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再论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
作者:高敏
十多年前,曾撰《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一文(《史学月刊》1981年第一期),后经修改补充,收入拙著《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一书(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近几年来,又感到关于曹魏屯田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探讨,因拟在前文所论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问题,故日“再论”。 一关于农官与郡县地方官是否 可以兼任的问题 由于《三国志》卷4《陈留王灸纪》咸熙元年条有“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的记载;又由于《魏书》卷3《武帝纪》泰始二年十二月条有“罢农官为郡县”的诏令,因而使古今学者之研究曹魏屯田制者,无不认为曹魏农官分郡、县两级,郡级农官叫典农校尉或典农中郎将,县级农官叫典农都尉,而且郡、县两级农官同郡、县两级地方官即太守与县令长并置而不兼领。我也受此传统看法的影响,故拙作《东吴屯田制略论》一文,也曾认为孙吴的郡、县农官往往可以互相兼领而不并置的情况,是同曹魏农官与地方官并设而不兼领的情况不同的①。拙文的这一看法对于孙吴屯田制而言是正确的,对于曹魏屯田制而言则未免绝对化,原因在于曹魏的屯田农官与翎镊地方官也存在兼领的情况。兹举其例......

略论宋代士大夫家庭的经济生活
作者:龙登高
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忽视对其基本细胞—家庭经济的考察。遗憾的是国内对宋代这个领域的专论尚付阔如,日本、美国许多学者对在宋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士大夫阶层及其家庭观念的兴趣颇浓,而对士大夫家庭的经济形态则顾及不多。本文试图勾画出宋代士大夫家庭的经济轮廓,分析该经济体的运转状况尤其是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以期从最基木的经济单元出发窥探宋代社会经济。 一家庭经济管理体系 宋代士大夫家庭建立了基于封建伦理纲常的等级森严的管理体系。高居体系顶端的是家长,又称尊长、主家者,通常天然地以家内父系成员中辈份最高、年龄最长者充任,例外者需经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方可。家长全权控制所有成员,主宰家庭一应事务安排,负责维持家庭生计与家业兴隆。《司马氏书仪·居家杂仪》规定:“凡为家长者,必谨守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而“凡诸卑幼,事无大小,必咨察于家长,”这样,“号令出于一人,家始可得而治矣。”代际血缘关系与总摄产权因素,是家长维系其至尊地位的双重纽带。在士大夫家庭中,亲缘关系层次更细密,封建伦理观念更牢固,家庭等级更森严,同时家庭财产丰厚,总摄产权所带来的控制力也更强,因而家长......

试论妈祖信仰的起源、传播及其特点
作者:张桂林
宋代以来,妈祖就是我国古代海上的保护神,成为航海者的精神支柱。随后,妈祖信仰跟着航海者的足迹,传播到我国的沿江沿海和南洋等地,历千年而不衰。现在,每逢妈祖诞辰,台湾、港澳同胞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侨,他们像伊斯兰教徒朝拜麦加圣地一样,来泥洲祖庙顶礼膜拜,在世界上不无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妈祖信仰在现实中的影响,必须追本穷源。 一妈祖信仰的最初起源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是北宋福建莆田县泥洲屿一名普通妇女,姓林名默①。她死后,乡人感其生前为民治病,海上救人的恩德,就在捐洲屿立庙祠之,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媚洲妈祖祖庙。 从现在发现的资料来看,妈祖信仰的起源,最早记载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廖鹏飞撰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以下简称庙记),现摘要如下: 姓林氏,泪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 知人祸福.既段.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 几百里,元裙丙寅岁(1086年),墩上常有光 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 搓(同碴),置其家,翼日自还故处.当夕编 梦墩傍之民日:“我泪洲神女,其枯搓实所凭, 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日 圣......

《明史·僧道服》正误二则
作者:东方
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明史》,发现对僧道服色的记载有错误二处.现摘录于兹,试据有关史料加以订正。 《明史》卷67《舆服三·僧道服》载: 僧通服.洪武十四年定。……道士,常服青法服, 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惟道录司官,法服、朝服. 绿纹饰金。凡在京道官,红道衣,金搁,木简.在外 道官,红道衣,木简.不用金斓。道士,青道服,木简。王鸿绪《明史稿》卷49和清修《续文献通考》卷93的记载,与此略同。其中: 一“洪武十四年”应为“洪武十五年” 关于明定初僧道服色的时间,明初徐一夔《大明集礼》和谈迁《国榷》等书不载.明宫修《大明会典》卷61和王沂《续文献通考》卷126,以及傅维麟《明书》卷79,均记载为洪武十四年,似无疑问.然而: (1)《明实录》卷15。记载为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34记为十五年十一月; (2)据《明实录》、《大明会典》和《明史》载,明初设僧道二司在洪武十五年,其中《实录》具体为夏四月.文中既然已提及僧道二司官服色的规定.说明此规定产生于二司出现以后.即洪武十五年四月以后。故《实录》记载为是.即“洪武十五年定” 只“道士,常服青法服,......

论李自成的用人政策及其得失
作者:王兴亚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他在领导起义农民进行反抗明王朝黑暗统治的斗争中,为了实现“取天下”的斗争目标,推行农民军所提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主张,不仅把“尊贤礼士”作为自己的用人方针,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广集人才,量才摺用,曾以“能尽用人所长,,著称,从而建立了大顺政权,取得了推翻明王朝的历史性胜利。但是,攻克北京后,用人策略有误,那些归顺于大顺的明朝降官相继叛离,降于清廷,遂加速了大顺的败亡。认真总结李自成用人政策的得失利弊,对于揭示大顺政权的兴衰是有益的。 一攻克北京前,李自成广集人才, 促使起义军胜利发展 李自成是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于陕西米脂县聚众起义的。这支起义队伍,在反封建斗争中,屡遭挫折,几伏几起,时至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底,来到农民起义蜂起的河南,得到了当地起义群众和饥民的响应,才出现了新的转机。而正是在这转折关头,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总结了十多年来浴血奋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据中原,取天下”的战略计划,提出了“除暴恤民”、“割富济贫”、“均田免粮”等主张。为了争取民心,动员广大民众支持、参加这一斗......

评西方学者的鸦片战争“文化冲突”论
作者:李书源
一位西方学者曾说过:“在历史上,也许没有比184。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中英战争更为引人注目的战争了。”①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外学者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西方学者尤其如此。他们的研究,几乎在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时就已开始。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数量上已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研究。这些论著在观点上不无可取之处,在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方面给人的启迪尤多。但是,由于以唯心史观为指导,以西方中心论为理论框架,又存在着大量的非科学的结论,歪曲甚至颠倒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批判,恢复历史的真相,是中国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早期西方学者在有关鸦片战争的论著中,几乎完全否认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为侵略者开脱罪责。他们或把鸦片战争说成是“商务”战争,宣称“这场战争的起因异乎寻常,主要是由商务上的误会所引起”②;或把鸦片战争的发生归因于中国不肯以平等的条件对待西方国家,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会永久容忍它的臣民受一个自认为统驭万国、而且不承认存在着平等国家政府的不客气的对待。由于这种情况,在1839年至1842年间,爆......

总理衙门职能的扩展及其与军机处、内阁的关系
作者:吴福环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于1861年1月设立,至1901年7月改组为外务部。在这四十年间,它是清政府内主持外交和洋务的机构。其设立之初,清廷仅把它作为一个主管外交及通商的机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它的职能逐步扩展。 《光绪会典》记述总署大臣的职掌(实际即是该衙门的职能)是:“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聘飨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①这里所说的只是外交和通商,当然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就是这些职能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把外交对象由英、法、俄、.美四国扩及到来华各国。 总署成立前后所办理的外交事务主要涉及英、法、俄、美四国,主持总署事务的恭亲王奕诉等人也竟自认为专办与这四国的交涉,其它国家概不与闻。他们唯恐《北京条约》签订后,其它各国纷纷效尤,要求来京订约、特别是派使驻京。因此,还在筹设总理衙门之际,就奏请救下署理钦差大臣(南洋大臣)江苏巡抚薛焕,“设法阻止”要求订约的西方诸小国②。1861年3月,普鲁士派公使艾林波来华要求签订条约,他不肯在沪与薛焕商......

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作者:侯宜杰
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由清政府领导,后者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领导;前者依赖各级政权自上而下地贯彻推行,后者系人民自下而上地要求请愿;前者确立的是君主大权政治,民主非常有限的政治,后者追求的是议会政治,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对前者有支持拥护的时候,而更多的是监督、批判和抨击;前者主张立宪期限从缓,后者主张从速。二者虽同向君主立宪行进,有密切联系,然而执行的是两条迥然不同的路线,决不可棍为一谈,以致把立宪派看成清政府的帮凶。 在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规划了总体方案和分年执行方案,公之于众,按照方案逐一施行,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初步改革了政治制度,并非完全欺骗世人。改革表明,整个国家政治制度有了不少改进,对预备立宪应予基本肯定。可是清政府还未走完既定的过渡途程,实现预定的目标,就遭到了覆亡的厄运,预备立宪也随之彻底失败。 既然预备立宪值得基本肯定,为什么会失败呢?值得肯定的未必一定都是成功的。考察清政府实施的过程和措施,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刚惶自用,拒绝接受享见,措施保守而迂缓,以致与立宪派的矛盾......

袁世凯地方自治剖析
作者:陆建洪
袁世凯执政后,就积极从事复辟帝制活动。他一面加强其专制统治,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施以残酷镇压,一面采取种种手段来欺骗和愚弄民众,拉拢民族资产阶级右翼集团,缓和阶级矛盾,为其称帝扫除障碍。袁氏地方自治的炮制就是其手段之一。因此,全面剖析袁氏地方自治的发生原因、演变、主要内容及特点,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袁世凯称帝的反动性。 近代地方自治作为一种与封建专制相对立的新的地方政制,首先发端于英国,尔后西方各国纷纷仿效。中国推行这种政制初见于清末,它是清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为缓和阶级矛盾,把它作为伪立宪政治主要内容之一而加以实施的。袁世凯窃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一面积极加紧其复辟帝制的活动,一面又假惺惺地颁行与之相悖的地方自治,其原因何在? 首先,地方自治既为一种新的地方政制已在清末加以推行过,那它在实施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均无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就有着被沿革的可能性。 清末推行地方自治,是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的意识日益增强,清政府面对着世界变法大势,特别是受到来自国内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要求改革专制政治,实行立宪政治的强大压力......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作者:齐同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下,认真探讨和研究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问题,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密切党群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究竟是怎样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呢?笔者认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并不是当今的新发现,它早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由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共产党宣言》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①。这是马、恩对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宗旨的最早概括。尽管他们没有使用党的“宗旨”这一概念,但是,这毕竟是已经有了为人民服务的......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作者:王明钦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这段短短的时间内,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组成了北京、上海、长沙等八个中国共产党的初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采用各种途径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使之日益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他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 一热情地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列宁的丰功伟绩,介绍和总结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俄国地主资产阶级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工农劳动政权,肃清了封建残余,打碎了套在俄国各族人民头上的枷锁,对外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政策,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中国按照资产阶级国家办法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俄国经过十月革命便获得了迅速而彻底的解决。这引起他们的极大热情和兴趣。他们发现这是一场改天换地的大事变,从而以其满腔的热忱,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代表人物李大钊早在五四运动前,就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18世纪的革命是,tJ性.....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这段短短的时间内,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组成了北京、上海、长沙等八个中国共产党的初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采用各种途径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使之日益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他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 一热情地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列宁的丰功伟绩,介绍和总结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俄国地主资产阶级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工农劳动政权,肃清了封建残余,打碎了套在俄国各族人民头上的枷锁,对外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政策,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中国按照资产阶级国家办法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俄国经过十月革命便获得了迅速而彻底的解决。这引起他们的极大热情和兴趣。他们发现这是一场改天换地的大事变,从而以其满腔的热忱,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代表人物李大钊早在五四运动前,就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18世纪的革命是,tJ性.....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左玉河,王瑞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习惯上,史学界将1917年到1923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期。事实上,1923年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趋广泛、深入。因此,笔者认为,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前,均可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期。本文主要从传入的背景、渠道、内容和过程诸方面考察马克思主义(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传播背景上的急迫性和认同性 首先,从社会政治背景上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时代的急迫性。 燃眉之急的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使中国先进分子被迫学习西方。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器”、“船坚炮利”,但却以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告终;康有为、梁启超从西方思想武库中学习进化论和君主立宪制度,但却以百日维新的失败而终结;此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搬来了民主共和国方案,以革命实行共和,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徒有“共和”招牌。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主义,但它远离救亡......

西属拉美历史上的委托监护制
作者:韩琦
委托监护制(以下简称监护制)是西属拉美历史上重要的殖民制度之一。1986年前,国内史学界对这一制度的论述较为浅显,而且对其内容的解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因为把它说成是土地制度①。1986年后,乔明顺先生从分析宗主国与殖民者矛盾的角度写了两篇论文,但其时间仅限于1550年前,内容主要是分析《布尔戈斯法》和《新法律》②。本文则试图对这一制度的兴衰、内容、性质和影响作一较系统的探讨。 一委托监护制的建立和发展 监护制是由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于1503年批准新任都督奥万多在埃斯帕尼奥拉岛建立的。女王之所以决定实行这一制度,主要基于下述目的: 第一,鼓励和报偿征服活动。8一15世纪是西班牙人抗击摩尔人的“收复失地运动”时期,收复失地的战争主要是由城市公社、教会或贵族组成的军团进行。国王委任这些军团首领为先遣官,许以广泛权利由其自费收复某地,征服成功后,先遣官在新赢得的领土上行使军政司法权力,并将一部分土地和臣民留出按军功赐给部下。这是监护制的原型。美洲的征服基本上也是由个人自筹资金、经国王批准后进行的.因此,按传统作法,国王要用监护权报偿征服者③。 第二,将美洲印第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妇女就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作者:周祥森
在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就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即: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运转,妇女就业呈现出“就业一失业”的规律。二次大战时期美国妇女就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就业的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战争期间正是美国社会经济摆脱了30年代大危机和萧条之后的繁荣时期,这种情况下,妇女就业的发展是势所必然的。但是,这一时期美国妇女就业的发展也深深地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因为,从战争与妇女就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看,在美国历史上,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为妇女开创了几乎不受限制的工作机会”①,从而在妇女就业问题上产生了此前几次重大战争所“不能产生的影响”②。 本文不拟深入探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妇女就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只想对这一时期妇女就业的发展情况、特点和影响做点粗略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就教同仁。要是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妇女所从事的雇佣劳动主要是服务性的,而很少是生产性的。而且,由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处在萌生阶段,在缺少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雇佣劳动也不可能广泛地发展起来。因此,妇女在家外就业......

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
作者:王恩铭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宽泛的定义下,文化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由四大部分组成,即物质、社会、语言、精神①。 美国六十年代爆发的反正统文化运动主要是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弥漫于社会各层面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所反对的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文化,是对正统文化所宣扬的一套生活方式的批判。 反正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取消文化。它的主旨是摒弃正统文化,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重新回到“伊甸园”,去品尝人生的“真正乐趣”②。 本文拟就在这个定义框架下,分三部分对美国反正统文化作一探讨。 一反正统文化的思想渊源 从本质上讲,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是一场不同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和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一方是主宰美国政界、思想界的主流文化,另一方是羽毛未丰、乳臭未干的反叛青年。由于反叛青年提出的一套生活方式与正统文化观念针锋相对,甚至水火不相容,所以一些喜欢用惊人之笔哗众取宠的人将它称之为“文化革命”。这是一种夸张。不过,透过这种夸张,我们仍可窥见到反正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强大冲击力。 ‘那么,反正......

《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出版
作者:史通
由杨云、吴家振、任霆、毛尔俊任主编,曹贵民、顾新生任副主编,全国10所党校部分历史教师协作编写的《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一书,近期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本书是一部以改革为视角阐述中外近代历史演变的著作。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改革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世界近代化的路程,分析、总结并汲取了近代中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改革的成败得失,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提洪了有益的借鉴。本书初稿完成后,还请了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和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程秋原教授分别审稿。读者如需要,请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发行部订购(邮码10。。091),每册定价4.60元,另加邮费10拓。《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出版@史通< 正> 由杨云、吴家振、任霆、毛尔俊任主编,曹贵民、顾新生任副主编,全国10所党校部分历史教师协作编写的《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一书,近期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本书是一部以改革为视角阐述中外近代历史演变的著作。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改革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世界近代化的路程,分析、总结并汲取了近代中......

古巴比伦婚姻制初探
作者:张彦修
恩格斯说:“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在愈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①。就是说,研究古代社会要充分注意它的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又离不开婚姻。因此,婚姻是深入研究古巴比伦血缘关系、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状况的契机,也是深入研究古巴比伦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谈到古巴比伦的婚姻,一般都是从理论上断定,它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这种推测不无道理,但过于简单。古巴比伦的婚制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最基本特征—婚姻的牢固性、一夫一妻制婚姻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特征—男女不平等、一夫多妻,以及它的时代特色等方面加以探讨。 婚姻的牢固性,是指一经缔结的婚姻,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中止婚姻关系。这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一夫一妻制婚姻与对偶婚、群婚的基本区别点。古巴比伦婚姻的牢固性是通过一套比较完整的订婚仪式、婚姻契约、结婚仪式和有关离婚的法律规定体现出来的。 在古巴比伦,男女正式结婚之前必须先订婚。订婚的程序是:男方把聘金交给女方的父亲,女方的父亲接受了聘金,就意味着婚姻的确定。这种以聘金为标志的订婚受法律的保护......

清代中州方志学概述
作者:申畅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王朝,也是其统治最严酷的时代。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又整理典籍,搞所谓文治,以张扬太平。所以,纂志书也多.可称极盛时期。在二百六十多年间,仅中州共纂志书近400种(不含专志),其中亡佚40来种,尚存360来种。在存志中,通志占6种,府州志占68种,县志占285种)据《河南地方志综录》统计)。为了行文方便,下面大体分朝予以探讨。 一顺治朝 顺治朝所纂志书,现存通志1种:府州志13种,县志43种,合计5了种。其中较有名的为《河南通志》,是志为清初最早编出的省志。它以明嘉靖《河南通志》为依托,考证沿革,增收资料,充实类目,荃去繁芜,成为130多万言的鸿篇巨制,对全国修志工作影响很大,康熙朝曾把它印发各省,“颁诸天下以为式”。其后,各省都奉《河南修志牌照》为楷模,效法它的体例。这一时期’中州籍的方志学家,较为著名的有: yJ\奇逢(1584一1675),字启泰,号钟元,因讲学苏门夏峰山下,人称夏峰先生,明万历二十八年举人,清初理学大师。著述甚丰,其中涉及方志学者为:《守容纪略》、《歌辅人物考》、《中州人物考》、《容城.....

郑州诸葛亮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郑梁
诸葛亮在我国是一个妇孺尽知的人物,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响。为了推动对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联、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和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共同发起的诸葛亮学术讨论会,于4月2日至6日在郑州举行。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四川、湖北、山东等省市和河南各地市的专家学者90多人,围绕诸葛亮躬耕地、诸葛亮与南阳关系以及诸葛亮的思想、政绩、影响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 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是一起前人聚讼不已的历史悬案,历来有南阳与襄阳二说。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与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关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地先后举行过几次座谈会,但是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尚不充分。躬耕地问题自然成了这次郑州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在会议收到的全部论文中,与躬耕地有关的论文占四分之三。会上除了原来就存在的南阳、襄阳二说外,又出现了躬耕地望“在汉水以北、今邓州以南”的第三说和“游学寓居于襄阳,躬耕受三顾于南阳”的第四说。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多数专家学者指出襄阳说的理由不够充分,诸葛亮在南阳......

中共“一大”参加者尼科利斯基
作者:任思明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解放前曾改为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开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3人。另外,还有两名外国人,一为荷兰人马林,另一位是俄国人尼科利斯基。 关于马林和尼科利斯基参加“一大”之事,我国的史书和“一大”代表的回忆录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的身份比较清楚,史料也较详细,而尼科利斯基的身份则不是那么明确,史料也较少。他究竟是共产国际的代表,还是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还是兼而有之?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这是国内外史学者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从所见到的史料来看,尼科利斯基是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代表。“一大”代表李达在其回忆录中说:“6月初,马林(荷兰人)和尼可洛夫(俄人)(即尼科利斯基—作者注)由第三国际派到上海来,和我们接谈了之后,他们建议我们应当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于是由我发信给各地党小组,各派代表二人到上海开会……”①,出席“一大”的代表张国蠢也说:“他(指李达—作者注)又提到新近来了两位共产国际......

《法国通史简编》已出版
作者:史秘
沈炼之任主编、楼均信任副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由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1月出版。本书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编写的专著。全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自上古至1988年的法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书中既叙述了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政治斗争,又介绍了法国历史上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艺术;论述了法国不断增长的经济状况,描绘了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的画面.书中还注意交待了法国历史典故与名胜古迹的形成背景,可给读者许多有益的知识。 本书32开,600千字,73D页.平装估价10元,欲购者请与杭州大学法国史研究室联系.《法国通史简编》已出版@史秘< 正> 沈炼之任主编、楼均信任副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由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1月出版。本书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编写的专著。全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自上古至1988年的法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书中既叙述了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政治斗争,又介绍了法国历史上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艺术;论述了法国不断增长的经济状况,描绘

为人类的另一半撰写信史——评《中国妇女运动》
作者:王林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妇女承受着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生产的双重重负,在社会最底层呻吟、挣扎。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国妇女开始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几千年封建压迫的积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使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艰难而又曲折,只是到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走上正确的道路。最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吕美颐、郑永福合著的《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反映的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真实面貌。 本书把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放在中国近代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考察,既注重在宏观上进行规律性的探讨,又注重在微观上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值得称道。 首先是评价公允,分析精辟、深刻,对一些间题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对太平天国妇女运动的评价,学术界多有分歧。作者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从分析洪秀全的双重妇女观入手,认为一方面洪秀全的妇女观中有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因而直接影响着太平天国妇女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改善了妇女的处境,使太平天国的妇女运动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声势;另一方面洪秀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