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3-24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由篇及卷:区位关系、简册形制与出土简帛的史料认知

杨博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

【摘要】器物在特定情境下具有特殊意义。出土简帛的史料意义与学术价值,需要首先从文献分篇、分卷及分类等层面来综合考虑。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分卷叠压关系,提示出土简帛的区位关系应可作为判定出土战国秦汉简帛各篇、诸分卷关系与文献性质、类别的重要准绳。相似的出土简册形制提供了战国竹书文献分类、聚合的实例。出土战国秦汉简帛的研究,应对通过区位关系、简册形制判定文献性质与史料分类提起重视,并抱以“同情之理解”。

【关键词】区位关系;文献性质;简册形制;出土简帛

 

秦简牍“从人”考论

孟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摘要】传世典籍所载“从人”与秦简牍中的“从人”属同名异指,前者为主张合纵抗秦的六国贵族,后者则是秦国境内反叛者之家吏、舍人在法律层面的专称。依据罪行轻重,“从人”可判处死刑、城旦、鬼薪三种刑罚,且其妻子、同产、舍人等皆没入官府而成为“收人”。为治理和防范“从人”,秦廷制定了严密的规程,由执法主掌其事,而郡都吏以及县乡官吏须全力协助。

【关键词】从人;从反者;家吏;舍人;执法

 

唐代版授高年问题发覆

李亮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版授高年是指对符合条件的老人授予官职,属于古代政府尊养老人政策的范畴。它起源于北朝,至唐代又有发展。从史籍及唐人墓志中记载的版授实例看,唐廷版授高年的规定主要以赦文形式颁布,却又并非赦文必有之内容,由此可见其并非固定制度。借由《张恭墓志》,可知安史之乱后唐廷仍有版授高年的举措。唐代版授高年的条件为年龄和德行,但德行比年龄更重要,加之地方政府在此事务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遵守赦文对于年龄的规定。版授高年时只是偶有赐物,版授高年主要在于表门闾、赐章服等行为的象征意义,因此可以认为,版授高年与对老人授田、给侍及减免老人刑事责任等政策,分别从精神、物质和法制层面共同构成唐朝的养老制度。

【关键词】版授高年;唐人墓志;《张恭墓志》;唐代养老制度

 

家国一体:明末外戚刘氏家族的命运

彭勇

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100081

【摘要】明代外戚素有“最为孱弱”一说,确实,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外戚受到很严格的约束,同时,外戚又因系皇家亲族,享受着国家赋予的尊崇地位,呈现出明显的“与国休戚”的特征。明末崇祯皇帝生母的娘家、外戚海州刘氏家族的命运,前人少有关注,通过国家给刘家拨付养赡田、拨军修坟和刘家捐资助饷、阖门自尽等历史事件,可知明末外戚家族与皇权、国家命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皇权时代的“家国一体”特征在明末有更为清晰的呈现。

【关键词】明代;外戚;崇祯帝;刘效祖;家国一体

 

光绪初年西班牙侵华风闻与清政府的应对

赵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2488

【摘要】同光以来,清政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18761877年间,西班牙因索伯拉那船案索偿被拒、欲派兵侵华的消息见诸报端。清政府通过多方搜集情报,判断西班牙侵华风闻与两国在古巴华工条款上的分歧有关。为应对可能的入侵,清政府一方面加强海防、积极备战;另一方面趁备战状态与西班牙交涉船案。船案办结后,两国签署《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西班牙侵华风闻烟消云散。清政府对西班牙侵华风闻的反应,可视为近代中国海防从筹议到落实的一个典型事例。清政府在处理风闻危机时没有为调配海防资源、筹措海防经费等提供制度保障,如何规划国家海防建设成为清政府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风闻危机促使清政府更加关注周边海上的军事动向,进一步加强沿海预警设防与南北洋联防的观念。

【关键词】光绪初年;西班牙侵华风闻;索伯拉那船案;古巴华工条款;海防建设;丁日昌

 

晚清杂税杂捐征收名目统计与厘析

王燕

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晚清杂税、杂捐名目繁多,统计结果表明,各省的杂税、杂捐总数达二千二百余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杂税、杂捐,是在晚清各项支出增多、财政困窘的情势下,“就地筹饷”“就地筹款”“自主筹款”的必然结果。清代前期,杂税征收有限,并且有杂税而无杂捐。晚清杂税、杂捐的凸显,与晚清的“大事件”密切关联,咸丰时期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筹措,导致杂税杂捐的初次增加;甲午战争赔款特别是庚子赔款以及各省的财政摊派,导致杂税杂捐的爆发性增长;光绪后期新政的开办,以地方之财办地方之事,各省在更大的范围内拥有了“自主筹款”的权力,从而使杂税、杂捐如杂草般肆意生长。杂税、杂捐由各省各地自主确定,缺乏统一的规则,导致税目的纷繁轇轕。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财政状况不同,也使杂税杂捐的征收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晚清税收;杂税;杂捐

 

何以弭祸?清末调和民教舆情新认知

史晓东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清末十年,新型知识分子以报刊为媒介,围绕调和民教、消弭教案展开了大量讨论,其切入点大致涉及外交和内政两端。外交议题主要集中于教约和教权问题,由最初的限制传教士干预词讼,进而转向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留日学生从法理层面阐释教权,将舆论从对外交涉引向对内问责。内政议题则聚焦于教民特权,在追求民教平权的过程中,引申出官民平权的概念,从而就民教失治展开制度性反思。围绕民教冲突的讨论,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政治诉求得以呈现,新型知识人以此为契机敦促清廷速行立宪,反教议题也悄然嬗变为反满话语。

【关键词】清末新政;政教关系;教案;舆情;知识分子

 

口述与档案:《顾维钧回忆录》成书中的两大史料因素

高作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摘要】1958年起,顾维钧参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项目,先后与多位学者合作,耗时近20年最终编纂完成了《顾维钧回忆录》的英文底本。这一巨著的成稿得益于顾维钧个人档案的史料支持,而在不同篇章,《顾维钧回忆录》对各类档案资料的运用情况也不尽相同。除了依托档案资料,顾维钧本人在口述采访时还透露出许多生动的历史细节,其中一部分最终在《顾维钧回忆录》定稿中得以体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仅保留在口述采访相关资料——中国口述历史项目档案中,体现了传主顾维钧鲜明的个性。《顾维钧回忆录》、顾维钧档案以及中国口述历史项目档案三者的综合运用,对于以顾维钧为中心的人物研究和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十分重要。

【关键词】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口述历史

 

传染病疫情下的政府防治与社会救助

——以1878年美国黄热病疫情防控为例

王光伟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福州,350117

【摘要】1878年黄热病流行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传染病疫情,几乎波及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气候、人口、交通、贸易以及城市公共卫生等因素为疫情爆发提供了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民众大批死亡、社会恐慌以及工商业瘫痪。面对传染病危机,联邦政府为灾区提供了少量救助物资,州政府提出黄热病防治建议,市镇当局则通过检疫、消毒等措施阻止黄热病传播,而民众、慈善机构和教会等社会力量则承担了照顾病人和救济贫困者的大部分责任。这凸显出19世纪美国应对传染病疫情的模式,即传染病防治工作主要由州政府和市镇当局负责,而救助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力量。这场疫情暴露出政府治理的问题与不足,促使联邦政府开展联邦卫生机构改革,推动了国家卫生局的成立。

【关键词】美国;1878年黄热病;传染病疫情;政府防治;社会救助;公共卫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寓封建于郡县:论费孝通“双轨政治”的历史真实

周丹丹

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李若晖

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北京,100085

【摘要】随着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初兴,从费孝通“双轨政治”入手,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开始着力于对传统社会的封建与郡县问题进行探讨,以此寻求社会学更广阔的历史想象力。“双轨政治”作为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权力运行及其关系的概括,具有社会学概念的抽象性与理想型特点。“双轨政治”与中国历史的真实具有多大程度上的契合长期未被学术界充分重视,如何在中国历史中反观并论证这一历史社会学的概念值得深思。返回历史视野,可以发现顾炎武“寓封建于郡县”论是费孝通“双轨政治”的历史真实,魏晋南北朝终身与世袭郡县守令制则是顾炎武“寓封建于郡县”论的细节真实。要在史实、史论与历史社会学概念三者之间建立可沟通的桥梁,并以此来拓展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关键词】历史社会学;双轨政治;寓封建于郡县;费孝通

 

近十年来中古碑志研究的新动向

孙正军

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碑志研究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迄今成果丰硕。近十年来,中古碑志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包括碑志所记祖先谱系的发现及建构过程的探讨,碑志中“异刻”即非正常刻写的确认及历史书写研究以及超越文字记载、从视觉视角考察碑志的政治景观效应等。与传统碑志研究相比,这些展示新动向的研究更为集中的致力于检讨碑志自身,使得碑志摆脱在金石学传统下作为史传附庸的地位,由此推动碑志研究从比较单一的史料考证转向细腻周全的史学分析。不过,新动向类研究施展场合受限且自身亦存“隐忧”,故不能取代传统研究。二者互为补充,方可将中古碑志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关键词】谱系建构;历史书写;政治景观;碑志;中古

 

沿流溯源:《左传》文本来源研究的新进展

——读王和先生《左传探源》

李丹凤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2200

【摘要】《左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训诂字词、作注作笺、阐发经义、考证史事、解读思想文化等方面,多囿于传统《左传》学的研究方式。王和先生转换思路,其新著《左传探源》对《左传》的史料来源详加考证。《左传》文本来源不一:包括史官的私人笔记、战国流行的传闻传说、后代经师的增益,等等。《左传探源》从整体上对《左传》的全部文字来源作通盘考察,这在《左传》学研究上是首次,也是将中国古典文献与外国史学理论接轨的一次成功尝试,对厘清史实,把握《左传》原貌,认识古书的生成演变过程及左氏在叙事中的思想倾向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左传》;私人笔记;传闻传说;史源;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