度搁浅,则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1)交通工具不足;(2)王公大臣的劝谏;(3)保卫皇室安全;(4)误信战事告捷。

 

文章摘自《历史档案》2020年第4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