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瑞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八小时工作制”的逐步确立,原本被生产过程完全占用的刚性时间结构开始产生可供支配的弹性冗余,这为“业余时间”的增加及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对工人而言,一个正常的劳动日呈现为一种“三元的时间结构”,该结构由“生产时间”“业余时间”和“私人时间”三部分组成。因此,“业余时间”是介于工人“生产时间”和“私人时间”之间的一种“过渡时段”。一般来说,“业余时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时间”“开会时间”和“文体活动时间”。然而,“业余时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冲突,在政治追求、经济发展与工人诉求之间,中共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社会主义时间政治的治理逻辑,体现于时间结构所具有的这种弹性与平衡之中。
【关键词】“业余时间”;时间政治;时间结构;工人生活;石景山钢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