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24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专题研究·



辕古道的变迁

陈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关键词]辕;道路;变迁

[摘 要]辕古道是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平原的一条重要孔道,它的开辟与河洛地区周边的地理形势有密切关系。这条穿行于崇山之中的古道是护卫河洛盆地的东南屏障,它的开凿应始于二里头时代,是一条古老的人工通道,其道路构成较为复杂。随着河洛盆地都城城址的西移,辕古道在隋唐以后渐渐废弃,最终被伊阙道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灾害救助

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关键词]春秋战国;灾害救助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邦国林立、各自为政的时期,而邦国间灾害救助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周礼》的“凶礼”和“荒礼”中明确记载了周朝宗主国与“封建”邦国及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礼仪。儒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诸侯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邦国之间订立的盟约多把灾害救助列入其中,更出现过像“泛舟之役”那样的灾害救助实例。不容否认,天下大乱、争霸不息的春秋战国,邦国间的灾害救助也难免带有功利色彩,有的甚至把灾害救助作为战争手段的补充。但救灾恤邻、扶危济困的事实表明,即使在“礼崩乐坏”的混战年代,维系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道德观念也未曾泯灭,而对受害国家的灾难救助,总会或多或少地减轻灾民们的苦难,有利于缓解纷乱不息的社会矛盾,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汲取的历史经验。

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初探

张祥明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明代;武官;军政考选,镇戍系统

[摘 要]伴随着朱元璋及其后继者以道德教育和量化管理两种手段管理武官举措的失败,武官考察制度应运而生,军政考选就是对武官实行五年一次的考察制度。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制度发端于弘治年间,确立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隆庆时期,定型于万历初年。军政考选的方法是:高级镇戍武官自陈行状业绩求退,中下级镇戍武官由守巡兵备官员、督抚按和兵部及兵科官员自下而上层层考察,最后皆由皇帝决定去留。由于镇戍武官任职条件和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僵化程序的限制,加之明代后期文官集团的普遍腐败,军政考选的积极作用受到削弱。

再论耆英外交

李少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耆英;外交;鸦片战争

[摘 要]耆英在鸦片战争末期竭力促成清廷对英投降,对《南京条约》的订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鸦片战争结束后,耆英是清政府对西方政策的重要策划者和主要执行者,其外交活动没有改变投降性质,那种肯定耆英在中英围绕《海关税则》的谈判中的行为,认为他坚持禁烟立场、以睿智收回舟山、理智处理中外冲突事件的观点不能成立;耆英没有改变、而是沿袭了清朝消极对外的不良积习,并未超出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藩篱,他也没有“师夷长技”的坚定志向和实绩。肯定耆英对外开放、平等、开明、进步的观点并无根据。

袁世凯筹集北洋六镇军费途径再分析

杨 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关键词]袁世凯;北洋六镇;军费筹集

[摘 要]袁世凯筹集北洋六镇军费,实际反映了他与清廷、外省督抚、绅商之间的利益协调。从这一角度对一些筹款具体途径如协款、摊派、铁路余利、企业利润、铜元余利、赈捐等进行考察,可以做出新的分析。再者,对北洋六镇军费来源的考察,还应从广义角度,考察与之相关的士兵招募、复员,军队调动、采买军火、秋操训练、学堂举办等。

张之洞《书目答问》本意解析

安东强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关键词]《书目答问》;张之洞;学政;刻书

[摘 要]《书目答问》一书,从晚清至民国不断翻刻再版,迄今仍是研习中国学术的重要书籍。但其编撰刊刻的初衷,既往认知与张之洞的本意有所出入。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因“职司所在”,组织编撰与刊刻《书目答问》,不仅借此调整与改变以往学政衡文校士与教士的方式,“更有深意”在于劝勉士绅刊刻书籍,以文治润色中兴,积极应对晚清大变局。然而,张之洞晚年言论与其初衷相悖,加上门人的吹捧,其后,《书目答问》越来越像是版本目录学著述,而其本意及对晚清文教事业的影响反而鲜为人知。

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

桑 兵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275)

[关键词]CC派;朱家骅;大学;派系斗争

[摘 要]抗战期间,国民党变更组织部和教育部的人事,积极在大学发展组织,势力膨胀,引发源出同门的CC派和朱家骅派之间在各所大学的校园内展开全面恶斗。面对朱家骅派在组织系统咄咄逼人的攻势,陈立夫则利用教育部掌控的资源逼迫各大学就范。1944年,二陈的职位与朱家骅互换,各自反攻倒算,开始新一轮的明争暗斗。被卷入漩涡的大学教授,成为派系争斗的牺牲品,对于国民党的恶感普遍迅速加剧,思想日益左倾。1945年国民党六大,突然取消大学党部,而中共则趁战后复员之机,加强对大学师生的工作,两党在大学的势力此消彼长。大学教授的离心离德加剧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崩溃瓦解,而对中共的缺乏了解则留下后来磨合困难的隐患。



国民政府1930年代前期与西方的经济技术合作

周树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国民政府;西方;经济技术合作;中日关系

[摘 要]1930年代前期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国民政府主动谋求与英美亲近,意在分化德、意与日本的关系并消弥国内人民革命,与西方进行了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一些外援。初期重在谋求经贸合作、直接借款兼及一些建设上的技术合作,扩展到军事领域是后一阶段合作的内容。国民政府与西方合作固然出于对内统治的需要,但也有其国防战略方面的考虑。

中共建党以来对县委组织及其领导人之管理

翁有为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中共组织体系;县委;政权体系

[摘 要]关于中共县委组织及其领导人的管理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建党以来,大致经历了建党初期至抗战前、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来诸时期。在革命年代,县委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个别设置到普遍在根据地设置的过程。在全国普遍设置县委是在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之后。县级单位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组织层级,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县级这样一个层级,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则是事实。在党的组织体系中,重视的往往是两头,一是高级干部、高层级组织,一是基层干部、基层组织。县级单位是对中国进行管理和社会控制的门阀。因此,从中央对全国的管理角度看,县这一级是最关键的部位。

·医学社会史·

美国医学会药品广告政策的制度化(1883~1915)

张勇安

(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关键词]美国医学会;专利药品;广告政策;制度化

[摘 要]《美国医学会杂志》正常运营需要的巨额费用,迫使理事会为获取赞助而放弃医学伦理规范,开始刊登专利药品和秘密制剂广告。这种置医学伦理于不顾的政策,遭致了医学会内部改革派的诸多质疑和批评。然而,困厄于经济与伦理之间的美国医学会,常常在允许和禁止刊登专利药品广告上摇摆不定。20世纪以来,诸多因素的合力促成了美国医学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它最终获得了掌控其广告政策的财政资源和话语权力,医学伦理的真正践履成为可能。而1905年药学和化学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增设,一系列改革宣传、揭发黑幕和游说医学界工作的相继展开,美国医学会寻求到了经济利益和医学伦理两者和谐共生的支点,实现了药品广告政策的制度化。这不仅增进了医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部分地弥补了联邦政府药品广告管理制度上的缺失。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李 波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241)

[关键词]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新史学

[摘 要]20世纪初新史学兴起,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编著一部通史成为许多学者的追求目标,其间既有成就,也有缺憾,这一切皆成为吕思勉编写新史的借鉴资源。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的写作宗旨、写作方法正可见在史学转型时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交融。而那一代学人丰厚的传统学术根柢与治学路径上的新取向相结合形成的学术品格,则更值得今人反思。

·经济—社会史研究·

工业化初期英国社会流动的趋势和特点

——以企业家集团的来源为例

尹建龙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关键词]企业家集团;社会起源;社会流动

[摘 要]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企业家集团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是在工业化推动下英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这一新兴社会集团的阶层出身进行研究,能够揭示工业化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趋势和特点。在充分掌握关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家集团来源的计量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社会学中有关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的方法,考察英国企业家集团起源所揭示的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趋势、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在企业家创业成长中的影响,讨论工业化冲击下英国社会流动机制的变化,可以发现,在工业化早期,英国社会流动具有社会开放度提高、水平流动占主流、垂直流动跨度小、底层中等阶级面临向上和向下两种流动压力等四大特点。

·学术综述·

第二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常英① 张朋

(1.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开封475001;2.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关键词]新闻史;近代社会;中国报刊

[摘 要]近期在安徽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特点和报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为主题,与会学者交流了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与报人的个案探究,报刊、报刊舆论与社会历史变迁的互动研究,近代报刊生存环境与信息控制的历史研究,以及新闻传播观念史、新闻传播思想史的研究。同时,还对多学科交叉研究新闻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