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1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天人合一述论
作者:赵世超
曾几何时 ,谈论天人合一成了一种时髦。有人甚至将其作为国粹玩弄于股掌之上 ,不免令人惊诧。这种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老古董果真那么值得炫耀于世人 ?本文拟通过追根溯源寻找正确的答案。一 商周时期人们对天的看法商人崇拜的对象大致分为上帝、自然神和祖先神。帝与某些自然神已能崇降祸福 ,或向人们发出祸福的预示。祖先神也有对时王及商国作祟的神力。但从甲骨卜辞反映的情况来看 ,商人主要依靠祭祀以求祛祸降福 ,尚未见到以某种行为感天而达到与天合一的明确记录。周人对天的崇拜明显加强。《说文解字》:“天 ,颠也。”原指人的颠顶 ,因而 ,笼盖于人们颠顶之上的浩渺太空也可叫天 ,进一步又指一切至高无上的事物 ,如父母、丈夫和主宰一切的上帝。作为周人主要崇拜对象的天 ,其神性与殷的帝或上帝完全一致 ,说明这时已出现天与帝的合一 ,故《尚书》诸篇和《诗经》的《雅》、《颂》中多有两者互用的例证。在周人心目中 ,天几乎是万能的。它可以令风、令雨 ,驱使雷电 ;可以降休、降福 ,予明哲、予吉祥、予永年 ,阴骘下民 ;又可以降罚、降灾、降咎、降丧、降割 (害 ) ,夭民 ,以逞其威怒......

唐初海军初探
作者:熊义民
唐初海军实力强大 ,在 660年灭百济之役及663年白江之战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学术界对此次战役的研究不少 ,但主要侧重于战役本身及其对东北亚政局和有关国家内政外交的影响上 ,1 而对参加这次战役的唐军本身的研究则不多 ,对参战的唐朝海军的注意则更少。本文拟钩稽史料 ,略为阐述 ,以抛砖引玉 ,庶几能阐明唐初海军当年战绩和强大之状。一 海军规模中国海军 (或称水军 )历史悠久 ,早在“秦汉时期 ,我国的舰船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船体庞大 ,雄伟坚固 ,甲板建有高楼栅寨 ,能在海上抗风斗浪、设备齐全的楼船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时水军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强大的独立军种 ,专门从事海上战斗”[1] ( p2 6 ) 。汉武帝在平南越和卫氏朝鲜的战争中都曾使用过海军 ,其楼船军多达十万。[2 ] (《南粤传》)到隋唐时期 ,海军又有了新的发展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时曾多次使用海军 ,唐太宗为了东征高句丽也大建海军。据《旧唐书·高丽传》记载 ,贞观十九年 ( 645) ,张亮率“劲卒四万 ,战船五百艘 ,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从海道进攻高句丽。而《唐会要》卷九五......

论孟子“仁术”说对北宋儒医文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徐仪明
孟子被官方封为“邹国公”以配祀孔子在北宋 ,《孟子》由“子”部升入“经”部亦在北宋。显然 ,如果要研究孟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就不能不首先提到北宋。然而对北宋以及北宋以后医学产生最为广泛而深远影响的 ,当数孟子的“仁术”说。“医为仁术”,在中国古代后期封建社会中已经家喻户晓 ,今人亦多沿用此说 ,但未见深考者。一 “仁术”说考辨“仁术”一词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篇 ,为孟子与齐宣王讨论以牛易羊以行衅钟之礼时所说。其上下文较长 ,现择直接提到“仁术”一词的一段话录此。孟子说 :“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 ( p15) 历来研究《孟子》的学者对这段话都非常重视 ,做了许多阐释与发挥。总的来说 ,多是将“仁术”解释为“仁道”。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说 :“孟子解王自责之心曰 ,无伤于仁 ,是乃王为仁之道也。时未见羊 ,羊之为牲次于牛 ,故用之耳。是以君子远庖厨 ,不欲见其生食其肉也。”[2 ] ( p2 6 70 ) 意思是齐宣王不忍见牛哆嗦可怜之态 ,......

《豫报》创办始末及其与《河南》之关系
作者:汪维真
20世纪初年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加深 ,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 ,清廷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历史巨变迫使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寻求强国救民之路。他们认为 ,国民素质是决定民族存亡的关键。为唤醒民众 ,他们纷纷编辑、出版书籍和刊物 ,向国内输入新的知识和文化 ,《豫报》就是河南籍留日学生在这一时期于东京创办的最早刊物。较《豫报》后起的《河南》,以其鲜明的革命性和风行海内外的发行量引人注目。因而 ,学者在研究这一时期出现的刊物时 ,《豫报》总是因《河南》的耀眼光彩而有意无意地被遮掩了。董守义先生制作的“留学生在国外编辑出版的刊物”一览表 ,共列 63种刊物 ,《河南》自然金榜题名 ,然而《豫报》却不见经传。[1] ( p30 3— 30 8)就笔者所及 ,有两本著作论及《豫报》:一是丁守和先生主编的介绍 2 0世纪初年刊物的五卷本著作《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第 599— 60 5页所收录的林斌生先生的《豫报》一文 ;一是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1 第 41 4页有关《豫报》的 1 4行文字介绍。其中 ,林氏一文系介绍该刊......

鲁迅的版权观念与实践
作者:李明山
鲁迅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新文学著作家 ,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版权保护制度从立法到曲折发展的社会历史阶段 ,他的版权观念与实践 ,不仅在当时的新文学著作家中具有典型意义 ,也不啻是中国现代版权发展演变历史上的一个亮点。而这些 ,又恰恰是以往学术研究界较少系统观照的地方 ,在版权法律史界尚无有述及 ,更无论析。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 为“革命”而放弃稿酬和版权中国古代并无稿酬一说。有的是“润笔”、“润毫”等 ,是指请人撰文、写字、作画 ,支付一些报酬 ,多为实物。进入近代社会 ,报纸和期刊分了家。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 ,很快完成了由作者发文付费到作者发文获酬的转变。 1 878年 3月《申报》馆刊登启事 ,表示愿意出价购稿 ;到了 1 90 1年 3月 ,上海东亚益智书局也登出广告 ,对汉译外国作品可以酌情给予润笔费 ,或者按出价二成给酬。各出版商纷纷效法 ,包括一些期刊 (杂志 ) ,主要有《新小说》、《绣像小说》、《浙江潮》、《河南》等。鲁迅于 1 90 7年曾在《河南》上发表《摩罗诗力说》,并得过较高稿酬[1] ( p116— 12 4 ) .....

简论1957年农村两条道路的大辩论
作者:罗平汉
1957年下半年 ,以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大辩论为中心 ,全国农村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对巩固合作社和进一步贯彻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这一问题 ,尚未引起学术界深入地研究 ,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点简单的分析。一 大辩论的起因与发动1 955年 7、8月间 ,主张农业合作社应当稳妥发展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 ,被指责为“像一个小脚女人 ,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受到了错误的批判。随后 ,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急剧发展。到 1 956年 4月 ,全国农业合作社共达1 0 0 80 0 0个 ,入社农户 1 0 668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0 % ,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 55%。到这年底 ,全国加入合作社农户达农户总数的 96.3 % ,其中有 87.8%的农户加入了高级社。这样 ,原定 1 5年左右完成的农业合作化 ,只用了 4年时间就完成了。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的形式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在由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转变过程中......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
作者:周桂银
1494-1 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 ,不仅在于它直接导致了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 1 ,而且在于它揭开了近代欧洲第一轮霸权战争的序幕 ,标志着此后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之间长达 3 0 0年之久的争斗的开始。围绕着意大利战争所发生的政治和外交表明 ,法国和西班牙争夺意大利、进而问鼎欧洲霸权的努力 ,使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相继卷入这场欧洲范围的争夺 ,在客观上促成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系初步形成 ,为 1 648年最终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一1 4 94年 ,米兰大公乔万·加利佐·斯福查( Giovan Galeazo Sforza)对他的摄政叔父、米兰的实际独裁者洛德维科·斯福查 ( LudovicoSforza)的专权和篡位意图忧心忡忡 (洛德维科不愿交权 ,不愿让乔万·加利佐亲政 ) ,便向其岳父、那不勒斯国王小阿尔方索求助 ,米兰与那不勒斯之间的关系由此恶化。面对那不勒斯 (其后盾是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室 )的压力 ,洛德维科·斯福查“......

论美国报刊媒体的大众化(1865—1914)
作者:肖华锋
南北战争后 ,随着制度的大众化、民主化和市场化 ,美国社会已经从“精英时代”进入“大众时代”。当时的美国报刊媒体恰当地映照了这一变化。本文拟就 1 865— 1 91 4年间美国新闻流派及报刊杂志的演变历史论述美国社会的大众化过程。一 美国新闻流派的嬗变从建国至 2 0世纪初 ,美国新闻事业如社会发展一样 ,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单元到多元的发展演变过程。(一 )建国时期 ,以政党报刊 ( party press)为主。名义上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强调新闻出版必须自由 ,但实际上 ,围绕着建国方略和联邦宪法等问题 ,他们最终因政见不合而一分为二——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 ,从而导致当时各家报纸成了政党喉舌 ,成了两派进行政治攻讦和各自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约翰·芬诺编辑的支持联邦党人的《合众国公报》和菲利普·弗伦诺编辑的代表反联邦党人的《国民公报》。他们经常在各自报纸上互相谩骂 ,党派攻讦 ,其幕后操纵实际上分别是汉密尔顿和杰斐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内战。虽然在 1 9世纪 3 0年代 ,以小詹姆斯·戈登·贝内特 (《纽约先驱报》的编辑......

澳大利亚与柬埔寨的和平进程
作者:汪诗明
柬埔寨是印度支那的一个重要国家 ,内乱及外部势力的干涉给这个宗教文化浓厚的国家带来无尽的创伤与痛苦。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家之一的澳大利亚 ,在柬埔寨和平进程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倡导的加强联合国在柬埔寨和平进程中的组织和领导作用的方案 ,为柬埔寨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创造了条件。这一和平方案体现了澳大利亚外交的卓越智慧。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柬埔寨问题的探讨可谓门庭冷落 ,对澳大利亚参与柬埔寨和平进程这一专题的研究更是无人问津。对这一专题的进一步研讨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澳大利亚外交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一1 970年柬埔寨政局动荡 ,西哈努克亲王流亡国外。从此 ,柬埔寨便持续地卷入印度支那冲突之中。澳大利亚不失时机地承认了由朗诺将军 ( L onNol)领导的新政权。然而仅隔 5年之后 ,当红色高棉武装力量于 1 975年 4月 1 7日推翻朗诺政权时 ,澳大利亚又很快承认了这种变化 ,但并没有在“民主柬埔寨”( Democratic Kampuchea)派驻外交代表。[1] ( p81) 1 978年 1 2月 2 5日 ,在越南与柬埔寨边境冲突几......

论明焦的史学思想——兼评其《国史经籍志·史类》
作者:杨艳秋
焦 ( 1 540—— 1 62 0 ) ,江宁 (今江苏南京 )人 ,字弱侯 ,号澹园。少为诸生 ,盛名已播。万历十七年 ( 1 589) ,以殿试第一名 (状元 )官翰林院修撰。他与当时知名学者耿定向、耿定理、袁宏道、陶望龄 ,还有戏曲学家汤显祖 ,“异端”思想家李贽等 ,都交往甚密。史称其“博极群书 ,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 ,典正训雅 ,卓然名家”[1] (卷二二八 ) 。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将他列入“泰州学案”[2 ] (卷三十五 )。焦一生蔚为著述 ,有《焦氏类林》、《焦氏笔乘》、《京学志》、《词林历官表》、《玉堂丛语》、《澹园集》等著作十余种传世。他还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 ,万历二十二年 ( 1 594) ,礼部尚书陈于陛奏请修撰本朝国史 ,力荐焦入史局 ,专领其事。焦在其间撰写了《国史经籍志》六卷。第二年 ,史馆停罢 ,焦又据在史馆所阅 ,复具凡例 ,辑诸名臣家乘、碑传、墓铭为《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他在史学的功用、史书的标准、野史的价值、史馆修史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他的著作《国史经籍志》之“史类”,反映了他对......

泽惠史林之作——评《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作者:关增建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 ,没有不为史籍中那些含义不一的度量衡单位和各种参差不齐的数而费神的。这是因为 ,度量衡事关国计民生 ,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技术保障。治理国家的诸多要素 ,诸如舆地的大小、产量的高低、赋税的轻重、俸禄的多少、货物的贵贱、钱币的铸造发行等等 ,无不以度量衡来衡量 ,所以 ,各类史书中大量出现度量衡数据 ,是必然的。另一方面 ,中国古代社会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 ,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有整顿度量衡之举 ,但由于多种原因 ,度量衡的单位和量值长期处于变化之中。度量衡单位的不确定 ,量值的不统一 ,而有关单位和数据又大量出现 ,这使得史家们在阅读史籍时 ,面对各种各样的度量衡数据 ,往往如堕五里雾中 ,他们要弄清历史上的经济现象 ,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度量衡问题成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拦路虎。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把度量衡史搞清楚。为此 ,历史上不乏孜孜不倦从事度量衡史研究的著名史家 ,例如 ,唐代的李淳风 ,开创了以实物考证度量衡的先河 ,他以王莽时刘歆的铜斛尺为标准 ,把汉至隋的各种尺分成 1 5等 ,计算出了每一种尺与新莽尺的比值。清代吴大 ,是历......

晚清东南社会变迁与近代化智力资源积累
作者:杨东梁
所谓晚清社会变迁 ,实质上指的是晚清时期( 1 840 -1 91 1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的过程 ,这种变迁的总趋向就是近代化。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叙述这个过程在西欧的发生 :“对于西欧社会来说 ,传统制度是指存在于中世纪的制度 ,现代性对传统制度的挑战发生在 1 2至 1 8世纪。”[1] 在西欧 ,这种挑战持续了 60 0年之久 ,社会才由封建形态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形态 ;而在中国 ,明清之际社会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明朝中叶江南地区丝织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清朝“到鸦片战争前 ,已在二十个手工业行业中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 ,它们的产品 ,差不多都有长距离运销”[2 ]。但是这种发展相当缓慢 ,直至1 9世纪中叶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胁迫下 ,才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 ,被动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过渡 ,这一过渡的界标就是 1 840年的鸦片战争。晚清的社会变迁首先是从东南地区开始的 ,这种变迁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拟从近代化智力资源积累这一角度探讨其与东南地区社会变迁的关系。一 中西文化在东......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作者:周秋光,曾桂林
甲午战争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自 1 895年战争结束以后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幅度进一步扩大 ,传统的慈善事业也面临着如何走向近代化的问题。东南地区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区域 ,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 ,近代以降 ,它所受到的外力辐射非常强劲 ,这使得该地区的社会变迁较之其他地区更为剧烈。由此 ,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进程也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最有典型意义。本文旨在结合中国东南社会变迁的概况 ,论述 1 895-1 949年间近代慈善事业在中国东南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探讨近代慈善事业与东南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进而揭示出慈善事业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一中国东南地区 ,自宋元以来就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繁庶之区 ,也是历史上慈善事业较发达的地方。宋明两代 ,传统的慈善活动已相当发达。明末清初之际 ,不仅官办的慈善机构如养济院、漏泽园遍及东南地区的各府州县 ,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事业也出现在江浙一带。其时 ,民众乐善好施之风淳厚 ,纷纷倡建起各种善堂善会 ,且善举频频。乾嘉年间 ,上海绅士多有好义之举 ,所......

民国宗教“入世达变”问题研究
作者:李少兵
民国 1 0— 3 0年代中期 ,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宗教思潮。其出现的原因按编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一书的张钦士的解释 ,在于彼时国人认识到非适宜的人文思想不足以救中国 ,而宗教作为人文思想之有机成分 ,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主题。有人提倡 ,有人反对 ,有褒亦有贬 ,宗教思潮由此引发。张钦士并且强调说 :“宗教思潮 ,在国内近年各种思潮中 ,是一种讨论最切实 ,影响最伟大的运动。”[1]至于这股宗教思潮的成分、内容问题 ,张钦士虽然侧重于基督教的教义、思想 ,但他也指出 ,社会上还存在其他一些宗教思潮 ,计有新佛教思潮、孔教思潮、各教调和思潮、灵学思潮。至于依据 ,张钦士则语焉不详。道教在当时处于衰微时期 ,无法形成一股社会宗教思潮。 2 0世纪上半叶的道教 ,除个别派别如全真道外 ,普遍不太活跃。当时道教徒的活动主要有放戒、做道场等。全真道在北京、武汉等地曾举行过 6次左右的放戒活动 ,支持者有总统黎元洪、各省省长、将军、督办、商会会长等人士。对这些放戒活动 ,道教徒认为世人还是需要的 ,并声称“道教今后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2 ] ( ....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作者:李振宏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发生了三次带有根本意义的重大变革 ,即由封建史学向资产阶级新史学的转变 ,由资产阶级新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机械式照搬向创造性运用的转变。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这三大变革 ,使得 2 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思想的发展 ,显得极其辉煌和丰富 ,成为一笔极为宝贵的史学遗产 ,很值得进行梳理和总结。1一 新史学派的史学方法论思想我们说的新史学派 ,是指它对于中国封建史学来说揭起了革命的旗帜 ,对传统封建史学实行了革命性变革 ,完全以一个新的历史观为指导的历史学派。在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史学才是真正的新史学。但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较后 ,而 2 0世纪初以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以进化论为武器改造传统封建史学的史学思潮 ,又是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起端的 ,所以 ,我们就以“新史学派”来特指 2 0世纪初在进化论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史学。而对于后来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我们则单独予以总结。2 0世纪初到 2 0世纪 2 0年代 ,倡言用历史进化思想改造传统史学 ,尝试用新的历史观点和方法重新研......

拓展思路,深入进行区域现代化研究——“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郭常英
20 0 2年 5月 2 7日至 3 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美“二十世纪中华史学会”、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举行。来自海内外的 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提交论文近 50篇。会议期间 ,专家学者围绕我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变迁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顾卫平教授考察了中国1 60多年以来主要经济思想及对外开放的历史 ,联系中国入世后的当代现实 ,他认为 ,研究 2 1世纪中国东南社会作为中国内外经济接合部与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具有深刻的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意义。浙江大学历史系金普森教授认为 ,买办作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地位非常突出。自从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 ,买办就活跃于国内外之间、城乡之间 ,活跃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中。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侵略的加深 ,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产生了新的阶层——买办阶层。研究东南社会变迁 ,买办问题不容忽......

略述商周邢文明
作者:白鸿森
商王祖乙为盘庚迁殷前之七代王 ,迁都于邢 ,即今邢台。商都迁殷后 ,这里成为商朝封国邢国的所在地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殷商末年 ,邢地为纣之三公之一 ,其地位显赫 ,为殷都的肘腋之地。周人灭商 ,周公庶子受封于邢 ,邢国是北方的一个诸侯大国 ,邢地北可抵御戎人 (即商代羌人的后裔 ) ,南可作镇抚殷遗民的军事重镇。同时又是中原文化与夷蛮文化交汇的重要走廊地区。祖乙迁都于邢新证商朝先期的祖乙曾迁过都邑 ,但迁于何地 ?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古文献记载就有“邢”、“耿”、“庇”三种不同说法。《史记·殷本纪》云 :“祖乙迁于邢。”《尚书·序》曰 :“祖乙圮于耿。”《竹书纪年》载 :“祖乙滕即位 ,是为中宗 ,居庇。”要讨论祖乙迁都问题 ,首先需解决“邢”、“耿”、“庇”是一个地方 ,二个地方 ,还是三个地方。顾颉刚曾在《史记·李隐》中云 :“邢音耿 ,近代本亦作耿。”丁山先生在《商周史料考证》中 ,曾从音韵学角度 ,证明“邢”、“耿”、“庇”三名是一个地方。关于“邢”的地望 ,文献记载又有多种不同说法 :一、河东皮氏说 (今山西省河津县 )《后汉书·郡国志》:“河东......

唐贞观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考略
作者:王哲
相隔 8 0 0年之久 ,生产工具比汉代有所改进 ,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这样 ,唐汉初年的经济比较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客观上也相符合。所以 ,我们只要把两者有关经济发展的史料对比一下 ,就可推断出贞观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程度。关于西汉初年经济的发展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过比较客观的论述。当时的情况是秦末动乱之后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凋敝 ,人口锐减 ,统治阶级无法搜刮到更多的财富 ,“自天子不能具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 。可见当时社会经济残破到何种地步。西汉统治者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 ,不得不暂时抑制一下自己的贪欲 ,采取招抚流亡、释放奴婢 ,使“民务稼穑”等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到文景统治时期 ,鉴于秦亡的历史教训 ,与民休养生息 ,提倡农耕 ,轻徭薄赋 ,社会经济经过 70余年的恢复与发展 ,才出现“畜积岁增 ,户口寝息 ,风流笃厚 ,禁网疏阔”(《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的所谓“文景之治”的局面。唐初从天下初平到太宗末年 ,只 2 0多年时间 ,对贞观时期的社会经济 ,《贞观政要》卷一......

清末民初日本对华投资研究拾遗
作者:杨宗亮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经济侵略中 ,来自东亚“蕞尔小国”日本的侵略尤为值得研究。学界对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往往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掠夺”,对间接的“对华投资”未有足够重视。并且 ,日本是一个刚刚摆脱西方列强侵略的东亚国家 ,是一个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尚未真正完成“工业革命”的“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投资”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当有重要区别。弄清这一问题 ,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特征将会有更为完整的理解。美国学者雷麦认为 ,列强的所谓“对华资本输出”,究其来源还不能完全把它们看做“外人汇到中国来用以购置或取得财产或其它进益财源的款项”([美 ]雷麦 :《外人对华投资》,蒋学模等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 195 9年版 ,第 45页 ) ,在这方面 ,日本“对华投资”最为典型。一 日本对华投资的资本来源(一 )来自中国的战争赔款  日本是一个后发展型社会。明治维新之后 ,尽管日本政府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 ,资本缺乏的状况很长时间没有根本改观。面对此种困境 ,“觊觎朝鲜和中国市场的纺织资本与其它一部分产业资本以及与这些产业资本相关的......

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
作者:张兴茂
~~括它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的日、德、意等帝国主义在华财产 ) ,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废除一切封建制度 ,从而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 .建国后 ,国营经济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收官僚资本 ,国营经济空前壮大并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1 949年底 ,国营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 (包括手工业 )中的比重为 2 6.7% ,在全国大型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 41 .3 % ,拥有全国发电量的5 8% ,原煤产量的 68% ,生铁产量的 92 % ,钢产量的97% ,水泥产量的 68% ,棉纱产量的 5 3 %。国营经济还掌握了全国的铁路 ,绝大部分银行业务和对外贸易 ,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到 1 95 2年 ,全国工业总产值比 1 949年增长了 1 45 % ,平均每年递增3 4.8%。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81》的有关数据计算 ) 而其中的国营工业发展更快 ,三年增长 2 87% ,平均每年递增5 1 % (蒋家俊、尤宪迅、周振汉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罗斯福“新政”金融立法评介
作者:孔凡保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 ,美国国内关于美国金融体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2 0世纪 80年代的放松管制改革 ,1 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 ,标志着美国的金融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场争论似乎是以对罗斯福“新政”金融立法的全面否定而告终。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 ,有必要对“新政”的金融立法进行客观的评价。一 银行的分业与混业经营美国商业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分开经营是 2 0世纪 3 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产物。这种分业模式也仅限于美国、日本和英国。但英国的分业经营并没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而是以非正式形式实行的。日本的分业经营则是美国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的产物。可以说 ,银行分业经营最为典型的是美国。那么 ,美国为什么要在那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施银行的分业管制呢 ?从历史上看 ,美国民众对银行业的发展始终抱有戒心 ,惟恐银行业的垄断会破坏美国的民主制度 ,所以银行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从而造成了银行体系的支离破碎。 1 864年的《国民银行法》禁止国民银行从事证券的承销、交易和持股业务。 1 92 7年的《麦克法登法》则授权国民银行承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