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春秋战国时期畜牧业发展概论
作者:晓晨
︸人一一圃一一一人︷马马校一趣.巫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因是一个社会大 变革的时期,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变。在这一时期中,各诸侯国怕继实行变法 革新,积极促进农业的发展,而畜牧生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rI一,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一子·牧民篇》指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说明当时人们 已经认识到种粮食只能吃饱饭,而发展畜牧业,种植经济作物才能发家致富。书中还将 畜牧业发达与否作为判断一个国家贫富的标 志。所谓“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①;“六畜育于家……国之富也”②; “六畜不育,则国一贫而用不足”③。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畜牧业发达与否和国家贫富、强弱i为密切关系。因为当时发展畜牧业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兴旺,百姓的生活,而且 直接关系到故争的用负。《孟子·梁惠王篇》说:“五面之宅,栩之以桑,五一{1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截之畜,无失其时,一七一}·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之家,可以无饥矣’夕。这里清楚地阐明了战国 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中,发展畜牧 业和农业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辩证关系, 以及农牧......


《新唐书》勘误一则
作者:杨希义
《新唐书》卷四十七《一盯官志·中书省·史馆》条下有下列一段注文: 贞观三年,置史官于月下占以池字兼项,或书 位有才者亦以直馆称,以宰旧汀宜修龚:又于中括占叠 秘书内省.修五代赶,开元二十羊,李沐有以宰泪监 修国赶,建议以为扣阵刃玺之池.史言记事灸门一{;省. 疏远.于是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尹情奏徒于巾污省. 上文听载瞥代史馆没置地汽的变革时间有误。 查《旧害书》卷一9六《李沐甫传》载:林甫“_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之日,是中书令、监修国之张九铃“与裴灌卿俱罢知政事,拜左、右垂相”之时。又据同书卷九十九《弓比飞龄传》云:“(开元)二十四年,迁尚书公垂相.罢知政事.”由此可知,李林甫以宰相监修国史的时间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在此以前,李林甫泞任黄门侍郎之职.按照唐代国史修撰制度规定:掌管修撰国史的史馆中,只能以宰相监领.既然李林甫在开元二十年时,尚未拜相.何以能够 气注修国史”.又何以能够将史馆由门下省“奏徙于中书省”?另外.又据《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中书省·史馆》条注文载:“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右相李林甫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官宜附近,史馆......

晋国人才思想与举用制度述论
作者:程有为
晋国之所以在春秋时期迅速崛起,先后成就文公和悼公的霸业,其人才思想与举用制度的先进就是一项重要原因。春秋时期晋阂的人才思想与举用制度对战国时代的“三晋”和秦国有很大影响,“祁奚之举”、“楚材晋用”等被传为千古佳话。 一晋国人才思想述要 人才思想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在此我们权探讨晋国统治者视什么人为人才以及如何举用人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举善选贤 对于什么样的人是人才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的认识不尽相同。春秋时期晋国的统抬者视善人和贤人为人才,主张举善选贤。什么样的人是善人?被晋国统治者称为善人而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介子推、士会、伯宗、奈无忌等。介子推长期随公子重耳出亡国外,及重耳回国即君位,介子推不称己功,不求爵禄,爵禄亦未及之,逃入山林。晋文公心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日:‘以志吾过,且族善人,”(《左传·嘻公二十四年》)。士会曾任晋国中军帅,又担任过太傅,他宣法定晋国,晋国的强盗逃奔秦国(见《左传·宣公十六年》).介子推的德行值得称美,士会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可见晋国统治者以有美德的人和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为善人。 《国语·晋语四》载宁庄子言:“善,德之建也。......

关于秦时农业的几个问题
作者:朱和平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①。人类的“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②。农业的发展,在古代不仅关系到人口的增减,国力的强弱,而且还决定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秦时在我国历史_七占有独特而且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探讨秦时农业的意义尤为重大。 一秦时农业生产的水平 我们知道,秦人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从“伯臀为舜主畜,畜多息”,到“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③,表明其历代首领多是从事牧畜业的能手。直到公元前895年(秦侯元年),周孝王封秦为“附庸”,秦人才定居下来,由游牧经济开始向农耕经济过渡;且从秦襄公时代的《石鼓文》中描绘的大规模的狩猎场面和《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的情况来看,秦在立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是,曾儿何时,秦的农业生产迅猛发展,及乎秦穆公时代(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年)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东方诸国,为秦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大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 首先,从粮食作物的种类看秦时农业的发展水平:《论语》、《墨子》、《管子》④等所记述的先秦时期的主......

两汉地价补论
作者:李振宏
十年前,我曾做《两汉地价初探》一文①.对汉代土地的一般价格做了初步考证,并翔仑了汉代地价的构成间题。但由于当时诸多条件的限制,对汉代地价稳定性的考察,以及j也价与其它物价的比较研究等重要工作韶:及进行,加之近年来又有一些新材料的发现,这就很有必要对前文再做补充论证。 一新材料的证明 亩文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凡有水利灌慨条月“的地方,地价大都在一千多钱到二千钱之同。缺乏灌溉条件、土质较差的地方,地价在亩千钱之下。在分析汉代社会问题时,用“{茸价二千”作为汉代的一般地价是比较适宜的。 前文写成后,新出土的地价资料有三条。其中1975年扬州甘泉山出土、1980年第6期《文物》披露的东汉熹平五年刘元台买地砖券,记有刘元台“买家地一处贾钱二万”,无法推知其确切亩价。另外两条材料征引如下: 章帝建初二年“汉侍廷里父老禅买田约宋石券”: 建初二年正月十五日侍廷里父老禅祭尊 于季主疏左巨等廿五人共为约束石券里治中 乃以永平十五年六月中造起禅敛钱共有六万 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掸中其有昔次 当给为里父老者共以客田借与得收田 上毛物谷食自给即昔下不中还田 转与当为父老者传后子孙......

试论宋朝身丁钱
作者:高树林
在研究宋朝封建赋税的文章和各种宋_史著作中的赋税部分,多是从赋税剥削的项目纷繁,负担沉重,结构变化和税、役由上户向下户转嫁等等方面加以探讨和论述。对人头税方面的研究,多是讨论差役及其性2曙伺题,身丁钱、米问题虽然有所涉及,也仅是从民户负担沉重的角度进行研讨,已知中外专门研究的文章为数不多①。对身丁钱米的发展变化作深入考查,可以发现它也是宋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现据有关记载作如下探索。 宋代身丁税,包括丁钱、丁米、丁绢等等项目,有的文献统称身丁钱。从名称而言还有丁口盐钱、丁盐钱、丁继钱、丁麦、丁-绵和挂丁钱等等,实际都是身丁税的一部分。身丁税多是沿纳五代十国淮、浙、闽、湖、广等地割据政权的横征暴敛,并非宋朝各地普遍存在这些苛敛项目。宋人记载“身丁钱者,东南淮、浙、湖、广等路皆有之”②,但是各地情况并不一致。 “荆湖等路民输丁钱”③。“自马氏据湖南,始取永、道、郴州、桂阳军、茶陵县民丁钱、绢、米、麦”④;湖北以江陵枝江县为例,“有丁身盐、翅钱。此钱自高氏以前增出无名横赋”⑤。 “江东诸郡丁口盐钱者,李氏有国日所创也”。两淮,“盖以泰州及静海军盐货计曰依散,......

论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
作者:袁一堂
研究北宋一代的经济史料,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有众多史料证明北宋的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超过了以往的几个朝代;另一方面,北宋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反映在财政方面,约在仁宗皇裙元年前后积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现就这方面作些探讨,以就教于经济史学者。 一北宋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和 财政收入超过前代的王朝 历阅北朱一代的经济,有二个特点比较显著。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甚至超过了所谓大唐“开元盛世”,这可从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中加以判断。首先,从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方面看。唐代拥有10万人口的州府约10个左右,而北宋徽宗年间,十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达到50多个①,众多大城市的出现标志着北宋商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次,从全国的垦田面积看。唐代垦田最多的是天宝年间,约1,400余万顷②,而宋代的垦田面积可能比此数要大些。北宋垦田亩数最多的是真宗天禧五年,约524万顷,其次是治平中约44。万佘顷③。从表面上看仍不如唐代多,但北宋的垦田亩数是倒求出来的,“特计其租赋以知顷亩之数”,北宋的垦田统计数字实际上是纳税亩数。由于宋代实行“采抑兼并”的政策,破产农民......

《明史·盛庸传》补阙
作者:胡林辉
《明史》_卷144《盛庸传》:“盛庸,不知何许人”.全传未载盛庸籍属、子嗣、生卒年和前期白勺主要事迹。 案:盛庸是明初著名武将.靖难巾,创济南、德州、东昌等大捷。东昌一战,斩燕大将张玉,燕王浊以百骑而逃.燕精锐丧失几尽。但《明史》仅述其靖难役中战事,未能详尽其生平.今据江西乐平县临港乡古田村盛族后裔所藏家谱介绍一二:“宣武将军庸公,字世用,生于元统甲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戌时.性格刚悍,有大节。魏伟身长,臂力过人.善骑射,明《春秋》。前任义兵万户,庚子年于邓判院(即邓愈)府下为附,守征江西.洪武四年辛亥正月,蒙招集军士,率领赴京.当年五月,除授定远征万户.调往辽东。五年,授流官效命.六年闰十一月,蒙靖海侯(吴祯)调拔定辽左征前万户.八年十二月,随叶都督指挥(叶旺)前庄金州,复盖州,剿捕呐哈出(《明通鉴》卷五作“呐克楚”)军.九年正月,追至猪儿谷,将彼军杀败.十年十月十七日.授丁字四百七十九号世袭语命。三十二年壬卯,实建文元年,苹难兵作,随同耿炳文奉命征讨之··,·…建文四年,盛庸降燕王。永乐元年致仕,千户王钦、都御史陈瑛勃其怨望有异图,下狱死,诸子皆被戮.二年......

论明代言官的权责
作者:侯明
中国封建社会设置言官的历史甚为悠久。与历代言官相比,明代言官的权限和政治地位确是很高。他们职在监察机构之中,位卑捧微,却权倾极品。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非常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与言官的使用,先后设置了都察院和六科这两个以台谏称著的互相渗透,又互不统属的监察机关,发展了宋以来的台谏合一的趋势。 给事中、御史既身为风宪官,职为“绳想纠缪”,因此,身为言官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修卓绝,廉清方正,否则就会使制度上的言官的职能成为具文。因此,明代前期几乎每朝皇帝都比较重视言官的考选与迁耀,他们往往从新科进士中选最优者而为之。据统计,在明代曾官给事中的254人中,进士出身者占242人,举人出身者7人,其他出身者5人①。另外,见诸《明史》列传的209个御史中,由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29人。《明史·选举志》载:包括两京官员及地方之推官、知县在内的内外科目出身之官员考满之后, “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明代选授言官在注意其才情高下的同时,似乎更重视言官的品行,同时,明初的言官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举止言行干系重大。清、严、威、重四个字概括......

略论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
作者:林桦
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极端君权专制的产物,是历史上翰林侍从潜在的行政职能被高度延伸和膨胀而最终形成的。 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一方面,内阁是在翰林院的母体中孕育的。另一方面,翰林院成为明代官僚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①,成为一种官僚制度。本文试就这二方面的内容略作探讨。 明代内阁脱胎于翰林院。 明朝建立之初,中央政府体制并无内阁机构,而是仿照元代制度,设中书省,置巫相、平章等官总理政务,其时六部尚书只是属于中书省的曹官而已。不过,朱元璋这位英明之主,早就有心要“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设想“政皆独断”②。洪武十三年,终于以谋反的罪名,杀垂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垂相、析权于六部;又先后让一些翰林官封驳诸司章奏和简拔词臣为殿阁大学士。经过拱武、永乐二代君主二十多年的尝试、创置和调整,到永乐中,内阁制度基本确立,形成了新的中央政府体制。自汉唐以来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至此基本解决,达到了皇帝高度集权的目的。 从内阁的机构设置,权限职能,以及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加以考察,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实际上是“翰林......

丙午厘定官制与封建政治文化
作者:罗华庆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和认知等等,其“物化”的形式主要是政治体制。中国的封建政治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建造和维系了悠久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历史推进到清朝末年,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宪政治形成世界性的时代潮流,中华古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受到猛烈撞击。1906年(夏历丙午年),清王朝内外危机日益深重,实在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为了自救,清廷大体依准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的奏请,宣布“预备立宪”,并首先统一厘定了中央官制。这对传统的封建体制可谓一次整体性的改革。通观其酝酿、论争直至决策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丙午厘定官制对封建政治文化是空前的震撼,两者相互碰撞,作用于多种层面产生了多种效应。 厘定官制的具体主张,最先也是由出洋考察政治大臣提出。载泽、端方等五大臣以半年时间游历了日、美和欧洲共十一国,博访周知感慨良多,其中特别是认为日本明治宪法之所以推行有效“实由官制之预备得宜”①,因而在回国奏请立宪时,专门呈上了《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力主变更官制“舍中国数千年之所短,就东西十.数国之所长”②。此事涉及到祖传的......

李大钊对国民性的反思
作者:赵传海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一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品质。但是,由于历史的沉积,中华民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世纪初,李大钊在高度赞扬我们的国民精神的同时,对国民性的消极弊端也进行了深深地挖掘和批刊,并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对如何改造国民性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五四时期,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一些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了对封建主义的全面批判,而对国民性的反思自然成为他们反封建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现代“一时无两”的“完人”李大钊①,从救国救民的角度出发,对隐藏于社会里层的国民性弱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善意的批评。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国民性至少有四大弱点,即: (一)固执保守。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民主与共和深入人心,但是推翻一种制度和建立一种制度,都不能就制度本身使之完成,在制度后面,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有待解决。1916年5月,李大钊发表了《民彝与政治》一文,对大盗窃国,予智自雄的袁世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无情地批判了为封建宗法制度服务的政治、文化,进而研究了隐藏于这些......

《宋史·地理志·东京》勘误
作者:王晟
中华书局标点太《宋史·地理志·东京》.有扛涅,现勘正如下: (一)“后苑东门曰宁阳(即宣和门,明道元 年改).”应为:“后苑东门曰迎阳(明道元 年改).” 北宋东京宫城西北隅有皇家的后苑,它是皇帝的游息和理政的处所,后苑的东门,也是皇帝会见近巨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因此关于此门记载颇多,如《玉海》卷170记:(迎阳门)“在延和殿西北,祥仔七年建,名‘宣和’.明道元年十月改‘开耀,,十一月改‘迎阳’(俗号苑东门)。召近臣入苑由此门.门内后苑,苑有太清楼.”《玉海》卷27日“皇佑元年分一月庚寅,观《三朝铆{鉴图》于迎阳门.”《玉海》卷37日:“治平元年十二月九日已亥英宗召辅臣观《御篆孝严殿额于迎阳门。”又记:“熙宁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召辅臣观《御书英德殿牌》于迎阳门.”又《宋史·神宗本纪》日: “(治平四年正月)丙寅,群臣表三上,始御迎阳门馒殿听政。”从《玉海》及拼中宗纪帕勺记载可知均称后苑东门为“迎阳门”,它始建于祥符七年,初名“宣和”.在明道元年曾改名称,但不名“宁阳”而是在该年十月改名“开耀”;在十一月改名“迎阳”。后来直至神宗年间仍名“迎阳”.又《宋史·地理......


冯玉祥的若干廉政主张
作者:王明钦
冯玉祥将军是中国近代比较廉洁清正的爱国主义者,是和中国共产党有过长期合作的朋友。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自幼饱尝高利贷盘剥之苦。艰难的生活,痛苦的经历,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黑暗,给少年冯玉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切地影响着他的思想与情绪,使他逐渐倾向革命,投身革命,并且在以后的斗争生涯中,不忘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对盘剥百姓,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大家豪门深为僧恨。满清末期,吸食鸦片的恶习,也感染了冯玉祥的父母,这就使其本已贫困的家庭更加不幸。父母戒烟的痛苦情状,使他深知鸦片危害之巨大,他对鸦片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僧恶之感。冯玉祥14岁入伍当兵,誓死打倒帝国主义。然而,当他目睹旧军队中军纪散焕,官长吃喝缥赌,不知爱惜士兵,官场任人为亲,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贪污赌博,勒索贿赂,欺压百姓等种种腐败现象,便立志亲自训练一支清正廉洁,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部队。1926年,冯玉祥出访苏联,苏联政府养廉惩贪、勤政为民,官员两袖清风,上下平等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从本质上对旧中国社会制度的黑暗有了初步认识。另外,在他的部队以及他个人的生活中,经常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入与......

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初探
作者:陈建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党在抗日战争付期的总政策。正是通过统一战线这个“历赶车轮”,党领导人民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各砷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均统战工作亦各具特色。本文试就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统战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其曲折的发展万程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党的优秀统战工作者和杰出的军事将领彭雪枫,是这块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8年秋,彭雪枫率领300多人的游击支队进入豫东敌后,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2万人枪,创建了近400万人口的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赞扬。然而,历史的发展又是曲折的,它经历了创建、发展、退出和恢复的复杂过程。这块根据地发展的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统战工作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在统战工作上的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首先,动员各层各界群众参加抗战,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向敌人开战,为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创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迅速......

中国十年来对东南亚的研究
作者:戴可来,王介南
东南亚是我国的近邻,是我国人民最早熟悉、并与之交往的地区之一。在两千多年泊勺友好交往中,我国人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_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古籍里留下了大量有关东南亚的记载和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的珍贵资料。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对东南亚的,研究远远早于西方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百年来,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在力量的组织和调配,资料的利用和开掘,实地的调查和考察,成果的出版和发行等等方面,显然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直到解放前夕,尽管有些著名学者如冯承钧、张星浪、向达、许云樵、姚楠、朱杰勤等教授治东南亚史成一绩卓著,成果斐然,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对东南亚的研究尚不系一统和深入,仅偏重于东南亚各国一般情况的:研究和国外研究成果的译介。较为科学地进行系统深入的东南亚研究,应该说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早在50年代,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已着手培养了新中国的东南亚研究人才。至60年代;中期,全国已组建了4个东南亚研究机构,研究工作开始走上正规。但十年动乱使有计划、有秩序的研究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学术.机构陷入瘫痪状态,研究人员星散,图书......

略论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产生
作者:阎照祥
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党政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曾长期占据政治舞台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分别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对于这一史实,多年来我国史学界提及者众,详释者鲜,有关统治阶级两大政党阶级属性、组织结构乃至名称变化的综合性论述,至今未见。鉴此,本人不惴浅陋,以粗补无,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保守党”和“自由党”以及 在名称变化的背后 象英国政治制度其他方面的发展那样,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有着明显的渐进性特点。两个旧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分化演变;两个新型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亦非定于某时某地正式宣告成立。对此,英国宪政学家艾弗·詹宁斯有一段中肯的论述①: 我们应该记得英国政党不是法实体·…… 倘使某党象一所学院或一所众所周知的公司. 是根据宪章或法规成立的,我们就能指出它的 年龄.庆祝其生日. 即便如此,仍不妨碍我们根据英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选择某个与英国政党政治演变密切关联的重大政治事件,作为新旧政党更替的标志。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两大政党始终参与的重要事件。恰恰在英国第一个议会改革令颁布前后,托利党和辉格党加快了分化改组的步伐,并分别获得......

《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出版
作者:武华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促进学术研究,解决世界近代史教学中重点和理论性问题,全国数十所高等院佼40多位专家学者协作撰写了《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一书,黄振、杨朴羽等主编,若名厉史学家吴于度教授作序。 全书共分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国际关系、文化思想等7大类,6。余题,37余万字.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体现百家争鸣精神.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具有综合性、现实性、理论性和学术探讨特点。 读者对象:各类学校历史、政法、财经等专业师生、理论工作者、以及其他各业同志。 单位购书书款请寄: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开户银行:人行武汉市洪山办事处,帐号:46一03 2.个人购书书款请寄: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扬。款到即寄和发票.定介5 .30元。《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出版@武华< 正>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促进学术研究,解决世界近代史教学中重点和理论性问题,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40多位专家学者协作撰写了《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一书,黄振、杨朴羽等主编,著名历史......

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
作者:张广翔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界标,它处在封建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迭:的临界点上。这场改革蛀蚀着封建农奴制的根基,率先松动贵族地产的等级限制,土地古有渐由等级制向非等级制过渡。贵族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引起连锁反应,直接牵动着贵族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升降,其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贵族经历了新的分化组合。本文仅就俄国贵族经济地位变化问题,提点J粗浅看法。 贵族地产垄断的松驰 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农业关系的基础。土_地成为商品,象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为商品一样,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出发点。封建社会中,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占有土地,是土地商品化的主要障·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权力”不断冲击封建特权,土地买卖关系日益扩大,限制土地买卖的封建传统习俗日趋瓦解,地权能够部分通过买卖关系的经济手段进行,贵族独占土地的局面不复存在。 欧俄诸省(缺阿尔罕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和波罗的海诸省)的贵族地产,从1862年的8716万俄亩减少到1877年的7704万俄亩,1905年的5124万俄亩,43年间贵族地产减少40%。到1905年中部工......

《柬埔寨两千年史》将于近期出版
作者:纪闻
陈显洒教授撰著的《柬埔寨两千年史》近期将与读者见面.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柬埔寨史专著,全书近五十万字,从跨入历史的门槛前开始,直至柬埔寨独立.作者广采博收,既充分利用中国古文献资料,又广泛搜罗包括柬埔寨学者著作在内的外国文献,间附作者的研究心得.并吸收了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使该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柬埔寨苏,史研究的总汇.姚楠先生为该书题签并作序,对谈书作了较高的评价:“深信本书问世后能为东南亚史研究工作作出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就”.本书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将为东南亚史工作者、高校有关专业师生、机关、部队提供一本重要参考书,也是各级图书馆必藏的学术专著,该书分平装、精装两种,估价为平装10.80元,精翁12.90元,购书者请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肖季文同志联系(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邮政编码2 10003)。《柬埔寨两千年史》将于近期出版@纪闻< 正> 陈显泗教授撰著的《柬埔寨两千年史》近期将与读者见面。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柬埔寨史专著,全书近五十万字,从跨入历史的门槛前开始,直至柬埔寨独立.作者广采博收,既充分利用中国古文献资料,又广泛......

唐时期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入
作者:史迪
中日两国的交往,早在汉晋时期就见诸记载了.至有时,日本开始由政府组织小规模的遣隋使来中国考察访问,沟通关系,引进中国的文化.唐时.更进一步大规模地派遣。据《新唐书》和日本史籍的记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生(894年)的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共派十九次遣育使。每次除遣唐使节外,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侣,常达五、六百人。他们归国后,把大唐先进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土地制度和税制方面.日本模仿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授受法”和“租庸流”.所谓“班田授受法”,即计口分田,男女到了六岁,可以分得“口分田”,男子得二段(360方步为一段),女子得男子应得田的三分之二.而比一般公民低的“家人”、“私奴脾”得公民应得曰月三分之一。其“租庸调法”规定.一段田纳不计重量的稻二束二把为“租”,而“庸”、“调”只课于男公民,依年龄分为正丁、次丁、中男三类,依犷二减少课量。日本的正仓院(收藏官署或寺院重要文物的保管仓库)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户籍、帐簿、缴租帐、征税帐等文物. 在法律制度上,正如日人桑原鹭藏所说的:......

民主党派史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杨荣华
近几年民主党派史的研究、教学较有进展,出版了几本专著和一批论文.有条件的学校还开设了民主党派史课程.由于这一领域的开拓,丰富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它突破了长期受斯大林“左”倾思想的束缚,较好的从我国社会历史实际出发.研究我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党派关系及其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近几年历史学领域中的一个新成就. 民主党派史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关于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性质和作用问题,在论述中是把它们当作反蒋革命派写进历史的,这是民主党派史研究的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占领中共党史、革命史讲坛的是与上述观点相左的这样一些提法: “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配置起来.不仅民族资产阶级附和着买办大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而且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也离开了革命,继续革命的只剩下工人阶级、劳功农民和贫苦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了”,或者说,“许多小资产阶级则由动摇而离开了革命”,“追随蒋介石”.甚至认为整个“小资产阶级发生了动摇,脱离了革命”,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才逐渐发生向左转的变化. 笔者认为上述论断缺乏充分的事实......

中古后期西欧诸国的社会发展何以超越古老的东方
作者:陈晨
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末叶,历经千余年的西欧诸国,与同时期的东方诸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对比,在玫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状况上都明显地落后于东方文明古国。但到中古后期,西欧诸国的社会发展却逐步超越东方诸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异的情况呢?中国史学家虽也多次论述,可是对西欧的国情阐明得很不够.太文就此问题作以概述. 第一,西方新城市的兴起、昌盛和工商业的发展趋向有明显的不同,从而引起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异.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和日耳曼落后的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确立下来的.但是西欧城市的兴盛是在两个基地上发展起来,一是罗马的旧城市,二是从11世纪兴起的新城市。旧有的城市如著名的拜占庭、马赛尼亚、伦敦尼亚、罗马等,这些旧城市的特点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消费中心,城堡式的防御中心,不具备生产性的经济中心.只是在日耳曼诸王国建立以后.到1世纪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工农业分离,商业成为生立的贸易,市民以商品经营为主要生活之后.在反封建主控制的情况下,才发展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一般说至15世纪,这些旧城市的市民等级同王权结合为不稳定的联盟,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经过三......

中共五大路线未能贯彻执行原因之我见
作者:李兴革
中共五大是在大革命局部失败的紧急形势下,为着研究和制订中共在紧急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而召开的。会议通过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但是,会后并未得到实施。长期以来,党史学界普遍认为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妨碍了中共五大路线的贯彻执行,以致于中共五大没有担负起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 上述观点是失之偏颇的。笔者认为应从这条路线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去加以分析,中共五大路线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制定的,此后又由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反对,使之最终没有能够贯彻执行。 第一,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实行土地革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依靠国民党进行。这就决定了中共五大路线是难以执行的。 中共五大是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具体指导和参与下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全会关于中国革命实行土地革命的决议。共产国际决议指出:“在目豺革命发展的过渡阶段中,土地革命尖锐起来。这是目前形势的中心问题”。决议还把土地问题同革命领导权间题联系起来,认为对于土地间题“持坚决态度并能给予彻底回答的那个阶级,将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而“无产阶级是能够实行彻底土地政策的唯一的阶级”①。共产国际的这一......

抗英将领海龄之死考辨
作者:吉新报
鸦片战争时京口(镇江)副都统海龄,在1842年7月英军七千犯镇江时,统帅清兵殊死抵抗,歼敌30。余人.此役是近代以来英国侵略者遭受打击最重的一次.恩格斯评价说:“如果英国侵略者都遭受这样抵抗的话,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城破后,。海龄和大部分官兵以身殉国.海龄是怎样死的?史学家历来众说纷纭,有必要作一考辨。 关于海龄之死,史学界说法不统一的原因.是来原于六种不同的史料记载. 《道光洋艘征抚记》载:“英军佯攻北门,暗地认西南架梯登城.入城后,先焚烧满营,混战中,梅龄为乱兵杀害”。 《夷氛闻记》载:“镇江失陷后.海龄和妻子孙儿一起上吊而死”。《英人强卖鸦片记》载:、 “海琳见北门起火,领兵返回,路过署衙时,劝妻逃走.妻含泪说:’出了署衙,一定会被敌人捕住受辱,不如死在城内.’说完,抱着小儿走于北门,跃入火中.海琳见了大怒,冲入敌群死战,最后寡不敌众,也投火就妻子所死而死焉”. 《黄宗汉奏海龄闻系误杀良民甚多被民栽害折》 则说:“海龄在捉拿汉奸时.因误杀良民太多,人心不报,哗然而起.将海龄杀死”。 《英军在华作战记》另有说法:“海龄败了以后,坐在家中的一把椅子上,......

《贾谊集校注》原著及其作者评介
作者:许树棣
本书的散文部分以清代卢文招校勘的《新书》为底本,参校了其他许多版本,并从《史记》、《汉书》、《古文苑》三书中收录辞赋五篇,均加详明注释;附有《贾谊生平大事年表》、《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 新书)的版本》。这是目前收录贾谊著作最为完备、研究贾谊思想及文风最宝贵的文献。校注者吴云教授及李春台先生的许多新鲜见解,既散见于校注之中,也集中体现在《前言》与《附录》里。总之,这是一部具有特色的书。 贾谊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生于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主要活动于汉文帝当政时期。十八岁便以通《诗》、《书》能文章而扬名于故乡洛阳,成为河南.郡郡守吴公的门客,后为政绩卓著升任廷尉一的吴公所推荐,被刘恒召为博士。不久,因才华出众,见解超群,言谈过人,为文帝所看中,晋升为大中大夫。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年),正当他青云直上,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却遭到了朝臣的陷害和排斥,或称之为“专欲擅权”,或称之为“纷乱诸事”,便被赶出朝廷,任命为当时惟一的异姓长沙王吴差的太傅,充当闲散官员去了。这样做,其实是对贾谊的贬滴。文帝七年(前173年),贾谊被召回长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