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抗战时期八路军对兵工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2-03-23 浏览次数:

【作者】刘祖爱,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八路军兵器工业的发展及遭遇原料供应困难

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作战任务频繁,武器弹药的需求量很大,而国民党政府只在初期按编制提供少量弹药,所以随着八路军的快速发展,武器弹药供应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为坚持持久抗战,决心大力发展根据地军事工业。

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传达中央指示,总部提出除每个师外,各旅、团、每个游击支队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制造地雷和手榴弹等。为此,必须解决技术工人、工具设备、原材料以及厂房等要件。在日军入侵山西和抗日救国的背景下,这些八路军修械所工人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各修械所开创伊始,都是使用榔头、锉刀、錾子、锯弓等手工工具,进行简单的零件修配和小批量制作长矛、手榴弹、地雷等简单的武器。后来,从河北、山西部分厂矿等征收包括蒸汽机、锅炉、车床、刨床、钻床等10余部机器,一些规模较大、场所较固定的修械所逐步用上机器。

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在华北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各根据地积极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加快兵工建设步伐。经过全党、全军上下共同努力,多渠道收集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积极吸收、培养各种兵工人才和熟练工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工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40年8月,晋察冀军区军事工业部已拥有13个工厂。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和围困,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停止对八路军的武器补给,导致根据地的武器弹药供应十分紧张。

1941—1943年是八路军兵工生产最困难的时期。为了防止敌人破坏,保存实力,八路军将规模较大、过于集中的兵工厂缩小规模,分散设厂,增加生产种类。晋察冀军区等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日新形势,也办有兵工厂以进行独立供应,但生产能力各有差异。1943年以后,八路军逐渐进入反攻阶段,各地军工部门重新集中分散的兵工厂,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战争需要。但因材料问题,生产修理受到很大限制。当时发展兵工生产,除缺乏技术人才、机器设备外,原材料的缺乏是首要困难。1939—1941年,由于根据地经济技术落后,加之日寇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导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兵工材料严重匮乏。除了铜等极少数材料供应较充分外,其他材料严重缺乏。因受经济条件制约,八路军购买力十分有限,而且,在日伪的“扫荡”与封锁下,即使有钱购买,亦极端困难。到1942年年底,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兵工生产所需的大量军工材料都十分缺乏。这些原材料的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八路军在敌人严格封锁之下兵工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八路军能否坚持持久抗战。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兵工原料的搜集和回收机制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已开始依靠人民群众搜集兵工材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红军时期依靠人民群众大力搜集兵工材料的做法,人民群众不仅广泛参与打击日本侵略者,还广泛参与到兵工生产中,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兵工材料回收的指示、命令甚多,不胜枚举。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制定、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指示,为八路军发展兵工生产提供了指导方针,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从八路军总部到各根据地分区及军区、兵站,再到各兵工厂一整套的兵工材料回收利用的机构和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根据地对兵工原材料的收集和回收利用工作。

八路军各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采取各种措施,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对兵工材料的回收工作。特别是在抗战相持阶段最困难时期,为了有效获得足够的原材料,八路军各部队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了对原料搜集和回收的重视。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八路军兵工生产才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八路军对回收的兵工材料进行充分再利用

八路军回收各种兵工材料,十分不易。因此有关生产部门对回收到的兵工材料十分珍惜,充分利用。部分原材料直接用于兵器生产。各部队和人民群众收集的不少兵工材料都是可以直接用于兵工生产的,这些材料的大量收集促进了兵器生产的快速发展。

由于根据地还不具备自己炼钢的条件,当时制造迫击炮筒五○小炮的钢材主要来源于日军占领的铁路轨道,这些轨道经锻打后就可以制成炮筒。冀鲁豫边区军工人员为解决生产迫击炮弹过程中所需但不能自己造的黄色炸药,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从缴获的旧炮弹和跟踪搜集来的未爆炸炮弹、航空弹中挖出黄色炸药,供自己使用。

1941年前后,抗日根据地广泛普及地雷制造技术,发动民众开展爆破运动。人民群众利用铁、石等原料制造简易地雷,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部分原材料经过技术改造用于兵工生产。制造子弹壳的主要材料是黄铜,根据地当时购到的杂铜,纯度差,韧性不够,容易断裂,不能直接使用,需要提炼。晋察冀边区的兵工科研人员,1942年春利用旧干电池的锌皮和纯铜炼出锌黄铜,捶打成铜板,制成根据地第一个弹壳。1943年利用铜制钱和杂铜,采用电解技术得到了合格的黄铜块,成功试制了子弹壳。1944年冬,在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的帮助下,太行区也以类似的技术制出可供做弹壳用的三七黄铜,开始制造全新的子弹。同年,陕甘宁边区茶坊兵工厂利用反焰炉提炼精铜的技术,以从民间收集来的铜锁、铜元、铜香炉等为原料,也炼出了符合生产需要的精铜。

制造炮弹壳需要可以切削加工的灰生铁,但根据地不能生产灰生铁。为解决此难题,曾留学德国的冶金专家陆达同工人合作,发明了火焰反射加热炉,经过韧化处理的炮弹壳就可以进行切削加工。1941年4月试验成功后,在太行山上开创了大量自制炮弹的历史。

鼓励创新,节约资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据地的兵工科研与生产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的一系列技术革新都是伟大的创举,推动了八路军兵工生产的发展。

八路军对兵工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取得巨大成效

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环境中,八路军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大力回收兵工材料并进行充分利用,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八路军的武器弹药供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期间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除了石碱、氯酸钾、食盐、雄黄、钢之外,许多兵工原料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内先后得到基本解决或缓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兵器工业获到了很大发展。许多兵工厂从只能进行简单的枪械维修,生产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发展到能制造步枪、迫击炮等当时较先进的武器。抗日根据地兵工生产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与八路军对兵工材料的回收和利用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

兵工生产部门充分利用回收的兵工材料,使原料供应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缓解,兵器产量不断增加,为前线提供了必要的武器弹药保障,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军民抗战的需要。兵工生产部门保障能力增强,大力支援了八路军的敌后作战,促进了八路军武器装备的改善。抗战时期八路军武器弹药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弹药主要依靠国民政府供给和作战缴获,到抗战中后期,随着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发展,八路军的基本武器弹药很大部分可以自给。

抗战期间,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人民群众纷纷参与兵工材料的搜集、捐献与运输,并时常到兵工厂进行义务劳动,甚至为保护兵工人员和兵工材料设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八路军在回收兵工材料以及战斗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加深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感情,也充分说明了军民联合抗击侵略者的重要性。

 

摘自《求索》2021年第6期,原文约1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