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7-04-01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上黑”渊源考

安子毓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史记》所载秦始皇“色上黑”之制在先秦实已形成,历经两汉六朝,在唐宋以后仍长期延续,实与所谓“水德”无关。因先秦以“玄”“黑”象征“天”,故有此尊崇。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冲日法”天文观测体系当对这一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史记;水德;色上黑;秦始皇;舆服制度

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城市平民的兴起与秦末战争

何一民

四川大学城市史研究所教授;四川,成都,610065

 

四川大学城市史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秦末战争为农民起义的说法,值得商榷。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考诸秦末起义各路豪杰,其领导群体大多是来自城市中的中下层平民,而非农民,即使是陈胜也非农民。秦末起义的领导群体之所以“起于闾巷”,是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的。春秋战国至秦,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上的礼崩乐坏,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功能性质都发生了变迁。城市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士成为城市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城市下层社会的各色平民也在城市的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秦朝统一后,加强了对城市社会的控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末起义的爆发和秦朝政权的速亡。秦末起义是一场发生在城市社会中以反抗暴政为号召的权力转移战争,改变了夏、商、周权力更替的模式,开启了“平民”可以建立王朝的时代。

【关键字】秦末起义;平民;城市变迁

明清图差追征制度的演变及地方实践

舒满君

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图差是明代中后期州县设置的与比限制度紧密结合的追征差役,主要职能是保证按时按限押催乡里赋税征收责任人以及欠户应比。粮里制度下,图差押催的对象通常为里长以及欠户。作为州县赋税催征的中间人,图差在押催的过程中,出现敲诈勒索里长以及乡里纳户,甚至包当里长揽纳税粮、侵蚀正供等弊病。清初,官府开始利用滚单构建落甲自运体系,试图以之取代图差催征。该制设想将一切催征、缴纳都在滚单的传递过程中由纳粮户亲自完成,然而实践的结果却出现了滚单不能尽行、图差不能尽革的局面,民间文书中出现有图差与滚单并行的情况。这说明图差已然成为州县催征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州县与乡村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明清时期;图差;追征制度;滚单;落甲自运

略论晚清改造胥吏的思想

熊月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200020

【摘要】胥吏问题是晚清吏治中的顽症。为数众多的各类胥吏,利用官场信息牟利,利用权力缝隙进行权钱交易,敲诈百姓,贪赃枉法,严重地影响了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败坏了官府的形象。这一问题的产生,表层原因是胥吏素质低下,直接面对广大民众,实际上掌握了很大权力;制度层面原因,在于政府官员不熟悉业务;各色地方官因回避本籍,不熟悉所治地方风土民情;官场机构叠床架屋,多方牵制,效率低下。更宏观原因,在于其时官制设计过度地堵塞了胥吏阶层的升迁通道,缺失了对这一阶层的激励机制,从而在官僚制度的最底层,留下了普遍性的漏洞。冯桂芬、郑观应、陈炽等人,提出过许多改造胥吏的思想,诸如改变胥吏结构,提高胥吏素质;删削、精简则例,以杜舞弊之门;免除回避旧规,减少舞弊机会;优给工食,量予出身。清政府也在改造胥吏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际的努力,但直到清朝覆亡,这一问题也没能彻底解决。

【关键词】晚清;胥吏;政治变革

七七事变前刘少奇主持北方局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

马海杰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七七事变前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期间,客观分析了华北形势以及中共党组织在华北的实际情况,针对党内存在的空谈的脱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领导方式、“左”的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思想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思考。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对推动党的策略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奠定了此后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在华北全面抗战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顺利的工作条件,同时也展现了刘少奇清醒的战略全局意识、眼光以及独具个人特点的领导风格和气质。

【关键词】刘少奇;北方局;统一战线;关门主义;冒险主义;领导权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

——九一八后中国学术研究的新趋向

郑大华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摘要】九一八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对兴起于五四时期的“整理国故”运动的反思,认为那种为了“捉妖”“打鬼”的“整理国故”,不利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于是开始从“整理国故”转向“国故整理”,即通过对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掘、阐释和弘扬,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抵御日本的侵略,建设民族新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潮。如果说文化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以文化史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自信力的话,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则是为了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直接服从或服务于反对日本侵略斗争的需要。当时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是对边疆史地研究。

【关键词】“整理国故”;“国故整理”;九一八;中国学术研究

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

唐运冠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近代早期以前,西欧狂欢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并不是它的颠覆性,相反地,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建构功能。从根本上说,中世纪的狂欢文化是地方社群自治的重要载体,并为所有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所共享。首先,中世纪的狂欢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是人们驱逐集体恐惧和寻求宗教保护的一种手段。其次,狂欢游戏还具有确认和更新集体价值的作用,从而凝聚集体的力量应对共同的生存威胁。在近代早期,随着生活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狂欢文化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趋向,造成中世纪的“文化共同体”发生分裂。另一方面,狂欢文化的社群管理功能却在延续,它与法国正在崛起的绝对君权发生激烈的冲突,这才使得狂欢文化的颠覆性和反抗性被明显放大。上述演变令狂欢文化的生存土壤出现退化,导致狂欢文化走向衰落。

【关键词】狂欢游戏;狂欢文化;文化共同体;社群自治;近代化

世纪英国人寿保险产业广告与宣传策略

郜  峰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摘要】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寿保险行业开始发展。公众受到保守的社会传统和宗教不可知论思想的影响,对新生的人寿保险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公众对人寿保险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性缺少足够的重视,对人寿保险企业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这些因素制约了保险的销售和传播,人寿保险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人寿保险公司巧妙地将传统家庭观念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道德中的互助观念以及商业文化融入广告中,采取广泛的宣传手段提升保险产品的知名度。保险企业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人寿保险产品和人寿保险企业,使公众全面、理性、客观地认识人寿保险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感受到人寿保险对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人寿保险企业在伦敦城繁华的商业街道和经济中心建立商业总部,向世人证明其企业的安全、可靠。这些广告与宣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公众对人寿保险的疑虑,促进了英国人寿保险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英国;人寿保险;广告策略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剥削程度新论

李振文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主要剥削形式是代役制和劳役制。根据对劳役制下农民份地与地主自营地的数量变化和相互比例、农民为地主服劳役的时间的分析,以及对代役制下农民的各项租税及其农副业收入的变化的辨析,可以发现,虽然因为地主数量的增长、地主经济的扩张、地主消费和债务规模的扩大,农奴制的剥削程度确实有所提高,但由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面临着一系列的约束,因此这种剥削程度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沉重。1861年前,农奴制经济并未丧失发展潜力,农奴制经济危机并非是衰退性危机,而是结构性危机和转型危机。正是这种结构性危机和战争失败后的国家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了19世纪中期沙皇政府废除农奴制。

【关键词】俄国;农奴制;农民经济;地主经济;剥削程度

·史学评论·

中国现代女性身体史研究述评

史  敏

历史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100124。

【摘要】中国现代女性身体史研究,以探讨中国现代女性的历史主体特性为航舵,聚焦那些作用于现代女性身体的政治话语策略,及相应的社会运行机制等身体权力技术。它历史性地呈现出中国现代女性身体生成进程的同时,通过在宏观的国家、阶层、经济等结构性框架下,实现对社会话语微权力,及相应权力机制的形成、运行及功能的微观分析,实现对整体史更精微、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女性身体史研究方兴未艾,在汲取西方新文化史、性别史、女性身体史等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的同时,对本土化的身体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有探索和创新。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在对中国现代女性身体史的深入研究中得到解决。

【关键词】女性身体史;新文化史;话语分析;身体政治

西方柯林武德研究述评

顾晓伟

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讲师。北京,100875。

【摘要】柯林武德生前在同时代的英国思想界并不彰显,其思想主要是随着遗稿《历史的观念》(1946)的出版才逐渐为世人认可。二战后的西方柯林武德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战后英美史学理论的兴起相关,早期的柯林武德研究主要围绕历史哲学问题展开,探究其在整个历史哲学发展史中的贡献;与此阶段相交错,第二阶段的研究则进一步关注柯林武德的整体思想,重点批判和清理诺克斯的“彻底转变假设”;随着柯林武德手稿的编辑出版,第三阶段的研究则更为深入,柯林武德多层次的思想面向也得到揭示,特别是作为哲学家的柯林武德受到英国本土思想界的更多关注。

【关键词】西方历史哲学;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