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探源
作者:王金献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探源王金献古老而文明的中国,不时地打开大门,让世界各国看上一眼。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在世界管理史上也写下过光辉的篇章。在东方华夏的古代文化遗产中,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管理思想。从中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再到万里长城的筑建、以及南北大运河的开凿等无数事例中,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管理实践的源远流长,完全有资格与埃及古王国、巴比伦古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以及中世纪的封建国家等所创立的古代管理思想一起,而成为世界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伟大历史思想宝库的杰出故乡。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礼》,约成书于公元前1100年间,书中对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以及对人的品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思想均已有所论述;此后的《论语》、《孟子》、《老子》、《荀子》等许多古代典籍中,在对于诸如组织、计划、指挥、协调、用人等各种管理思想的论述方面,都有不少适用于今天管理实践的精辟见解。例如《老子》一书中就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

论夏商周君主制政体的性质
作者:李泉,杜建民
论夏商周君主制政体的性质李泉,杜建民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史学界对夏商周君主制政体性质的讨论曾延续了数年之久。形成了两大对立观点的争鸣:一说认为我国商局政体一如古代希腊,是城邦国家的贵族民主政体;一说认为从夏王朝创建、君主制形成开始就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对夏商周政体的本质特征有不同程度的扭曲。夏商周政体的形成,它的结构形态及其性质特征,都是由我国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内部机制所造成的。夏商周三代是直接脱胎于氏族公社的奴隶制社会,与氏族公社有近亲血缘关系,因此在这一历史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领域普遍地、大量地保留着氏族社会的孑遗和历久不衰的深刻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旧氏族时代的道德影响、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还保留很久,只是逐渐才消亡下去。"①正是这一历史大环境,造成了三代君主制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君主制之间的重大差异──由于君主和官吏特权地位的确立而摧残了氏族民主制,日益发展了具有专制性质的权力;但是,它又留存着氏族民主制的深刻烙印,而远未形成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对夏商周政体的性质,可用一句话概括......

《通鉴·隋纪》正误二则
作者:田廷柱
《通鉴·隋纪》正误二则田廷柱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隋纪部分有二处错误,今刊正如下:(一)卷一七七隋纪一文帝开皇九年二月乙未(第5513页):"苏威奏请五百家正乡正,使治民,简辞讼。"此处有讹字。按《隋书·李德林传》作"(苏)威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当系《通鉴》所本。《通典·食货三》亦作"苏威奏置五百家为乡正,令理人间词讼。"据此,"简"当作"间"。"使治民,简辞讼。"应作"使治民间辞讼。"(二)卷一七九隋纪三文帝仁寿二年十二月(第5596页):"杨素弟约及从父文思、弟文纪、族父忌并为尚书、列卿,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此处人名杨忌有误。按《隋书·杨素传》作"时素贵宠日隆,其弟约、从父文思、弟文纪及族父异,并为尚书列卿。"当系《通鉴》所本。《隋书·杨异传》云异父俭,但与杨素族属关系不明。《北史·杨敷传》云:杨素父敷。杨异之父俭,乃敷之叔父,可见杨异与敷为同辈人,当为杨素族父。据此,"忌"当作"异。""异"(yi)乃古字,与"忌"(ji)音义均不相同。《通鉴·隋纪》正误二则@田廷柱

叔孙通、陆贾与汉初的儒学走向
作者:黄宛峰
叔孙通、陆贾与汉初的儒学走向黄宛峰汉代儒学的兴盛是在汉武帝以后。儒学被奉为独尊,是因为它逐步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过去史学界较多注意的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实则这种改造在汉初即已开始。活跃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两位著名儒生──叔孙通、陆贾,便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始作俑者。正由于他们对儒学的改造与变通,儒学的价值才为统治者所认识,儒学由此渐次步入统治思想的殿堂。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儒学的改造,不是迫于政治压力,而是一种积极的、自发的改造,因而去掉了儒学陈腐迂阔的一面,还原出其质朴无华的本色。一汉初的儒学,可以说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儒学本为拯救礼崩乐坏的旧秩序而立。作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它的特点是极力宣扬以仁义礼乐统一天下,治理社会。然而在列国"争于气力"、人人急功近利的春秋战国,它的说教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各国君主无不对它敬而远之。儒学的不得意与儒生积极的入世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诸!"豪气十足的同时,流露的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巨大压抑。秦以法家思想统一天下后,关东六国入仕秦朝的儒生,最显赫的位置不过是"特备员弗用"的博......

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历史贡献
作者:魏千志
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历史贡献魏千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一个其事迹不太为人们所熟知的少数民族,她就是中国古代的犹太族。他们在北宋真宗成平元年正月辛巳(二十一日)(公元998年2月20日)来到中国①,"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七十姓等,进贡西洋布于宋。帝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②从此,这一支犹太人就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以开封为居住中心,在神州大地上蕃衍生息近千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中国犹太人在回顾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时,曾充满激情和自豪地说:"求观今日,若进取科目,而显亲扬名者有之;若布列中外,而致君泽民者有之;或折冲御侮,而尽忠报国者有之;或德修厥躬,而善著于一乡者亦有之矣。逮夫农耕于野,而公税以给;工精于艺,而公用不乏;商勤于远,而名著于江湖;贾志于守,而获利于通方者,又有之矣。"③上述这一席话,并非虚论。它是在明朝时期,中国犹太族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真实写照。一在政治方面,明代以前中国犹太人的事绩,有待进一步查考。在明代,中国犹太人中影......

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
作者:华林甫
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华林甫秦岭是一条中国地理上很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景观,秦岭南北的差异都十分显著。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亦复如此,秦岭之北的京畿地区(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平原)出了一百多位宰相,而与关中仅一岭之隔的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广大地区(相当于今四川大部及陕西汉中盆地)仅出过一位宰相,这究竟是为什么?从个人来说,是否能成为宰相与个人的素养、家庭、世道、机遇有关,但宰相所生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也不能不对他从小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唐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差异,多少能反映历史文化地理的某些侧面。一唐代共有宰相三百六十九人①,其籍贯除七人无考外,均有着落。这里所说的籍贯,是指宰相本人出生、生长的地方。唐世重郡望,某宰相的郡望与实际居住地的籍贯并不一定有着必然联系,所以史书所载某宰相为何方人氏,新、旧《唐书》也许不合,两《唐书》与其他文献可能抵牾,因此确定宰相的籍贯必须依据下列原则作出具体的分析:(1)两《唐书》歧异者。如高宗时宰相张文,《新唐书》卷113本传作贝州武城人,而《旧唐书》卷85本传则云大业末已徙家魏州昌乐县,贝......

试论朱橚的科学成就
作者:马万明
试论朱橚的科学成就马万明朱系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兄弟,洪武十一年(1378)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开封,洪熙元年(1425)卒后溢号为"定"。他虽身居王位,历享荣华,但能关心民众疾苦,致力于救荒植物及方剂学的研究,先后完成了《救荒本草》和《普济方》等专著,因此被中外学者誉为中国十五世纪优秀的植物学家和方剂学家。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朱的科学成就作一论述,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救荒本草》的科学成就(一)朱是我国利用本草救荒的开创者纵观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朱开创了我国利用本草来救荒的新纪元。以往人们只知道用本草来治病强身。自神农氏品尝百草,"辨其寒温甘苦之性,作为医药,以济人之夭札,后世赖以延生。而本草书中所载,多伐病之物,而于可茹以充腹者,则未之及也。"①明人李濂重刻《救荒本草》曰:'《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本草》兴焉。陶隐居、徐之才、陈藏器、日华子、唐慎微之徒,代有演述,皆为疗病也。嗣后唐孟洗有《食疗本草》,陈士良有《食性本草》,皆因饮撰以调摄人,非为救荒也。"朱认为:植物之生于天地间,莫不各有用。"苟不......

清初西学输入的成就与局限
作者:宝成关
清初西学输入的成就与局限宝成关一由于清初统治者,尤其是顺治、康熙两帝,对传教士及西学相继连续采取了优容礼遇及吸收引进的政策,使西学东渐的势头并未因明清鼎革而中断,西方科学文化在清初得以进一步传入中国,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1、天文学。1644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天监监正的耶稣会士汤若望,把《崇祯历书》删为103卷,改称《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政府,受到采纳,赐名《时宪历》予以颁发通用,从此"言历者,莫不奉为俎豆",后来何国宗、梅成编《御定历象考成》时仍以此书为基础。此外汤若望在清初还继续撰有《西洋测日历》、《历法西传》、《新历晓惑》等大量天文著作。康熙年间继任钦天监正的南怀仁,在传播西洋历法知识方面,也颇多贡献,他不仅改造了北京的观象台,淘汰了元明时的旧仪器,代之以大部分由南怀仁自己监制的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以及简平仪、地平半圆日暑仪等仪器,以适应清代天文历法已采用360度制和60进位制的需要①,并著有《灵台仪象志》一书,详细介绍上述仪器的制造、安装及使用方法,书末并附有用此仪器新测的全天星表。除天文仪器外,南怀仁还在汤若望所制200年历表的基础上推......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现状──与郭世佑先生商榷
作者:郑剑顺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现状-──与郭世佑先生商榷郑剑顺1993年,郭世佑先生发表《中国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的突破》①一文,阐述了想"突破"原有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建立新理论的主张,提出的论点、所作的论证中不少是难以苟同的。特不揣冒昧,检出要点,与之商榷,期望对把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正确理论,正确估价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状有所裨益。一郭文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中国近代史研究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似乎还不是研究课题本身的陈旧,而是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欲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真正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以理论研究入手,认真检查一下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某些先入为主的定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宏观理论研究水平。"很明显,郭先生对目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理论是不满意的,看成是"落后"的。郭先生这里所提的"理论"应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理论,而不仅仅是某些"定论"。理论和"定论"是不等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理论同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研究的指导理论一样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所接受的历史研究的指导理论。如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论甲午战前清政府的矿业政策
作者:朱英
论甲午战前清政府的矿业政策朱英矿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到近代,更成为整个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由于民营资本十分薄弱和外国资本的不断渗透扩张,采矿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所采取的矿业政策。本文即对甲午战前清政府所实施的矿业政策及其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一采矿业在中国并非始于近代,但在此之前均系土法开采。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禁矿与开矿,始终存在着激烈的论争。因而封建社会中采矿业的发展,与统治者推行的矿业政策也有着密切关系。清代前期开放矿禁,土法采矿曾有过较大的发展,然而到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又急剧走向衰落。进入近代,新式采矿业并未即刻兴起。直至1874年,清政府始准允以机器开采煤矿,中国近代煤矿工业由此诞生。据张国辉先生初步统计,从1875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直隶、湖北、安徽、山东、江苏、广西等许多省份都先后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新式煤矿,合计约有16座。其他新式金属矿在19世纪80年代也相继建立,从1881年到1894年,先后组成金属矿公司或厂号的达24家之多,其中铜矿8家、金矿6......

梁漱溟“乡材建设”理论基础之剖析
作者:余科杰
漱溟“乡材建设”理论基础之剖析余科杰30年代中国农村曾掀起过一场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这场农村社会改良运动中,梁漱溟所领导的"乡村建设"被认为是"最有力的一派",并以其独树一帜的乡村建设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梁氏之所以如此独辟蹊径,是同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分析分不开的。梁氏认为,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表现是其"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文化的特殊性表现是其"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这一看法奠定了梁氏乡村建设理论的基础。本文试图对梁氏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本认识作一初步分析,进而对梁氏这一乡村建设理论之基础的内在矛盾进行研究和剖析。一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有其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否认中国社会存在阶级、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搞阶级革命走共产主义之路的历史必然性。梁氏认为西洋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苏俄是社会本位的社会,而中国则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本位社会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者"①。在伦理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人与人之间只有人伦、情谊和义务关......

三十年代的冤狱赔偿运动浅论
作者:徐思彦
三十年代的冤狱赔偿运动浅论徐思彦1927年国民党上台以后,在全国建立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剥夺、践踏人权。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没有民主自由权利,甚至连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普遍不满,争民主、争人权的斗争日趋高涨。30年代中后期,沈钧儒等人领导的冤狱赔偿运动,即是这个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冤狱赔偿运动的发动、内容、性质等问题略述己见。一所谓冤狱赔偿制度,即国家赔偿制度,这是一项与宪法、行政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等多种法律部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法律制度,系指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精神上物质上的损失,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国家赔偿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著名的《人权宣言》,用"人民至上"的原则代替"国家至上"原则,宣布"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宣告了封建的国家绝对权力论的破产。当时的西方资产阶级法学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国家有责任"说,认为国家并非主权的主体,也不具有私法上的特......

1935──1937:南京国民政府抗日准备述论
作者:袁武振,梁月兰
1935──1937:南京国民政府抗日准备述论袁武振,梁月兰抗日战争前夕,南京国民政府究竟有无抗战准备,这些准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史学界目前还存有很大分歧。本人根据现有资料撰成此文,以期引玉之效。一国民政府抗日准备的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国难当头。朝野各界对于不堪一击的中国国防提出严厉批评,纷纷要求国民政府切实备战,加强国防建设,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迫于形势,从1932年起,命令军事委员会陆续制定了《中国北部(黄河迤北)防御方案》(1932年11月)、《华北海防计划纲要》(1933年1月28日)、《中部国防建设计划》(1934年)、《南京方面之防御方案》(1934年)等国防计划大纲。但由于蒋介石国民党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主义,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围剿"工农红军,因此其国防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除对要塞作些修整外,其余"均付搁置"①,并未付诸实施。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愈来愈多的政治力量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旗帜
作者:杜宝山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旗帜杜宝山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50年前,中国人民,和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港澳同胞、海外侨胞,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饱受帝国主义奴役之苦的中国人民自从鸦片战争起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显示了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力量。一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近代中国,遭受到多个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国家不独立,人民没有丝毫的民主和自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①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直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情况才有了根本的变化。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把中国变为独占殖民地,是它的既定国策。从甲午战争起就一步步地实施其扩张计划,19......

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
作者:白贵一
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白贵一民主政治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民主政治观定型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拟对毛泽东抗战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作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和分析。一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内容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是二元的。既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痕迹,又有社会主义民主的某些原则。自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信仰一直没有动摇过。但他并没有教条式地将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最高原则搬到中国社会之中。在寻求中国革命的政治前途时,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大革命时期他根据统一战线内各阶级的政治主张以及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迅速分化的状况,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1925年11月,在《在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上的答词》中,郑重宣告:"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的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反对"左"倾关门主义的同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

试论路德的神学思想
作者:李自更
试论路德的神学思想李自更路德的神学思想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以《圣经》为基础,强调人的内在心灵的虔诚起主导作用的神学世界观。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只停留在表层上,而缺乏深层次的探讨。本文拟就路德神学思想的内容、特点。特别是其农民观和经济观作进一步的探讨。一路德的新神学思想萌芽于1513年他在维登堡大学讲解《圣经·诗篇》时①。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以后,他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自己的认识。1520年,他陆续撰写了几篇很有见地的论著:《论善功》、《罗马教皇权》、《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和《论基督徒的自由》。在这些著作中,路德详细阐述了以"唯信称义"为核心的宗教神学思想。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宗教个人主义即个人的内心信仰在人们得救方面起决定作用。路德认为,人们得救只凭内在心灵的信仰,而勿需其他一切外在的因素。信仰是人们通向上帝的桥梁,在人与上帝之间,"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乎其间"②。人只要有信仰,勿需任何中介人或代祷者就能释罪得救。而且,勿需外在的事功和外在律法的约束就能得到基督的公义,获得永恒的自由③。内在的信仰使人摆脱......

评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
作者:万安中
评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万安中叶卡特琳娜是在"踏过几个尸体──而且其中之一是她丈夫的尸体"①后登上俄罗斯沙皇宝座的。对于女皇的登台,俄国和欧洲各国的政治家们曾预言:"她的统治将和彼得一世以后的几个沙皇一样,是短命的,彼得三世的被废黜,将是新一轮宫廷政变的开端。"②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叶卡特琳娜非但没有被推翻,而且稳操社稷,创造了一个"光辉"的朝代。自1762年至1796年,这位被歌颂为"贵族的女皇",居然在俄罗斯历史上挥枪弄棒达34年之久。女皇大权独揽,文治武功,使俄罗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18世纪的俄国,频繁的宫廷政变为其一大特点。登上王位的沙皇除个别以外,不是短命就是昙花一现。那么,叶卡特琳娜二世为什么能居位如此之久长呢?为了揭露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政策的实质,本文试图就其玩弄欺诈、残暴和阴毒的手段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论述。一觊觎皇位不择手段叶卡特琳娜原名索非亚·奥古斯特,1729年5月2日出生在奥得河畔的什切青城一个德意志小公爵的家庭。由于她的家庭和俄国宫廷有亲戚关系,1744年被伊丽莎白女皇接至俄国。当时她才15岁,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欲成为俄罗斯国家主宰者......

浅析马尔科姆·爱克斯的黑人民族主义思想
作者:王恩铭
浅析马尔科姆·爱克斯的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王恩铭本世纪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中出现了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是马丁·路德·金,另一位叫马尔科姆·爱克斯(MalcolmX)。前者主张非暴力斗争,和平消除种族隔离,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后者呼吁美国黑人以暴抗暴,摆脱白人的控制,建立一个黑人自治的美国黑人社会。他们俩人的思想都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代表前期阶段,另一个代表后期阶段,它们之组合共同构成了当代美国黑人运动的思想发展脉络。对于马丁·路德·金,人们比较熟悉,但对马尔科姆·爱克斯,国内研究仍显阙如。本文目的意在弥补这一不足。马尔科姆·爱克斯的原名叫马尔科姆·利特尔。由于"利特尔"(Little)在英文里有"渺小、无足轻重"的意思,马尔科姆认为这是先前白人奴隶主轻视、贬低黑奴的一种象征,所以,他把自己的姓从"利特尔"改为"爱克斯"(X)①。这里的"爱克斯",既是马尔科姆拒绝接受白人摆布的决心,也是他寻求自由、争取平等的意志之体现②。马尔科姆·爱克斯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深恶痛绝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生于1925年,父亲是一个传教士,母亲......

更新观念 开拓前进──当前历史学家的三大要务
作者:刘克辉,周祥森
更新观念 开拓前进──当前历史学家的三大要务刘克辉,周祥森改革开放以来,与城乡经济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一落千丈,史学则首当其冲,由过去的"显学"跌入低谷,且近期似乎回升无望。这种状况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即历史学家的思想意识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时代感不强,固守象牙塔并自得其乐,从而使人们对史学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二是客观原因,即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今天时髦的东西明天可能就过时了,而人们关心最多的是时代的焦点和眼前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有闲情逸致去过问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史学呢?面对如此局面,历史学家应该有危机感和责任感,反省自身。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有三大要务需要历史学家去做:第一是改变闭关自守的思想观念;第二是注重通俗史学的研究与写作,以开辟新的出路;第三是大力提倡为企业服务的精神,把握史学同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之间的契合点,积极投身于经济生活的洪流。若不然,历史学家将难以生存下去,到头来说不定自己也会成为一件仅供摆设而缺乏价值的"古董"。一改变闭关自守的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史......

用两点论评价慈禧──评徐彻著《慈禧大传》
作者:姜铎
用两点论评价慈禧──评徐彻著《慈禧大传》姜铎徐彻同志的新著《慈禧大传》问世以后,由于传主是近代中国的著名人物,书以人传,颇受到史学界的瞩目。我通读下来,认为此书有以下五个特色:第一,搜集资料丰富而全面,而且在资料运用上颇为熟练和得当。这是一本传记书写得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也可以用此考验一个作者的基本功。从全书引证的资料来看,关于慈禧各个方面的老著作、老档案,以及近年来的新成果、新档案,作者已尽了最大努力,挖掘殆尽,搜罗无遗。与宝成关所著《奕沂慈禧政争记》,同为以资料见长的好史书。试举两例以资说明。例一:第七章"三次垂帘"节中,关于康有为是否有围园弑后企图问题,便是运用了杨天石《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和《康有为戊戌密谋补证》两篇文章,以及《日本外务省档案》所载毕永年和康有为的对话作为根据,证明"康有为确实曾谋划围园弑后,应该不折不扣地恢复这个历史的本来面目"。例二:上例紧接下来的"召盛宣怀"节中,全文运用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刊录慈禧与盛的对话,以之反映这一时期慈禧的精神状态,着重指出慈禧反复强调"外国人欺我太甚"和"很想与他打仗"的想法,是八个月......

《明史·朱淛、马明衡等传》正误一则
作者:李平
《明史·朱淛、马明衡等传》正误一则李平《明史倦二百七《朱、马明衡等传》记载:"马"明衡,字子萃"。"子萃"误,为"子"。《传习录下》载:"薛尚谦、邹谦之、马子、王汝止侍坐。因叹先生(王守仁)自征宁藩已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阳明全书、语录、传习录下》王守仁《年谱》载: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邹守益、薛侃、黄宗明、马明衡、王良等侍。因言谤议日炽,先生曰:'诸君且言其故。'"(《旧明全书·附录·年谱》)从内容看,此两处同言一事。《明史》卷二百七《薛侃传》载:"薛侃,字尚谦。"《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儒林传二》载:"邹守益,字谦之。"王"民,字汝止。"《明史》卷一百九十七《黄宗明传》载:"黄宗明,字诚甫。"那么马明衡必然字"子"。《传习录上》载:"马子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阳明全书、语录、传习录上》)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与马子丁亥》。书。(《阳明全书·文录二·书》)在王守仁的著作及其门人的文章、诗作中未发现"马子萃"字样。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达撰写的《同心之言诗序......

评《平津战役史》
作者:张守四
评《平津战役史》张守四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1948年11月29日起,经过64天的激烈战斗,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的胜利具有重大影响。它最终摧毁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要军事力量,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特别是在作战过程中,人民解放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出解决国民党军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给国民党残余军队指明了可供选择的三条道路,瓦解了敌军斗志,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同时,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的解放,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时期的结束,"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毛泽东语)。党的工作重心也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勿庸赘言,总结平津战役的经验,探讨其对解放战争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平津战役规模庞大,参战部队众多,战区辽阔,遗存至今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给文学工作者提供了进行研究的便利条件。早在五十年代,即有人以此为专题,搜集资料,进行研究。近年来,战役亲历者和党史、军史专家......

读书志疑二则
作者:鲁毅
读书志疑二则鲁毅笔者近因工作之需,参阅了《中国语文学家辞典》"张之洞"条(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和点校本《八旗文经》中之张之洞撰《八旗文经序》(辽沈书社1988年版)。除颇获裨益者外,亦间有可作商讨者,兹借贵刊一角,志疑于下。(一)《中国语文学家辞典》第499页"张之洞"条云:"张之洞,……因创立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人称张广雅。……自幼熟读经史,研精小学……提倡朴学。著有《广雅碎金》四卷……。"同书第641页"中国语文学著作索引"将《广雅碎金》置于张揖《广雅》、王念孙《广雅疏证》之后,且云"未见"该书。按:张之洞是否够格作语文学家,此不置论。然上说有误凡三。第一,张氏人称张广雅,是因其室名曰"广雅堂"。广雅书院、广雅书局也均由此而得名,不能倒果为因。第二,《广雅碎金》乃张氏吟咏史事,写景言情之诗集,与《广雅》一类训诂专书风马牛不相及,张氏其它散、骄文著作亦多冠有其室名字号。第三,《广雅碎金》并非海内孤本,乃一索即得之常见书,见存《渐西村舍汇刊》及《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之中。(二)《八旗文经》保存了有清一代某些罕见资料,辽沈书社将其影印、点校出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