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秦汉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笔谈·
【编者按】新时代的秦汉史研究以蓬勃之势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得益于新材料的推动,不断刊布的出土文献极大丰富了学术研究的基础,而史料的更新也促进了对秦汉时期历史面貌的新理解和新认识;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秦汉史研究在官僚制度、行政运作、司法体系、生态环境、边疆治理及思想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新认识,也得益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多元交汇和理论框架的推陈出新。面向未来,如何以此为基础将相关研究继续推向深入,是秦汉史学界需要反思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专家发表宏论,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
概念术语与秦汉史研究
【作者】张欣,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编审。北京,100101。
周秦变革与秦汉模式
【作者】孙闻博,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教授。北京,100872。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及可能
【作者】代国玺,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汉代图像研究与历史考古学的古典主义传统
【作者】王煜,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4。
·专题研究·
区域文化成因之科举史视角:以南宋浙东地区为例
【作者】包伟民,历史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历史研究中心教授。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科举考试的成就异常凸显,如果深入分析浙西与浙东以及浙东地区内部不同州府的演进路径,可以发现其中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温州的案例说明了地区经济一旦达到某种相对发达的水准,就可以满足作为科举考试活动发展的基本前提。王朝国家的政治总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科举作为选官制度的性质,不仅规范了考试内容,也影响到思想史的演进。与地区经济相比,政治与文教的影响无疑更为重要。向行政型中心城市集聚的向心力,正是南宋浙东作为近畿的政治影响力波及科举考试成功率的直接体现。这一案例提示我们,宜从更宽广、更长远的视野来观察地区文化特征的成因。
【关键词】南宋;科举考试;浙东地区;永嘉文体;政治向心力
从“暂寓”到“坚拒修署”:清末外国领事进驻成都的交涉
【作者】蒋晅正,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依据条约规定,外国只能在通商口岸设领,然庚子事变后,英国加强了对四川的渗透,试图向非通商口岸城市成都派驻领事。此举与既定条约不符,遭到清政府的抵制,进而引发了双方持续的交涉。英国企图将“驻重庆总领事”的衔名更改为“四川总领事”,以实现其进驻成都的目的。经过交涉,英国领事尽管未能修改衔名,但最终获准“暂寓”成都。随后,法德两国领事也相继获准在成都“暂寓”。这样,外国领事便得以“暂寓”之名“时常在省”。清政府对外国领事“暂寓”成都的性质有着明确的认知,当英国领事葛福提出在成都购地修建领事署时,四川总督锡良敏锐地察觉到他将借此机会正式进驻成都,始终依约严正拒绝。在领事进驻成都的交涉过程中,清政府以条约为依据,先定“暂寓”之策,随后坚决抵制修建领事署,成功守住了外国领事不得正式进驻成都的底线。英法等国虽未能实现正式进驻成都的目的,但实质上获得了领事常驻成都的实利。
【关键词】外国领事;暂寓成都;购地修署;锡良
“一时用人救济方法”:北洋政府时期县知事试验再探
【作者】王亚飞,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二次革命”后,北洋政府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县官的选拔与任免是重要一环。在北洋政府的筹划中,文官高等考试乃是未来选拔县官的机制,而当下县官任免的混乱亦须亟待解决,故其决定举行“县知事试验”,以考试的方式整顿吏治。县知事试验只是北洋政府重整权力结构的过渡办法,可视为军事胜利后增强中央权威的政治手段。北洋政府与各省围绕现任县知事的调京试验不断进行互动和博弈。尽管县知事试验多少有些虎头蛇尾,但基本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不但结束了县官选拔与任免混乱的问题,使回避制度得以恢复,而且改变了各地县官的人员结构。更重要的是,文官高等考试未能起到选拔县官的效用,经由县知事试验产生的大量候补人员,则成为此后各省之合法县官的重要来源。县知事试验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过渡办法,对民国时期县官的选拔形式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北洋政府;县官;县知事试验;二次革命
·东亚史·
“亚洲门罗主义”视域下的日美在华外交竞合
【作者】蔡百松,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博士研究生;戴宇,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日俄战争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劝诱日本政府在亚洲实行门罗主义政策,代理美国在亚洲排除英、法等国势力的渗透。日本政府接受了这一政策,此后一方面在华不断侵略扩张,一方面与美国签署相关协定以寻求国际认可,日美关系一度处于协调状态。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改变了这种局面,日本政府此后将门罗主义改造为“亚洲门罗主义”加以运用,使之演变为排除一切西方列强的干预、独霸亚洲,同时在华建立独占势力范围的区域霸权思想,并由此产生了美国远东政策与日本东亚政策的对立。《塘沽协定》签订后,日美关系在政策对立的前提下呈现出外交竞合关系,竞争的一面表现为双方为维护本国在华势力范围而展开的外事交涉,合作的一面体现在对彼此在华核心利益的互不介入以避免事态升级。美日两国的对外战略并无本质差异,双方均试图主导东亚国际秩序并在华建立排他性势力范围,在华权益的“独占”与“均沾”不过是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一体两面而已。
【关键词】“亚洲门罗主义”;《九国公约》;“天羽声明”;日美关系;日本外务省
·西欧史·
理论后行:差异一体化范式对西欧联盟生命史的再审视
【作者】贾浩,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学界对二战后首个也是惟一的西欧军事组织——西欧联盟的理论探讨仍显薄弱。通过解密最新档案和归纳代表性成果可知,不同国际关系学说间存在“对同一国际组织的一体化贡献有区别认知”的“差异一体化范式”:宏观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对西欧联盟寄予厚望,“现实主义”却预言了其“高开低走”命运,“建构主义”则长于诠释其东扩、太空协作和落幕的意义;专业一体化理论的“新功能主义”认为西欧联盟擅长促进政治、文化和社会合作,“政府间主义”则强调其复兴后的军事困境,而“弹性一体化”将其一生归结为各国、各组织和多种理论施行不同一体化速度和目标的综合结果。该范式不仅重新阐释了西欧联盟的兴衰,还反映了国际关系“理论后行”的学科属性与局限。
【关键词】理论后行;差异一体化范式;西欧联盟;国际组织生命史;弹性一体化理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帝国世界观”与研究“罗马帝国衰亡”范式的新思路
【作者】周旭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摘要】梳理“帝国世界观”在4-8世纪历史书写中的发展脉络能够从侧面回应“罗马帝国是否衰亡”这一命题。“帝国世界观”对维持罗马帝国的统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以“罗马永恒”的观念为中心,强调罗马人受到诸神的眷顾、帝国的统治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罗马的臣民们接受了“帝国世界观”,自发地支持帝国的统治。历史书写可以体现“帝国世界观”的宣传与接受情况,因为它对时代精神作出了回应。4-5世纪,多神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书写都在宣传“帝国世界观”,表明其是当时罗马世界普遍认同的理念,且能从侧面证明帝国仍然存在。6-8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书写继承了“帝国世界观”,但同时代西部诸省的作品却对其避而不谈。生活在蛮族王国统治下的居民不再接受“帝国世界观”,这构成了罗马帝国再难维系自身统治的有力佐证。历史书写反映“帝国世界观”在西部诸省的消失过程,为研究“罗马帝国衰亡”范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帝国世界观”;历史书写;晚期罗马帝国;“罗马帝国衰亡”范式;“罗马帝国转型”范式
欧亚非阿利亚运动研究:一项系统性综述
【作者】高嵩,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熊晶,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犹太人阿利亚是全球移民史的重要议题。以“阿利亚运动中的区域不平衡与族群经验异同”为问题导向,依托Scopus数据库,借助文献管理器软件和统计工具SPSS,对55篇关于欧亚非犹太人阿利亚运动的学术论文进行系统性综述。研究发现,21世纪国际学界更多关注以色列建国后的阿利亚现象,并逐步突破以犹太复国主义为中心的单一框架,转向跨国、跨区域分析;推拉理论依然是分析阿利亚动因的主要路径,强调多重动力与阻力对不同时期阿利亚运动的交互作用;移民在社会适应中面临的挑战既有普遍性,也因原有阶层背景与文化差异而呈现多样性;来自不同离散地的犹太群体在以色列形成一种文化共生而非单向同化模式。由于欧洲中心主义在知识生产中的持续影响,亚非犹太人阿利亚和中东冲突带来的难民等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系统性综述将定量分析与史学判断相结合,为全球史中跨区域、跨语言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创新。
【关键词】阿利亚;犹太人;移民;系统性综述;欧亚非;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