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0-03-21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敬天”与“射天”:上古夏、夷族群融合之殇

陈立柱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刁华夏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上古中国西部族群多源于氐羌,其酋豪曰“大”,死则火葬,灵魂“登遐”升至山上(祖山)谓之“天”。甲金文“天”字即“大”上加一横或圆圈,表示在上、上面、神灵之意,是以又有“天在山中”之说。文献如《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记载西方羌戎之人对于被俘本身并不特别担忧,最为担心的是死后灵魂能否“登遐”升天,即回归祖山圣地,此即西部族群的“敬天”传统。上古人认为族与族之战也是神与神之争,因此东方殷人、夷人西征夏、周要“射天”、射山、搏木偶“天神”。这个习俗远可追溯到尧时的羿“射日(天)”,晚则战国宋王偃还在“射天笞地”,都是对于西部族群神灵之“天”的厌胜之术,所谓“威服天下鬼神”。汉民族融合早期主要是西部诸夏族群与东部商夷族群之间交合的历史,长期交往中伴随着征战与杀伐,最后形成血的凝聚。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学文化区系的逐渐明晰,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这一点。

【关键词】敬天;射天;诸夏族群;商夷族群

社会政治变动与西周晚期的历史表述

王坤鹏

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是早期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受西周晚期社会政治变动的影响,该时期的历史表述产生了诸多重要变化。其一为表述主题发生转变,由原来侧重表述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转而侧重贵族家族或诸侯功业等主题,开东周诸侯国史述作之风。其二为历史表述的内容与主旨渐趋丰富多元。西周衰亡刺激时人反思历史,审视时政,开始就历史动因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式,实即私人述史的一个开端。其三为述作群体扩大,人数较多的中下级贵族及普通士阶层开始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部分贵族士大夫摆脱旧观念的约束,就历史与政治发表看法或讴歌主君,“君子作歌”之风由此而起,实为春秋家史兴盛局面的滥觞。

【关键词】西周;早期史学;历史表述


宋代的桥与场务

彭丽华

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桥梁控扼交通要道,宋以前或已于桥梁附近置有军镇以稽查行旅,后逐渐兼有征收商税、酒课之责。桥镇的转型、桥市的繁荣,为在近桥处征收商税、酒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宋代征收商税、酒课的场务多有近桥而设者。设置在桥梁附近的场务及其税务官吏通过拦(河)锁邀截水陆两路以征税。从陆路通行的商品需在城门或税务交纳过税、门税等通过税,从水路通行的商品则有“船栰之征”,多在近桥的河锁处缴纳。从汉唐的关市之征到宋代近桥而征的大量兴起,体现的是宋代商税征收网点的密集化与商税征收的普遍化。

【关键词】宋代;商税;场务;近桥而征;拦锁


明代勋卫与散骑舍人的制度特性

秦博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0。

【摘要】明代的勋卫与散骑舍人是宫廷侍卫中的特殊成员。明初,勋卫、散骑舍人均从勋贵、都督、指挥等中高级将领的子弟中选任,并铨注于锦衣卫衙门,职在带刀随从帝王朝会。明中期之后,散骑舍人渐不授,而勋卫演变为勋爵应袭子孙例授之职,与勋爵承袭制度密切相关。至嘉靖、隆庆之际,朝廷尝试扩展部分勋卫的职权,但总体成效不显。勋卫、散骑舍人制度是明代多种国家制度的结合点,体现了明代军政体制中的贵族特征。

【关键词】勋卫;散骑舍人;明代宫廷侍卫;锦衣卫;勋爵承袭


谁阻路政:岑春煊与丙午广东粤汉铁路风潮

朱从兵

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自粤汉路权从美国合兴公司赎回以后,粤汉铁路进入粤湘鄂三省分省合办阶段。鉴于广东绅商的集股办法存在弊端,张之洞一再强调和坚持官督商办体制,岑春煊提出广东官商“合力筹款”的思路,由官向商征收台炮捐、船捐、酒捐、盐捐等,由官收存,作为官款、公款,发给商铁路股票。这个思路和做法遭到绅商的反对,由此而出现官绅分歧,1906年(丙午)年初引发官绅冲突,是为丙午广东粤汉铁路风潮。岑春煊指责绅商阻挠路政,申述征收捐费属于“就地收捐”,争辩本省人集款建本省路的合理性。绅商则指责岑春煊苛捐虐民,扰乱路政。风潮发生后,岑春煊和绅商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绅商逐渐加紧了招股、收股的行动,并有初步成效。一直注重商权的岑春煊在张之洞和广东同僚的调停下表达了“但愿路事有成”的愿望,释放了被捕的黎国廉,颁布了同意商办的告示,铁路风潮得以消解,广东粤汉铁路的自办实现了由官督商办到商办的体制转型。风潮的发生和体制的转型是粤汉铁路自办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也是粤汉铁路筹建进展的结果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岑春煊和绅商都在探索筹款办法和体制问题,他们都不是阻挠路政或扰乱路政者,而是粤汉路政的推进者。

【关键词】岑春煊;粤汉铁路风潮;官督商办;商办


民初宪法会议的困境与破解尝试(1916—1917)

彭涛

历史学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护国运动后,宪法会议在国人期待中召开,却因党争激烈,久议而不能决,制宪工作陷入困境。对此,章士钊再提“调和立国”之法,希望以此破解制宪僵局。“调和”逐渐成为制宪的主流思想主张,为大多数议员接纳,并促成“孔教入宪”等诸多争议问题的解决。然而,该主张却始终无法解决“省制入宪”和“解散权与不信任决议权”等问题,导致宪法会议停滞,国会也因此被再次解散。宪法会议失败的原因在于各党派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民利益之上,破坏了共同的利益基础,共识难以形成,宪法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关键词】宪法会议;民国初年;调和立国;章士钊


新记电灯公司与近代太原电力照明事业

岳谦厚

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

张国华

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电力照明是近代太原早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的事业之一,其在经历太原电灯公司到新记电灯公司改组重建之后稳步发展起来。重组之后的新记公司由地方大员接办,在借鉴现代企业股份制基础上完成企业股本融资,壮大了公司实力。与之结合,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涉及业务经营、红利分配、运维章程等内容,有效维系了企业的良性运行及盈利收益;又通过持续购进生产设备提高企业产能,满足了太原城市建设和市民基本需求。基于在此过程中所呈现的具体特征,公司可分创立运营、业务拓展和繁荣鼎盛三个阶段。在其照明事业扩展之时,亦促进了太原城市空间向外围拓展并突破城墙的物理阻隔,实现了“南延北扩”的格局,提升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特别在其照明事业发展中,个人用户不断攀升,更体现了市政基础设施的本义。

【关键词】太原;新记电灯公司;市政设施;电力照明


全面抗战前央地关系视域下的南京国民政府省制变革

翁有为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省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暨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全面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省制变革是近代中国省制变革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大体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省区分治与权势平衡、二次北伐完成后关于省财权人事权和军事权的央地博弈与武力纷争、中原大战后集权与分治的微妙平衡三个阶段的演变。南京政府正常的省权制度变革无法有序展开,在体制内却只能依靠军事和战争手段解决。这是最下策之下策,而且无法真正有效解决省权过大问题。直到全面抗战前夕,省制变革一直成为牵引中国时局演化与社会变动的中枢和焦点问题。

【关键词】全面抗战前;南京政府;省制变革;省权;央地关系


拉丁史籍对“1182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历史书写

罗冠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摘要】1182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内爆发了一起拜占庭人针对拉丁人的大屠杀行动。通过幸存者、信使、旅行家、路人、十字军等群体的传播,中世纪拉丁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全过程和对拉丁人生命、财产和精神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认为这场大屠杀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拉丁作者从受害者的角度试图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认为这是拉丁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拜占庭人长期以来仇视情绪的结果。对照拜占庭文献,我们就会发现,拉丁史籍对“1182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记述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拉丁史籍所塑造出的安德罗尼库斯与穆斯林相勾结、背叛基督教的形象,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这种带有偏见的记载显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尤其是拉丁世界长期丑化拜占庭帝国心理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拉丁史籍;“1182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拜占庭帝国;拉丁世界;历史书写


西班牙佛朗哥政府与美古间的秘密接触(1963—1967)

杨晨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要】美国与革命后的古巴是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一对邻国。自1961年1月断交起,两国政府经常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对方的敌意。但是,在双方敌意的背后却存在着美古间的秘密接触,特别是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的5年间。在此期间,真正获得美古两国政府信任、促成双方对话的是西班牙佛朗哥政府。西班牙与美古间长期维持的特殊关系,西班牙外交官高超的外交技巧,西班牙在经济腾飞后想要恢复帝国荣光的强烈心愿,是西班牙成功地充当美古中间人的重要原因。这一案例体现出前宗主国在前殖民地国家对外交往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关键词】西班牙;弗朗哥政府;古巴导弹危机;美古关系;菲德尔·卡斯特罗


·概念史·

清末民初“传统”的出现:概念史视角的考察

章可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古代汉语中已有“传”和“统”两字连用的情况,但所指的都是皇位的传递。日语里“传统”的词义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到大正时期新义“传统”真正流行,汉语受此影响,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端著述,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进入辞典,并成为“tradition”的译词。“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流行,有其历史缘由,它为经过“新旧之争”冲击的文化保守主义表述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的词汇选择。但同时,围绕“传统”和“现代”迅速形成了二元对立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使得“传统”不断被重新定义,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关键词】传统;概念史;现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