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6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楚辞》与上古史研究
~《楚辞》是怎样一部书? 《楚辞》是西汉末年刘向所编集的一部文学专著。此书以屈原赋为中心,哀辑自宋玉以下以至汉初人所作的旨在发挥屈原思想,在形式上摹拟《离骚》的所谓“骚赋”,再加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合为十六卷①。东汉王逸取刘向所编《楚辞》为之作注②,再加上他的作品《九思》合为十七卷,这就是今天所见的最古的《楚辞》本子。 此书既以屈原作品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屈原集。我们读屈原作品,就是读荟集在这里的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很多,而其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最足以见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文学天才,因此古人特别重视这篇文章。因为重视它就摹仿它或解释它。古人把最重要的文章叫做“经”,把解释经的文章叫“传”。《离骚》既是这等的重要,所以汉初人就称它为“离骚经”。《离骚》既然称 “经”,那些解释《离骚》或摹仿《离骚》的,就自然成为“传”。第一篇解释《离骚》的是屈原的弟子宋玉所作的《九辩》。《九辩》就是九篇(九大段)为屈原辩解、为 《离骚》辩解的小赋,合而为一,成为一整篇:在《九辩》以外,还有旧题为屈原所作的 事实上是屈原后学所作的《卜居》和《渔父》 两篇小文。这两篇小文......

对《辞通》一则“订正”的订正
作者:钟兴永
朱起凤撰《辞通》中,有一则订正云:“汉有水工郑国,治河有名,后人名曰郑国渠。马班两史皆载之。”然“当从《家语》作薛(邦),今据以订正。”(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0081页。) 按:薛邦,字子徒,系孔子的学生,见《家语·七十二弟子》,《史记·仲尼弟子》为讳汉高祖刘邦,更邦为国。又薛与国音近,不便读,加之薛邦是郑国人的后裔,故易薛为郑,改称郑国。但这并不能据此说明水工郑国就是孔子的弟子薛邦。一个明显的事实在于: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而郑国赴秦主持开渠是公元前246年。二人相隔230多年,怎么能有师生缘分呢?应予订正。对《辞通》一则“订正”的订正@钟兴永< 正> 朱起凤撰《辞通》中,有一则订正云:“汉有水工郑国,治河有名,后人名曰郑国渠。马班两史皆载之。”然“当从《家语》作薛(邦),今据以订正。”(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0081页。)按:薛邦,字子徒,系孔子的学生,见《家语·七十二弟子》,《史记·仲尼弟子》为讳汉高(本文共计1页

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三题
作者:张闻玉
铜器断代之方法 1985年10月,应陈连庆教授邀请,我在东北师大给古代史研究生讲历法。几位老先生要我结合铜器断代讲一讲历术的应用,逼得我将西周铜器历日做了一番认真的清理。 我的工作第一步是将有历日的西周铜器借助历朔的排比贯穿起来,分成若干铜器组,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合天的历谱,结合文献记载,弄清了西周十二王的在位年数①。第二步,将似是无法贯穿的少数铜器加以重点研究,得出了铜器历日研究的几个特殊条例即变例,以别于合谱的正例。这样,铭文有王年、月、月相、日干支四全的五十余件铜器就一一系于西周王年。最后一步工作是将无年而有月、月相、日干支的七十余器系于王年。其中,成康无年器,我大体用郭老《大系》的断代,几件列入昭王的无年器,我采用了唐兰先生的意见。解放以来新出土的器物,我都尽可能查出发掘简报或考释文字,借以确定王年。 我以铜器历日校比以实际天象为主要手段进行断代,这就与现行的断代方法有所不同。现今普遍施用的标准器比较断代法,主要依据器物的形制、文体、人名诸项进行考释。其最好结果也只能断至某一王世,而得不到绝对年代。在这种粗疏的结论上研究西周历史,研究者本身未必就心......

古息国考辨——河南古国史研究之四
作者:陈昌远
近年来发现息国专铜器不少,但其中有一个间题值得注意研究。《文物》1972年第三期刊载《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青铜器》一文,所记枝江百里洲王家岗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其中有两件铜策,形制完全相同,器和盖都有相同的铭文,其中同时出土还有一件铜匝,器底铭文是: “佳(唯)正月初古庚 午,自公孙胎(将)父 自乍(作)盟匝其眉 寿无疆,子子孙孙永 宝用之”①。 根据以上青铜器,有的同志认为:“这三件铜器显然为一人所作,公孙是其氏,考孙是其字,父是其名,宾则是其国,”此字应释为塞字“此字在古籍中多写为塞或悬,因此在本铭文中当以音近读为息。息与塞,悉音近义通。”“可以通假”“也就是春秋时期被楚文王灭掉的息国”②。有的同志根据此说更进一步推断认为西周初年的古息国即古代羌人的一支叫塞人建立的,因此,息人起源于青海积石山和河曲一带③。青铜器匝铭文良字不应解释为塞,关于此问题另有专文讨论不在此赘述,今仅就古息人的起源与地望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望同志们批评指正。河曲一带的析支羌;即古代羌人的一支,叫塞人。这个析支即薪也,薪即野青棵。”又说:“息人即析支羌,塞种之东支,在尧、舜......

宋襄公述评
作者:杨钊
春秋战国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代的人物思想具有过渡性质的特点,特别是春秋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既有进步面又有保守面,孔子就是这一类人物的代表。如果从整体考察,就有进步人物、有保守人物、有反动人物,还有顽固的保守人物。宋襄公就属于后一种人。 宋国人以保守出名。宋是商的后裔,封王无道,微子启抱祭器归周,武王灭封,封微子于宋。《孟子·公孙丑上》记:“宋人有阂其苗之不长而堰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以为无益而舍(拾)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堰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韩非子·五蠢》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三、》说:“宋人有酩(卖)酒者,升概(量)甚平,遇客甚谨,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间长者杨倩。倩日:‘汝猛狗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日: ‘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挚壶瓮而往醋,而狗这而龄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论衡·非韩》记:“宋人有御马者......

宋代“不立田制”问题试析
作者:马兴东
有宋一代,封建政府一反前代各朝对土地严加调控之常制,始终“不立田制”,对土地的流动和转让不仅不加干预,甚至连名义上的限制都完全取消。因此,宋代的土地买卖极为盛行,由此引起的土地兼并一开始就具有狂澜滚滚,一泻千里之势。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解释,迄今人们往往流于政治上“促使阶级矛盾激化”的泛论,并在经济上亦将其与“积贫积弱”而生产萎缩等为一体,从而不能全面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于此,对这一间题重新深入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宋代的“不立田制”和 土地占有形式的变化 自唐玄宗天宝以来,中原战祸频起,节度纷争,盛唐之世由此渐衰。伴随着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封建大土地私有制得以不断发展。往日均田制下的授田农民纷纷大批逃亡,涌入地主庄园“依托豪强,以为私属”①。这种“籍帐之间,虚存户口”②的状况,往后愈演愈烈。迄于五代,土地的转移日趋频繁,除少部分仍由国家控制而外,多数土地都已落入私家地主之手。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公元931年)颁布的“凡置营田,比召浮客”③的诏令,表明官私土地以召募佃客耕种的经营方式已成大流,成为宋代“不立田制”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没有农民战争的......

试论元代的赘婿婚制
作者:王晓清
赘婿婚是元代社会婚姻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原汉族传统的婚姻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赘婿婚制的剖析,以揭示蒙古入主中原的近一个世纪社会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 一关于赘婿婚制的源流 赘婿婚制是男子入妇家的一种婚姻形式,它和一般婚姻关系中男子娶妇入家的特点不同。妇入夫家称娶,男落妇家则称赘,这里显然反映了男子在婚姻关系中地位的降低。赘婿婚制尽管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但由于男子出赘妇家,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这无疑象征着出赘男子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低落。 赘婿制源于何时已不大可考。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学者淳于晃便是“齐之赘婿也”①。司马贞认为“赘婿,女之夫也,比如子,如人疵赘,是余剩之物也”②。这或可能是关于赘婿的最早记载。“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③,可见秦国也有赘婿婚制。出赘的原因是“家贫子壮”,按颜师古‘的理解,即是“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④。“居穷有子,使就其妇家为赘婿”也是“家贫子壮则出赘”之意。秦汉时代,赘婿的社会地位一般较低,秦始皇统一全国 以后‘曾征发赘婿等“略取陆梁地”⑥,西汉 武帝时以赘婿滴居朔方⑦。出征滴戍一般是 刑犯罪囚,政府......

明代服饰探论
作者:周绍泉
关于明代的服饰制度,明初官修《大明集礼》和《诸司职掌》、明后期官修《大明会典》和王沂《三才图会》、清代官修《明史》中都有详细记载,《明实录》中更有明代各朝有关服饰的规定。近年来,又相继出版了三部中国服饰通史专著,其中关于明代服饰都有叙述,并根据明代礼书和历史文物绘制各种服饰图样,对明代服饰制度的解说似已完备。但是,明代统治者何以重视服饰制度?明代服饰有哪些特点?它的演变同明代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对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讨论,这正是我们从史的角度研究明代服饰时应该探究的。 把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礼”作为教化和治理天下、统治人民的工具,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传统思想,“古者礼以为教,教有弗帅,刑始用焉。……汉董生有言:礼者,人之防也。刑防其末,礼防其本”①。明太祖朱元璋继承了这种传统思想,他说:“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纲纪,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②。他认为“昧于先王之道,酣溺胡虏之俗,制度疏阔,礼乐无闻”③,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他在一道上谕中说:“古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制礼以辨贵贱、明等威。是以汉高初兴,即有衣锦绣绮毅、操兵乘马之禁,历代皆然。近世风俗相承......

“热洛河”究竟为何意?
作者:闻锐
唐代卢言《卢氏杂说》载:“玄宗命射生官射鲜鹿.取血煎鹿肠食之.谓之热洛河,赐安禄山及哥舒翰。”〔《太平广记》卷2洲)清王士棋谓安禄山部下有晓勇善战之精卒谓之“曳洛河”,热洛河为“曳洛河”字音相近之附会(《池北偶谈》卷24)。今人王子辉研究唐代饮食,定热洛河为“唐代宫廷专用食品”(《仿唐菜点》第2汉页)。但都未说清“热洛河”究竟为何义?玄宗为何要将鹿血煎鹿肠取名为“热洛河,,? 据《资治通鉴》,“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 “哥舒翰素与安禄山、安思顺不协,上常和解之,使为兄弟。”(卷216)以此推论,玄宗赐安禄山与哥舒翰“热洛河”,极可能为促其和解。如果以“曳落河”字音相近来释,恐在含义上颇显牵强。而在关中方言中,“热”、“烙”同义,至今把发热或过于热称之为“烙”,如土炕烧热后称之为“炕烙了”。引申把人们之间的亲密、易于接近称之为 “烙和”。但在文字书写上这一方言没有固定规范,写作“烙和”、“洛河”均可。已有许多资料证明关中方言较多地保留了汉唐语言遗迹,那么,玄宗取“热洛河”之名称赐于安禄山、哥舒翰食物,当因其含义为“亲密”无嫌,颇近于现代所说的“热乎”一词。......

略论明代的皇位继承
作者:范沛潍
“家天下”出现之后,历代帝王在位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如何把占有全国财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这在当时皇帝看来,除了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国家机构、消除各种隐患外,立太子“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柞”①正是关系到江山社樱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西汉叔孙通曾谏汉高祖刘邦说: 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 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 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太子天 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②统治阶级对立太子—皇位继承人,是有深刻认识,决不敢“以天下为戏”的。由于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在中国漫长的阶级社会里,选立皇位继承人—太子,历来被视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不仅为帝王、皇室,而且也为臣民所关注。早立太子,意味着皇位后继有人,也能起到稳定政局和安定人心的作用;反之,则会引起朝野的不安。 西汉成帝刘鹜无子,在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二月癸丑的诏中,他就说: 联承太祖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德不 能绥理宇内,百姓怨望者众。不蒙天裙.至今 未有继嗣,天下无所系心。观于往古近事之戒, 祸乱之萌,皆由斯焉......

美国与鸦片战争——析鸦片战争时期美国的侵华活动
作者:赵金鹏
1840年的鸦片战争,美国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出兵公开参加,但在战争期间,美国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罪恶的侵华活动,充当了英国侵华战争的帮凶,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一自中美贸易开始之日起,美国 就把中国视为主要掠夺对象 美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775年独立战争以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至1783年才获得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就在美国获得独立的第二年,即1784年2月22日,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驶离纽约港,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于8月28日抵达广州黄埔港,参与对华贸易开发。“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的投资是12万美元,所获纯利30727美元,利润率高达25%,且运回的中国货物受到纽约居民的热烈欢迎。这证明中国贸易是有大利可图的。因此,该船管货员山茂召向外交部长洁伊的报告,大受国会欢迎,认为他的报告“有力地说明,中国贸易可以开辟一条美国财富的巨大发展道路”。而洁伊则不惜以战争追求商业利益,竟说:“只要有利可图,国家就可以发动战争,这虽然是贬抑人性的事情,然而是很真实的事情”①。自此以后,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对华“贸易热”,美国把中国视为主要掠夺对象......

戊戌政变后废帝与反废帝的斗争
作者:郭卫东
慈禧与光绪的矛盾以及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斗争,是晚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戊戌政变前的帝后党争,己有相当多的文著论及,但对此事件的延续—戊戌政变后的废帝谋动,却尚未见有系统论列。本文就此试作述论。 从甲午前后开始显现的帝后矛盾,到戊戌年间演化成势不两立。终于,在百日维新后期,双方政争以流血杀戮的极端方式摊牌,结果是帝党顷刻瓦解。所存者,只是一个囚困派台有名无实的皇帝。不过,这种“名”与“实”不相符的情况仍潜伏着危机。载全活保有的皇帝名义仍在被某些政治势力所利用,并可能成为帝党东山再起的契因。于是,废帝与反废帝的斗争便成为戊戌政变后宫廷斗争的焦点。 政变后不久,御史张仲灯、黄桂鉴率先呈递密疏:“皇上得罪祖宗,当废”①。1898年9月25日,清廷正式下诏:“联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著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嘱驰送京,勿稍延误”②。该诏意在:一方面为慈禧复出寻找借口;另一方面为废黝光绪预做铺垫。它以“朝廷圣旨”的形式出现,所关非同小可。从10月18日开始,清廷又逐日公布光绪脉案,渲染病情。谁将是光绪替代......

从孙中山到邓演达——平均地权学说的历史发展
作者:蒋建农
平均地权学说,既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土地纲领。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跨越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代。本文拟就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和作用作以探讨。 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是把它作为同盟会革命纲领的一部分,主要效法乔治·亨利的主张,想用核定地价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后一个阶段,即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历史性飞跃。此时,他在平均地权问题上亦有了进步:其一,孙中山开始认识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地位。他说:“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①。其二,在继续坚持用核定地价的办法的同时,孙中山又阐述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提出用国家授田的办法来解决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样就使得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和农民的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了,从而找到了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真正抓住了中国革命的要害问题—彻底扫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可惜,孙中山不......

抗日战争中的桂系
作者:赵万钧,纪青
桂系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广西地方实力派,是在北伐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地方军阀集团。他们同国民党中央有矛盾,九一八事变后,桂系从国民党阵营中分裂出来,积极主张抗日,支持全国的救亡运动,并派军队开赴前线,抗击日寇,表现出进步的一面。但是,桂系毕竟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地方实力派,他们同进步势力也有矛盾,因此在抗战中表现出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本文试就桂系在整个抗战中的表现,分三个阶段进行论述。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桂系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入敌平手,全国人民对之无不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政府进行抵抗,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反日浪潮。 桂系在全国空前高涨的抗日形势下,一方面同孙科、唐绍仪、陈济棠等人以广州国民政府的名义发出通电,希望南京政府在“危难之际、和平统一国家”①。另一方面,他们根据日本侵略东北给中国政局所带来的巨大震动,确定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在政治上,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桂系在1932年初的广西党政军联席会议上通过了“对内亲仁善邻,精诚团结,对外抗日剿共奋斗到底”②的决议。李宗仁讲:“现在我们的国贼是独裁者,故我们要消除......

18—19世纪俄国村社的封闭与分化
作者:李玉奎
18一19世纪,俄国村社是俄国农村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有独立的行政机构和管理村社内部事宜的各种职能。但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化的过程中,公社的土地被封建领主所占有,因而公社变成依附于封建主的纳税性组织,执行封建主的意旨,完全封建化了。所以,村社内部机制的基本方面都具了封建社会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它的封闭性以及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农民分化对它的冲击和瓦解。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谈谈俄国村社所经历的这一演变过程。 18一19世纪的俄国村社,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由于受封建农奴制的统治,完全成为封闭的、占有份地的、具有纳税性质的小团体①。 俄国村社经济的特点,是公社土地早已被各色封建领主所侵占和垄断,封建领主为经营自己的领地,限于人力物力之不足,不得不保留村社的组织形式为自己服务;因此封建领主拨出相当数量的土地分给村社,使村社实际成为土地的占有者和使用者;村社再以份地制的办法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为此承担纳税义务。这样,地主以土地赋税为基础,用份地的形式保留了村社组织。所以歹J宁说,封建领主“强迫农民参加具有纳税性的中世纪式的小团体,参......

印度农村潘查亚特制度的演变
作者:黄思骏
潘查亚特(Panehayat)在印度古代称“五老会”,在印度独立以后称“评议会”或“委员会”,它是管理印度农村的一级组织。因此,潘查亚特制度是印度管理农村的一种制度。它是同印度的乡村自治联系在一起的,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这种制度不断变化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印度的潘查亚特制度是同印度的农村公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印度历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区域王国并立,农村公社遍布各地。农村公社是印度古代区域王国的基础,是农村社会的核心。村社既是行政单位,又是经济单位,有高度的自主权。在古代,国王同村社直接发生关系,村社只要向国家缴纳规定的田赋,国家就不干涉村社事务。到了中世纪,随着封建采邑制度的实行,在区域王国和公社之间出现了一个封建领主阶级,因此,村社农民不仅要受国家的剥削,而且要受封建领主的剥削。不过,封建领主所得的封地只有收税权和由此而得的管辖权,对封地还没有所有权。他们要把征来的田赋大部分_L缴国家,或以服一定的军役为条件。由于村社的头头逐渐同国家官员发生关系,所以村社的自主权相对减弱,但从总体看,村社只要缴纳了规定的田赋和租税(或租......

1885年美国石泉镇华工惨案评述
作者:达德利·格德纳
解释和分析不同的文化对立并非易事。但这种对立的结局—尤其当涉及到争执冲突时—却极易理解。我们试图分析历史上文化冲突事件的原因,是希望有助于人们理解社会上的文化差异,铭记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和教训。此文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们消除文化误解,并使我们了解各个民族、其中当然包括中华民工,为建设和发展怀俄明地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重大牺牲。 中国矿工和石泉镇 19世纪6。年代,正当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许多华工被太平洋中心公司雇用。当时,他们被称为“苦力”(Colie),大多来自中国南方广东省,头留发辫,身着家制棉布衣,与其他各族工人明显有别。他们在极为危险艰辛的条件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地处加里福尼亚的一个地形最复杂、条件最恶劣、技术要求很高的路段就由他们筑成。据估计,仅在尤因地区修筑的东起萨克拉门托、西至普罗门特利的路段中,就有1,200名华工丧生①。华工们出色的劳动得到了雇主们和新闻记者的高度评价。人们认为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吃苦耐劳程度超过了在这些方面名声最强的爱尔兰人。一位曾激烈反对使用华工的先生“最终相信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劳动者。”太平洋中心铁......

四进位述原
作者:帆福
人类只要形成社会,就与生产分工及产品分配结下不解之缘,就离不开量与数。原始时期,人们靠渔猎生活,淳朴为俗,简易为化。单纯的生产力,单纯的劳动收获,只靠简单的计数方式,即可满足实际的需要。 数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尤其当需计算的数日稍多时,极易造成混乱。为了计数的准确与方便,人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借助一些器物。数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类社会之初,数不可能全备,连同其进位法也必然是随着生产与分配的进化而逐步发展完善的。 汉字的“数”有两读:一为上声sh口,系行为动词,是计数的行为和过程;一为去声sho系名词,是计量的结果。据《说文》:“数,计也,从支娄声。”“支.小击也,从又卜声。”“又,手也,象形。”在“又”字下,段玉裁注曰:“为更然之词”,并引《谷梁传》日:“又,有继之词也。”数字所以从手是不言而喻的。在人类社会之初,有过击指以数的阶段。《说文》,又作丫,象右手。古无右字,又即右也。“又”含更、继之意也可推断而知:数目稍大,手之指不敷用,就当更换手掌,继之以数。 《说文》是出自汉代的典籍,晚于《易》。按《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丝文化在西方
作者:梁加龙
丝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项特质。丝在中国.不仅创造了锦绣绮罗续绢绸缎的丰富品种.形成了世界纺织品中最富丽靓雅的艺术风格,而且孕育了从“女执赘筐.爱求柔桑”(《诗经·幽风·七月》)到“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的诗情意境.还有“孟母投梭”等等的汉画像石和宋元明清的耕织图卷。由此而构成发展出了惊采绝艳的中国丝文化。同时,中国历史上向西方传播最早、影响最大者也首当推丝。在西德巴顿符腾州博物馆藏有一件在该州首府斯图加特市西北24公里处的霍克杜夫(Ho。hdorf)村一座公元前55。年的凯尔特人墓葬中出土的中国丝绣品。它便是早期中国丝传入欧洲的例证。此后千年丝在西方的传播影响,已有许多论著。关于近代中西生丝贸易的讨论也很多。本文所拟讨论的,是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初丝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包括艺术风格和文学创作两方面。 早在罗马时代,西方对于精美丝织品的需求曾刺激了叙利亚等地纺织业的发展。叙利亚是当时地中海世界的一个纺织中心。他们从中国输入丝, “以为胡绞”(《三国志》卷三十,裴注引《魏略·西戎传》).后来西亚又从中国学去了养蚕法,自己生产蚕丝。但是花......

太平天国的经济措施及政策
作者:何希芝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这一时期采取的经济措施和政策,反映了我国农民的朴素革命思想,在我国农民运动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太平天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采取了“以天下富室为库、以天积谷之家为仓,”“随时可以取给”(《贼情汇纂》),以及“粮食不足就向附近富家硬借”(《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第的页)的经济措施。例如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就占领了江口好,这是个“丰富的坪口”,这个富商豪绅“所设粮店及当铺适足供应·.’.…,丰足的衣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 下同)六,第871页),再如,占领了永安进行休整时.太平军曾组织一次大规模收地主秋禾的斗争.这些行动一方面打击了地主豪商、团练在政治、军事上的威风,另一方面对这些封建势力又进行了经济剥夺,用以补充太平军自己的军粮、军晌之不足,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太平天国“割完秋禾以后,到处劝耕家落力犁田晾冬,做好开春耕种,将来按照新办法纳粮,谁种谁收”(钟文典《太平天国在永安》三联1962年版)的主张,这实际上已成为改变土地占有关系的斗争,所以大大调动了群众拥护、支持太平天国的......

关于张自忠的一段公案
作者:鲁荣林
提到抗战英烈.人们肯定会想到张自忠.国民党政府曾在抗战胜利后不久把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发给张自忠的亲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也在1982年4月16日向张自忠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无疑.张自忠是一位功勋卓著、流芳青史的民族英雄。然而就在张自忠辉煌壮烈的一生中却也有过一段至少是不太光彩的短暂经历;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接替宋哲元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一节。张自忠曾经被当时的人们认作是汉奸或有附敌嫌疑,甚至差一点被送上军事法庭.但是自从194。年5月张自忠舍身殉国之后,有关他的“汉奸”或“附敌”之说便陡然声消迹匿。许多人至此缄默不语,更多的人则认为当时有关张自忠的种种说法是误解、诬蔑、陷害.因为他们更愿意相信象张自忠这样一位殊死拼杀疆场,舍身成仁取义的忠勇之士不可能曾经与日本人为善。事实究竟如何呢? 张自忠生于1891年8月,23岁从军,后随冯玉祥,官至西北军师长。张自忠真正出名是从1933年3月第二十九军喜峰口抗战开始,而逐渐被加上汉奸这个骂名则是在他1935年6月以第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身份由察哈尔省主席改任天津市长之后。时值多事之秋,......

哥仑布西航的科技理论基础
作者:吴长春
哥仑布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然而从哥仑布-第一次远航归国时起,直至今天,对他的成功多有贬昧者。如说哥仑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应该怎样看待这位伟大的发现者的成功?本文仅就哥仑布西航思想形成中所依据的科技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评价问题提出看法. 一、博学多识与丰富的实践。哥仑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配合寻找新航路,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来进行探险。到哥仑布着手探险时,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仑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座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仑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仑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1 12 自14岁上船后,马可波罗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

谈谈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作者:周林
威廉·莎士比亚(1 564一1616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文学家、历史剧作家和诗人。他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七部喜剧、悲剧和历史剧。其中他的历史剧在英国乃至于世界剧坛上名噪一时。他的十部历史剧取材于13至16世纪的英国历史,以英国几个著名的国王为主题,翔实地、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时代的国情。这十部历史剧主要反映了英国诸王朝互相倾轧、争夺权势的复杂内幕、英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史实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动态、王朝二更替、宫廷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复杂历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莎士比亚正处于英国中古后期都铎王朝治下的转折时代,也就是生活在英国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时期学术界普遍关注历史剧对后世的垂训作用,尤其在伊丽莎白女王治下的最后10至15年间,英国舞台上流行着大批历史道德剧,这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不仅有启迪而且有推动作用。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除了《亨利八世》一剧本写于17世纪初叶以外.其余均撰写于16世纪最后一段时期。具体说就是撰写于 1588年英国海军大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而告失败之后,这时封建诸......

略评《百年国际风云》
作者:铁扬
面前摆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百年国际风云》,它是黄鸿钊等同志多年从事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结晶。作者采用了一个通俗形象的书名,以期吸弓}广大读者来关心、探讨国际关系史。这本雅俗共赏的国际关系史专著的出版必将为我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增添一分光彩。《百年国际风云》以其新颖的体裁、生动的语言勾划出一百多年来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动态轮廓,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提供了一本好教材。通读全书,我以为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有许多优点和特点值得肯定和借鉴。. 该书区别于同类国际关系史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时间框架。传统的国际关系史往往在19世纪末或在十月革命期间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段来加以叙述。但该书上起1853年、下迄当今1988年。书名虽日:“百年”,实则包含135年的历史。纵观这招5年的国际关系史,无论从国际关系的实体—即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增加来观察,或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的日益发展来观察,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种把近代后期的国际关系与现代、当代国际关系统在一起写确有不少长处。其一,可以使读者从近代后期列强争霸的史实中窥见现......

史学月刊1990年(总第183—188期)目录索引
中国古代史试论堰师商城的发现及重大学术意义··…方酉生(1:1)略论先秦时期的环境保护··············……李丙寅(1:7)论先秦诸子的鬼神观·················……陶思炎(1:“)殷商文化研究的巨大进展············……胡振宇(1:20) —甲骨文发现9。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袁崇焕与宁远··‘·········t···············…李鸿彬(1:24)山西丁村明清住宅略述·············……张正明(1:32)二里头文化与夏纪年··与‘··t·········t一庄春波(2:1)关于秦汉骑兵的几个间题·,········……龚留柱(2:8)狄灭邢、卫实为中山灭邢、卫考辨…天平王晋(2:16〕略论宋徽宗时期的通货膨胀···········俞兆鹏(2:加)《东京梦华录》补注后记.··...........……孔宪易(:::5)15一16世纪中国自然科学的革命 —从徐光启、王锡阐、梅文鼎到康熙帝 ················……张纯成王正秋鲍耀三(2:32)清代前朝河南农业生产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