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7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24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专题研究·

论汉文帝“除关无用传”

——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的演变

臧知非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关键词】汉文帝;除关无用传;诸侯王;政局变迁

【摘 要】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的关系经历了制度控制——道德感召——制度控制的转变。汉文帝即位之前,中央和诸侯王国是带有敌对性质的“国与国”的关系,中央与王国之间有严格的关禁制度。文帝即位以后优容诸侯王,力图以“仁义恩厚”的方式实现“天下同姓一家”,“除关无用传”是西汉前期政局变动的标志性举措,在推动区域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助长了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景帝四年“复置诸关用传出入”,中央和诸侯王国关系在制度建设上进入一个新阶段。

汉代“五更”考析

温乐平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关键词】五更;三老;社会地位

【摘 要】“五更”是一位知晓五行之道且在仕的年耆德茂的长老,“五更”的身份地位是卿大夫;设置“五更”的目的是陈明悌顺之道,教化天下;“五更”与“三老”分别代表了传统的悌、孝伦理,是帝王宣教孝悌之道的行为象征,是忠事君主的伦理依据;“五更”的选拔标准与要求比较高,其社会职责是辅助“三老”教学孝悌之道,地位低于“三老”;东汉后三老五更制时兴时废,“五更”的社会地位有所变化,至唐代享受的礼遇最高,此后稍降,至明清时“五更”逐渐淡出了官方视野。

试析唐代制举的变化及其停开

杨西云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关键词】唐代;制举;科举;对策;宦官

【摘 要】制举是科举中的特科考试,与时政关系密切。唐前期,制举开科频繁,科目设置庞杂、随意,选拔人才没有明确的目标。唐后期,制举成为选拔高级官员的重要途径,科目逐渐固定;统治者求人求策并重,鼓励应试者直言进谏;下级官员利用对策评议朝政,直谏君主,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政治局面的恶化,特别是受到宦官势力的干扰,制举难以正常举行,止步于大和二年。制举的兴衰演变,折射出唐代政治局面的变化,也折射出皇权专制体制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宋代法律形式“申明”考析

谢 波

(云南大学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关键词】宋代;申明;诏敕;法律形式

【摘 要】“申明”是宋代一种新兴的法律形式。从时间上看,“申明”作为法律形式始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类型而言,主要有申明刑统、随敕申明(又称申明敕)和申明指挥三种。宋代的“申明”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法律解释,而是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内容。申明刑统就是一种法律解释;随敕申明有两种情况,既可能是一种法律解释,也可能就是普通的诏敕;申明指挥为一个概称,其中应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随敕申明,其余部分则为有关上级官署指令的申明。

论北京政府时期的币制监管

康金莉

(石家庄铁道大学 经管分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关键词】币制监管; 集中发行; 纸币整理

【摘 要】货币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血液。但在中国近代,混乱的货币流通严重影响到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北京政府时期,承袭清末的币制改革与监管历程,继续探索中国币制稳定、统一的途径与方向。为配合币制改革,北京政府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币制监管法规与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由于中央财政的不统一及政权的式微,其币制监管逐渐失去效力,成为近代币制监管的一大憾事。

上海市商会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历运动

许冠亭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关键词】上海市商会;南京国民政府;历法;制度

【摘 要】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历运动,是以废除旧历来推行新历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直接冲击着中国历法文化传统及商业习惯,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商界的经营活动。上海市商会的态度是,既接受与国际历法接轨的新定国历,又减缓因改历对社会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对工商业经营造成的波动。上海市商会通过向政府反映商情、提出建议乃至合法的抗争,推动了历法制度的调适。其结果,一方面推进了新历的实行,“逐步将中国时钟拧在了世界时钟的发条上”,另一方面避免了旧历的废灭及商业习惯的湮没,促进了中国历法文化的创新。

陈云对中国农业增产之路的探索

王瑞芳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100009)

【关键词】陈云;农业增产;经济思想

【摘 要】陈云始终关注中国农业增产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农业增产进行了大胆探索。本着务实的精神,陈云在农业增产问题上经历了两次认识飞跃:一是从注重水利向注重合作化的转变;二是从注重合作化向注重水利和化肥的转变。他大胆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中国农业的出路不在扩大耕种面积,而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尽管有水利、肥料、种子等诸多因素,但最靠得住的是水利和化肥;解决水的问题旨在兴利除害,兴修水利的重心应转移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兴修水利要排涝与蓄洪并重,除涝与抗旱并重,打井与挖沟并重,等等。这些精辟的见解,不仅指明了中国农业的增产道路,而且规定了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方向,对当时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陈云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共和派对全民投票理论的批判

孙一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法兰西第二帝国;全民投票;波拿巴主义;共和主义;人民主权

【摘 要】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共和派对帝国理论家的全民投票理论展开了批判。这些批判围绕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全民投票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全民投票与民意表达的关系、全民投票与个人专制的关系、全民投票与代议制的关系。就总体而言,共和派的批判没有抓住全民投票理论的实质,尤其失之于对具体历史环境的分析,形成了单纯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从而使自身陷入矛盾之中,反映了共和派对现代民主理论的谨慎与保守态度。

冷战背景下苏联对外政治中的“敌人形象”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关键词】冷战;敌人形象;信息心理战;苏维埃爱国主义

【摘 要】在苏美冷战和东西方对抗时期,双方都实施了极具目的性的政治宣传,体现了双方极强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敌人形象”是苏美双方进行“文化冷战”、“文化外交”和“信息心理战”的重要手段。苏联共产党和政府运用“敌人形象”的特殊影响,以全国政治总动员的方式对抗美国和西方的文化和政治压力,借以整合和唤起苏联公民的“苏维埃爱国主义”意识。“美国帝国主义”是苏联努力塑造的外部“敌人形象”的核心,并在塑造过程中注入了一些非理性的色彩。

·学术史研究·

子游生年与《礼运》的可信性问题

杨朝明1 卢 梅2

(1中国孔子研究院;2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00)

【关键词】礼运;子游;孔子家语;孔子

【摘 要】作为儒学名篇,《礼运》应当是孔子与其弟子子游对话的记录。但是,如果按《史记》所言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则当时子游不到十岁,由此,人们不能不质疑该篇记载的可靠性,对该篇的种种说解也随之产生。其实,《孔子家语》明确记述子游“少孔子三十五岁”,只是由于人们对《孔子家语》的价值认识不清,而且《孔子家语》本身版本不一,致使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事实上,当时的子游应当早已年过十五而学于孔子,符合孔门教学的历史实际。



竹书《恒先》的思想史意义

曾振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恒先; 气; 气是自生

【摘 要】《恒先》在思想史上最大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气是自生”命题,这一论断是对宗教和神话传说世界观的否定。从先秦两汉时期存在的“以气释道”、“道气合一”的思想史逻辑进程分析,《恒先》写作时间可能不晚于战国初期。《恒先》应是一篇在阴阳五行家产生之前就已问世的作品,既非道家类文章,也非儒家文献。

·史学评论·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

——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李学智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7)

【关键词】柯文;冲击—回应模式;中西关系;中国中心观

【摘 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

从乡土中国到“两个”中国

——读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谢 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关键词】近代史;华北;现代化;城乡关系;精英

【摘 要】自19世纪中期开始,鲁西南农村地区遭受到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大的冲击,其中特别突出的就是棉种的改良和推广。随着经济的变化,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在城市中,官、绅、商三位一体的组合更加紧密,并附属于作为新兴经济中心的沿海城市网络;在乡村,则发生了一个从“正绅”主导到土豪劣绅称霸的变化。二是城乡关系的变化。数千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其根都扎在农村,而现在,城市开始从经济上控制农村、从政治上领导农村了。但由于鲁西南乡村精英的权力主要在村庄本身,因此,在城市精英的权力日益扩张的同时,乡村精英的权力仍根深蒂固。于是,城乡差别越来越大,而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学术综述·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王先明 杨 东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71000)

【关键词】中国近代乡村史;学术回顾;学术反思

【摘 要】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无论就其成果数量还是就问题的拓展,抑或研究视野的开掘而论,都是足以引人注目的热点。个中缘由,既是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情境的学术旨归。认真清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当可为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学理认识和历史鉴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