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歌谣传播路径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2期 发布日期: 2023-07-05 浏览次数:

【作者】陈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传统的民歌曲调改编创作出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歌谣,成为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在当时的鄂豫皖苏区,为了最大限度进行革命宣传和动员,革命歌谣的传播路径也趋于多元化,除了承袭传统的口头传播方式,也充分利用以报刊和歌本为载体的大众传播、以宣传队为载体的组织传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育传播等方式。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相结合的特点,既强化了革命歌谣的宣传动员功能,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地方实践。

革命歌谣,是指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利用传统民间曲调填词改编而成的一种红色音乐乃至红色文艺形式,旨在向民众宣传革命思想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民众积极拥护和参加革命活动。苏区时期堪称中国共产党改编创作革命歌谣的鼎盛时期,而且当时为了最大限度进行革命宣传和动员,革命歌谣的传播路径也趋于多元化。

一、以报刊歌本为载体的大众传播

书籍、报刊、标语和传单都是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具有制作简单、发行量大、触达面广等特点,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革命主张的重要路径。鄂豫皖苏区所在的广大农村地区通过手动的油印或石印设备满足印刷报刊、本册等的需要,于是报刊、歌本、传单就都成了革命歌谣传向大众的主要媒介。

苏区的自办刊物通常将政治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所以革命歌谣也能随着报刊文章而发挥其广泛宣传的作用。歌本也称歌集,指专门记载歌谣的书籍或小册子,既有印刷的,也有手抄的。苏区歌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把不同群体改编或创作的革命歌谣词句固定下来,避免记忆失真造成的传播障碍,所以也是革命歌谣较常见的传播形式。传单是指印有或写有特定宣传内容的单张宣传品,具有内容简洁、制作容易、发放便利等特点,因而是当时传播工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品类。

报刊、书籍和传单这些较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广大苏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助中国共产党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充分宣传革命进步思想。

二、以宣传队为载体的组织传播

革命歌谣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传达着革命思想以及党的精神和路线。作为重要的宣传武器,其传播必然不能止步于无声的形式——在革命歌谣与各类目标受众之间,另一座重要的桥梁就是苏区的宣传队。他们以有组织的、多样的现场形式传播革命歌谣,能将其含义更有针对性地从上至下传递给不同的目标群体,取得更有具身性的效果。

女性的情感通常更加细腻,更容易接近普通群众,演唱歌谣的感染力也更强,因而可以在革命歌谣的组织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苏维埃政权和妇女组织越来越多地建立了妇女宣传队,其开展宣传的常见形式之一就是演唱革命歌谣。红军政治部的文化干部和宣传队根据作战的实际情况,创作了大量用于战地宣传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传到国民党军队尤其是不受蒋介石重视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之中,往往能引起士兵的共鸣,在策反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鄂豫皖苏区形成后,音乐队便成为各级苏维埃政权文化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表演宣传。

革命歌谣通过具体的歌声、动作和传统乐器伴奏表现出来,生动地将革命思想和主张传播到苏区民众的脑海中,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育传播

鄂豫皖一带掀起革命风潮之后,党组织出于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很快将苏区的教育事业提上了议事日程。鄂豫皖苏区的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分为多个类型,其中,相较于侧重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的干部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军事教育分别偏重于文化普及、革命思想、军事知识。至于运用深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曲调改编创作革命歌谣,也被普遍运用于这三类教育活动中,从而广泛传播。

苏区的普通教育主要是中小学教育。为解决“儿童不爱读书,不爱到学校去”的问题,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强调“多用各种画报、小画、小歌来教育儿童”。革命歌谣由此逐渐进入苏区课堂并列入教育大纲,成为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要资源。

鄂豫皖苏区的普通教育学校音乐课程的名称并不完全统一,有的学校称“音乐”,有的则称“唱歌”,但在大量教唱革命歌谣方面是一致的。在这一指导原则下,鄂豫皖苏区的革命音乐教材在借鉴新式学堂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颇有结合实际需求的创新,而且又可分为官方统编、民间手抄两类。其中,官方统筹编写的革命音乐教材的教学内容以苏区流行的革命歌谣为主,编印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具有通俗性、大众化、阶级性、流行性等特点,特别适合在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中传播。至于民间手抄革命音乐教材,通常是指一些基层干部、教师和群众基于学习和教唱的需求而主动手抄的革命歌本,内容通常为流行于苏区的革命歌词。

社会教育旨在面向成年群众进行文化普及,提升其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鄂豫皖苏区的社会教育由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的社会文化科负责,接受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革命歌谣由于借鉴了传统民间曲调,在社会教育层面也受到重视,从而增强了其在工农群体中的影响力。

唱歌作为一种通俗的、富有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在农民夜校和工余学校中都被大量使用。识字运动是面向工农群众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其开展一般依附于苏区文化教育委员会设立的各种文化团体,比如读报班、识字班、列宁室、俱乐部、演讲所、游戏场等,尽可能吸收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在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的推动下,革命歌谣被普遍运用于识字运动中。

来自苏区普通百姓当中的红军战士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无法掌握复杂的理论和政策。从他们比较熟悉的传统曲调改编而来的革命歌谣,能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他们接受革命的基本道理,还能够提振士气,因而也被普遍运用于红军的教育活动之中。革命歌谣经常在红军训练和战斗的间隙用于对士兵进行政治和文化知识教育。红军学校也经常使用革命歌谣为战士们传授革命知识。总之,歌谣虽没有精致的曲调和雅驯的歌词,但作为乡村民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文艺,自然能在苏区的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红军教育中贴合各自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和心理认知状况。它们只要经过革命化的编创,即可在辅助休憩的同时发挥教化作用。

四、以普通民众为载体的口头传播

苏区工农群众分布广泛,流动性较强,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所以革命歌谣常以演唱形式在他们中间口耳相传。具体来说,这种传播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形:一是有针对性地在公众场合集体传唱,二是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口传唱。

在公众场合演唱革命歌谣属于一种定向传播行为,因为承载着特定内容的歌谣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导向性。这种演唱活动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能兼顾娱乐性。

普通民众作为革命歌谣的主要受众,一般是受教育的对象,除了已经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干部或宣传队员之外,并不会刻意传播革命歌谣。然而,他们学会的革命歌谣依然可以逐渐内化进入思想,并影响着行动。革命歌谣在群众中的自发传唱虽然可能没有明显的教化目的,但也能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激励和愉悦。

经过革命化改编的歌谣,通过文本、行政、教育、个人生活等多种途径在广大苏区民众中不断传播,为宣传和动员起了弥足珍贵的作用。

在鄂豫皖苏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领导下,革命歌谣的传播模式呈现出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相结合的特点。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苏区的传播和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苏区的实践,都有革命歌谣的一份功劳。这一路径后来不断进化,继续服务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乃至整个新中国,对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影响深远。

摘自《艺术传播研究》2022年第4期,原文约1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