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美国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形象建构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3-10-01 浏览次数:

【作者】张咪,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美国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基于自己的宗教观念塑造印第安人的形象。随着印白关系的演变,清教徒建构的印第安人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在初遇印第安人、改造印第安人、与印第安人作战这三个不同阶段,清教徒分别建构了“撒旦的仆人”“祈祷的印第安人”“恶魔的化身”三种印第安人形象。这三种形象都是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他者想象”,反映了清教徒自身的处境、焦虑和期待。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恶魔想象,推动了美国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观念的发展,对美国的族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聚焦于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以宗教观念为中心,探讨清教徒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建构及其变迁。

在基督教传统中,恶魔想象是建构“他者”形象的重要途径。清教徒作为大西洋世界新教徒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受圣经和欧洲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恶魔想象是对圣经文本和欧洲恶魔巫术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一、“撒旦的仆人”:清教徒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初步建构

清教徒根据上帝与撒旦宇宙斗争的逻辑,解释他们遭遇的各种危机,并恶魔化他们所面临的敌人。清教徒用圣经中的故事类比他们在新世界的经历,用圣经中的隐喻描绘和阐释荒野。在他们的笔下,新英格兰的荒野是苦难、黑暗和罪恶的象征,是魔鬼的领地、异教徒的王国。

圣经还决定并限制了1617世纪欧洲人和美洲殖民者讨论印第安人起源的框架和范围。根据《旧约·创世记》的理论,他们认为印第安人是亚当的后裔,很有可能是以色列十个流散部落的后代,并从旧世界迁徙到新大陆。

与圣经时代相比,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人恶魔想象最大的发展在于他们将巫术和恶魔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恶魔巫术(DemonicSorcrey/DiabolicWitchcraft)观念。这一观念认为,巫觋通过与恶魔订立契约获得了超自然的力量。恶魔崇拜是这种新的巫术观念的核心要素。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在和印第安人正面接触后,把不信奉上帝的印第安人塑造成撒旦的仆人。他们把印第安人的语言称为撒旦语,把印第安人的万物有灵信仰看作是撒旦崇拜。清教徒对印第安人信仰的恶魔化塑造,不仅反映了清教徒对印第安人信仰的蔑视和偏见,而且折射出清教徒对自身基督教信仰的优越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殖民地初期清教徒虽然赞同印第安人是撒旦的仆人,但认为可怜的印第安人被撒旦欺骗了。在清教徒看来,印第安人在撒旦的统治下沾染了不好的习性,但还是认可印第安人身上存在着可贵的品质。因此,清教徒相信,只要向这些可怜的印第安人传播上帝的福音,他们就能找回迷失的灵魂,摆脱撒旦的控制。

二、“祈祷的印第安人”:文明化改造与清教徒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再建构

清教徒来到北美时,面临的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大陆和各种难以预料的困境。为了凝聚共同体意识,克服眼前的苦难,他们构建出一种身份认同——上帝的选民,宣称进入荒野的使命是“驯服”和“教化”他们的新环境,把荒野改造成上帝的伊甸园。然而,事实上,为了在荒野中生存,第一代移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印第安人,不少人不得不加入印第安人部落。在虔诚的清教徒看来,这无疑是撒旦的胜利和文明的退化。于是,如何在荒野这种远离文明、完全自由的环境中保持信仰,避免印第安人化,成为新教徒面临的重大挑战。清教徒所采取的策略之一是清除林地,开发农业社区,建立教堂,使信徒坚定对上帝的信仰,并坚持英国的生活方式。清教徒的另一大应对策略是将印第安人基督教化和文明化。在此过程中,清教徒建构出一种正面的印第安人形象——“祈祷的印第安人”(PrayingIndian)。在这些传教士的笔下,“祈祷的印第安人”被塑造成完全放弃“印第安人特性”(Indianness)、接纳新英格兰方式的“新生物”。然而,清教徒所塑造的“祈祷的印第安人”形象只是其设想的理想状态下皈依者的形象。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祈祷的印第安人”完全接受清教徒对他们的改造,大部分“祈祷镇”的居民还保留着部分“印第安人特性”。

尽管殖民地初期清教徒对印第安人采取了和平的改造和同化政策,并未像西班牙殖民者一样对印第安人采取征服、灭绝等残忍行为,但双方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军事冲突。在此过程中,清教徒不断把印第安人妖魔化,将其视为“恶魔的化身”,将战争解释为上帝信徒消灭撒旦及其仆人的正义之战,以显示自己是上帝的忠实信徒。

1675624日,万帕诺亚格部落酋长梅塔科姆联合纳拉甘塞特人(Narragansett)、尼穆斯人(Nipmucs)等部落的印第安人,发动了对新英格兰的战争,史称菲利普王战争,也称梅塔科姆战争或梅塔科姆叛乱。这场战争爆发之后,清教徒开始更加全面地妖魔化印第安人。

一些清教徒作家把菲利普王战争塑造成一场神圣的防御性战争,将印第安人描述为“魔鬼的化身”“荒野里的野兽”。还有一些清教徒认为,上帝利用印第安人这“荒野里的野兽”对清教徒的罪过进行警告和惩罚,但上帝最终还是站在清教徒一方,委托他们消灭这些“邪恶生物”。自此,“嗜血的印第安人”(PreyingIndian)取代“祈祷的印第安人”,成为菲利普王战争爆发后清教徒着力塑造的最负面印第安人形象之一。

三、“恶魔的化身”:军事冲突与清教徒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妖魔化

清教徒之所以着力妖魔化印第安人,不仅是因为这场战场进行得极为惨烈,破坏力很强,而且与以下两个因素密切相关。第一,这与战争中一些“祈祷的印第安人”背离清教徒的做法相关。第二,一些在战前向殖民者表示效忠的部落也对清教徒发起了进攻。

总之,菲利普王战争爆发后,清教徒开始严格划分和界定自身与印第安人的信仰和族群身份,对印第安人的政策从同化、改造为主转变为消灭、移除为主。他们认为,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是不可信的,都是撒旦的仆人,极力塑造其“恶魔的化身”负面形象。

印白关系的演变,清教徒现实利益的变化,是促使清教徒所建构的印第安人形象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在殖民地初期,清教徒将基督教化印第安人视为来到美洲大陆的重要目标之一。“被撒旦欺骗的印第安人”形象不仅是清教徒宗教偏见的体现,也为清教徒改造印第安人提供了话语支撑。尽管改造印第安人的行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失败的,但清教徒试图通过建构“祈祷的印第安人”形象,向基督教世界表明上帝对清教徒大迁徙和“清教实验”的认可,并展示自身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残忍杀虐印第安人行径的不同。17世纪7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人口数量激增,使得清教徒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印第安人看重土地的价值,不肯放弃和出让土地,使得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军事冲突。清教徒通过将印第安人塑造成攻击新英格兰社区的“恶魔的化身”,证明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和正义的一方。清教徒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塑造,是一种将印第安人“他者化”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英裔居民在陌生大陆上的焦虑感。他们通过塑造“他者”,增强内部的共同体意识,缓解与印第安人的文化和暴力冲突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教徒所建构的印第安人形象,其实更多地是其自身形象的镜像映射,反映了清教徒自己的欲望、抱负、恐惧以及对自身地位和命运的设想。清教徒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印第安人,而是将其视为解决自身问题、满足自己愿望和恐惧的隐喻。纵观美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寻找“有威胁的他者”凸显美国的国家特性,解决自身的认同焦虑,一直是美国构建身份的重要手段,这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摘自《史学月刊》2023年第7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