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0-11-20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商代官员的仕宦

——由戍嗣鼎新释引发的探讨

王进锋,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241。

【摘要】出土于安阳后冈圆形坑的戍嗣鼎是一件有铭的商末重器。它的器主是戍嗣,是以“职官名+族名”的形式来称名的。鼎铭中过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宗”的“ ”,实际是“宰”字;是戍嗣担任的新职务。戍嗣的职务从之前的“戍”官变动为“宰”官,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商代官员仕宦问题的探讨。商代的官员在入仕、升迁、贬谪、罢黜和职务变动方面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商代官员仕宦的灵活性提醒我们,需要对商代官制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新评估。

【关键词】商代官制;安阳后冈;圆形坑;戍嗣鼎;仕宦


两晋南北朝督护制度考索

熊昕童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要】督护制度是两晋南北朝地方军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督护起源于西晋武帝时期,最初是由都督、校尉等地方军事长官在战时委派的、用以代表自己监督统率一支临时军队的差遣之职。两晋之际的战乱使地方藩镇坐大,差遣督护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控制管内军事力量的重要方式。东晋时期的地方军事结构中,隐约存在着“中央—都督—督护”三级军事指挥体系。南朝地方军事长官自主权缩小,督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与参军等职结合,成为参军督护等军府闲散僚佐。广州地区的三江督护还保留着军事职能,但其除授权已收归中央,与两晋时期的督护性质不同。督护制度在北朝进一步发展,形成督护郡县制度,主要职能由军事转向行政。督护郡县制度与州—郡—县的行政结构并行,成为州郡长官支配下属郡县的有效手段。隋朝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重塑了地方行政秩序,督护制度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地方政治制度;督护;都督


明代中后期的宗禄折银与地方财政运作

——以河南为中心的考察

盛承

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图书馆馆员。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明代宗禄在制度层面始终以实物为计算标准,而实际上,河南的宗禄自弘治年间已逐渐折银运作,低廉的米银比价减轻了地方的财政负担,禄米折银也使宗禄的财政来源突破了本色税粮的桎梏。河南各王府的供给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宗禄负担及其缺额主要集中于旧封王府。河南将宗禄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之中,通过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向宗禄倾斜,甚至分割中央坐派的起运钱粮及其附加费用,力图满足宗禄的日常开支。但是,由于万历中期以后财政支付能力逐渐降低,宗禄引起的财政困境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另外,以粮石为基准的会计数额只能表面呈现宗禄不断线性增长的趋势,与分封地方以白银为基准的实际财政负担并不一致,河南宗禄年度开支在嘉靖末期达到峰值。

【关键词】明代;宗禄;白银财政;区域视角


近代盐务就场征税制改革与官商博弈

李晓龙

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广东,珠海,519082。

【摘要】近代以来,通过改行就场征税进而推行自由贸易的盐务改革,因其旨在破除专商引岸,常常被认为是盐务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但从晚清就场征税被提出,到新盐商张謇为拓展盐业销路、抗争传统盐法束缚而逐步推向全国的盐务就场征税改革,再到丁恩引入印度经验,试图废除专商,推行就场征税、自由贸易改革,都反映了商人的利益需求如何作用于政府、官员而影响盐务改革的走向。南京国民政府《新盐法》的通过,可谓是就场征税实现了国家立法,但伴随着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商人之间不断的利益博弈和共谋,最终将就场征税限定在立法层面。不同时期,政府本着盐务改制以挽救财政,却不断因官商利益的结合或冲突等制约因素使改制偏离轨道。在官商博弈过程中,终因国家政权尚未高度统一而使实际掌握盐业经济的旧盐商暂居上风。

【关键词】央地财政;官商博弈;盐税;就场征税;晚清民国


近代山西城乡货币体系变迁初探(1894—1927)

——以小额通货为中心

韩祥

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1894—1927年间,山西城乡货币体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演化周期,先后经历“银两—制钱”、“银两—私钱”、硬币型“银元—铜元”、纸币型“银元券—铜元券”等更替阶段。以甲午战后的全国性钱荒危机、1918年山西铜元厂成立与1923年山西省银行转为官营为时间节点,山西城乡主体小额通货出现制钱—私钱—铜元—铜元券的快速更替与加速贬值,钱荒危机与通货膨胀复杂交织,推动城乡原有的小额硬通货(制钱、私钱及铜元)大量流入政府金融部门,成为筹措饷需、维持财政的重要利源。期间,城乡市场的物价、工价、银钱比价也受到货币更替的巨大冲击,总体呈工价涨幅低于货币贬值幅度、货币贬值又低于物价涨幅的特点,这对乡村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近代山西城乡货币体系的变迁过程为考察我国城乡货币流通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重要案例。

【关键词】近代山西;币制改革;城乡货币体系;小额通货;铜元券;乡村经济


传统与现代的互嵌:龙泉司法档案民事状词叙述模式的演变(1908—1934)

吴铮强

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龙泉司法档案民事状词的演变展现出现代化形态的多样性。民国时期,传统细故审理模式逐渐被西方(现代)民事诉讼规则所取代,但状词的叙述中显示“无异”等传统诉讼观念仍大量保留。1930年以后,现代民事诉讼原则在龙泉司法民事状词中确立,但标准的现代民事状词并不多见,民众自撰状词仍大量保留传统状词叙述模式,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拼接。1934年律师练公白所撰一件状词将标准现代民事状词嵌入了传统“无异”状词叙述模式,显示出传统与现代的互嵌性。1914年李镜蓉的层套式状词则是对传统与现代层叠体制的“狡诈”利用。既有的现代性理论预设了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往往又无法解释现实中现代化形态的复杂性,传统与现代互嵌的理论构想,为重建现代化图景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龙泉司法档案;民事;状词;现代性;非现代性;书写模式


“封建遗典”的现代境遇:〖JZ〗1928—1930年曲阜林庙改革之争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训令废止春秋祀孔旧典之后,被视为“封建遗典”的曲阜孔林、孔庙旧制之变更的问题也随之提上日程。由于利益攸关,孔府起而抵制,林庙改革之争由此展开。孔祥熙、蒋介石等国民党实力派人物先后介入其中,力主“优异圣裔”和“保护孔子林庙”;以孔教会为代表的尊孔派亦发声支持孔府的诉求。最终林庙改革问题超越新旧分野,演变成利益、权力乃至意识形态层面的博弈互动。由是,林庙改革一波三折,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教育部乃至中央政治会议推举出的五委员制订的一系列方案都先后成为具文,至1930年初更是陷入了“暂缓执行”的尴尬境地。曲阜林庙改革之争,不仅凸显了矛盾各方在林庙旧制变革,或其表征的尊孔抑或反孔问题上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亦折射了彼时公权力私心自用和政随人转的政治生态,以及旧有社会、文化制度的现代转型之艰。

【关键词】“封建遗典”;林庙改革;孔府;孔祥熙


抗战胜利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设立与撤销

陈红民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胡馨仪

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台湾建立了特殊的行政机构——行政长官公署,由陈仪充任行政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负责接收及建设台湾等事宜。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设立不足两年,其政治、经济政策导致当地民众严重不满,终致酿成二二八事件。国民政府为维护统治稳定,不得不撤销行政长官公署,改建台湾省政府。以《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等史料为根据,可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治台方针之演变,明晰撤销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台湾;行政长官公署;陈仪;蒋介石


卢梭与休谟共和主义自由观的差异性

陆一歌

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89。

【摘要】在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上,卢梭与休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共和主义理念以及各自的理论支撑。卢梭的共和主义自由观基于自然状态学说和社会契约论而构建,休谟则对自然状态学说和契约论学说进行了批判,两个人的理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卢梭认为,现代商业社会是堕落的,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不会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善,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更不自由。休谟则认为,现代商业、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是自由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文明,公民自由则是不可能实现的。卢梭主张在堕落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一个在公意指导之下的政治共同体。休谟则认为,自由的实现取决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由应当是规则限制下的公民自由,不可能是完满的,也不能盲目地扩大。相较于卢梭较为激进的思想而言,休谟的自由观更具有保守主义色彩。

【关键词】卢梭;休谟;共和主义;自由观;差异性


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异常现象”琐议

阎照祥

北京师范大学高研院史学研究中心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荣休教授。广东,珠海,519085。

【摘要】在英国政党政治史上,不仅有辉格党/自由党和托利党/保守党的对立,保守党和工党的长期对抗,还有“骑墙者”、党籍更换、党内建立山头和新党建立等“异常现象”。这些情状,或肇始于独立政治立场的坚持,政治环境的相对自由;或归因于个人和小团体的政治目标追求,将国家利益置于政党之先的心理判断;或缘起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立宪政体之下政治氛围宽松以及各党党纪相对舒缓。而英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发展并衰微,原因在于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因素,包括本国“简单多数出线制”之议会选举制的限制。

【关键词】英国;政党政治;“异常现象”;骑墙者;党籍更换;党内宗派;新党建立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朝鲜王朝孙子兵学传播的文献版本及影响

阎盛国

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域外汉籍为研究朝鲜王朝孙子兵学文献版本提供了新资料。朝鲜王朝时期,孙子兵学文献版本传播具有多元性。从版本来源看,有官方版本、私家版本、外来版本之分。官方版本有《孙子注解》校正本、《孙吴兵法》本、《救难玄机》本、《孙武子》本。私家版本有《孙子兵法》净本、《孙武子精选》本、《孙武子》写本、《孙子精言》本、《孙武子注》本、《孙武子注评》本、《孙武子批评》本、《增解孙武子》本。外来版本有《武经七书》本、《孙武子直解》本。其中,《孙武子》本、《孙吴兵法》本、《武经七书》本三种版本是孙子兵学传播的主流版本。朝鲜王朝孙子兵学的传播和接受,呈现出中华优秀兵学文化孙子兵学对朝鲜半岛兵学文化非同寻常的浸染。

【关键词】朝鲜王朝;孙子兵学;官方版本;私家版本;外来版本;主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