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9月4日-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及《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际知名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术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到会学者以“中国近代制度、思想与人物研究”为主题,展开广泛研讨与交流。
清华大学刘桂生教授就晚清《孙子兵法》英译本出现的错误,检讨了从文字误译到精神扭曲的教训。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研究员对晚清胥吏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当时清政府改造胥吏的努力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山大学桑兵教授以辛亥时期“汉奸”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主题,依据历史事实把握相关概念及其演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法兰西国家科学研究院巴斯蒂教授从清末新生的科学家专业职务群体出发,探讨了清末与民国社会之间的延续性。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以中国的视角考察了国际法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崔志海研究员就精琪访华与清末币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他知名学者如李伯重、王建朗、周溯远、王笛、尚小明、黄兴涛、戴建兵、侯旭东、李细珠、左玉河、杨念群、朱浒、关晓红、刘增合等也参加会议或发表了个人见解。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0篇,内容极其丰富,研究呈现多元化特点,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人物研究、经济状况、宗教社会、国家外交等诸多层面。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事件史、运动史,而是更多地去追寻这些事件运动背后的制度原因、当时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物作用,更加注重社会实际生活的考察。
一些会议成果不仅更新了我们对于晚清史的一些认识,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会议主题“制度、思想与人物”等,不仅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必须要考量的问题。此次会议为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本刊主编郭常英作为观察员到会,了解学术信息、会见学者并组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