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6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史记》“八书”历史编纂首创性价值析论

陈其泰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关键词]《史记》;八书;典章制度;社会情状;历史编纂学;“通古今之变”;实录精神

[摘 要]《史记》虽然以人物为中心,而司马迁又设置“八书”以记载典章制度和社会生活情状,凸显其多维历史视野和创为“全史”的观念,在历史编纂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首创性意义。“八书”所载礼、乐、律、历、天文、封禅、河渠、平准,均为国家典制之要和社会发展之大问题。又贯穿以“损益”“改易”的眼光作考察,不仅内涵宏富,而且史识卓越,彰显了其“通古今之变”的著史宗旨,对于“天人关系”、水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经济政策与国家盛衰的关系,都作了深刻的总结。“八书”撰著的成功,为历代“正史”的典志篇章和多样的典章制度史著作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之编纂与价值

王维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关键词]吴晗;《李朝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朝关系史

[摘 要]20世纪30年代,《李朝实录》影印本传入中国,引起中国学人的关注,对中国明清史与中朝关系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吴晗从30年代开始,耗时近三十年,全面钩稽、抄录《李朝实录》中有关中国的史料,80年代出版《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是书详录朝鲜与明清交往史实、朝鲜使臣对明清政治观察与臆想等方面的资料,内容丰富,可补中国史料之不足,乃明清史与中朝关系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微观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俄]И.Л.普什卡廖娃

历史学博士,俄罗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研究带头人,俄罗斯妇女史研究者协会主席。

[关键词]日常生活史学;微观史学;日常生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摘 要]微观史学又被称之为日常生活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和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特定历史文化、政治事件、民族和宗教背景下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类的意识和行为也是其关注对象,其研究目的是从个体行为中洞察整体社会特征,从个体的具体活动环境阐释其生活状态和社会作用。关于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其研究内容和对象也各抒己见,但微观史学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已达成共识,开始把社会学、心理学和民族学等方法引入微观史学研究。俄罗斯微观史学兴起于1990年,研究成果显著,俄罗斯学者将日常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家庭和性生活特征等内容也纳入微观史学的研究对象。俄罗斯微观史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该学科在促进俄罗斯社会思想解放、摆脱苏联传统思想桎梏等方面意义重大。

·专题研究·

元益都诸万户府考

陈广恩

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广东,广州,510632。

[关键词]元代;益都;汉军;万户府

[摘 要]元代汉军万户府中,共有13个以益都为名号的万户府组织,其中多名异实同,实际只有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府、益都新军万户府(2个)、益都旧军万户府、益都淄莱新军万户府等5个万户府建制。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府组建于至元六年,其后逐渐分化出两个益都新军万户府和1个益都旧军万户府。益都淄莱新军万户府组建于至元七年。各万户府是在宋元襄樊之战开始后逐渐成立的,兵源地主要来自益都、淄莱等地,将领大都有益都背景。全国统一之后,各翼万户府北撤至沿江重镇或省会如杭州、建康、龙兴等地驻守。各万户府军事任务及镇戍地的变动,是元朝不同时期战略目标变化的体现。

明代王亲政策的政治寓意与伦理困境

吴恩荣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关键词]明代;王亲;宗室;京官;选官;优免

[摘 要]王亲,即王府亲戚。明代的王亲政策,是在藩禁日严、王亲的平民化与人数日增的背景下展开的。对王亲的优礼,意在有限度地广亲亲之恩,范围极为有限。授官限于王妃父与世子妃父;优免差役限于王妃父、将军夫人父之家;优礼考核与致仕限于布政使身份的王亲。但优礼的程度与爵位尊卑、血脉疏近成正比,符合伦理常情。对王亲的禁制,意在最大限度地制藩,如王亲不任京官,王亲居官者禁与缔姻宗室同城,王亲禁掌兵权等。王亲禁制的范围,经历了从悉禁所有宗室之亲及其族属到仅禁亲王、郡王爵级的王亲及其“同祖亲枝”,即从宽泛到更精确地定位于潜在威胁皇权的王亲群体,合于情理,达到了限王亲而制宗藩的目的,但也陷入了愈亲者禁之愈严、愈疏者禁之愈阔的伦理困境。

辛亥革命对教育变革的影响

——以民国前中期商人捐办大学为中心

虞和平

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关键词]辛亥革命;大学教育;私立大学;近代商人

[摘 要]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使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基础事业,在辛亥革命精神的影响下,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开始走向新的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方面是大学教育的发展,使近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步入最高的层次。辛亥革命为大学教育的发展建立了新的平台,开启了国立、公立、私立三路并进的新模式,使私立大学领先发展,在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引领潮流,并从无到有,曾居半壁江山之地位;而商人的捐资办学亦极一时之盛,在私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并惠及国立大学。

从染指渗透到聚积强势

——以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流为中心*

李淑娟,历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王希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黑龙江,哈尔滨,150003。

[关键词]中国东北;日本人流;日本商业会议所;日本人居留民团

[摘 要]日俄战争后,日本攫取了满铁经营权及关东州租借权,伴随着日本资本殖民经营东北,大批日本人流相率涌进东北,在日本当局统一组织的商业会议所及居留民会的指挥下,凭借不平等条约赋予的各种特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践行日本的大陆扩张政策,成为构建日本人强势社会的基础因子。

·经济社会史·

朱理治与1941~1942年陕甘宁边区银行

耿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关键词]朱理治;陕甘宁边区银行;银行工作;争论;生产自给

[摘 要]外援断绝后,因边区银行未能处理好边币发行与物价问题,边区政府任命朱理治为银行行长。为使银行工作适应经济形势,朱理治一方面稳健发行边币,调整贷款、汇兑、存款业务,另一方面扩充机构,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努力发挥银行在贸易、经济中的调剂作用。就银行的发行工作,边区内部存在着不同声音,成为朱理治被撤职的重要诱因。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机关部队的自给生产,是制约朱理治金融、贸易思想落实的重要因素。

·史学评论·

制度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另一种写法

——《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范式意义探析

许超杰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

[关键词]《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制度思想史;制度实践;学术范式

[摘 要]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一书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雷氏认为除传统研究范式外,可从制度与思想的互动中建构出政治思想的复杂脉络,这种由制度分析揭示出来的思想史可称作“制度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不但需要分析思想家的理论建构,也需要对制度实践过程中的政治思想予以阐发,这正是制度思想史的必要性所在。而制度思想史“制度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提出,使得这种制度思想史研究成为可能。制度思想史的提出,不但使旧史料具有了新的价值,更使思想的阐发回到了历史现场,同时也为平庸时代思想史的撰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毫无疑问,该书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与探讨。

虞和平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吴敏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100006。

[关键词]虞和平;商会;商人外交;现代化

[摘 要]虞和平从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发轫于商会与早期现代化研究,继而致力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探讨。进入21世纪后,其研究主题更为丰富,包括商人外交研究、张謇研究及近代经济史的重新梳理等,成果丰硕。虞和平选取的研究对象,往往与时代主题的变迁密切相关,在研究方法上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同时注意吸收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他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与国情对西方现代化理论进行改造,重视实证的同时讲求理论,循序渐进的同时追求创新,较为成功地构建了中国现代化史的基本理论框架。他对中国现代化史的系统分析与总结,饱含着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深切关怀,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会议综述·

“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兰梁斌

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06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西北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收到论文45篇,来自海内外的近70位专家学者与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围绕民族复兴观念和内涵的历史演变,历史事件与民族复兴,民族复兴思想个案研究,文化危机、文化重建与民族复兴,及民族复兴话语下的历史解读与重构等论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民族复兴观念和内涵的历史演变一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有一个从萌发到发展再到成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过程。清末民初是孕育阶段,孙中山“振兴中华”口号,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国粹派 “古学复兴”主张,都含有民族复兴内容。五四时期是发展阶段,李大钊提出“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孙中山提出“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提出复兴东方文化,王光祈提出“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等。民族复兴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则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其主要原因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手”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书写者的签名,而应是文书的责任人。

 秦代郡县制在全国确立,行政文书(也可称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沟通信息的主要载体,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我们对于秦代行政文书的传递、运作状况并不了解,多以汉简去推演。但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秦简,特别是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其中包含了大量行政文书,这就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创造了条件。最初里耶秦简公布的简文只有三十余简,学术界结合这批简牍对秦代文书的格式、文书的传递以及文书制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意见。但是,对于文书在行政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方面的研究尚十分薄弱。由于它是秦迁陵县处理行政事务的直接结果,所以这批文书就告诉了我们:它们的产生、收发文的记录情况,文书回复的制作情况,不同行政部门对文书的处理及应遵行的规范,处理后的文本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揭示秦代地方行政运作机制,了解秦代的地方管理无疑提供了契机。目前,里耶秦简第一册已经整理出版,公布了第5层、第6层、第8层的材料和图版,而陈伟先生主编的《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又对此作了很好的释读,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进行。因此,本文拟全面系统地考察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运作形态,对秦代基层政权的权力运作做初步的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汉初服色“外黑内赤”考

陈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关键词]汉初;服色;五德终始

[摘 要]汉初服色经历了从“尚赤”到“外黑内赤”的变化。这是汉朝建立过程中先后袭用楚俗和继承秦制的结果。刘邦起事于沛,属于楚地,为获得楚人的支持,其利用了楚人尚赤的习俗。至汉二年,汉政权以秦朝的继承者自居,将水德作为汉朝的德运,意在稳定秦地、吸纳秦人。根据五德终始说,水德的服色理应尚黑,但是汉朝并未放弃尚赤的楚俗,最终导致“外黑内赤”的服色格局出现。由于“赤”和“黑”分别是楚人和秦人崇尚的颜色,“外黑内赤”这一服色格局也隐约反映了汉初政权中秦、楚两大集团间的博弈与调和。至汉文帝时期,旧的服色体系先后遭到贾谊、公孙臣等人的挑战,持“外黑内赤”说的丞相张苍遭到了罢免,“改正朔、易服色”的政治举措得到了实施。虽然文帝的改制最终由于新垣平案的发生而不了了之,但终止了对秦朝水德尚黑的因袭。这为后来汉武帝改制确定汉朝土德、服色尚黄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公孙臣上书朝廷要求改德运为土德,被丞相张苍否决。《史记·封禅书》曰:文中提及“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但一种“德”与两种“色”相配,不符合五行学说的一般规律。王朝服色的确定与五德终始说相关,而汉初德运问题则是学界的一桩公案。从《史记》《汉书》的记述来看,汉朝起初似为火德,后改为水德。然顾颉刚主张汉初不曾实行过火德,认为这类记载是王莽和光武帝刘秀时出于政治目的篡入的。钱穆、杨向奎则不同意顾说,通过列举相关史料证明汉初存在“尚赤”的阶段。后来的学者论述汉初德运,大体不出此二说之范畴。杨权《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尧后火德”说考论》一书,算是汉代德运研究的后出转精之作。其在对比上述两种观点后,支持钱穆、杨向奎之说,并提出汉初尚赤“不是五德推演的结果”,而是受五方帝或五色帝说影响产生的,可称作“准火德制”。至此,汉初存在“尚赤”阶段的观点基本可以定谳。

中古时代石城莫愁〖JZ〗与大堤艳姬的历史表征与历史本相

胡箫白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研究助理。

[关键词]中古时代;石城莫愁;大堤艳姬;历史表征;历史本相

[摘 要]在中国文化史上长久占据一席之地的、典型而多变的“莫愁”符号,其最初的人物原型为南朝石城的歌伎莫愁,歌伎莫愁又为活跃在汉水大堤的艳姬群体成员。石城莫愁之个体、大堤艳姬之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古时代襄沔地区作为历史表征的区域人文景观。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之形成,缘于诸多历史本相元素的共同形塑。先秦以来,襄沔地区的汉水大堤、楚地的女子好游风俗以及地域记忆中的神女想象情结,为大堤艳姬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魏晋时期,襄沔地区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与四方凑会的地缘优势,吸引南方蛮族大量北迁、西北胡人频密东徙,加之地方特产宜城美酒的名声渐起,最终导致大堤艳姬群体的生成与为人熟知,而其代表人物“莫愁女”亦逐步成为文人争相吟咏与记忆的文化意象。

清代的清书庶吉士

王敬雅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关键词]清代;清书庶吉士;满语学习;满汉关系

[摘 要]分派庶吉士学习清书,是清代特有的政治制度之一。其起自顺治,迄于道光,发展过程本身反映了满语在清代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朝廷内部的满汉关系。清书庶吉士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便利满汉之间的交流。初选时,对人员的年龄、体貌有一定的要求。其数量随着朝代更迭发生变化,由于汉语的普遍使用,每科人数由最初的数十员减少至四五员,皇帝对其考查也日益松懈。乾隆之后,清书庶吉士的实际效用日益减少。清书庶吉士与汉书庶吉士在馆选、教习、考试、散馆上均有不同,但出仕后升迁状况并无明显区别。学习满语的汉族庶吉士的满文水平不一,优者足可召对,亦能翻译书籍;劣者往往因此被黜,遂对此政策有所怨言。

辛亥南北议和与国民会议

桑兵

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关键词]南北和谈;国民会议;唐绍仪;伍廷芳;袁世凯

[摘 要]辛亥南北和议,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的优劣短长,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开始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以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以及包括代表产生、会议地点在内的会议如何召集等问题。和谈期间,本来主动提出此议的是袁世凯内阁代表一方,民国代表只是被动接受。可是双方共识的基础在谈判会场之外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围绕能否以国民会议的形式公决国体政体及其实施办法,中外南北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力,使得谈判双方不断调整各自的态度立场,导致已经取得的各项协议全然失效,最终由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成案胎死腹中,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作为南北纷争的解决之道。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

姜朝晖 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山东,德州,253023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关键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生存状况

[摘 要]从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其他相关研究来看,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是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难,待遇低下;同时还遭受到乡村民众的抵触和乡村士绅的排挤,事实上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乡村教师普遍心情苦闷,状态低迷,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比较游移。这种生存状况反映出,在国家教育体制、专家精英和乡村社会等外在规约中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其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是薄弱的,并没有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中心”或“导师”的作用。

国民革命时期的店员工会

巴杰

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关键词]国民革命时期;店员工会;店员运动;利益代表

[摘 要]店员工会是国民革命时期店员的主要组织形式。作为政府批准成立的垄断性社团,店员工会的政治职能较为凸显,有与国家政权合作的明显倾向。但职业职能较为模糊,其团体行为与店员个体及行业诉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店员工会应否存在及其隶属关系,国民党内部有着长久的争论,直至国民党中央训令店员工会解散、店员加入工商同业公会。

从身份到契约:中世纪晚期英格兰领主附庸关系的变化

张莹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87。

[关键词]领主附庸关系;身份;采邑;封建义务;契约

[摘 要]中世纪西欧领主附庸关系是构成西欧封建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与采邑制一起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内涵。领主附庸关系是指以“采邑”为纽带结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附庸与领主之间不仅有身份差距,他们的关系还包含一定的契约因素。中世纪晚期,领主附庸关系的根基与内容都在发生变化,附庸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独立性增强,对领主的人身依附性减弱,甚至逐渐退化为一种象征意义,他们之间的身份等级基调褪色,契约精神强化,双方由领主与附庸的身份关系逐步向平等的契约关系发展,英格兰随之迈进现代社会。

·经济社会史·

唐代丁匠的征发与上役管理

——以《赋役令》为中心

彭丽华

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关键词]唐代;丁匠;征发;上役;《赋役令》

[摘 要]丁匠是唐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力役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丁匠的具体含义语焉不详,甚或误解,从而影响了对唐代力役制度的理解。得益于天圣《赋役令》大量有关丁匠法律条文的发现与复原,唐代法律中的“丁匠”的含义因此得以呈现,指的是从事农业、承担普通力役的丁与已成丁并拥有专业技艺的匠。在唐代法令中,政府为征发丁匠设计了一套固定而成熟的程式,包括预算、征召、丁匠赴役三个环节,以保证力役的顺利征发与计划内营缮事务的顺利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唐代还从法令上对上役丁匠的饮食、休假、医疗、作息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确保合理、有效并可持续地役使丁匠。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职工住宅环境与工人新村建设

王瑞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北京,100009。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职工;住宅建设;工人新村

[摘 要]新中国建立之初,城市职工住房条件普遍较为恶劣,国家难以短期内拿出巨额资金予以根本解决。各地政府首先能做的,是贯彻市政建设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大力改善工人住宅区的环境卫生。职工生产环境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上还要依靠国家加强资金投入,不断建造新住宅来解决。随着财政经济的好转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各地政府在财政依然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进行职工住宅建设,兴建了一批工人新村,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住房条件。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职工人数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发展,工人住宅的修建难以赶上工业发展的速度,职工住宅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从而决定了职工住房问题的严重性和长期性。

·史学评论·

理性与深度

——20世纪以来的休谟研究述评

陈志宏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关键词]休谟研究;思想史;研究范式;中西比较

[摘 要]休谟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自20世纪以来,对其著作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单纯对其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著作的研究走向整体性研究,并很好地将其其他著作与哲学思想形成一种相互印证与相互关照的研究范式,从而更完整地理解休谟早期哲学著作与后期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宗教著作的统一性。而从思想史角度对其著作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哲学、历史学等著作的考察成为理解休谟思想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我们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来考察18世纪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整体而言,西方世界的休谟研究已趋成熟,而中国学界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断融入世界、加强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一环。

·会议综述·

聚焦学术热点 推动史学创新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与理论前沿学术研讨会”综述

黄俊华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所暨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为聚焦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热点,推动理论创新,促进近代史学科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史学月刊》编辑部于2014年8月25日至27日在河南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与理论前沿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20多所科研机构、国内高校以及《安徽史学》《史学月刊》编辑部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就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他近代史研究的专史领域进行了深入讨论,展示了学界新的思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