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4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重论盘庚迁殷及迁殷的原因
作者:刘起釪
1977年我和老师顾领刚先生合作撰写了《盘庚三篇校释译论》一文(以下简称《译论》),发表在《历史学》季刊1979年1期、2期上。其中有两个专节讨论了“盘庚所迁的殷”及“迁殷的原因”两个问题。原文是依据历史文献资料撰写而成,意在从文献中爬梳清理出有关资料足以说通间题者,印证以近人研究成果,企图较确地认识清楚盘庚迁殷及迁殷原因这样的问题。在自己的认识中,原无先入之见,一切依客观材料的可信者来求得结论。如果有更可靠资料,可得出更正确的结论,自将高兴采用它来更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 很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在河南倡师发现了商城遗址,经过考古学者的努力,确认它是商代早期都城,于是就促使盘庚迁殷间题的研究出现了新局面,这真是学术研究中值得欢欣鼓舞的事。 1983年发现的堰师商城,是继1955年发现郑州商城之后又一有关商史考古的重大成就。现在国内考古学者大都认定它即历史文献中所载的西毫①,亦即商汤击灭夏王朝后自南毫前来建立的第二都城,一如周灭商后自丰镐东来建立成周洛邑一样。这些学者中,或单持堰师西毫说②,或因堰师商城早于郑州商城,因而持僵师商城为西毫,郑州商城为仲丁所迁傲都之......

《管子注译》译文正误
作者:杨贵
赵守正先生的《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集各家之长,通俗、生动的注译本.但某些译文似有欠准确. 《乘马》篇中“则所布(原为“市”,赵先生据《管子集校》改为“布”.我认为不妥,应从市)之地六步一科,命之日中岁。”翻译为“这样,征收布匹的地方,合六步土地征粮一斗,这是中等年成的税率”.按赵先生的解释“六步土地征粮一斗”即每亩(10。步)征粮为一石六斗六升.税率收量已远远超出了实际产量.在战国之时亩产量一般约为一石半,显然与税率是矛盾的. 《管子.禁藏篇》“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卜.《汉书·食货志》“李埋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岁收晦(亩)一石半”.《孟子·尽心上》“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当时人的食量,如按《庄子·天下篇》所说“日请五升,三饭足矣”.即平均月食一石半,则八口之家年可食一百一十五石,即百亩之地至少要产粮在一百一十五石以上.如再加上赋税、留种等开支,则亩产平均约在一石半左右。 我认为应译为:“这样,征收(布匹、丝帛、黄金)之地的负担正与亩产一石六斗六升中等年成的(农民)负担相当”.如此通观上下文意也相通了,与历史事实也......

殷墟与河洹
作者:姚孝遂
商自汤称王立国,累迁其都。至盘庚定都于殷,始不再迁。殷,即今河南安阳之小屯。自十九世纪末叶甲骨文字的出上以及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的科学考古发掘,这一点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然而,其中并不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有的学者曾对甲骨刻辞中的“大邑商”和“天邑商”是否就是指的小屯段墟表示过怀疑。更有甚者,有的学者对小屯是否就是殷墟也不能无疑。为了澄清不必要的怀疑和误解,就有必要对有关的间题进行探索和论.证。. 首先对商代“邑”的概念需要进行一番探讨。 《说文》:“邑,国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润。”就“邑”字的形体结构而言,自甲骨文、金文直至小篆,都没有变化。其所从之“口”,《说文》训为“国”,谓“象四币之形”。徐揩《系传》解释色率从白是“其城郭也”。段玉裁《注》以.为口是“封疆”。这些解释都较为近是。至于邑字从“乒”,段玉裁《注》则以为邑之“尊卑大小出于王命,故从科”。这不是且字的造字本义。徐颧《段注笺》以为“守邦者用玉节,故从下”,这些都受到许慎误,以为“一己”一为“节”一的影响。万《说文丫训·‘邑”为t’国”,而“国”与“邦”又相为转注。这些概念都比较含......

殷的“上帝”与周的“天”
作者:李绍连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不少与 “帝”或“上帝”有关。帝字有多种字形。这个帝或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被称为 “至上神”。对此,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已在《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长篇宏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①。由于殷代卜辞的帝,有的又作为祭名即为袜,意为祭祀;而且还有个别殷王亡后又被后代尊为“帝”以配至上神,或有时王称号“帝乙”、“帝辛”者,所以在研究中为避免混乱,便以“上帝”代表“至上神”的“帝”,而将涉降上帝左右的先王所称的“帝”则在前冠以“王”字称为“王帝”。本文亦将采取这个比较适宜的称呼。在殷代卜辞中还同时存在“天”字。天的字形,也有几种。这个天字,在殷卜辞中不是专指上天,也不是天神,只含广大之义,如“天邑商”即“大邑商”之意。这就是说,殷代的“上帝”与殷代的“天”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然而,到了周代,“天”不仅是指上天,被赋予神的观念,并且逐渐取代殷商的上帝,成为最令人敬畏的“天神”。殷代的上帝和周代的天神,是主宰着两代社会思想意识的宗教观念,历来为学者所重视,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研究仍未终止。在这些研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有不同的见......

“三更稻田”试释
作者:陆俊青
西晋在曹魏基础上统一以后,一些在政治上有势力的高门纷纷占有国有的稻田,史称“官稻田”.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武帝太始三年(即公元267年)正月丁卯条记载:“司隶校尉上党李熹劫故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睦、尚书仆射武陵各占官稻田,请免涛、睦等官,陵已亡,请贬溢”。这段史料的史源在《晋书》卷四十一《李熹传》中.书中记载是这样的:熹上言:“故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睦、故尚书仆射武陵各占官三更稻田,请免涛、睦等官.咳已亡.请贬溢.”司马光为什么在《通鉴》中删去“三更”两字呢?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不解“三更”之意吧。 寻绎史文,关于“三更稻田”的记载似仅出于此.在《三国志》中有一条类似的记载。《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刘馥传》附《刘靖传》中讲到: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庆陵渠大竭”,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三国会要·食货》作“刘靖为镇北将军,修广决陵渠大竭,水灌溉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与《三国志》记载是一样的。《册府元龟·邦计部·屯田》关于此条的材料有错误,但于理解“三更稻田”,......

商代贸易与商业探讨
作者:陈旭
商代贸易与商业,学术界的评估不一。有人说商代的商业还不发达,也有人说“商人重商”①,“商代已经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商业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⑧。这两种评估,后者似乎过高,与商代贸易与商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相符。 就我的认识而言,商代贸易,基本上还处于以物易物的阶段,即生产者之间,通过集市贸易,相互进行产品的交换,以互通有无余缺,调剂生活。脱离农业、手工业生产,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以商谋生的商人,似乎还未出现。这一认识,可以通过文献记载,以及商代产品的属性、及其流通形式的考察分析来说明。 有关商代贸易与商业方面的历史,文献记载不多,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只有一些蛛丝马迹的信息,且语焉不详,含意亦不明确。 文献上说到有关商代贸易与商业的历史比较重要的信息之一,是《尚书·酒浩》中说到的一段话:“其艺黍樱,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厥父母。”根据这段话,不少人都认为商代已经有商业,认为“肇牵车牛远服贾”,指的“就是长途贩运从事贸易活动的商贾”③,由此“表明商代人们已经有以商谋......

商纣王释放周文王的原因
作者:聂玉海
商封王囚周文王于姜里,是商朝末年的一件大事。商封王当时为什么没有把周文王杀掉,最后反而将他释放,其原因是什么?对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商封王为何把周文王囚于姜里,而后又将他释放,其原因《史记·殷本纪》说: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 女,入之封。九侯女不喜淫,封怒,杀之,而 酿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 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封.封囚 西伯关里.西伯之臣阂夭之徒,求美女、奇物、 善马以献封,封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 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纷乃许之,赐弓矢斧斌, 使得征伐,为西伯。 《史记·周本纪》载: 崇侯虎智西伯放殷封曰:“西伯积善累德, 诸侯皆向之,将不利龄帝.”帝封乃囚西伯放 姜里。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萃氏美女,骊戎 之文马,有熊九驯.他奇怪物,因殷篓臣费仲 而献之纷。封大说,日:“此一物足以释西伯, 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钱,使西 伯得征伐。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 封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封于是乎 惧而归之。向之,将不利放帝”,商封“乃囚西伯朴姜里,,这不是本文所谈的内容,皆不论及。关于封王释放周......

《唐会要》误记一则
作者:夏晓臻
各史书对唐德宗李适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间记载不一中华书局所出一九五五年版《唐会要》卷一“帝号上”载: 广德元年拜尚书令,元帅如故。食实封二千户.赐 铁券,图形凌烟阁。三年.册为皇太子。两《唐书·德宗本纪》及《通鉴·唐纪》皆记德宗册为皇太子的时间是代宗广德二年。今考证诸史,《唐会要》之记为误.理由是: (一)代宗无广德三年:代宗于壬寅,即公元762年4月改肃宗上元二年为宝应元年.癸卯即公元763年7月改宝应元年为广德元年.乙巳.即公元763年改广德二年为永泰元年.可见并无广德三年之号. (二)与他事矛盾。《通鉴、唐纪》“三十九”《代宗广德二年》载: 十二月,乙丑,加郭子仪尚书令。子仪以为: “自太宗为此官,累贤不复置.近皇太子亦尝为之. 非微臣所宜当”.固辞.不受,还镇河中。可见,德宗被册为皇太子当在子仪说话之前,不然子仪不会说“近皇太子亦尝为之”.而德宗在广德元年被拜为尚书令又合于事实。并且此时,子仪已称德宗为皇太子.自然不会是在广德二年以后德宗才被册为皇太子.故,《唐会要》之记误也.两《唐书》及《通鉴》所记为是.《唐会要》误记一则@夏晓臻< 正> 各史书对唐......

略谈宋代的“堂除”
作者:邓小南
宋代的文官选任,除两府至侍从官等高级臣僚由皇帝指定外,主要经由两类部门负责。一是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负责的“堂除”,一是由吏部经办的“部注”。后者负责处于官僚队伍中下层的大批常调官员,实际上包括吏部尚书左选(原审官院)与侍郎左选(原流内拴)两层等级。元裙元年(1 086年)吕陶的一段话,大体上概括了这种情况: 朝廷差除之法大别有三:自两府而下至侍 从官,悉察圣增,然后除授,此中书不敢专 也;自卿监而下及已经进摇或寄禄至中散大夫 者,皆由堂除,此吏部不敢预也;自朝议大夫 而下受常祠差遣者,皆归吏部.此中书不可侵 也.法度之设,至详至密,所以防大臣之专悠、 革小人之侥幸也①。 本文拟就宋代的“堂除”谈些认识,以求教于大家。 堂除,即所谓“都堂奏差者也”②,包括堂选、堂占,但较其范围宽泛。堂除是由宰相、执政官针对一些清紧繁剧的重要职任,除授适当人选。堂选主要指原属吏部的案圈(职位)或原应吏部拟任的官员,归由中书除注,所谓“朝廷奖拔人材,以备任使分。神宗时,“堂选”事务曾经干脆归由审官东院办理③。堂占则是曾历要职或受到奖励应予堂除优待之人,预先申请(“占射,)中书......

简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确立
作者:程民生
在中国历史上,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兵制也在不断变化。如秦汉时代实行的是征兵制,西魏至隋唐是府兵制(唐中朝开始实行募兵制,但是很不健全),两宋则确立了募兵制,元、明两代的“军户”、清代的,’j又旗”,属于世兵制。除了宋代之外,这些名目不同的兵制,实质上都是具有很大强制性的征兵制。因此,宋代的兵制在兵制史.上就有其独特的地位。本文拟就宋代募兵制的形成作一探讨。 一募兵制产生的杜会根源 先看看募兵制的物质基础。 兵制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生产和经济状况相适应。募兵制区别于征兵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国家养兵,这就必须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指出,没有年么东西比军队更依赖于经济前提,军队的“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费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①。事实五是如此。 唐代前期是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这吏国家有了初步的养兵条件,募兵制得以在中唐萌芽。但当时还不具备长期供养大批军队的经济力量,加以唐都长安,不利于建立以长安为中心的全国水陆交通网,东南丰盛的物资也不能充分输入关中。尤其是募兵制刚产生后便进入战乱年代,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割据一方......

清朝前期的封建统治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作者:魏千志
清军入关和由此建立的清朝在全国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是评价清朝前期历史地位的关键问题之一。水文试图从几个角度,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想谈一「究竟是谁破坏了明中叶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势头问题。 有一种说法,似乎如果不是清军入关和随之进行的长期征服战争的破坏,明中叶后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会比较顺利地成长起来,而不会在清朝初年时一度陷于中断或者停滞状态。这种看法是有待研究的。 诚然,在清军入关后的长期征战过程中,由于清朝统治者所实行的屠杀、焚掠政策,碑寒丫毁李子大量的生产力,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但是,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明末时的社会状况,我们就不难看到,破坏明中叶后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势头的,首先是明朝统治者,而不是清政权。 如所周知,由于明王朝的残酷剥削和土地兼并的严重发展,明朝末年时已经出现了全国性的生产破坏、经济凋敝的景象。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终于引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在这一激烈的、长期的阶级大搏斗中,社会生产遭到了更进一步的摧残。如自江淮至京师数千里间“蓬筒满路,鸡犬无......

《明史·公主传》考辨一则
作者:东耳
孰中华书局校点本《明史》卷120《公主传一》载: 景帝一女…….(成化)五年十一月下嫁王宪. 同书卷113《后妃传》记载景帝废后汪氏:“生二女,无子”,并载有时人李贤语:“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明书》、《明史稿》皆同明史二说并存.孰是孰非? 查时人李贤所作《天顺日录》有云:“汪妃虽立为后即遭废弃幽闭,幸与两女度日,若今随去,情所不堪。’‘明人雷礼《国朝列卿记》卷11“李贤行实”及明人朱睦像《皇明中州人物志》卷8“李贤传“皆取《日录》所载。明人朱国祯《皇明大政记》卷16也载:“癸丑成肠王莫.溢日决.免汪妃殉葬.与二女出居旧府,厚给之。”可见,《明史·后妃传》的记载是可靠的.而《公主传》的记载是不正确的,当为景帝二女。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弃山堂别集》卷36对此记载也是不正确的,其中景帝一女的错误前面已证明,成化二年当为成化五年,见《宪宗实录》卷73“五年十一月乙亥条”.《明史·公主传》考辨一则@东耳< 正> 中华书局校点本《明史》卷120《公主传一》载:景帝一女,……(成化)五年十一月下嫁王宪。同书卷113《后妃传》记载景帝废后汪氏:“生二女,无子”,并......

刻念国耻 奋发淬砺——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作者:黄保信
一百五十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中国政府查禁鸦片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虽然爆发在中英两国之间,但是,英国实际上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向东方古老的中华封建帝国开战。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被沦为半殖民地的遭遇,同时也代表着亚洲其它国家的共同命运;这场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清王朝相继二百余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封闭的中国,逐渐地、愈来愈深地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这个事实表明,长久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者所自鸣得意的“天朝上国”迷梦,已被西方资产阶级的炮舰所打破。这在西方殖民主义看来,号称庞然大物的中华帝国也不过如此,同样也是可以征服的。由此,中国便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众矢之的;这场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和其它殖民主义者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铐上了半殖民地枷锁。自此,中国社会开始一步一步地被推向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鸦片战争就成为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中国历史上两千年来未有之巨变,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揭开了中华民族血泪斑斑的篇章, 自鸦片战争开......

勿忘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
作者:张九洲
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教训是深刻的。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方面仅投入了一百余艘舰船(其中军舰二十九艘,辅助船八十艘)和一万余人的陆军,就打败了拥有四亿人口和八十多万正规军的大清帝国。究其原因,除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在政治的腐败之外,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太落后了。我们知道,军事的对抗实际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较量,如果抛开政治因素不谈,战争的胜负往往要取决于经济的强弱与科学技术的高低。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双方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之大,令人吃惊。 英国从16世纪初,资本主义就开始发展,18世纪中叶,又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煤炭业、冶铁业、机器制造业、运输业以及蒸汽机应用和对外贸易等等方面,都居世界前列。再加上拥有二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国财力、物力的雄厚和科学技术的先进均无可匹敌。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既没有先进的工业与农业,又没有先进的科学与教育。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几千年来就已存在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而这种经济形态在封建主义的侄桔之下又停滞不前。至于科学......

中国人民不可侮
作者:张莲波
中国人民在遭受外族的压迫和侵略时,是从来不屈服的。在鸦片战争整个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的投降分子以外,都能暂时地团结起来反对浸略者。抵抗派的领袖林则徐被革职以后,仍念念不忘反对侵略者的斗争,要求“带罪前赴浙省,随营效力。”六十一岁的老将关天培在无有援兵的情况下,孤军奋战,身受伤数十处,最后壮烈战死。镇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奋战七昼夜,同时殉难。《南京条约》签订前夕,包世臣正旅居南京,他连夜写下《歼夷议》,建议清政府发动南京城内的清军,对侵略者进行突击,封锁长江,以防止英国船舰逃走。他们这种捍卫国家民族独立利益的民族气节,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此后的反侵略战争中,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将领如冯子材、邓世昌等等,他们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英名永垂史册。 反对外国侵略最坚决最勇敢最彻底地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哪里有英国侵略者,哪里就有人民的反抗斗争,从广东到东南沿海,各种形式的抗英斗争烽火连天。三元里人民以“犁锄在手皆兵器”的勇敢精神和拥有近代军事武器的侵略者进行搏斗,侵略者溃不成军,狼狈不堪“相顾忽变色,欲遁无双翅分。在强暴面前,有力说明中国人是不......

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作者:郭双林
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75页)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就是在“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逐渐萌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近代中华民族的普遍觉醒,应该以1 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为起点,在整个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觉醒,至多仅仅是部分中国人在开始觉醒。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历史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时期部分中国人民的开始觉醒,也就不会有甲午战争以后普遍的民族觉醒。 鸦片战争时期最先开始觉醒的中国人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首先是封建皇帝。我们知道,’自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后,中西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纠纷、冲突连绵不断,并时而出现轩然大波,如早期英属东印度公司与清政府的争执,后来的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先后率使团使华,鸦片战争前夕的律劳卑事件等,问题并非不严重,封建统治者也非完全不知其利害,但对于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无理要求和挑衅,除了封闭其他各口、、宣布外国商船“正许在粤收泊交易”(《东华续录》,......

清代海关的索贿弊习及其恶果
作者:马东玉
海关,自产生以来就是国家机构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收入大量关税,是国家的财政来源之一;它保护和调节国民经济,’是发展民族工商业不可忽视的门户。清代的中国海关,其地位尤为重要,在鸦片战争前的150多年和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中外贸易的职能部门,同时又是中外邦交的唯一孔道。但是,由于海关积久成习的严重索贿和种种舞弊行为,使中国海关历来黑幕重重,不仅没有起到上述作用,反而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带来许多不幸。过去有关论述只注重于外人的破坏行为,这虽然理所当然,但仅止于此却远远不够。本文试将中国海关内部陋习加以探讨,也许可以起到一些补直或借鉴作用。粤海关的“规礼”与中外贸易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锁国封关。从1644年至1842年将近200年间,除实行海禁和短时期开放粤、闽、江、浙四个口岸外,最多的时间只开广州一口对外贸易,中国的海关也只有粤海关一个。 粤海关建于1684年,设有海关监督统管海关税收和事务。同时,坐镇广州的督抚也有稽查货税、管理通商之责。这样,参管广州对外贸易的实际上是粤海关、广州督抚衙门和公行三个方面的机构,三大群官私人员都参与其事。 清政......

论谭嗣同从旧学向新学的转变
作者:赵长征
“近代思想伟人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谭嗣同:·“冲重重之两罗,造劫劫之慧果,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房木敢言”①‘确卖,术论是在戊戌维新时期,述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谭嗣同都是一个令人瞩巨的特殊人物:他的一生行为富于传奇色彩;他的思想言论锐利激进、惊世骇俗,他在变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堪称中流砒柱,他的英勇就义慷慨悲壮、惊天地泣鬼神石作为当时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谭嗣同尖锐批判传统的封建旧文化,热情宣传先进的西方新文化,·执著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从而跻身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行列,‘成为近代新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谭嗣同的上述光辉言行,.仅仅持续了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他33年的人生历程中,只是到了30岁以后,才叛逆了旧学体系,加入到新学阵营中来。那么,他早年的思想状态如何?他是怎样从旧学立场转变到新学立场上来的?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他的这一转变?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开这一惑人的绳结,不仅有利于客观地、立体地评价谭嗣同的一生,或许还会为宏观地把握整个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转变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 当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

蒋介石政治思想论
作者:秦英君
蒋介石(1887一1975)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需要,本文仅对他的政治思想略作探讨,以就教史学界同仁。 一“以人为本”的政治观 为明了蒋介石“以人为本”的政治观,须对“政治”的意义作以考察。关于“政治”一词的涵义,自古及今众说纷纭。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孟德斯鸿、卢梭,以至后来的各种流派,都对“政治”有过种种不同的解释。如认为政治是实现正义、为民谋利、以达到最高“善业”的行为;是君主接受天命统治愚民的,有的则认为政治不过是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或改朝换代等等。在中国,“政治”一词也早已有之,如《尚书》、《论语》、《周礼》等古典籍中,均有“政”或“政事”字样,先后有“天治政治”、“君权政治”、“民本政治”、“德治政治”之说。所谓“天治政治”,即由天直接管理之政治。在此种政治下,以天为一有意识之人格神,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具有无尚权威,直接监管人间政治。如《诗经》说.“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管四方,求民之莫”。所谓“君权政治”,亦称“天子政治”,即认定一人为天之代理人,以执行天意,此天之代理人,或......

论蒋介石发动的新生活运动
作者:左玉河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历经抗战前后的发展、演变和破产三个时期,持续十多年之久,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考察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渊源,阐析新生活运动的实质和特点,评估新生活运动的实效和作用。 一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渊源 新生活运动,按蒋介石的解释,就是 “提倡礼义廉耻的规律生活,以礼义廉耻之素行、习之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四事之中”,用所谓“社会教育”的方式,使一般国民日常生活能够“整齐”、“清洁”、“简单”、 叶卜素”、“迅速”、“确实”,达到生活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目标的运动①。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德日法西斯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传统儒家思想对蒋介石新生活运动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幼受中国正统儒学的教育和封建文化的熏陶,注重人格和人格修养,推行人格教育,是蒋介石发动以,ttL义廉耻”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的思想渊源。 蒋介石6岁入家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到严格的母教和正统儒学教育,加上他“天资颖异”②,研学刻苦,深具......

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作者:段炳麟
1917年n月,列宁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随后他为巩固和完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在实践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理论上进行了新的概括。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拟就某些具有国际意义的基本特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 苏维埃共和国 苏维埃是俄国工人阶级在1905年革命中的创造。列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指出,苏维埃是武装起义的机关,是革命临时政府的萌芽,是未来新型国家政权的可能形式。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根据新经验,对苏维埃作出了新的理论上的概括。他说:苏维埃“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同一类型的政权”①,“是比资产阶级议会制高得多和进步得多的民主形式”②。这是因为:苏维埃是由以前受资本压迫的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由他们自由选出和随时都可以撤换的劳动人民的代表组成,拥有自己的工农武装,和人民群众有广泛的密切的联系,便于工人阶级领导和吸收劳动者参加国家管理。根据苏维埃民主制的这些本质特征,列宁指出,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唯一可能的形式”③,并提出......

拿破仑三世的经济治国政策
作者:郭华榕
一以往研究的重大不足 路易·波拿巴曾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与第二帝国皇帝,执政二十二年。人们对他的国务活动历来评价不同。这些评价充满感情色彩,难于摆脱种种政治影响。 雨果对拿破仑三世的攻击最为尖刻。在他的笔下,拿破仑三世成了“暴君”、“骗子”、“土匪”或“披着虎皮的猴子”。梯也尔将拿破仑三世称作“妖怪”与“傻子”。勒德律—罗兰给予“低能儿”的评价。伸斯麦认为他是“果雄”①。对于苏联史学界而言,拿破仑三世是“政治冒险家”、“暴发户”或“一小撮政治冒险者的头目”O。 另一种为肯定的意见。科学家巴斯德于187。年9月5日表示:拿破仑三世的“统治是法国历史上最光荣的时期之一”。勒凯布于1978年出版《伟大的拿破仑三世》一书。作家法朗士曾伤感地写道:“拿破仑三世心灵深处蕴藏着对于人民的爱”。在洛内的著作中,拿破仑三世是“第二共和国的继承人”。圣西门主义者盖鲁将此人誉作“骑在马背上的圣西门”。欧洲其它国家也有人持肯定见解。普鲁士将军格拉赫认为拿破仑一世和三世“本身体现了革命”。俄国车尔尼舍夫斯基指出.拿破仑三世“是一位坚韧不拔和意决坚强的人”,“谨慎与温和的国务活动家......

《世界名女剪影》出版
作者:何丽
河大历史系副教授万松玉主编的《世界名女剪影》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荟萃世界伟大的女性69人.包括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艺术家、巾帼英雄、体坛名将、白衣战士以及其他行业的杰出女性.每人摄取一生中几个精采的镜头.展示她们冲破时代阻力.自强不息.艰难奋斗的精神风貌,描写她们一生意志的坚强、道路的曲折、成功的不易.从而激励广大的女性行动起来,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现代化建设中、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该书29万字,大32开,压模封面.每册定价4 .7元,欲购者请与河南大学历史系王椒媛同志联系.邮购另加10拓的邮寄包装费.《世界名女剪影》出版@何丽< 正> 河大历史系副教授万松玉主编的《世界名女剪影》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荟萃世界伟大的女性69人,包括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艺术家、巾帼英雄、体坛名将、白衣战士以及其他行业的杰出女性。每人摄取一生中几个精采的镜头,展示她们冲破时代阻力,自强不息,艰难奋斗的精神风貌,描写她们一生意志的坚强、道路的曲折、成功的不易,从而激励广大的女性行动起来,积极发挥自己的聪......

关于《宋史·李心传传论》的问题
作者:蔡崇榜
自唐刘知几提出史家应具备才、学、识三长.渭章学诚复益以史德之说,其谓;“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文史通义》卷3).此论一出,史家人品、心术之邪正,遂成衡量其著述价值高下之一大标准. 南宋四川籍著名史家李心传.刻志前闻,究心史学.立朝论谏,一言多切直.兼以志行超迈,久弃场屋,平生汲汲于本朝文献的荟萃保存,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为当世名著,亦属今日研究南宋历史的头等史料,历来为治史者所宝。其学识、人品,世所推重,令人景仰.《宋史·李心传传论》对他的品评却说: 心传有史才.通故实.然其作《吴猎、项安世 传》.褒贬有愧秉笔之旨,盖其志常重川蜀,而薄东 南之士云。谓心传素志重川蜀而薄东南之士,用章学诚的话说,盖即责其作为秉笔之史家,偏私乡党,有亏史德。对于《宋史》这一论定,今之治心传之史学者.或避而不提,意存隐讳;或引以为据,为垢之病,皆轻信史传之过也.对此一评价问题,我就李心传之行事、著述加以考究.均与《宋史》所论不相合.所谓......

冯玉祥没有会晤过孙中山、斯大林吗?
作者:经盛鸿
长期以来.在有关冯玉祥的研究著作、论文、传记以及冯的口述自传《我的生活》中,都有个共同的说法:冯玉祥一生从未和孙中山先生见过面.冯玉祥在1924年10月23日发动北寅改变,推翻曹馄、吴佩孚政权后,虽打电报到广州.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到北京共商国是,但是当孙中山于1925年初扶病到达北京时,冯玉祥已因宣布引退.避居到北京远郊天台山.因此未能在北京迎候孙中山.同时,为避免被政敌们攻击为“赤化”.冯也一直未去探望孙中山。孙中山在北京期间,冯仅派其夫人李德全与部将鹿钟麟去看望与侍候卧病的孙中山,直到孙中山病逝.另外.冯玉祥于1926年春在和奉系军阀斗争中失败后去访问苏联,上述著作多认为冯在苏联期间未会晤斯大林.上述两种说法,几乎已成为历史学界的定论. 然而,最近新发现的一本《冯玉祥自传》手抄本.却对上述两种说法提出了挑战。这部手抄本共约十余万字,文言文体,写于1929年.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冯玉祥将军的真实自传.它记述了冯玉祥将军自童年起到完成北伐战争止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清末民初和北伐战争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概述了冯玉祥将军的思想演变过程、爱国情操、治军经验、亲......

俄国教会改革的特点
作者:苑一博
1054年,基督教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在16世纪进行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中形成了以路德教为代表的新教派别,使天主教又经历了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大分裂后出现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后来又以俄国为中心)的东正教,则一般都与所在国家的世俗政权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东正教在俄国也曾出现过几次改革运动,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形式以及历史作用上,都与西欧的宗教改革大不相同。 东正教在俄国,基本上是一直处于沙皇政权的控制之下的。它虽然也经历过一些改革,但始终是在沙皇授意下或直接操纵下进行的.俄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教会改革有过四次,即:伊凡四世时期的“百章会议”、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时尼康的教会改革、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和彼得三世、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的教产还俗。如果我们对这四次教会改革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俄国历史上的教会改革,主要有三大内容:统一宗教仪式、剥夺教会地产以及把教会纳入王权控制的轨道。 伊凡四世在1551年召开的“百章会议”上.提出统一宗教仪式、严肃宗教生活和废除修道院土地所有制的纲领。1653年......

《简明国际人物词典》将出版
作者:皖言
管敬绪汤德馨符正道主编定价:4.85元团结出版社出版 本书参考了若干百科全书名著,关注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所选的国际人物包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洽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宗教领袖等.本书的特点:资料翔实、立论新颖、文笔简炼.容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中学、大学教师和一般干部、知识公子的工具书,历史爱好者、大学生、中学生和青少年读者的工具书,而且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历史系的学生、研究生、国际关系史教科书的配套参考用书.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本《词典分由我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史专家光仁洪教授作序.对国际历史人物这一重要研究课题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从而也对本书增添了光彩. 本书由本社统一发行.汇款办法,银行汇款:安徽省芜湖市南方发行社,开户行:芜湖市农行长街分理处.帐号:10 50111。,现金汇款:安徽省芜湖春安路s0号南方发行社.《简明国际人物词典》将出版@皖言< 正> 本书参考了若干百科全书名著,关注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所选的国际人物包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康乾盛世的人口膨胀与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周荣
一康乾盛世的人口激增和人口问题 清朝建立后,以康熙为代表的清初统治者实行“安民”、“宽民”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特别是“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伟大改革措施彻底消除了一直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蛇影”,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促使清代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急剧膨胀,从孙毓堂、张寄谦所著《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①可以看出,康熙至道光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人口保持着持续的增长趋势。康熙五十一年永不加赋后至雍正十二年,二十一年中人丁的年增长率达13.4喻,实际人口增长率将更高。最激动人心的是乾隆六年至道光十五年,100年中我国人口连过1亿(乾6)、2亿(乾27)、3亿(乾55)、4亿(道4)四道关口,年增长率超过25喻。一个世纪的人口增长以几番的倍数超越了数千年的人口积累,中国人口史在这里第一次写下了奇迹。“康乾盛世”的门面正是以这样庞大的人口数目装瑛起来的。然而,一定的社会所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度的,人口的过度膨胀势必会产生人口问题。人口间题一般是指人口量与生产资料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民生问题。土地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

辛勤探索 不断前进——读《民国外交简史》
作者:张宪文
外交史是中华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长期以采研究工作十分薄弱。究其原因,一方面外交档案没有开放,资料非常缺乏,外交史的研究成为无米之炊,另方面,“左”倾教条主义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人们对外交史的研究望而生畏,不敢问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逐渐改变。外交档案逐步公布,海外史料也大量进口,外交史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曹学恩、徐广文等几位青年史学工作者,在李光一教授指导下,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奋力攀登外交史的高峰,终于完成《民国外交简史》这部有价值的成果。 《简史》的第一个特色是史料丰富,资料来源广泛。全书约引用资料140多种,包括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著作、文集、外交年鉴、外交文犊、政府公报、秘岌录存、回忆录二以及港台地区和日、美、英、苏等国出版的更料等。有些是不多见的第一手资料。正是由于作者重视搜集和掌握大量史料,因而才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建立在可靠的、扎实的基础上,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简史》的第二个特色是初步勾画了民国外交史的科学体系。民国时期国际交往频繁,有国家、人民间的通商睦谊往来,也有大国在中国的争夺和对中国的欺凌扩张。外交活动......

《宗教改革史纲》评介
作者:陈玉龙
郭振铎主编的《宗教改革史纲》,最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欧洲基督教改革史的专著。该书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大专院校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开设《宗教改革史》课程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基督教史及其改革的许多问题作了新的阐释,并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科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宗教改革理论体系,系统、完整而深刻地阐述了欧洲中古后期发生的基督教大分裂的斗争史,可以说是建国四十年来我国世界史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宗教改革史纲》全书共分十四章,对基督教改革史上学术界争论的许多问题,作者均有述评。 关于宗教改革的性质间题,该书从理论上和史实上加以分析。作者认为这场欧洲性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次以新兴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力军的并以宗教改革为旗号的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社会改革运动,而当时的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又是整个欧洲社会革命运动的首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锋。恩格斯早在1884年就指出:“宗教改革—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这是包括农民战争这一危急事件在内的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1889年恩格斯在致考茨基的书信中又指出......

《甲骨文精萃选读》评介
作者:育水
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至今已90年了,它为商代社会诸方面的研究提拱了大量珍贵资料。谁要想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谁就必须从甲骨文中去发掘古代文化珍品,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许多不同学科对它的重视。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股“甲骨热”。为了继承和弘扬华夏文明,一批青年人立志于甲骨学研究,但苦于不得门径,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便于入门的良师益友式的参考书,王宇信、杨升南、聂玉海主编的《甲骨文精萃选读》(《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就满足了这种迫切需要。 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选片精。本书是以已出版的甲骨著录书《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与《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中选取692片编辑而成。众所周知,集大成式的甲骨著录书《甲骨文合集》是从国内外100多种收录甲骨文的书刊中精选41956号甲骨,约占殷墟出土的全部甲骨15万多片的i/4弱。而《小屯南地甲骨》有明确的地层、坑位关系。《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中也有一些相当珍贵的材料。《选读》一书从上述著录书中选取其精萃,可谓是15万多片甲骨的精中之精华。30年代,郭沫若的《卜辞通纂》选的是当时出版的《铁云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