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2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史学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明史研究

高寿仙

(北京行政学院 《新视野》编辑部,北京 100044)

[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明史研究;史学观念;问题意识;研究取向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明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这首先表现为研

究队伍日益扩大,论著数量空前增加。其次是思想解放不断深化、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皇权政治、农民战争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理性和客观。再次是研究方法日益多

样,研究领域日益拓展,史学观念、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社会史的兴

起尤其值得关注,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研究也产

生了深刻的渗透和影响。尽管明史研究形势喜人,成就巨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

选题重复、内容肤浅、对国内外研究状况不够了解等。

·专题研究·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性质探测*

曹旅宁

(华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关键词]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历史读物;标注

[摘 要] 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秦简文献《编年记》,应当为墓主平日阅读的一种历史读物。至于其中的私家记事及秦王政(始皇)十一年以后的时事新闻,当为墓主标注,以备遗忘,类似后世的“记事珠”之类。因此,《编年记》不能算成喜的私家历史著述,而是当时通行历史读物的留存。这已得到新考古发现的强力证明。

汉朝军制中的“越骑”部队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

[关键词] 汉朝;军队;越骑;胡越骑;越人

[摘 要] 汉朝的军队编制中有“越骑”。如淳说“越人内附以为骑”,晋灼说“取其材力

超越也”,学术界对两种观点历来争议纷纭,而学者以倾向晋灼说者为多。考虑“越骑”和

“胡骑”、“羌骑”并说的史例,似乎应当重视出身“越人”之说的合理性。“胡”“越”既是民族概念也是方位概念。考虑到“越”也有方位概念的涵义,更有助于理解“越骑”称谓的历史文化指向。除了西汉建国时的项羽故事外,东汉衰微时也多见出身越地的马上英雄。孙吴军队中有“骑士”的事实,可以否定因“越人非善骑所出”、“骑非越人所长”而以为“越骑”与“越人”无关的简单化、绝对化的意见。汉朝军队中“胡骑”、“越骑”并置,也有显示“胡越宾服”的宣传效应。

东晋士族世袭领州制初探*

汪 清

(合肥工业大学 人文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关键词] 东晋;士族;门阀政治;世袭领州

[摘 要] 东晋时期,在士族势力高度发展和东吴世袭领郡制的基础上,两者结合形成了士族世袭领州制。士族之间凭门户势力的较量,分别相应地统领不同的州,虽随条件变化作

出进退,但都围绕着一州的统领权作为轴心来运转。其实质是士族把持政治,按门户档次分配地域权益,并希望世代保持下去。

现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关键词] 社会达尔文主义;力本论;物质主义;功利主义

[摘 要] 自进化论传入中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了一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富强之路。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的经世致用、法家的富国强兵相

结合,形成了近代中国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狂潮。社会达尔文主义颠覆了两千年来中国传

统的礼的秩序,代之以竞争为核心的力的秩序,并产生了以强者为主导的新国民人格。然而,这一去价值、去伦理的力的秩序,在清末民初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它造就了民国,却毁了共和。五四知识分子痛定思痛,重新思考中国的复兴之路,开始了从富强到文明的历史转变。

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杨奎松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062)

[关键词] 新中国;外交;革命;统战;毛泽东

[摘 要] 毛泽东主导下的新中国外交,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革命性。革命总是有其强

大的惯性。新中国既然诞生于毛泽东领导的阶级革命之中,这一阶级革命的动力、观念、经验自然也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阶级斗争及其统战经验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新中国内政对它的外交的影响,以及传统的革命理念、革命经验与现代外交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种种扞格与冲突。它旨在说明了毛时代的外交为什么会一直保持着很强的革命色彩,而且会越来越激进,以至于发展到“文革”初期那种四面树敌的严重地步。

“有田—克莱琪协定”在中国的反响

——以西南联大国际问题专家的观察与评析为中心

闻黎明

(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2)

[关键词] 天津事件;有田—克莱琪协定;英日关系;西南联大

[摘 要] 1939年4月,天津伪联合储备银行与海关监督程锡庚在天津英租界被中国爱国

人士刺死。日本以“天津事件”为由,迫使英国在与日本举行的东京谈判中达成以中国利益

换取缓冲英日关系的“有田—克莱琪协定”。这一妥协性协议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形成抗战以来国内首次对如何利用国际关系争取抗战胜利的讨论热潮。西南联合大学恰是透视这一讨论的载体,这一协议在师生中引起了相当反响。他们对英国妥协态度的批判、对英日在华矛盾的分析、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等等,他们对英、日、中矛盾的冷静观察与预测,透视出可以由此从更广阔的视野考察中国民众对于国际变化与中国抗战关系的基本认识。

美国“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1969~1975)

戴超武

(华东师范大学 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关键词] 缓和;巴黎统筹委员会;贸易自由化政策;中美和解;中国的“改革开放”

[摘 要] 作为“缓和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尼克松政府对东西方贸易政策做出了战略调整。在“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指导下,尼克松政府不仅全面推进和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同中国的贸易,而且从一般商品物资的“自由化”进一步扩展到战略性的技术贸易领域,放宽和取消了对巴统战略性敏感技术所实施的严格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是尼克松时期美中和解的具体表现。在美国取消对中国贸易管制、取消巴统对中国的战略禁运以及取消“中国差别”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从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建设和投产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策、技术和物资的基础,打开了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的大门。

·经济—社会史研究·

“吃讲茶”:成都茶馆、袍哥与地方政治空间

王 笛

(华东师范大学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241)

[关键词] 袍哥;茶馆;社会自治;政治空间;成都

[摘 要] 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成为袍哥的活动中心,他们在那里联络、聚集和开会,成为袍哥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袍哥在茶馆里活动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摆茶碗阵”便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联络方法。茶馆作为地方政治空间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不过,“吃讲茶”仍然是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这个实践显示了市民的相对自治状态,他们试图在没有官方介入的情况下解决冲突,说明一种国家之外社会力量的存在。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事实与法律事实: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的方法、地位及其镜鉴

张世明 孙 喆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关键词] 历史事实;考据学;司马光;证据法则

[摘 要] 司马光《通鉴考异》方法最为直接的借鉴渊源,应为当时日益完备的“实录”纂修过程中的程序规则,其具体包括证实订伪、以常理进行推断、两存其说、参取、阙疑,可谓钱大昕等人“考异”的先驱和精神导师。历史事实和法律事实都是相对于客观事实而言的,中国古代考据学的发展和法律实践密切相关,法学中证据法规则与历史学中的考据法则存在极其相似的“底层语法规则”。

·学术综述·

大陆学者《黄帝书》与《老子》思想渊源研究述评

李培志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关键词] 道;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老子》

[摘 要] 帛书《黄帝书》出土以来,有关其与《老子》的思想渊源,尽管并不是大陆学界

研究的重点,但学者依然从道、辩证法、虚静无为、法治、语言、论证方式等几方面陆续进

行了探讨,并已取得了相当成就,整个研究也呈现出越来越客观、独立、完整的趋势。与此

同时,有关《黄》、《老》思想渊源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如概念混淆、不够重视相关出土文献、独立研究较少、条块分割等种种不足,从而给我们留下努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