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清代性别史研究何处去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3-10-01 浏览次数:

【作者】毛立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摘要】“五四运动”以来,妇女被纳入政治解放与国族命运的考量之中,成为学术研究关注的主题,到上世纪90年代妇女史研究复兴,并经历了从“妇女史”到“性别史”的转变,至今妇女/性别史研究已走过百年的历程,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但是,如今的性别史研究却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本文试图探讨性别史的发展方向、中国性别史研究的理论建构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倡利用数字人文时代的发展机遇,整合清代性别史的研究资源和力量,逐步形成独立而完整的研究体系。

一、“‘五四’妇女史观再出发”之后

世纪之交,美国学者高彦颐在其著作《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的绪论五四妇女史观再出发中提出对五四妇女史观进行反思,指出不应再将中国传统妇女简单地看作受害者形象,并以江南知识女性为例,论述了她们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开辟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此空间中展现自身的才华,实现社会交往,找到生命的意义、安慰和尊严。不可否认的是,高彦颐等美国学者的研究揭示了江南知识女性的才智、创造力和能动性,但她们毕竟属于清代女性群体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不但利用江南才女群体来论证清代女性的能动性和自由度是不适宜的,而且她们也并非真正拥有“能动性”的清代女性群体。

过去三十年来,学界利用各类史料对清代女性进行的不同层面的研究,已将我们对清代女性的认知逐步推向深入、全面和客观。不同群体的女性在她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中尽力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更为宽广的生存空间、更多经济甚至政治权利,这是已有研究为我们揭示的清代女性的共同点。我们并不需要否认或者推翻女性在历史上属弱势性别或“受压迫”的形象,但同样不能否认她们一直和男性一起推动着中国历史向前发展。她们每前进一步可能都相当艰难,并受到各种历史因素的制约,如贞洁观念和旌表政策对清代女性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女性也是构成历史的主体。

二、建立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性别史研究体系

上世纪90年代妇女史研究复兴以来,倡导和研究妇女史的主力虽然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研究也旨在填补女性在历史记载中的空白,但妇女作为受害者的形象仍旧延续,女性研究者不自觉地体认了这一角色,为妇女迎来进一步的解放而做着惯性的努力。很快,这样的学术趋势就发生转变,中国学者自觉吸纳了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将妇女史转变为性别史,不仅希望将男性也纳入研究范畴,同时希望将性别作为一个研究视角,用这一视角来重新考量人类社会的历史。

从目前的性别史学科发展来看,虽然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将性别史作为其论文选题方向,但国内高校历史教学、研究单位中开设性别史课程的只占少数,更没有一部优质的清代性别史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这也是导致性别史研究在人才培养的起点上不能系统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性别史研究还需要拥有一个专门的学术组织并召开定期的学术会议,以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和交流平台。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性别史研究协会,更谈不上定期举办学术论坛等问题。因此,研究者都是各自为战,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参与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就笔者而言,曾用性别史的论文参与过社会史、法律史、宫廷史、地方文献以及妇女研究(包括现当代妇女)等方面的学术论坛。一些论坛中辟有性别史专题,成为该领域学者难得的发表和交流阵地。

三、如何突破史料与研究视野的局限

如前所述,过去三十多年来性别史成为史学界发展最为迅速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性别史研究正在逐渐进入一个瓶颈期,这一瓶颈首先体现在史料的限制方面,而史料的局限又常常导致研究视野的局限。

首先,即使“理论派”或“史观派”学者也不否认,史料是一切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在历史上处于“失声”状态的女性群体而言,史料十分宝贵难求。即使上文提到的江南才女、节妇烈女、旗人妇女等相对被广泛应用的史料,对于不少有志于性别史研究的人而言,依旧并不容易获得。美国学者曼素恩将其对18世纪中国女性的研究著作命名为《缀珍录》,就是想表达搜集与补缀女性史料之艰难。研究者往往费尽心力才能搜集到一些琐碎的材料,通过尽力还原和拼凑这些材料而尝试对某一女性或女性群体进行历史考察。史料的难以获得,是导致性别史研究者往往局限在较为狭窄的领域之中各自为战的根本原因。

如今,史学研究正面临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数字人文时代。一个个数据库的建立,给传统的史学研究方式、研究视野以及研究效率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不少研究领域纷纷建立自己的史料数据库的情况下,性别史领域在这方面明显滞后了。然而,由于女性史料的特点,性别史研究无疑更需要一个专门的数据平台对分散的、碎片的、断裂的、不易获得的史料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如果说,整体历史时段的性别史料数据库工程相对巨大,清代则是一个很好的着手点。基于最后一个王朝的时代优势,所保留下来的清代性别史材料是最多的,不仅正史中有不少相关内容,地方志、族谱、官箴书、日记、笔记以及小说与戏曲等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女性和两性关系的记载;此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史料,如宫廷画、风俗画、民间的肖像画、晚清的照片等;口述史料——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关于清代的口碑调查和民族志类的工作,其中不乏性别的内容,都是研究清代性别史的宝贵史料。

一个世纪以来,尽管存在各种问题和争议,妇女/性别史研究者用实际的行动和丰硕的成果让这一学科在史学研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清代的性别史研究,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不同阶层、族群和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家庭关系、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贡献,还试图探索性别与权力、制度、文化规范之间的复杂关系。但是,当前的性别史研究同样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笔者在与性别史研究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困境尤为感同身受。尽管性别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历史学中的边缘学科,所受到的关注,包括学界所给予的重视程度、国家和社会的资金支持等,都远远无法和一些主流学科相比,性别史研究的发展明显滞后了。因此,笔者倡议逐步建立清代性别史数据库,让分散、断裂和碎片化的史料在此平台得以整合,也用更为集中和公开的史料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必将极大地推动性别史研究的发展。史料的拓展还会带来研究视野的开拓和研究理论的形成,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解决目前的性别史研究难出新意、难以跳脱西方理论体系影响的困境,从而解决性别史研究何处去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摸索和形成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性别史研究体系,完善和稳固其学科地位。而成立一个专门的性别史研究协会,定期组织学术会议以促进交流、增加本学科的学术活跃度和在史学界的影响力,也将有利于研究体系的建设。具体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应出版一部较为权威的清代性别史教材,以便于在本科生、研究生当中开设相关课程时使用;应创立一本性别史研究的专门期刊,为研究者提供发表与交流学术成果的阵地。

文章摘自《清史研究》2023年第3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