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7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8-08-01 浏览次数:

“中国近现代民族复兴问题”笔谈

【编者按】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赴汤蹈火,所为者,就是民族的复兴大业。回溯中国数千年来,其间虽也有兴有衰,但整体上看,与其他国家、民族相比,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强盛之邦、富庶之邦和文明之邦,被称为“天朝上国”。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却遭遇数千年来未见之变局,外则屡被西方列强侵略,订屈辱城下之不平等之约,越来越陷入任人宰割和奴役之深渊;内则统治者懦弱腐朽,纷争内乱,人民处于战乱和贫困之中。故而近代的爱国者起而挽救国运,前赴后继,复兴华族,其最杰出代表者当为孙中山和毛泽东。孙中山领导同盟会革命党人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千年帝制,建立民国;毛泽东领导中共党人通过“反帝反封”的革命与战争,对外推翻了外国列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内推翻了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及其上层建筑,中国人民由此在世界上重新站起来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近代的革命,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样,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一伟业。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专栏设置有关精神,我们特刊发本期笔谈。


中共近代革命的历史使命:民族复兴

翁有为

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暨廉政研究中心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中共是具有使命自觉意识的政党,从其成立之际,即有明确的历史使命,且始终为实现其使命而奋斗。关于中共在近代革命的使命问题,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和分析,不当之处,请识者教正。


毛泽东的民族复兴观

蒋建农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631。

虽然在毛泽东本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著述中,尚未发现与“中华民族复兴”或“民族复兴”完全对应的字样,但是相关的思想充贯其言行。99年前,毛泽东在他最早的政论《民众的大联合》中就曾充满激情地预言:“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地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3~394页)这就是他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最早的公开表达;由此后,他在致力于改造中国和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而系统的民族复兴观。


·专题研究·

王国秩序与帝国战略:秦“出其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熊永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秦“出其人”是郡县制帝国形成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以备受学界瞩目。然综观过往研究,一个明显的缺憾是,学界多关注惠、昭两代秦王在军事层面上的“出其人”,而对它在赓衍中牵涉到的经济、政治面相则鲜有论及。事实上,在兼并战争时期,军事上的“出其人”政策实与王廷中枢的排外传统紧密相关,事关秦王国耕战体制的稳固。秦甫一统,其则转型成为一种东方徙民战略,政府借此成功获取了对东方粮源的支配权,由此完成了管控东方的帝国战略。这内外两厢合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拆解与国君抗礼的民间社会网络。它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秦郡县制向东方展开的历史轨迹,并对有秦一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秦;出其人;耕战体制;郡县制


政事堂与都堂:宋代宰辅理政场域之演变

田志光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宋代的都堂与政事堂是宰辅集团处理国政、办公议事、接待僚属的机构,以及重要官员聚议的处所,在中枢政务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元丰改制前,中书门下的办公之地称为政事堂,有时也称为都堂;改制后,三省聚议之所的法定名称为都堂,但个别文献仍称之为政事堂。此外,北宋前期尚书省内与元丰改制后重建的尚书新省内也设置有都堂。南宋时期,都堂成为三省、枢密院共有的理政之所,但仍有个别史籍习称之为政事堂。政事堂与都堂名称相近,极易混淆。实际上,随着宋朝中央官制改革与宰辅体制的调整,都堂与政事堂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分别扮演着不同的政治角色,影响着宋代中央权力格局的构建与重组。

【关键词】宋代;都堂;政事堂;宰辅;理政场域

 

超越地域的博弈:明后期徽州的程方墨战

牛建强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明万历年间,由于徽州既有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徽商资本对其内在社会结构的影响,作为下层知识人的方于鲁、程大约先后涉足墨业。方氏墨业兴盛于万历四年至二十八年。程氏万历十八年左右始涉足墨业,二十二年秋因事入狱而中断,直到二十八年秋出狱后才正常运营,取方墨垄断地位而代之,一直维持到万历三十七年稍后。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他们均立足于个人文化素养,充分利用墨品作为文人士夫不可或缺的特性,广泛结交士绅,编织关系网络;并将士绅对墨品的题赞临摹上版,印制墨谱,以增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程、方的竞争方式,可以发现明后期介入墨业竞争的徽州下层知识人对于地域的超越,以及明后期社会相对开放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明代后期;徽州府;方于鲁;程大约;《方氏墨谱》;《程氏墨苑》


清末新政官绅纷争与北洋女子公学兴衰

王天根

历史学博士,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以性别意义上女子解放为旨趣的北洋女子公学属于清末新政的产物,而新政整体框架亦成衡量办学效果的标杆。北洋女子公学筹办关联报界、政界,涉及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军政利益集团与《大公报》主持人英敛之、《日日新闻报》主持人方药雨等地方绅士的两派对决。北洋女子公学筹办过程多有反覆,人事复杂,纠纷甚多。表面看是报人英敛之、吕碧城的情感离合,背后则是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集团筹办女学的政治意图,特别是北洋集团在教育领域的权力及其资源的分配。新政语境中北洋模式呈现的是传统性、现代性并置的混杂局面,亦涉及幕府转向军政利益集团过程中刷新“开明”形象的社会转型及其趋向。

【关键词】清末新政;北洋女子公学;北洋集团;地方绅士


租界华商与“五四”后的北京政府及西方列强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租界华人拒贴印花税票研究

彭南生

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北京政府为开征租界内华人印花税,与西方列强进行了长时间交涉,有抗争、亦有妥协,最终于1919年年底达成了《租界内华人实行贴用印花办法》,并拟于1920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有令难行,北京政府拟于租界华商中开征印花税之举遭到了强烈抵制,租界华商在上海总商会和马路商界联合会的组织下,以负担过重、“华洋不能一律”为理据,拒贴印花税票,并借助工部局的力量,达到了抵制印花税的目的。在北京政府、西方列强与租界华商的三方博弈中,西方列强是真正的赢家,北京政府和租界华商都是弱者,租界华商只有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才得以拒绝印花税,得不到西方列强支持的北京政府没有达到开征印花税的目的,其权威再次受到挑战,工部局则成功地维护了其对租界的管治权。

【关键词】印花税;租界;商联会


铁路运价在近代“国煤救济”中的运用

黄华平

历史学博士,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掀起的“国煤救济”中,基于铁路煤运价格的高昂,国人提出以铁路运价救济国煤的方略。为此,铁路当局采取多项措施减低煤运价格,包括“暂停各路煤斤加价”“重订煤运特价制度”“临时核减国煤运价”和“制定煤价回扣办法”等。上述铁路运价方略的运用,为国煤业渡过危机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增加了路局的营收和盈余,开启了近代中国铁路运价政策由“营利主义”向“民生主义”转变的序幕,并推动“民生主义”成为铁路当局运价政策的主旨。

【关键词】“国煤救济”;铁路当局;铁路运价;方略


内战前美国反奴隶制政治的发展

——以马萨诸塞州“1843年人身自由法”为中心的考察

杜华

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从美国建国开始,北部自由州先后制定了人身自由法,给予所谓的逃奴以基本的普通法权利。联邦最高法院在1842年普利格诉宾夕法尼亚案中,判定北部州的人身自由法违宪。同年10月,废奴主义者以乔治·拉蒂默逃奴案为契机,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逃奴法运动,推动马萨诸塞州议会在1843年制定了新的人身自由法。该法律的制定,推动了马萨诸塞州反奴隶制政治力量的兴起,激发了其他北部州制定内容相似的人身自由法。在制定该法律的过程中,废奴主义者提出了全面的反联邦逃奴法思想,挑战了内战前美国法律界盛行的法律实证主义理念,促进了废奴运动的发展。马萨诸塞州“1843年人身自由法”充分表明,人身自由法的历史影响不在于营救了多少逃奴,而在于极大地推动了反奴隶制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人身自由法;1793年联邦逃奴法;废奴运动;乔治·拉蒂默案;反奴隶制政治


试论“曼施坦因计划”成功的原因

赵文亮

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王泽方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曼施坦因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军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制定的西线作战计划。其核心是集中装甲部队在阿登林区突破盟军战线,合围并歼灭盟军左翼。1940年5月,曼施坦因的构想得以成功实施,盟军左翼被消灭,为德国取得法兰西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曼施坦因计划”能够成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德、法双方的战略计划的核心行动分别是德军在阿登林区的突击行动和盟军左翼推进至比利时的行动,两者间由此产生了互动效应;其次,“曼施坦因计划”本身的优势和计划核心行动的坚决实施;再次,先进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模式。

【关键词】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曼施坦因;法兰西战役


·史学评论·

现代中国社会的全景画卷

——评郑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党庆兰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郑谦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学界的各种新史料、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观点,对现代中国六十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释,在突出国史的“通史”特点的同时,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全貌。该书对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作了准确判断和客观阐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和挫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把失误和挫折置于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水准和鲜明的学术特色。但是,在共和国史的探索方面,是书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诸如如何看待现代中国发展的主流;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看待当今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等,都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研究;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