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1-03-29 浏览次数:

作者:张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自16世纪起,英格兰奠定了正式联合不列颠诸岛边远地带的威尔士、苏格兰以及爱尔兰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上述地区相继被纳入以英格兰为主导的联合王国的统治范围内。特别是在18、19世纪,一个以不列颠诸岛为基础,涵盖北美及加勒比、非洲、印度、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庞大帝国逐渐兴起。与这一过程相伴随,自16世纪印刷时代到来后,英语的书写、语法得到了丰富、规范,并经由其后数百年间政府政策的推动、经济贸易和军事殖民活动的开展、少数族群自我提升的诉求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等方式,在形塑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不列颠诸岛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以及部分爱尔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在近代之前,英语即已在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具有了广泛影响。亨利八世于1536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到了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便是翻译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并下令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开启了以共同语言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这使得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

在推行政治和宗教政策的同时,经济贸易活动的激励,有助于英语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从而为构建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奠定了重要基础。英格兰和苏格兰于1707年正式合并后,苏格兰的农贸产品得以销售至英格兰及其广大的殖民地市场。苏格兰自宗教改革时期起就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苏格兰人的识字率长期位居欧洲前列。在17世纪苏格兰的受教育者中,英语已成为被熟练掌握的语言。随着18世纪工商业的发展,苏格兰人更加意识到,善于用标准流利的英语进行写作和口头交流,能给自身经营活动带来更大的好处。那些接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苏格兰商人,在商业贸易中表现得游刃有余。在威尔士,当人们发现英语是一门会带来机遇与晋升的语言后,其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惊人的。很多威尔士人强烈渴望在不列颠国家中受到尊重,而学习标准英语便是他们摆脱经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威尔士工矿业取得巨大发展,一批英格兰工人的到来,加速了英语的西迁进程。与此同时,成千上万年轻的威尔士人前往伦敦等大城市寻找生计,掌握英语则是他们融入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洪流的必备技能之一。进入19世纪,英语在威尔士初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受到1862年教育法案的推动,以英语为唯一授课语言的学校在威尔士趋于普遍。

在军事方面,苏格兰高地军团从18世纪上半叶便开始吸收高地年轻人入伍。在军团服役过程中,这些年轻人逐渐学会了带有苏格兰低地特点的英语。实际上,学习这一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将自身身份转变为国王军队的一员并服从王国命令的过程。

不列颠国家观念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面对能否达到“语言纯正”的棘手问题,一批声名显赫的苏格兰学者选择放弃苏格兰方言,而学习使用更加规范的英语。有些人甚至放弃了“苏格兰人”这个称谓,开始自称“北不列颠人”,意在表明两个民族之间残留的差别仅仅是地理方面的。至19世纪初,一份名为《爱丁堡评论》的杂志在英语世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政治读物。相关研究表明,这份杂志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编辑们力图让读者感到这是一份不列颠出版物,拥有不列颠国家文化意识,它传达的是一种高度的国家使命感。

爱尔兰也不乏精通英文并深具不列颠观念的文化名人。其中,18世纪的爱尔兰演员兼“发音专家”托马斯·谢里丹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他凭借对英语发音的精深研究,曾受邀在英格兰、苏格兰等地做有关英语正确发音的巡回演讲,取得过巨大成功。此外,他有感于当时不列颠国内外动荡的局势,认识到语言统一的必要性。1756年,他出版了《大不列颠教育》一书。从其书名同样可以看出,他是以整个不列颠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的。

语言从根本上是与政治身份认同相联系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在近代不列颠国家形成发展中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重大转变。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形式上使用英语,吸收英格兰文化,并结合自身传统重新塑造了广义上的不列颠文化,逐渐强化了对不列颠人身份的认同。

 

摘自“光明网-《光明日报》”,发布日期: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