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0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9-23 浏览次数:

·新史学青年论坛·

再论两宋中央的货币收支——围绕光宗朝郑湜札子展开

【作者】年慧龙,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拥有大量详实财政数据的郑湜奏札,被保留在南宋著名类书《山堂先生群书考索》中,上札时间为淳熙十六年宋光宗即位之初,而非通常认为的绍熙年间。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援引郑湜札子中的数据,形成了两宋中央货币收支的经典总结,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财政规模的重要依据。郑湜札子的上奏,直接推动了《绍熙会计录》的纂修。对其札子相关数据的溯源式考察与补正,有助于我们重新厘定宋代中央货币的岁入与岁出,并在此基础上明晰此类数据的统计方式及其真实意涵,进而把握宋代纂修之史文本多层次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宋代财政史研究。

【关键词】两宋财政数据;郑湜札子;货币收支;《会计录》


时间的弹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厂矿工人“业余时间”研究

【作者】文瑞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八小时工作制”的逐步确立,原本被生产过程完全占用的刚性时间结构开始产生可供支配的弹性冗余,这为“业余时间”的增加及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对工人而言,一个正常的劳动日呈现为一种“三元的时间结构”,该结构由“生产时间”“业余时间”和“私人时间”三部分组成。因此,“业余时间”是介于工人“生产时间”和“私人时间”之间的一种“过渡时段”。一般来说,“业余时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时间”“开会时间”和“文体活动时间”。然而,“业余时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冲突,在政治追求、经济发展与工人诉求之间,中共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社会主义时间政治的治理逻辑,体现于时间结构所具有的这种弹性与平衡之中。

【关键词】“业余时间”;时间政治;时间结构;工人生活;石景山钢铁厂


美国森林保留地内的“牧羊争端”(1897—1905)

【作者】赵万武,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美洲史研究院副教授。福建,福州,350117。

【摘要】1897—1905年美国森林保留地内的“牧羊争端”,是自然保留主义者和资源保护主义者之间的第一次论争,影响到森林保留地管理策略和资源保护运动路径的选择。自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西部地区牧羊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造成了生态变迁与环境破坏,森林保留地也未摆脱羊群侵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命运。森林保留地内的牧羊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约翰·缪尔等自然保留主义者认为应该禁止牧羊,吉福德·平肖等资源保护主义者主张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允许在大部分森林保留地牧羊,但需防范过度放牧等问题,双方为此展开论争。联邦政府采纳了平肖等资源保护主义者的建议,允许在森林保留地内有限度地牧羊并进行科学管理。“牧羊争端”的解决意味着资源保护主义理念成为森林保留地的保护原则,并影响到资源保护运动。

【关键词】美国;森林保留地;约翰·缪尔;吉福德·平肖;牧羊争端;资源保护运动


·专题研究·

魏晋礼议与政务运作的“非正式”层面——以官文书之外的礼议为中心

【作者】范云飞,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魏晋礼议盛行,从政务运作的角度,按照是否以官文书为载体,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书行政为主轴、依托于朝议机制而进行的正式礼议;另一类是口头交流、私笺往复等非正式礼议。官文书内、外的礼议联系紧密,其间的公、私界限很容易被突破。以文书行政为主轴的朝议过程中往往夹杂口头、私笺议论;朝臣的特殊权位会使礼议朝着私化的方向偏移;朝议的议题、文书流布扩散,也会引发私下议论;许多涉及士族家礼的议题直接绕过朝议机制,付之私下议论。官文书内、外的议论之间可以归纳为补充、替代、反对三类关系。魏晋时代不同形式的议论交错混杂,频繁举行,朝野上下围绕一些议题形成共同参与的公共话语场域。以士族阶层为主体,官文书内、外的议论共同构成了普遍议论的氛围和切磋协商的广义机制。

【关键词】魏晋;礼议;官文书;文书行政;非正式制度


明代河东盐税征收考论

【作者】夏强,历史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明初在西北地区通过设定不同的盐米比价,引导商人支盐于解池而运粮至边地。至永乐时,解盐开中成为明廷获取盐利的主要方式。明代中叶,河东解盐逐步实现了从尽数开中到半数开中、半数折银,再到尽数折银的转变,并形成固定税额,所获盐利主要用以抵补山西财政原本的支出项目。隆庆四年水灾之后,盐产骤降,资本有限的解商纷纷因“预纳”“包赔”或破产,或他徙,税源萎缩,河东盐官被迫招徕细商小贾充塞其中。晚明灾害频仍,盐产屡有不足,实力不济的解商们难以完纳税银,明廷被迫将部分盐税按户口摊派,这使得行销区内民户的税负较别处更重。

【关键词】明代;河东;盐税;解盐;山西财政;开中法


计划经济的前夜:1952年初级市场中的物资交流大会

【作者】游海华,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93;郑泽钰,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新中国初期,受“三反”“五反”等运动的影响,本来财政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1951年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中的国民经济,却在1952年上半年恢复乏力,城乡交流陷于停滞,全国市场趋向萧条。3月中旬,中央出台“进行生产恢复交流活跃经济”的政策,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举办多种形式的物资交流大会。至8月,夏季的初级市场物资交流大会处于初办阶段,9月以后秋冬季和春节前的物资交流大会进入大办阶段。这种数量众多、充分利用旧庙会、集场、墟市等原有形式,以面向农民、小宗交易、现款现货、直接交易、私商经营、短距离贸易为主的县及其以下初级市场物资交流大会,和数量较少的地市级以上中高级市场物资交流大会相协作,共同促进了农村土特产品和城市工业品的对流,活跃了城乡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政权。尽管此后并未充分展开,但它仍是计划经济前夜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贵探索,反映了此时中共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计划和市场的认知与运用。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初级市场;物资交流大会;计划经济;市场


·英国-英帝国-英联邦国家史·

埃德蒙·伯克与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的感性文化研究

【作者】尚继凯,历史学博士,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佳琪,法学博士,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埃德蒙·伯克作为18世纪英国“感性文化”辩论的参与者,其思想呈现出感性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伯克的感性思想在情感层面上本能地运作,不愿忽视感官、感知或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面,伯克的思想始终具有实用性,其思想在文化和政治的维度不仅以感官、感知和情感的理论方式表现,还以实践的方式体现出来。虽然伯克同大部分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一样都承认人性的统一性,重视人类感官和情感的作用,但是,他始终认为人性既是统一的又具有复杂性,深受习惯、风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在思想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伯克拒绝在思想与行动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主张以经验主义为纽带,构建起一种动态张力,从而表明人既是自然情感的载体,更是历史传统的产物。上述思想观念最终形成了伯克独特的保守主义人性观。

【关键词】埃德蒙·伯克;感性主义;苏格兰启蒙运动


英国早期泛非主义社团与英国黑人族群意识的塑造

【作者】刘晓倩,历史学博士,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本土的黑人移民因来源地、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多元性,长期陷入族群意识分散与凝聚力匮乏的结构性困境。面对认同危机,黑人留学生群体通过组建泛非主义社团开启思想整合的实践:他们批判性融合了欧洲启蒙思想对种族主义的解构与非洲传统伦理,初步构建跨地域的“非洲性”认同网络。泛非主义的兴起虽标志着英国黑人族群意识从碎片化转向自觉萌芽,但其早期发展受限于精英阶层的温和改良策略,未能有效联结黑人劳工群体。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关键转折点——战后经济衰退激化了种族矛盾,1919年多地的暴力事件迫使黑人知识分子调整行动范式,推动泛非社团向跨阶层联盟转型。这一实践深化了黑人移民群体的政治认知:唯有超越阶级与地域隔阂,构建以生存权益为核心的广泛团结,方能抵御白人社会的系统性歧视。尽管黑人社团的活动未彻底摆脱精英主义的局限,但通过思想批判与社会动员双重路径,成功将族群认同议题嵌入公共领域,不仅重塑了英国黑人意识的内涵,而且为20世纪反种族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与组织遗产。

【关键词】英国黑人;黑人社团;泛非主义;族群意识;双重身份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罗马君王颂的认知转向与研究进路——以《拉丁文颂词十二篇》为例

【作者】刘虹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拉丁文颂词十二篇》是古罗马帝国高卢雄辩家所作君王颂文稿的合集,其主要内容是歌颂罗马在位之君的美德与功业。由于这类作品的褒扬性,对于其史学价值的判断成为一大难题。有学者认为,因袭古典修辞原则的君王颂是有损历史真实性的谄媚之作;另有学者认为,君王颂是探究罗马当朝国君德行的原始材料。此外,法国学者安东尼·欧斯坦等人注意到罗马君王颂所含情感元素的历史面向,并对之作出颇具人性关怀的释读。目前,罗马君王颂研究体系虽已初步成形,但仍存在观察视角受限等问题。因此,对于中文学界而言,在对西罗马大变革时期君王颂文稿进行完整汉译的同时,探讨罗马与日耳曼世界的互动演变以及高卢基督教化的历史过程,或许能够在更为宏阔的欧洲政治文化史视角下进一步拓展罗马君王颂的研究半径。

【关键词】《拉丁文颂词十二篇》;罗马君王颂;吉本命题;语言转向


·学术评论·

晚清团练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马维熙,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崔岷,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摘要】晚清团练研究已有近百年的积淀。国内外学界在探讨团练的角色、性质、组织等基本问题的同时,还围绕团练与“地方军事化”、团练与地方权力结构以及团练大臣政策与基层治理等论题持续推进。以近百年来晚清团练研究发展进程为经,以上述几项重要论题为纬,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成果的梳理,可以管窥团练研究的学术脉络与最新动态,亦可提出对未来进路的思索与展望。

【关键词】晚清团练;地方军事化;地方权力结构;团练大臣;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