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8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7-07-24 浏览次数:

“晚清史研究的新思考”笔谈


 

【编者按】晚清史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断代史清史研究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和清史研究的共同推动下,晚清史研究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动晚清史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而建立一个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的晚清史学科体系,这是有待国内学界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谈作者有的从学科史角度,对清亡百余年来国内学界在晚清史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学科关系上的认识,及晚清史研究中的各个研究范式和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关系问题,作宏观回顾和反思,呼吁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重写晚清史;有的结合盛宣怀个案研究,强调新史料的利用和新角度对深化晚清史研究的意义;有的强调晚清西方技术引进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的对清代财政畸形货币化的表现形式、动因及对清代社会经济的影响作宏观论述。期待学界同仁的关注和参与。


 

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

崔志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在国内学术界,晚清史的研究对象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2212日清帝退位这段70多年的中国历史,这已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晚清史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是断代史清史研究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从学科史角度,对清朝灭亡以来的国内晚清史研究做一比较扼要宏观的回顾,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晚清史学科的独特性,建立一个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这两个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的晚清史学科体系,或许不无启发。


 

晚清史研究的“深翻”

朱浒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北京,100872


 

相较于“民国范儿”在当下的门庭若市,先前长期在中国近代史体系中占据主力位置的“晚清七十年”,如今多少显得有些落寞。但凡翻阅一下那些素负盛名的学术期刊,便可发现,近十余年来,晚清史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始终在一个较低的比例上徘徊,有较大影响的成果更是寥若晨星。特别是当年那些以重大事件、精英人物为中心的重大论题,当下愈形寂寥。众所周知,传统上对这些重大论题的研究主要是以政治史为取向,所以这种寂寥自然也标志着晚清政治史研究的衰颓。


 

清代财政的畸形货币化

周育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34


 

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国家财政对于货币的追求;明代中叶以后国家财政货币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远远高于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畸形的货币化财政。明清国家财政货币化的加速,是16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推进和白银持续流入的后果之一,对于清代经济、金融和币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技术进步与晚清社会变迁

戴鞍钢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多年来,近代科学知识在晚清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丰硕,佳作甚多,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可为代表,相对冷门的地质学在华传播,也有专题论述(杨丽娟:《清末地质学的传入》,《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年第3期)。较之抽象深奥的西学,那些新奇的西方技术及其制成品,令更多的中国人包括下层民众大开眼界,触动更直接。当时来华的西方人深知其妙用,为吸引听众招徕信众,在鲁南乡村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福若瑟记述,他为村民展示了一些欧洲人的日常用品:“钟表、餐桌物件、欧洲纸张、书籍,特别是我的铅笔,它会自动书写!”他甚至还用一架留声机演示。1887年他在致主教安治泰的信中,曾请求给予“一些能引起人们强烈兴趣的玩具和特别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在宣教时起到很好的作用”(史通文著,王维江等译:《在娱乐与革命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页)。出生于浙江乡村的蒋梦麟描述,外国传教士“足迹所至,随身携带的煤油、洋布、钟表、肥皂等也就到了内地。一般老百姓似乎对这些东西比对福音更感兴趣。这些舶来品开拓了中国老百姓的眼界,同时也激起了国人对物质文明的向往”(蒋梦麟:《西潮新潮》,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版,第48页)。其实那些上层人物也不例外,1889年爱迪生在美国的工厂想开拓中国市场,为此送了一台留声机给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次年626日李经述致信爱迪生,告知“我父亲非常喜欢,我们也都非常喜欢。我父亲命我向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他认为您是这个世纪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史通文:《在娱乐与革命之间》,第47页)。检阅以往晚清史研究,伴随近代科学知识而来的诸如工业等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传递,及其对晚清社会近代化进程推动的专题研究相对薄弱,有待加强和拓展。


 

·专题研究·


 

汉初黄老政治何以成为可能

熊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摘要】黄老思想对于汉初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汉初曾确实存在过黄老政治,这早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然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界对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成因却始终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诸多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化、理想化的问题。实际上,黄老政治与汉初的普遍民意、社会制度和权势阶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在系统把握黄老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这一学说与彼时的社会现状、权力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和意义。

【关键词】黄老政治;黄老思想;汉初社会制度;汉初权力格局


 

唐代画直官考

——兼论唐中央官署的空间布局与画直任用的关系

李万康

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062


 

【摘要】画直是唐代杂色伎术类直官之一,主要职责是写貌帝后御容、绘制功臣肖像、图记人君事迹和描绘山川风土等。唐代见诸记载的任用画直的中央官署,有秘书省、开元馆、史馆和集贤院,但仅秘书省和集贤院有正式的员额编制。从现存史料看,秘书省和集贤院分设画直,当与中央诸官署的空间布局存在功能上的对应关系,二者分工明确,各自承担本辖区中央行政部门的图绘任务。在唐代,画直属于使职差遣官,以加领虚衔的方式寓俸禄、秩品阶,系职官体系中的基层官员,但在图绘领域,却为中央行政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发挥着广泛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画直;图绘官;秘书省;集贤院


 

明代的巡盐御史制度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巡盐御史制度是明廷完善盐业监管体系的重要尝试。明初,遣监察御史巡盐为临时性派遣,正统间巡盐御史制度初步成形,景泰间一度出现反复,但很快稳定下来。明代巡盐御史的权力,最初由御史本职中的纠察奸弊和差遣中的巡捕私贩两方面构成。天顺年间,巡盐御史获得了对盐场事务的查勘权。至成化年间,巡盐御史权力大为扩张,获得了对盐场官员的考核权。此后,巡盐御史开始全面介入盐政事务并凌驾于运司之上,运使成为巡盐御史的下属,权力、地位日渐沦落。但巡盐御史制度存在任期过短、权力缺乏制约和身份不明确等三个缺陷,这最终成为清代中期废除巡盐御史制度的重要因由。

【关键词】明代;巡盐御史;盐政;盐院


 

胡汉民主权国家论与留日国际法教育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清末之际,革命派与立宪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胡汉民作为革命派的宣传主将之一,借助国际法在《民报》发表一系列有关主权国家论的文章,讨论中国如何谋求国家独立以及如何对待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中国革命的合法性。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胡汉民对国际法的掌握和运用与其上一代人相比,不仅所依据的文献发生了变化,分析国际关系所用的术语、学说及观念也与以往不同,不再一味强调国际法的天然之理或是万国共遵的理想规范,而是更注重国家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重视国际条约的遵守。此时,恰在胡氏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接受系统的国际法教育前后,其国际法理论与留日教育的学理来源密不可分。

【关键词】胡汉民;主权国家论;国际法


 

试论П.А.斯托雷平和俄国大臣会议改革(1906-1911

张广翔

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

安岩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20世纪前20年,俄国社会矛盾重重,封建统治政权受到了严峻挑战。作为俄国最高行政执行机关的大臣会议,此时的活动对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臣会议主席作为政府首脑,对大臣会议的各项活动发挥着主导作用。从1905年大臣会议体制改革到1917年大臣会议被临时政府取代的近十二年时间里,П.А.斯托雷平成为担任大臣会议主席(1906-1911年)时间最长的政府领导人。主政期间,斯托雷平提出了土地改革、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主张,这些改革对当时的俄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托雷平和大臣会议的改革内容、改革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俄国;斯托雷平;大臣会议;改革


 

美国宣传战与智利“9·11政变”

舒建中

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通过隐蔽行动方式颠覆智利阿连德政府,从一开始就是美国对智政策的总体战略目标。宣传战则是美国对智隐蔽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美国进行了周密的政策设计、策略谋划,形成以“中情局附件”为主干的宣传战计划。此后,美国综合运用包括隐蔽资金支持在内的诸多政策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和传播渠道,针对智利展开了密集的宣传战,处心积虑地制造了经济、社会和政治混乱,助推了1973年智利9·11政变”的发生,颠覆了阿连德政府。因此,美国的宣传战是引发1973年智利“9·11政变”的重要因素,是美国实施宣传战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美国;智利;宣传战;阿连德政府;“9·11政变”


 

斐济的“去英国化”及其深层原因

吕桂霞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2006年斐济军事政变后,英国不仅联合澳新等国对斐济实施经济制裁,而且再次暂停斐济英联邦成员国资格,使得英国与斐济的关系不断紧张与恶化。在英联邦国家“去英国化”浪潮的影响下,斐济民族主义高涨,军事强人姆拜尼马拉马执掌的政府自2012年开始逐步采取措施,消除英国在斐济的影响。斐济的“去英国化”主要表现为:在新版钱币中去除英国女王头像,在公共假期中清除英国女王生日列表,在国旗图案中去除英国的殖民化色彩。“去英国化”不仅是斐济自主发展的合理要求,而且是其建构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斐济;去英国化;民族主义;姆拜尼马拉马


 

·学术史研究·


 

“言行趣舍,各以类书”

——袁宏《后汉纪》历史叙事的方法和特点

朱露川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摘要】从中国古代历史叙事的发展历程来看,东晋袁宏所撰《后汉纪》因其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写人物的叙事空间,而具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后汉纪》一书,在编年纪事的格局之中,以“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形式和标准,巧妙地处理了历史人物在编年体史书中的位置;以“观其名迹,想见其人”为目的,通过细节描写、载言、载文等方法,揭示各种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以“名教”观念作为叙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从而贯彻了“通古今而笃名教”的撰述宗旨。上述三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后汉纪》历史叙事的风格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袁宏;《后汉纪》;历史叙事;类书;“名教”观念


 

20世纪前期新史学郑樵接受史之分析

向燕南

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100875


 

【摘要】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在中国古代史学史谱系所处位置并不显赫的郑樵,进入20世纪后获得新的接受和解读,其学术地位空前提高,甚至被认为是与司马迁并称的中国最有成就的史学家。在20世纪前期对郑樵的接受中,民族主义和西方史学文化在场下的比较,在其接受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最显著的特点,而所谓具有西方“科学”及“新史学”的精神,则是郑樵为新史学所接受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20世纪前期 郑樵 接受史


 

顾颉刚的“民族不出于一元论”及其影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99


 

【摘要】中国“新史学”的建立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顾颉刚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民族不出于一元论”是一个绝佳例证。此说破坏力之大,与“层累说”相类似,堪称“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从现有资料来看,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论点,不仅是从前人如欧阳修、洪迈、崔述、王国维、梁启超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更在于其运用了近代的史学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是故,此论自问世后,不仅得到了“疑古”派的肯定和支持,还对“信古”派、“考古”派以及“释古”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于今来看,这一论点仍可以被视为是运用近代史学方法研究上古史的基本原则和总纲领之一。

【关键词】顾颉刚;“民族不出于一元论”;近代古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