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马克思和民粹派关于俄国村社论述的比较研究
作者:郑祖铤
马克思和民粹派关于俄国村社论述的比较研究郑祖铤马克思晚年,在他的《人类学笔记》中集中探讨了不发达的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途问题,希图把他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论运用于不同的东方国家,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关于俄国村社,马克思认定由于俄国“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它可能回避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而又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于是,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的重大历史哲学理论。与此同时,俄国的革命派和民粹派也围绕着俄国村社及其前途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粹派在《祖国纪事》、《民意报》、《往事》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论著,形成了民粹派的“村社”理论。民粹派的村社理论曾受到了列宁的批判。然而,“马克思本人在一些地方似乎同意了民粹派的观点”①。这一问题一直禁锢着学者们对马克思和民粹派的村社理论作直接的比较,因而影响了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科学是真理,历史研究不应该设立禁区。马克思是主张通过比较以求得真理的,因为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②。一19世纪中......

“正厥民”解
作者:涂白奎
“■正厥民”解涂白奎“正厥民”句见于《大盂鼎》。鼎自清道光年间出土,已有多家进行考释。铭文为周王训诫臣子之词,内容与《尚书·酒诰》有相类处,因此学者考释多谈周初的禁酒问题。近年来,间或有学者对铭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但铭文中的一些句子仍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若“正厥民”句即为一例。1976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周原遗址的扶风县庄白村发现西周铜器窖藏,在出土的一百余件青铜器中,《墙盘》以其铭文有裨西周历史的研究而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铭文首叙文、武创立周王朝的功业,在形式上与《大盂鼎》有相似处。特别是铭文在提到武王时,说他:“征四方,达殷民。”有些学者在考释这一段文字时,联系到《大盂鼎》,因而又涉及到对“正厥民”句的解释。其中以裘锡圭先生之说较具代表性。裘锡圭先生认为,《大盂鼎》的“正厥民”与《墙盘》中“达殷民”的“民”是一个意思。他说:“似当读为‘俊’。《国语·楚语》:‘有过必俊’,韦昭注:‘悛,改也。’‘民’,‘正厥民’就是使民改正向善,跟《尚书·康浩》‘作新民’的意思相近”。①亦有学者赞同读为悛,但认为悛不当从韦昭、杜预等人的说法,而应从《说文......

试论赵佗对开发岭南的贡献
作者:张诚
试论赵佗对开发岭南的贡献张诚秦代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南)人赵佗在秦始皇经略边疆活动中参加南征百越的战争,被授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赵佗继任南海尉,审时度势在岭南拥兵自守,关闭进出中原的关隘,兼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西汉建立后,赵佗接受汉高祖刘邦的“南越王”封号,臣属于汉,他与其子孙统治岭南地区长达93年。但除《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南粤传》述其事迹外,其后很少有人再专门进行深论。因此,本文试运用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论述其对开发岭南的重要贡献。一参加经略岭南的战争建立南越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大将王翦率军攻楚,“虏荆王负刍”,灭楚,接着又“南征百越之君”秦王朝对越人进行军事征服,致使越人纷起反抗,不断以各种方式骚扰秦军,使秦军无法在越人居住区立足。为了开拓疆域经略岭南,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以屠睢为统帅“发卒五十万为五军”大举向岭南进军。由于岭南悬远,运输困难,为保证军粮供应,又命监御史禄在湘桂边境的兴安县内“以卒凿渠而通粮道”这就是著名的灵渠水利工程。灵渠修成后,沟通了湘漓二水,解决了运粮问题,秦军才得以进入岭南地区......

汉代田税征收方式与农民田税负担新探
作者:臧知非
汉代田税征收方式与农民田税负担新探臧知非传统观点对汉代田税征收方式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浮动税制,收取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税额因时而异;另一种认为是定额税制,有亩税三升、亩税一斗、亩税一斗五升及其以上(均以三十税一计)等分歧,而以亩税三升说较为流行笔者认为,从征税方式上说,汉代采用的是定额税制,但是并非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自始至终都是亩税若干,而是有一个变迁过程。西汉承战国和秦朝之旧,田税按户按顷计征,亩税虽轻,但农民无论有无一顷之地都要交纳百亩田税,其田税负担远远超出人们想象,高者达十税伍;东汉初年,改为按亩计征,国家规定的税额依然有限,但因收税方式的新弊端,农民实际负担则重得多。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不仅有关汉代田制、亩制、亩产量、税制的诸多矛盾可以释然,更有助于我们对两汉社会变迁的认识。一先谈西汉定额税的确定问题。《汉书·食货志》载晁错语云:“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这是人们确定汉代亩税三升(按三十税一之率,若按十五税一则亩税六升)的主要依据。此外,《汉书·匡衡传》谓匡衡私占四百顷封地被发觉后,被迫......

唐太宗与佛教
作者:郭绍林
唐太宗与佛教郭绍林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依据太宗贞观二十年(646)贬斥崇佛大臣萧诏令中的几句话:“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报施之征,何其谬也!”①认为太宗“对佛教宣扬的唯心主义的善恶施报的迷信思想也持否定态度”,“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批判了佛教”另一种说法依据太宗造寺、度僧、布施、发愿等事迹,认为太宗“媚佛”,“对佛教“情深护持’”,“简直是在步隋文帝父子的后尘”,“可他还时常表示出对隋文帝父子的佞佛很不以为然哩”③。这两种说法皆欠公允,所失在于四点:首先,忽视了太宗一生同佛教的动态关系,而把他的一两次言论固定为静态座标,断定为终生认识。其次,忽视了当时社会一般认识水平对太宗个人的制约。复次,忽视了太宗的思想信仰同政治主张的差别,以政治观代替世界观。最后,忽视了太宗的行政措施与随顺俗情的关系。因此,本文对各方面统筹兼顾,提出一孔之见,庶几近是。太宗所处的时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全社会对佛教的崇信归依极其热切普遍。贞观十一年(637),太宗下《令道士在僧前诏》,指出这一状况:“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

中国古代犹太人姓氏变化考
作者:魏千志
中国古代犹太人姓氏变化考魏千志在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历史发展中,姓氏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却存在着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其中有的是见仁见智,需要进一步商榷;有的是历史悬案,需要做出解释;有的则是人为制造的混乱,需要加以澄清。笔者不揣浅陋,愿略陈管见,以推动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一“七十姓等”不容置疑北宋时期定居于开封的中国犹太人究竟有多少姓氏,后来的变化情况如何,这是需要探讨而又意见不一的一个问题。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记》碑中说:“教道相传,授受有自来矣。出自天竺,奉命而来。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七十姓等,进贡西洋布于宋。帝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①据此,可知在北宋时期,定居于开封的犹太人共有“七十姓等”。这是现存有关中国犹太人姓氏数字的最早记载。但有人对“七十姓”这一数字表示怀疑,提出“七十姓或疑为十七姓之讹,因碑中所列适十七姓,而教众之知名者,又无在此十七姓之外也。且原碑‘牟尼’二字,既可倒置作‘尼牟’,则十七姓之倒置为七十,亦或似之,然不可考矣”②。笔者认为......

清代官方在妈祖信仰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杨永占
清代官方在妈祖信仰传播中的作用杨永占妈祖神话传说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妈祖救助海难,护国庇民的神迹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今天,历朝历代的加工神化,已传遍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现有妈祖庙约1560座,信奉者达一亿五千万之多,且仍有不断发展之趋势。仅我国台湾省,就建有妈祖庙509座,信奉者达一千四百多万,占台湾人口的一半以上。妈祖信仰何以传播得如此久远,这中间清代官方起了什么作用,本文拟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妈祖问题档案及有关资料,从清代官方角度,作初步探讨,并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同仁。一妈祖信仰传播的渠道很多,方式各异。但总体上有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民间传播一般是以沿海渔民、出海船工以及贸易于世界沿海各国、国内各地之商人为主体,通过民间交往、聚会,以口传或笔载,加工神化传播于世的。这种传播随意性较强,传播地域广但规模有限。官方对妈祖的认识虽来源于民间,但由于官方的地位特点,事实上在妈祖信仰的传播中做了颇有成效的工作,其作用远远超过民间,起到了一种主导作用。(一)官员呈报奏折据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妈祖问题档案的不完全统计,72%均......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关于香港居民司法管辖权的交涉
作者:郭卫东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关于香港居民司法管辖权的交涉郭卫东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政府对香港地区拥有完整的司法主权,但这一主权当时已遭到英国等殖民者的侵逼。1833年8月28日,英国议会通过议案,在中国设立刑事和海事法庭,该法庭暂由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主持,它有权对在中国领土和海岸30英里以内的“公海”犯罪的英国人予以英国法律的审判,这是英国在华建立领事裁判权的最早的法令性文件,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无耻干涉,说明其后在中国建立领事裁判权的所有行动均被立法机构视为“合法”。由于顾及条件的不“成熟”,英国政府对法令没有立即执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法令要求该机构设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香港也自然在其视野之内②。广州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而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香港海域又成为英国走私鸦片最重要的基地,也成为中外司法纠纷最多发的地区之一。英国议会试图在这个地区设立驻华法庭,可谓意味深长。1839年7月7日,南九龙半岛的尖沙嘴发生华民林维喜被英国水手打死的严重事件,案发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停泊于香港海面的英船“FortWilliam”号上擅自设立领事法庭,“照英国律例”审讯肇......

论民初关于外债问题的争议
作者:马陵合
论民初关于外债问题的争议马陵合民国肇建,财政困迫是一大顽疾,成为有关新政权巩固与否的基本因素。在前清外债泛滥的影响下,举借外债自然成为谋求度过危机的一条捷径。但因列强的政治野心和国内形势的错综复杂,使外债已超出单纯的财政范围,关于外债问题的争议也就成为舆论的中心话题并与民初政局动荡相始终。从政府北迁到二次革命爆发前,与银行团进行的一善后大借款交涉不仅是民初外债问题的集中体现,而且也充分展现了各种政治势力纷繁复杂的外债观。这些外债观或见诸报章文电,成为一种政治舆论,或化作具体的外交行动,使外债谈判波折叠起,本文力图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以善后大借款为中心,理清发展脉络,多方位地对民初外债观的争议加以评析。善后大借款从拟议到签字,历时一年有余,其间谈判的直接主持人三易其人,从唐绍仪到熊希龄再到周学熙;同盟会(以后的国民党)则掀起两次抵制高潮(一为1912年5月抵制垫款章程,二为善后大借款签字后反对违法专断),“社会贤达”们更是以理财救国相号召,各抒己见。综合而观,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不否认借债的必要性,也不会公然允许列强以债权人的身份在中国实行财政监督。他们的歧异......

论西原借款在日本对华侵略中的特殊作用
作者:赵占伟
论西原借款在日本对华侵略中的特殊作用赵占伟所谓“西原借款”,系指日本寺内内阁时期由西原龟三经手借给北京段祺瑞政府的大批款项,它是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在日本对华侵略的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先后卷入欧洲战场,日本认为这是“天佑良机”,应趁机确立“日本在东洋的利权”。当年8月23日,日本政府以“维护日英同盟协约”为借口,打着“永保东亚和平”的幌子出兵我国山东半岛,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特权。这时期,“欧洲战局尚酣,无暇顾及远东,今正值对中国提出要求之良机”日本遂于1915年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一)继承德国在山东所掠夺的权利,并加以扩大;(二)要求在南满和东部内蒙古的土地租借权或所有权、居住权、工商经营权、建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独占权;(三)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四)沿海港湾岛屿概不让与第三国;(五)攫取统治中国的政治、财政、警察、军事大权,并欲攫取湖北、江西和广东之间的重要铁路建筑权。日本对华的侵略行径和野心,不但激起了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激起了日本同英、美帝国主义的矛盾。1916年......

孙中山思想文化建设得失论
作者:刘青华
孙中山思想文化建设得失论刘青华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参照并吸收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对二者进行兼融互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近代思想文化体系,完成传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转换,这是孙中山先生毕生所从事的重要事业之一。他学贯中西,视野开阔,胸襟坦荡,高瞻远瞩,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的思想文化建设目标并没有在中国大地得到实现。这除了他在政治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原因外,还与其理论上的自身局限和不足有关。本文拟就对他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及具体建设方面的得失作些探讨。一孙中山一生十分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他认识到了“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对于腐败混乱的社会现实,“欲图根本救治,非使国民觉悟不可”一再提出要改造“国人社会心理”,进行“心理建设”,以提高民众觉悟,改变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当时思想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一种是在中国土壤绵延数千年的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文化,它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

民国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
作者:李少兵
民国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李少兵民国建立以后直至30年代中期,佛教界有识之士开展了佛教革新运动。但由于没能解决教徒本身真假难分、良莠不齐、素质过低等问题,导致革新运动的成效很不理想。当时革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太虚在总结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就指出:“内不容于腐化僻化之旧僧,外被牵迫于民众之轻蔑于僧,于是除少数之高蹈遐举者,多有反僧而从俗变化其生活者也。有此俗之僧夺与僧之俗变之二端,余十年来有计画有组织有纪律之佛法救世运动,乃为之根本摧破。”①实际上,当时佛界有识之士曾花了大力气进行真假佛徒的辨析工作,以便存真去假,避免因人损事,使新制度、新措施真正发挥效用,但没有成功。未能成功的原因很多,而理论、指导思想上的分歧等因素尤其重要。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请学界同仁多多指教。一民国佛教革新运动与真假佛徒之辨的缘起民国佛教界辨析真假佛徒之举,是由当时的佛教革新运动引发的。民国佛教界的革新运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欧阳渐倡导的以原始印度佛学、唐代唯识学,来革新唐末以来中国传统旧佛学的“复古革新”运动;一是太虚领导的吸收现代新文化、新体制,革新旧佛制、旧佛......

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
作者:刘五书
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刘五书民国的历史是凄惨的,它的脚步每移动一步,总有灾荒伴随。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8年间,灾害之数竟达77次之多。其中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疫灾6次,雹灾4次,歉饥2次,霜雪之灾2次。且各种灾害,几乎同时并发,杂然纷呈。加以战争迭起,盗匪窜扰,百姓罹难更重。为稳定社会,政府和救灾团体皆采取移粟和移民等急赈措施。但“为一时救急计,则以急赈为宜,若为增进社会生产力及铲除灾源并筹各地永久福利计,则工赈实为当务之急”,工赈是“最合科学原则及最适于实用之救灾办法”②。因此,民国历届政府均十分重视以工代赈的赈济办法,包括疏浚河道、铺设公路、开挖水渠、植树造林、兴办实业等。一整治河道长江与黄河是我国两条水龙,在五大水系中最为骄悍。它们对洪水的吐纳程度,决定了我国洪荒的幅度。因此,以工代赈治河工程主要集中在这两大流域地区。黄河的治理尤为难中难。防洪的要点就是加培堤坝。1922年春初,河南省灾荒严重,中国华洋义赈会拨款给河南,一部分在灾区分设粥厂急赈,一部分则雇用灾区民工,修建黄河北岸延津、封丘县境内的黄河北岸.....

英国前工业社会的贫困问题与社会控制
作者:姜守明
英国前工业社会的贫困问题与社会控制姜守明研究贫困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的责任,也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大量证据表明,经济成长并不一定带来普遍的繁荣,甚至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中,许多人依然生活在官方划定的贫困线上下,社会的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强而不是在减弱。正如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的刺激,导致加强对价格和工资、失业和贫困诸问题展开研究一样,不断增加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已经导致对前工业社会贫问题的重视。但是,人们对贫困原因的探讨仍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有人相信经济成长得益于节俭的美德,他们把贫困赋以这样的特征,即认为它具有临时性和地方性特色;还有人把穷人的生活状况和行为模式解释为陷入贫困沟壑中的个人不当行为或家庭低劣处境的后果。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是社会不平等和文化隔离赖以存在的基础。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不发达的前工业社会不能向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可以接受的基本生活条件,结果导致物质匮乏和不堪忍受的悲惨状况。也有历史学家倾向于把贫困解释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并把其外在的种种表象解释为穷人固有的特征。这种观点全部或部分地接受了前工业社会时期社会上层集团的偏见,即......

弘治《无锡县志·蒋重珍传》纠误
作者:戈春源
弘治《无锡县志·蒋重珍传》纠误·戈春源·明朝弘治间(1488-1505),吴凤翔所修《无锡县志》卷17“南宋状元蒋重珍传”中有下列记载:蒋重珍字良贵,世居邑之胡埭,十岁而孤。重珍年十七为人授小学,以资养母。四十余始魁进士,擢承事郎,累迁至签书奉国军。《志》中称重珍考取状元时已“四十余”岁,有误。查蒋重珍考中进士时间是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史》卷411本传:“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佚名《南宋馆阁续录》卷9“秘书省正字”条:“蒋重珍字良贵,嘉定十六年正奏及第,治诗赋。”又,《咸淳毗陵志》卷17“人物”载:“蒋重珍,……嘉定癸未·(即1223年)进士第一,授湖州幕。”其他如《续资治通鉴》“嘉定十六年条”、《宋元学案》卷80“鹤山学案”均言明蒋重珍在嘉定十六年考中进士并夺取魁首。《宋史》、《续资治通鉴》、《宋元学案》属权威性著作,《咸淳毗陵志》距重珍卒年尤近,因此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而重珍的生年可考出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蒋重珍在自己所撰《万竹亭记》中说:“余生于淳熙末年(即十六年──笔者),时和岁丰,田里安乐。”(转......

1991─1995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概述
作者:曾景忠
1991─1995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概述曾景忠在1991-1995年的五年中,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在积年研究的基础上,资料著作研究成果发表很多。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社会史、城市史、人口史等研究正在兴起。因应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学者们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论说更加平实、客观。学术交流更广泛地展开(包括与台湾和国外),对国外论著的译介评论逐步增多,学术气氛趋于活跃。现分几个领域将研究状况作一概要介绍。一近代政治史、军事史近几年中国近代政治史军事史研究继续深入,出版、发表了不少论著,围绕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逢十逢百周年纪念举办一些学术讨论会,由此推动了一些课题的研究。(一)晚清史鸦片战争研究这些年对鸦片战争偏重于一些细部研究。青年学者茅海建清理有关鸦片战争的史实,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之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太平天国研究1991年值金田起义140周年,出版了一些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著名学者罗尔纲积四十年研究而撰成的《太平天国史》一书(中华书局),参用中国古史撰述方法,独创一种“综合体”,分序论、纪年、表......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述评
作者:周祥森,刘波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述评周祥森,刘波1996年11月6日至8日,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在河南省开封市举办了“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六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特邀代表近40人。会议收到论文23篇,内容涉及英国政治制度演变、殖民主义、英国衰落、英国对外关系、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控制问题诸领域。许多论文和发言代表了当前中国大陆英国史研究的最新水平。一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英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部分,现代尤其是中世纪部分相对薄弱。这次大会收到的关于英国政治制度史的论文共有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反映出近年来上述研究布局已发生明显变化:3篇论文中,中世纪部分2篇,现代部分1篇。关于中世纪英国的政治制度,过去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等级君主制,有时干脆笼统地称之为封建君主制,至于其发展变化历程,几乎没有人去深究。199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程汉大教授积十数年心血而撰著的《英国政治制度史》一书,该书“上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首次系统地集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引起较大......

关于明代鸟铳的来源问题
作者:阎素娥
关于明代鸟铳的来源问题阎素娥关于鸟铳的来源问题,明代史籍就有不同的说法,有“外来说”,也有“原有说”。在外来说中又分为“倭夷说”和“西番说”。持“倭夷说”的有清代《钦定续文献通考》等书。该书引明人唐顺之曰:“国初止有神火枪一种,而佛狼机、子母枪、快枪、鸟嘴铳皆后出。鸟铳……捷于神枪而准于快技火枪,至此而极,是倭夷用以肆机巧于中国而中国习之者也。”(《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34)《练兵实纪》说:“此器中国原无传,自倭寇始得之。”(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5)《兵录》:“兵法曰以火佐攻者,明诸器之中,鸟铳第一,中国原无此器,传自倭夷始得之。”(何汝宾:《兵录》卷3)等。《登坛必究》则持“西番说”:“鸟铳传自西番未得其妙,岁戊申卢镗破双屿,获善铳者,授其肯綮,命马宪制器,李槐制药始精绝云。”(王鸣鹤,《登坛必究》卷29)持中国原有说的有邓若曾的《江南经略》和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诸书。如《江南经略》载:“若以火器言之,我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尽古今火攻之具,靡所不有,藏之武库,每岁神机营军演习,奇名异状,人多不识其用,不啻数百种而已也。今人胥言佛狼机鸟嘴铳传自番舶,若曾......

论弘治帝的历史地位
作者:李梦芝
论弘治帝的历史地位李梦芝弘治帝(1470-1505)即明孝宗朱,为明宪宗第三子,明朝第人代皇帝,在位十八年。明朝中期,在社会矛盾日渐激化的大趋势下,弘治部以它独有的清明和安定而在明朝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是,多数史家均把明朝中期作为一个整个的历史发展阶段来阐述,而没有为弘治朝单独列出章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弘治时期的省略或忽视。可喜的是,近年来出版的明史专著中,开始重视弘治时期的历史。但是,围绕着如何评价弘治在历史上的地位,学术界见解不一。有人认为,明孝宗较好地处理了各种政治问题,造成了“中兴”的局面,是位贤君;有人则认为,弘治是平庸的、力求维持现状的“太平天子”,是“中主”。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看其所作所为是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是否起了进步作用。弘治当然不同于太祖、太宗的创业,他是守成之君。但是,他也不同于仁宣二帝。仁宗、宣宗继太祖、太宗之后,继承的是经过明朝初年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繁荣盛世。而弘治继承的则是明朝建国一百多年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成化之末。就起点而言,弘治和仁宣二帝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作者:杨玉圣
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杨玉圣罗斯福新政,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组合名词,早已成为一个为学界人士广泛认同的历史概念。这一事实本身即足以表明它在美国历史及世界历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面对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而采取的挽狂澜于既倒的应对举措。作为“事后诸葛亮”,现在我们可以说,“新政大夫”救了如履薄冰的美利坚合众国,使其社会经济体制愈趋稳健、日渐成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罗斯福新政标志着“新”、“旧”两个美国的重大分野。美国之为今日之美国,无论如何是绕不过罗斯福新政的。除却对美国的广泛影响外,罗斯福新政在现代资本主义进化历程中亦占据相当特殊的地位。当20世纪30年代世界处于或者转向希特勒式资本主义反动式扩张道路、或者转向斯大林式激进社会主义变革之路时,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大规模地试验、并成功地使传统资本主义转向现代资本主义新体制。这一革命性的新发展取向,事实上从根本上保证了合众国在此后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民主国家的伟大的兵工厂”。如何看待20世纪资本主义之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罗斯福新政很可能是一个再典型不......

礼仪溯源
作者:郝文勉
礼仪溯源郝文勉礼仪是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礼节形式,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礼仪无所不有,无时不在,是社会管理、交往和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礼仪形式有着漫长的演进过程。探讨礼仪的起源,对于掌握和运用现代礼仪,改革旧的落后的礼仪,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具有深刻意义。一、礼仪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礼仪是在原始人群形成之后,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产活动及社会交往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在进行劳动生产的时候,原始人对生产的过程进行简单模仿,戴着各种装饰,表演打猎、种植或其它各种动作。在取得胜利和丰收的同时,他们也采取一定的形式表达愉快喜悦的心情。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跳丰收舞,打猎成功时,跳庆功舞。这种生产活动中的庆祝形式演变成今天欢庆丰收的礼仪。如台湾高山族排弯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节前,男的上山打猎,女的在家酿米酒,老人杀猪宰羊,为节日做准备。丰收节开始,各个部落村寨,都要举行盛会。在举行盛会的大坪上,中间常常排着上百坛的米酒,每个酒坛旁边,都放着几把雕刻着蛇图腾的木制长形拉卡嘞酒具。部落头人拿着酒具,用手沾酒,向天、地、左、右弹洒酒滴,表示对天地......

近现代华北农村社会实态的当代阐释──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
作者:王琳
近现代华北农村社会实态的当代阐释──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王琳中国直到近现代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自然经济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社会的变迁,构筑了中国历史的基本层面。因此,了解中国历史的真象,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史官文化,史官文化对历史记载与研究对象的观照,主要围绕着以皇权为中心的上层社会与达官显贵,而构成社会主体的农村社会与农民,其心态、生活、风俗、节日、劳作、信仰等等,均因史官们“往来无白丁”的意识而被官修史书遗弃,这种治史思想影响至巨。研究农村社会变动,需要深入农村,做艰苦的调查与访问,这也是一般的学者难以问津农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持续性贫困与近现代中国战火不断,致使农村大批资料毁坏、散失,造成研究难有突破性进展。因此,最能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农村社会,其研究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民国时期,不少学者开始重视农村社会所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到中国农村发生的变革将会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梁漱溟、李景汉、晏阳初、千家驹、何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对唐宋之交兵制演变的探索与思考──读张其凡著《五代禁军初探》
作者:周生春
对唐宋之交兵制演变的探索与思考──读张其凡著《五代禁军初探》周生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唐宋时期是上承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下启元明清三朝,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赵宋以降直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可以说即是这一变革的产物。而历时约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则又是上袭唐代之旧格局,下开北宋之新局面的关键。因此,对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不能将介于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仅仅视为唐代的余绪,或宋代历史的序幕,更不能因其短暂和属于“乱世”而不屑一顾。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五代十国的历史日见重视,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态势,以五代十国历史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其凡著《五代禁军初探》一书,即是五代十国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军事制度从以征发为主的府兵制向以召募为主的雇佣兵制的转变,堪称一大变革。对府兵制和变革后的宋代兵制,谷霁光先生的《府兵制度考释》和王曾瑜先生的《宋朝兵制初探》作了精辟、详尽的论述。但对唐宋之际这一军事史上的大变革和五代兵制的演变,除张著外,迄今尚未有研究专著问世。《五代禁军初......

评析外国史学名著的宏篇 开拓外国史学史研究的新作
作者:李茂梓
评析外国史学名著的宏篇开拓外国史学史研究的新作李茂梓《外国史学名著评介》①(以下简称《评介》)是我国学者集体撰写的第一部系统地评析外国古今史学名著的学术著作。全书约120万字,共选评外国史学名著81部,这81部著作都是“具有这佯或那样特色的……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名著”。②《评介》一书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评述的观点体系。如《评介》选评的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都是敕撰官修史书。其编撰的主要目的是以天皇为中心编纂各种神话传说,把神、天皇、诸氏都包括在一个互有联系的体系中,各定其位,树立天皇的统治权威,为当时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提供历史的和思想的根据,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天皇中心论。《古事记》评介作者实事求是地指出:《古事记》巩固天皇制的思想,从当时破旧制立新制的历史条件来说,有积极作用。《古事记》的神话与传说,是大和民族幻想与英雄时代的硕果。《古事记》开始了日本文字和日本历史文献编纂的新纪元,也是日本第一部记有日中文化交流史实的历史文献。同时,作者指出,日本学者对《古事记》是否伪造、其所记述的神话传说和帝......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撮述
作者:陈从阳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撮述陈从阳1996年8月11日至15日,“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代表73人,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这次学术讨论会主要围绕全球一体化、20世纪历史潮流、冷战后的国际格局、民族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等问题展开讨论。一、关于全球一体化问题与会代表认为,世界整体化、全球一体化构成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要特点,但全球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同一化,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多样化的统一。纵观20世纪世界历史,在各民族和各国家相互依存、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同时,国际社会政治分裂趋势日益扩大和加深。整体世界作为矛盾统一体,不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阶级、民族矛盾,还存在着由不同的国家利益而产生的各种冲突和斗争。整体世界矛盾统一体又是对立统一的,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将在相互矛盾和斗争中共存发展。政治上的分裂不可避免,并将阻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但全珠经济一体化必将冲破各种阻碍并持续发展,它将加深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和各种矛盾,并为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96河洛文化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学术研究讨会在洛阳召开
作者:白秦川
’96河洛文化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学术研究讨会在洛阳召开由河南省历史学会、洛阳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96河洛文化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1月15日至16日在洛阳召开。来自全省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各地市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红军长征”和“河洛文化”进行了集中讨论。高心湛同志的《川滇军阀与中央红军渡赤水》一文,以详尽的材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情况。文章认为:四渡赤水曾被写成仿佛是毛泽东庙堂算定、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一个完整的“战役”,而实际情况是,四渡赤水乃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四面围堵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机动作战。正因为如此,才使遵义会议制定的渡江北上会师,发展川滇黔边等等计划难以实现;同样的原因,才使中央红军得以几番渡水,转危为安。贾天运同志的《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一文,通过对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回顾,再次论证了“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文章认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