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明代河南“小麦居半”析论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2-01-03 浏览次数:

明代河南“小麦居半”析论

作者:王星光,李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河南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河南“小麦居半”的状态形成于明代。明代河南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多数地区都在40%以上,税收也超过30%,相对于粟、黍、稷、豆等农作物而言,小麦成为绝对的主粮。小麦在河南种植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为小麦的规模种植创造了前提。政府的推动、先进技术的支持、饮食习惯的促进,加之小麦自身的广泛用途及外来作物的影响,共同构成了“小麦居半”的成因。明代河南的小麦种植为后代小麦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宋应星的看法,北方诸省小麦约占北方全部粮食产量的一半,黍、粟、菽、稻等作物则占另一半。但这一看法是否是历史事实?如果是事实,导致“小麦居半”的条件和成因究竟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一、明代河南小麦的种植和税收

大麦的种植范围和小麦大致相同,大麦皮壳较为厚实,磨面也较为黏稠,不如小麦可口,当时在河洛地区“用以酿酒”。穬麦、荞麦在明代河南的大部分府县也有少量种植。但小麦是麦类大宗,在河南的粮食作物比重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州一,属县九十六”,而在下属的96个县中,其物产均有“麦”。河南小麦种植面积十分广,明代河南地方志中关于小麦的种植有较多记载。整体而言,明代河南小麦种植呈上升趋势,其种植比例应在43.15%—48.21%之间,10个年份的平均值为45.22%。所以宋应星称明代河南“小麦居半”,从种植面积上来讲,应属可信。

明代小麦在河南的种植已经非常普及,在小麦的税收上也有一定的体现。秋粮的税收品种有粟、黍、稷、稻,夏税的品种仅为小麦,所以30%的税收比例在河南各地均占很大比重,体现出明代小麦在河南的主粮地位。

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是小麦的主产区,将明代河南小麦置于整个北方地区,通过对比可清晰看出明代河南小麦在全国麦作区的地位。就全国而言,从洪武二十六年到弘治十五年再到万历六年,一共经过了185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国夏麦所占税粮的比例约为16%—17%,从省区来看,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陕西,分别为35.38%、37.62%、39.80%,河南的夏麦税收比例分别为25.29%、25.91%、25.93%,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的夏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二、河南地区小麦种植的生态条件

河南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尤其有利,冬天不太冷,开春以后气温回升很快,日夜温差大,地下水灌溉条件较好,使河南成为优质高产的夏粮产区。河南冬小麦分蘖一般有8个,下部4—5个节中腋芽生长成为分蘖,上部3—4个节的腋芽处于潜伏状态,分蘖节不仅是小麦营养物质分配的枢纽,也是小麦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分蘖的多少,反映出小麦的生长状况,河南优良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小麦的出穗率,适宜小麦生长。

三、明代小麦成为河南主粮的原因

明代小麦成为河南的主粮,除自然因素外,人文社会因素对小麦的种植也起了重要作用。

1.政策与技术进步对小麦种植的促进。一是制定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发展。二是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小麦的种植。三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小麦的种植。四是饮食习惯促进小麦种植。

2.小麦自身优势对小麦种植的促进。一是小麦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二是小麦用途广泛,除作为面食原料食用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实际用途也有很多。三是小麦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外来农作物对小麦种植的促进。外来农作物对河南小麦种植产生影响的主要有棉花和玉米。北方地区种植棉花一般是在四五月份播种,九十月份采收,其生长期与秋粮相冲突,因此会与秋粮“争地”,棉花的种植,客观上减少了秋粮的播种面积和收成,间接地提高了小麦的重要性。玉米的引进和推广同样减少了其他秋收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小麦的种植。

通过对明代河南小麦种植的历史考察,小麦不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税收比例在作物结构中都占绝对比重,小麦在明代确已成了河南地区的主粮,“一麦抵三秋”的观念逐渐形成,“小麦居半”确属事实。

 

文章摘自《中州学刊》2021年第9期,原文约13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