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2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史学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历史地位;士大夫;唐宋变革;王安石变法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这不仅表现为典章制度史、财政问题与部门经济史、城市史、人口史、货币史、区域经济史、法制史、社会史、家族史、妇女婚姻、文化思想等领域都有颇见功力的专著问世,而且对诸多热点问题,如历史分期与宋代的历史地位积贫积弱、宋代经济发展水平、南宋历史地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太祖不杀大臣、相权消长、士风、士人转型与唐宋变革以及王安石变法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大推进了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的认识。思想解放、研究方法和倾向的多样化、宋代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均对宋史研究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研究中也存在不讲求学术规范、重复研究、短期速成等缺陷。

•专题研究•

“贞女遗芳”与明清广东仕宦塑造的女性形象

刘正刚 乔玉红

(暨南大学 历史学系,广东 广州 510632

[关键词] 顺德;吴妙静;地方文献;贞女桥

[摘 要] 广东顺德龙江镇的贞女桥,原名老女桥,传说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广东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

清末民初广州城市的环卫制度与环境整治

周正庆

(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

[关键词] 清末民初;广州;城市环卫制度;环境整治

[摘 要]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广州城市环卫制度的构建随着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展开,经历了从清末新政以前的缺失,到新政以后至1920年代逐渐形成的过程。与此同时,广州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治,在形成中的环卫制度指导下,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从此以后,广州市的环境整治由民间的无序行为,走向以政府或政府指导下有序的法治化轨道。清末民初广州市的城市环卫制度与环境整治方式的改变,对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初年的广州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长沙市商民协会会所被毁案

朱 英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 长沙商民协会;店员联合会;商民运动

[摘 要] 192612月长沙市商民协会正式成立后,促使湖南商民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次年1月因苏广业店员联合会提出改良店员待遇要求,遭店主反对而导致劳资纠纷,商民协会参与仲裁时偏向店主一方,致使店员产生强烈不满而引发捣毁市商民协会会所案发生。在查处该案过程中,国民党湖南省党部虽竭力调解,但市商协对该案未得到迅速处置深为不满,以组织全体商家游行和罢市相威胁。省党部迫不得已,接受了市商协提出的改组店员联合会和惩处为首分子等一系列要求。其最终结果,不仅使总工会和苏广业店员联合会深感受到压抑,而且也并未使商民协会感到完全满意,似乎劳资双方都不无怨言。

19191928年爱国运动中的自杀者遗书解读

刘长林

(上海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44

[关键词] 自杀;遗书;爱国运动;爱国者;利他主义自杀

[摘 要] 在19191928年的爱国运动中,面对异常耻辱的外侮,一些爱国者愤而自杀。他们痛感在外来侵略与压迫下,中国社会仍然四分五裂,抗议运动不能持久,痛感国人不团结、缺乏国家观念,故试图以自杀警醒同胞,使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对外抗争。其自杀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献身,作为激励国人对外抗争的策略与方式,具有利他主义自杀的特征。在如何报效国家的问题上,他们的认知有偏执之处。但他们对爱国运动存在问题的揭示,引起了媒体及运动组织者的重视。媒体对他们的自杀及遗书予以报道,称他们是殉国的烈士,赋予正面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动员的需要。

“文革”时期工业建设中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林 柏

(山西大学 晋商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关键词] 技术引进;技术创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摘 要] 文化大革命和三线建设时期,技术创新体系再次陷入混乱。但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信心和决心依旧。在已有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国防尖端技术和其他重大技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整体工业技术的改进或创新趋于停滞。这种技术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既是技术创新体系混乱、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中断、可借以发展为新技术的技术源过于陈旧的结果,也和当时实行的与国家资源状况不相适应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无关系。

1918~1926年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初探

徐志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北京 100006

[关键词] 日本政府;中国留日学生;留学政策

[摘 要] 日本政府在1918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社会经济史研究•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

施义慧

(南京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关键词] 扫烟囱儿童;人道主义;社会心态

[摘 要] 扫烟囱男孩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一个特殊的童工类别,它是近代英国房屋建造观 念变化以及英国人生活方式变化的产物。这些儿童人数虽不众多,但其苦难却特别深重。他们的历史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特殊心态:普通大众的厌恶和同情,人道主义者的关注和改革,上流社会的漠然。最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斗争,利用儿童扫烟囱的做法被立法禁止但这段历史仍值得我们去反思:如何改善和救助现代社会中变相的扫烟囱儿童的命运?

19世纪中期英国中产阶级慈善活动论析

周真真

(南京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关键词] 英国;中产阶级;私人慈善;社会转型

[摘 要] 19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并形成了以私人慈善、自助互助和政府救济为主要形式的多元救助体系。但由于政府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私人慈善便承担起了大部分的社会责任,中产阶级成为私人慈善活动的主力。私人慈善尽管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它却是英国社会转型的润滑剂,发挥着政府救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论王符的史学思想

郑先兴

(南阳师范学院 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南阳 473061

[关键词] 王符;潜夫论;史学思想

[摘 要] 王符将历史学看做经验性和思想性的学问,其对象是“前言往行”,其任务是“蓄其德”和“明真”;史学的功用在于增智修德、学习往圣先贤和掌握历史与未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人民才是历史的决定力量,精神的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认识主体应该具备正确的态度,应该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客体,典籍是其中介;历史认识方法就是观察;其检验的标准一是理论的即要符合往古圣人的意见,二是实际的即依据历史主体的行为。史学研究法主要是历史辩证研究方法、历史批评研究方法和历史个案研究法。王符史学思想的性质是政治的、民间的。

论“孔子未作《春秋》”说的生成逻辑

顾 涛

(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4

[关键词] 春秋学史;孔子作《春秋》;历史构境;疑古派

[摘 要] 面对两千多年以来“孔子作《春秋》”之成说,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力倡“孔子未作《春秋》”说,此说竟在近一个世纪内风靡学术界,至今仍不乏持论者。然而,内置于这一论点形成和推证整个历史过程的深层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指向性历史构境”,是由对史料的截断式去取或臆解误读造成的。这种构境已经超出了史学研究“适度的想象”的范围,带有明显的主观蓄意性;欲在理论上加固这一推理逻辑的尝试同样

是不能成立的。

•学术综述•

30年来的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李秋香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关键词] 汉代;民间信仰

[摘 要] 民间信仰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但关于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这其中既有史料匮乏的原因,更与理论指导的缺位有关。近30年来文史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涉及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西王母信仰、伏羲女娲信仰、巫信仰、神仙信仰民间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等问题。以往的研究固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亦存在不足。后要加强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尤其要深化对地域性神灵及其文化功能的研究,也要合理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