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3-24 浏览次数:

《史学月刊》创刊65周年笔谈

【编者按】

今年是《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创刊65周年。自创刊伊始,刊物即树立起“新史学”的大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史学月刊》坚持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办刊方针,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卓越,根据时代需求,进一步突出刊物的学术性、实证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特色,在全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刊从最初只有16页篇幅的“四小刊物”,到今天位居史学界发稿最为宏富的学术大刊。它在体现历史使命感的社会责任、引领学术发展的历史担当和培养史学新人方面的努力,使其雄踞国内历史学期刊前列。

近年,刊物相继入选国家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又荣获全国社科百强期刊。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史学类有关索引定期摘录本刊目录。《史学月刊》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有自己独立办刊风格和特色的大型学术刊物。值此65周年之际,特约学人寄语,以资纪念。

包容与创新是学术的永恒生命力

陈支平

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福建,厦门,361005

2015年岁末,我收到台湾大学黄慕萱和甘怀真两位教授的来信,说的是他们现在正共同主持一项计划,“为建置数据库汇整两岸出版之优秀期刊”。因此希望我就他们列举认定的大陆10种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历史学刊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这10种历史学刊物的排列顺序分别是:《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清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学理论研究》。在这个排列顺序中,《史学月刊》作为中国大陆历史学的优秀期刊,名列前茅。尤为难得的是,《史学月刊》作为以上优秀期刊中唯一由地方高校所创办的刊物,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学术成绩,不得不令人多有思考。

史学研究贵在“开新”

马敏

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史学月刊》在我国公开发行的史学类期刊中,虽然名声不像《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一流名刊那么大,刊物所在地又僻处开封河南大学,但在同类刊物中却办得极富特色,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口碑,是我最喜欢读的史学刊物之一,也是我常年收藏的史学刊物之一。这就像敝校的校花——桂花一样,花瓣虽小,颜色也不若牡丹、玫瑰那般雍荣富贵、鲜艳夺目,但却暗香浮动,沁人心脾,经得长久,耐得寂寞,高贵而典雅。对我而言,《史学月刊》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即我的学术论文处女作——《中国第一部商法》就是在该刊发表的。该文发表于《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当时我正跟随章开沅老师攻读硕士学位,正在撰写有关苏州绅商与辛亥革命的硕士论文。其时因研究生招生制度刚恢复不久,导师格外敬业,要求甚严,学生也格外用功,一心向学,主要要求学好各门课程,写好学位论文,并不存在要求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规定,反之,若心有旁骛,老是琢磨如何在刊物上发文章,反倒是要遭到老师的批评,认为你学艺不精,学问火候不到,就急于去发表文章,是耐不住寂寞的表现,不合学问之道后就再也没走出过抽屉。

《史学月刊》与新时期以来的史学研究

王先明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界开创“社会史”研究时形成的“共识性”命题。其实,这本来是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立场批判唯心史观的经典表述,即“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革新”正是依循这一唯物史观的命题展开了自己的历史进程,形成“新时期”乃至新世纪以来历史学发展的“新景观”。适逢“新时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它给予我们更多读书与思考的自由与条件,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成长与发展的良机。在我学业与学术、职业与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却不期而然地与《史学月刊》一路走来,从初识、深交到相知,为新时期的史学尽着一种“共识性”的努力,也算是一种个人的幸运。

《史学月刊》与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

李剑鸣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我曾在《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上发过一篇短文,讨论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其中谈到,早期史在美国史学界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领域,成果丰硕,大家辈出;但是,在中国研究美国史的人却不太重视早期史,甚至连早期史这个概念都是较晚才出现的。一晃将近十年过去了,现在,国内的美国早期史也呈现出比较活跃的局面。这种积极的变化的发生,同《史学月刊》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一个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发展,需要有专业期刊作为支撑。在欧美史学界,除少数综合性的史学刊物外,立足于专门领域、甚至专题研究的期刊为数更多。这些期刊大多属于同仁刊物,编者和作者出自同一个专业圈子,彼此志趣相投,声气相通,所刊发的文章大体能反映这个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最新水平,有的刊物还被视为本领域的旗帜。在美国的早期史领域,《威廉-玛丽季刊》和《早期共和国杂志》属于一流刊物,早已是公认的学术标杆。

沉甸甸的责任

——主编《史学月刊》16年的做法和感悟

李振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从主编的岗位上退下来已经三年了,回忆《史学月刊》的办刊历程,可谓感慨万千。主编做了16年,没有片刻的轻松,最大的体会就是,时刻感受着沉甸甸的责任。当年梁启超曾言,夫学术者,乃天下之公器!而学术期刊,就正是这公器的载体。以天下为念者,怎敢有一丝懈怠!办学术刊物,本人的感悟是,其责任有三:体现历史使命感的社会责任,引领学术发展的历史担当,培养延续学术血脉的史学新人。这篇小文,就循此三者,谈些做法和想法。体现历史使命感的社会责任《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的创办,就是肩负了一种重大的历史使命的。1951年1月,新中国建国伊始,亿万民众正满怀着对一个新时代的期待,而创办人的初衷也正在于为这个刚刚到来的时代建树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旧史学的伟业。新中国初期,大多数史学从业者还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更不知道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研究和讲授历史,《新史学通讯》的使命,就是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传播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肩负起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改造旧史学的使命。本刊在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证明它负起了这个历史的责任。有学者评论说:“《新史学通讯》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专题研究·关于《周礼》鸟兽尊彝形制研究的反思

张雁勇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学界关于《周礼》所载鸟兽尊彝形制的讨论,存在重考古轻文献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用出土的象形尊彝否定文献中刻木画图的记载。其实,出土尊彝也有刻有鸟兽纹样者,可与《庄子》、郑玄注等文献相互印证,当引起应有的重视。在古史研究中,考古材料固然是必要的取证依据,但也有支离破碎的缺点,尤其在尚未得到充分解读且与文献记载相左时,更应在理论和方法上多几分谨慎态度,避免遽然否定文献。

[关键词]周礼;鸟兽尊彝;刻木画图;青铜器

土流博弈与内疆展拓:以隆万间古田之役和罗旁之征为中心

牛建强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包括广东岭西、广西、云、贵等地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明一代时常发生叛乱。到了隆庆和万历初,高拱、张居正等强势阁臣推行积极拓展的边疆政策,对西南地区产生了强烈影响。地方督抚遂确定了征剿的方策基调,除征讨岭东的海贼和山寇外,对岭西、两广交界的“猺、獞”叛乱采取强力征伐手段,先后发动了广西的古田之役、广东泷水县的罗旁之征。因地貌和征讨对象的相似,以及前后两役谋划者的联系,故两者在具体行动和善后措施上具有某种借鉴性和关联性。而如城池修建、官署设置、兵备和参将的配合与驻军的守护、道路开辟与网络化、招徕移民垦田入籍、设立学校加强教化等善后措施的采取,以及这些成果的不断巩固和扩大,使得化外之区完成了从形式上归附到纳入国家有效控制体系的实质转变。

[关键词]明代;内疆;土官;流官;古田之役;罗旁之征

五四新文化运动:“多元的文化观念”

郑大华

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然而只是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开始,人们才真正在多元的文化观念下来认识中西或东西文化的,即认为东西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对于儒家思想或文化的批判,也并非始于新文化运动,但真正从多元的文化观念出发来批判儒家思想或文化也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要批判孔子及其儒学,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学的独尊地位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的多元发展;新文化运动不仅主张中国文化内部“九流并美”,共存竞争,反对儒学独尊,而且对西方文化内部的各家各派,持的也是兼容并包、多元共存的开放态度。

[关键词]《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多元的文化观念

建国前后湖北农民协会述论

黄荣华

历史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63

[摘 要]农民协会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农民、改造乡村的重要组织载体。解放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农民协会经历了探索与初建、发展、整顿与大发展、撤销等四个阶段。从总体上看,农民协会的兴衰存续,始终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支配与制约。作为乡村社会的权力组织,农民协会有效弥补了建政过渡时期中共政党和政权组织向农村扩张不够、下移不深的局限,加强了中共对农村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前后;湖北地区;农民协会

毛泽东与新中国初期的镇反运动

王玉强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

[摘 要]1950年10月至1953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镇反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直接领导了这场运动。他明确了运动的政策方针,即“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总政策和“稳、准、狠”的方针;既主张全面进攻,又强调重点是清理内部和城市;打破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实行镇反运动的群众路线,建立镇反的统一战线。在运动渐入高潮、“左”的偏向抬头时,毛泽东果断地连续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收缩、严格控制运动。主要是:紧急收回捕杀批准权,严格控制处决比例;创造性地提出“死缓”政策和刑罚;紧急召开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切实全面地贯彻收缩方针;谨慎清理中层内层。镇反运动声势迅猛,但没有普遍发生大的偏差,更没有发生扩大化,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毛泽东;新中国;镇反运动

美国主流社会态度对意大利“新移民”同化的影响(1870~1924)

伍斌

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讲师。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美国主流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外来移民的同化进程。1870~1924年,意大利“新移民”同化境遇的一波三折,既与美国主流社会态度的急速流转紧密相关,也与当时美国社会转型及一战桴鼓相应。同化不仅需移民积极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更赖主流社会的包容与接纳。自工业社会以降,美国主流社会习惯于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并将其塑造为“不可同化者”而拒绝接纳,从而颠倒移民同化进程的逻辑。因此,钩沉意大利“新移民”同化与美国主流社会态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能认识移民同化的根本特性,也是透视美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维度之一。

[关键词]美国;主流社会态度;意大利移民;同化;文化认同

·台港澳研究·

台湾问题的相关条约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

李育民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 台湾问题是历史造成的,而条约则是记载其归属地位演变的法律文书。19世纪70年代的中日《北京专条》,第一次以条约方式认定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律地位。20年后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改变了它的归属地位,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体现了传统国际法时代对战争的认可和领土变更规则。20世纪40年代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严肃的国际法律文书,表明国际社会以庄严条约的形式,对台湾归还中国作了具有国际义务性质的认同和承诺。日本宣布接受并正式签订投降书,已经丧失对台湾的主权,完成了将台湾归还中国的法律程序,中国政府在实践中又使其成为客观事实。美、英等国别有用心地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是出于反对新中国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目的,没有任何法律依据。70年代,美、日等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之订约建交,台湾归属中国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

[关键词]台湾;条约;法律地位

·经济社会史·

清代陕西县治城市的水灾及其发生机理

张力仁

理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通过分析、探讨清代陕西县治城市水灾发生的特征、机理及其与地区性水灾的关系,我们发现,城市水灾与地区性水灾关联度不高,江河暴涨暴落是城市水灾的主要致灾因子。水灾高发城市大多与城市所处的微地形地貌环境有关,62%的城市水灾发生在仅占总数17%的县城,突发性、局部性是清代陕西县治城市水灾的显著特征。人类因素在城市水灾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和严重性,区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以及应对水灾的方略与措施,决定了城市水灾发生的频次与程度。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类因素在城市水灾中的作用与影响,是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城市水灾发生机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清代;陕西;城市水灾;孕灾环境;人为灾害

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消费水平和革命的原因

М.А.达维多夫,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译者张广翔,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

许金秋,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