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5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2-28 浏览次数:

太伯、季札让国事件简析
作者:孙淼
一从尧舜禅让讲起 古代流传下来的尧舜禅让的故事,在历史上从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肯定,有人否定。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苟子,就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他曾提出以下看法: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①让”。是不然. 夭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 矣……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 陋者之说也②·……荀子是根据他对现实社会的分析,认为天子“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故不会出现禅让现象,但他却提出了另一情况,认为天子虽然不会禅让,但国君却可以禅让,他曾明确地说:“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③”。荀子提出这个观点,是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的。当时是各国纷争,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早已有名无实,在这种状况下,所谓“无擅天下”,就是指天子的地位,没有实行禅让的。所谓‘有擅国”,那就是指诸侯国的国君地位,是可以实行禅让的。苟子所以提出这个说法,主要也是由于他看到商、周两代的国王,从未发 生过禅让的现象,而当时却流传着,有些诸 侯国内,发生了国君禅让的事件,这情况就 成为他提出“有搜国,无擅天下”之说的事 实依据。 实际上,不仅天子“势位至......

孙岳为孙膑的四十八代说质疑
作者:春泉
孙岳是山东省菏泽地区郸、郸之间孙氏家族的始祖,据《孙氏家谱》记载,是在八百多年前的靖康朝避金兵之乱由顺德(今河北邢台)南徒而定居于郸邑康丘一带的,至今子孙繁衍至二十多代.分散居住在赓丘周围的村庄。 “孙岳为孙殡的四十八代孙”是哪城县北孙庄的孙志一在1991年7月荷泽召开的《孙氏族谱暨孙殡研讨会》上为“孙殡故里‘郸城’说”所提出的主要论点。有的专家学者也认为:“孙氏家族的繁衍分支和世系排列、同谱系记载最详首的曲阜孔谱大体也是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有悖于历史事实。 按“靖康岁金季之乱,”是在公元1126年。当时曲阜的孔子后裔世袭衍圣公封爵的是四十八代孙瑞友,而孙膜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且其后裔世系 多所巾断,又怎能与孙氏世系来划等一号而相提并论呢?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若均以成年算起,孔子“而立”之年在前522年,下至1 126年相距1648年,按世代平均计算.孔氏的每一世代为35年。 孙殡从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时算起,至1 126年相距为1479年,每一世代就按孔氏的一代35年计算,也不过传至四十二代。 若从1126年以后至新中国成立(.....

汉代刑徒兵考略
作者:卢星
汉代兵制的变化除体现在征兵制逐渐为募兵制所取代外,刑徒兵的大量使用,并由临时性征发演变为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文献记载和汉简材料的综合分析,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汉代刑徒从军的由来及东汉广泛使用刑徒兵的原因;(2)汉代刑徒兵的应役范围;(3)广泛使用刑徒兵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 刑徒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奴隶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被视为与祭祀同等重要的大事,因此,对参与战争的人有严格的限制,军队主要由奴隶主贵族和国人(自由民)组成,奴隶以及与其地位相似的罪犯是无权当兵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战争频繁展开,旧的军事体制开始被突破,新的征兵制逐渐兴起,兵源范围扩大,对应役者成份的要求也有所放宽,“州人”、“野人”等成为军队的主要来源。至战国晚期,秦、魏等国开始出现配合某种政策法令推行的集兵方式—“滴戍”制。①秦统一后,刑徒虽然主要用于劳作,但军情紧急时,也被迫用于战争。如秦二世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乃从少府章邯言,赦邮山徒,“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

北魏三长制与均田制的实行年代问题辨析
作者:高敏
关于北魏三长制与均田制的实行年代问题,尽管《魏书》与《北史》等史籍有明确记载,但仍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种种怀疑,或谓三长制的推行在太和八年以前,或谓均田制的实行在太和九年以后和太和十四年以前。前者主张者可以朱绍候先生为代表。他在其《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一书中力主此说①。他的主要证据是《魏书·高闽传》所云:“置立邻党,班宣棒禄,事设令行,于今已久”等语。《资治通鉴》卷136《齐纪》把此年系之于肖齐武帝永明二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于是他的三长制创立于太和八年以前的结论就出来了。后者,可以唐长孺先生为代表。他在其《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一文的《附录》中②,首先从三长制的创立应在均田制之前的看法出发,然后以《魏书·韩麒麟传》所载太和十一年建议“制天下男女、计口受田”为证,说明此年之前还未行均田制;接着他又以《魏书·李彪传》为证,认为太和十二年李彪建议行屯田制时,仍无行均田制的事实;最后,他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四年十二月诏中的“依准井丘之式”而“遣使与州郡宣行条制”时,才是正式实行均田制。因此,直到太和十四年十二月,才正式有了均田制的实行。我个人虽然......

宋代植棉续考
作者:漆侠
棉花古代称之为木棉或吉具,它在我国的广泛传布、种植,是沿着从西到东和从南到北这两条路线的。十多年前,我在《宋代植棉考》一文中①,对棉花在岭南安家落户,及其逾岭娇而传播到江西、两浙的情况,作了初步考察。近年在阅览的一些资料中,对棉花之逾岭娇而跨长江、向北发展的态势,多有所补充,爱有是作,以供研究这一问题的参考。 在《宋代植棉考》中,我曾引用了《元典章》如下的一条重要材料: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三月,行省 准中书省咨该,元贞二年(1296)九月十八日 奏过一事节该:江南百姓每(们)的差税,亡 宋时秋夏税两遍纳有:夏税木绵、布、绢、丝、绵 等各处城子里出产的折做差发斟酌教送有来, 秋税止纳粮。如今江浙行省所管江东、浙西这两 处城子里,依着亡宋例纳有……;江东、福建、 湖广百姓每夏税依亡宋体例交纳呵……②。材料明确地指出,江浙行省所辖江东、浙西这两个地区的夏税,其中包括“木绵”即棉花、棉布等项,都是一亡宋的则例。既然“木绵”作为南宋晚年夏税税目中的一项,可见它在江东浙西这两个地区的种植和织作,必然远在亡宋之前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既广泛又数量相当......

《史学月刊》获历史核心期刊第三名
作者:张军立
为了向国内外读者推荐优秀中文期刊,为了向各级各类图书馆、情报部门提供高质量的收藏依据,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联合北京地区和部分外省市的40余所高校图书馆共同研究编制了《中文核心期刊要日总览》一书。该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程技术五大部分。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承担了历史类核心期刊的研究和编制工作。首先,我们以在国内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为检索工具,分别采用载文量法、文摘法和引文分析法对自1988一1990年三年间在上述两种工具书中所发表或著录的有关历史类文章条目进行了“载文量”、“文摘量”、“引文量”的累积统计,得出每种期刊在不同方法的统计下所分别占有的百分比。然后将同一种期刊的三个不同的百分比值相加并除以3,这就是一种期刊的平均值。将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值依递减顺序排列,取其与累积量达到70%左右相对应的期刊为核心期刊。为确保核心期刊的质量,我们又广泛地征求了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并结合客观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修正。最后我们从160余种专业期刊中确定33种......

简论北宋西北地区的历史地位
作者:程民生
一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 西北地区是我国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古代历史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块土地,无疑具有极大的养育能力。尤以陕西、河北为突出,直至唐代,其富庶程度还是无与伦比的。如陇西广大地区,在唐玄宗时达到极盛:‘是时中国盛,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阎阎相望,桑麻赘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西。”①足见这一带的土地广泛得到开垦,劳动力充沛,生产兴旺发达。在东部,河北道的经济发达程度与之交相映辉,“天宝以来……河北贡筐征税,半乎九州”②。有着很强大的经济实力。后来的河北藩镇之所以雄视一方,最为强大,就在于物质基础的雄厚。唐人评论河北不资天下产以为富,“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加以土息健马,便于驰敌,是以出则战,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亦犹大农之家,不待珠矶然后以为富也。”③由此也可见‘,“安史之乱”以来的河北经济虽屡经战火,仍顽强地保持着良好的基础。王安石曾言:“唐时河北方镇,即外抗强敌,旁备邻道,内抗朝廷,又行赂馈,然百须不外求而足。”④其经济、军备,可说是既富且强。 唐末五代以来,西北地区在军阀混战中又面临着外患侵逼的新情况。其特殊性在......

儒学复兴思潮影响下的北宋中期贡举改革
作者:刘复生
与唐代相比,北宋前期(太祖、太宗、真宗)的贡举取士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制度趋于完备。北宋中期(仁宗、英宗、神宗),儒学复兴思潮高涨,贡举制度受到影响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值得予以充分重视。 北宋前期,贡举取士制度较之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取士名额增多。唐代进士及第,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太宗开始,取士骤增。真宗咸平三年(1000),取士竟达1800余人,其中进士一科就有530多名。此后宋代取士数量一直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第二,严格考试规则如禁止台阁近臣保荐举人,始行隔离主考官的‘锁院”制,又行‘糊名考校”之法(,.封弥”法)和,.易书之制”(,.誊录”法)。第三,确立殿试制度。禁止及第举人与知举官结为‘座主”和“门生”关系。贡举制度的这些变化以及相关问题,已有多篇文章论及,此无庸赘论。总的说来,它是对唐代贡举旧制的外部形式的改革,无疑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扩大统治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间题的另一面是,北宋前期的贡举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方法上,却一仍旧贯,即所谓: “以贴经墨义试诸科,以诗赋取进士。”仁宗时蔡襄就此论道:“隋店以来,以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清政府对帕米尔地区的管辖
作者:吕一燃
帕米尔地区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吉克共和国东部和阿富汗东北部,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的一个山结,北界外阿赖山脉,南至兴都库什山,东起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至阿姆河上源喷赤河。 帕米尔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国文献就有了关于帕米尔高原地理形势和自然景物的记载,并给它蒙上了一层颇为神秘的色彩。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强盛的汉帝国在西域击败了匈奴,把包括帕米尔在内的西域地区划入自己的版图,设西域都护府进行有效的统治。此后,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帕米尔高原和中原地区的政治关系呈现出曲线起伏状态,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从汉代到清代二千多年间,汉、唐、元、清四个王朝在帕米尔地区的建树最为突出。本文拟探讨的是清政府如何管辖帕米尔地区的问题。 一清政府统一帕米尔地区、立碑为记 16世纪30年代,天山以北、一七河地区和楚河流域一带是准噶尔、哈萨克和吉尔吉斯的游牧地,南疆为察哈台后王辖境。1679年准噶尔汗噶尔丹进兵天山南路,推翻了察哈台后王的统治。18世纪上半叶,北起额尔齐斯河中游和巴尔喀什湖,南达帕米尔以南的......

清代三峡地区移民与经济开发
作者:蓝勇
三峡地区很早以前便为人类生息繁衍之地,但直至清中叶以前三峡地区仍是人口稀少,移民多为沿长江两岸东西走向迁移,移民及土著的主要经济开发区多局限于沿江平坝、丘陵台地及附近山地;移民们的经济开发立足于垦殖、渔猎、商业并重的格局。但这种格局随着清中叶外来移民大量涌入和人口自然滋生造成的人口膨胀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末清初四川湖北饱受战乱摧残,人口耗损,田亩荒芜,经济残破,三峡地区也甚为酷烈。战乱以后,“川东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数十里无人烟”①。而宜昌一带明初“数被蛮寇”②,人烟稀少。据统计清初荆州府仅6016丁,约合三万人③;直到雍正6年夔州府九县仅27306户④,约14万人左右,绝大部分系康熙年间招抚的⑤。 为了恢复四川经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滋生人丁和招抚流民进行垦殖的政策,使大量外省人口内迁四川,形成了四川历史上最大一次移民运动。在这次移民运动中,绝大部分湖广移民都是取道三峡地区移居四川的。康熙中期,湖北宝庆、武冈、污阳移民入蜀者“不下数十万”⑥;雍正五年,湖广、广西、江西人“相率迁移四川者不下数 万人”O,据载当时每天由三峡入川的......

晚清重臣徐世昌略论
作者:黄林
徐世昌素称北洋军师,是袁世凯幕府领袖,其与袁世凯关系之非比寻常人所共知。 徐世昌出身“累世仕宦”①的官僚世家,但家道中落,“幼而贫困”②,赖其母刘太夫人“针肯纺绩度日”,督课力学,于1882年与其弟世光应顺天乡试,得中举人;188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89年散馆授编修。编修仅为一七品京官,傣银很少,徐世昌在编修任上一居近十年,被称为“黑翰林”。徐受不了这个穷,多次活动外放。遂于1897年“应袁慰亭之聘至小站任总理本军参谋营务处”③,赞襄戎幕。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以翰林而充营务处者不多见。徐之降格相从,除经济的原因之外,还出于仕进方面的考虑。因为在京当差,虽然名声好听,但要论资排辈,循例升迁,那晋升遥遥无期,倒不如另辟蹊径,投身营务,这样或许来得迅速。此举为徐世昌置身军界之始。小站练兵使徐世昌结识了大批北洋班底中人,后来出而任事的北洋系统文武官员,非其同僚,即为部下,这是徐以后赖以飞升的社会基础。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袁世凯这位盟弟的提携,徐世昌老死翰林院也未可知。 自打1879年一见面开始,“状貌伟然”的徐世昌就给哀世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本人......

范云为国子博士的时间问题
作者:熊清元
《梁书·范云传》记范云齐末仕历,有云: “仍迁假节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有谭俨者,县之豪族,艺鞭之,俨以为耻,诣京诉云,云坐征还下狱,会赦免。永元二年,起为国子博士。”此一段中,“永元二年”当系“永元三年”之误.历来学者未见有人指出。近人著作,涉及范云仕历时.往往信从“永元二年”为国子博士这一记载,亦有以此来推定何逊有关诗歌之作年的,如《何逊集校注》等.故不可不辩。 《文选》卷38有任防《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表文开首即云:“臣云言,被尚书诏,以臣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封霄城县开国侯,食邑千户。奉命震惊,心颜无措.”是范尚书即范云.让表为任防代作。据《梁书》本传及《武帝纪》,范云为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在天监元年四月梁武即位之次日。则让表之作当在其时。而表文所述范云之仕历,有“去岁冬初,国学之老博士耳;今兹首夏,将亚家司,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之语。范云之意很明白:高迁之速,远过古人。“今兹首夏”,正与天监元年(502)四月合。“去岁冬初”.则必为永元三年(即中兴元年,501年)十月。是范云自言其始任国子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完全形成和觉悟的标志——论1907年的各省商会大会
作者:汪林茂
1906年,预备立宪公会成立,拉开了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帷幕。立宪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法治,所以在1907年夏,预备立宪公会致书上海商务总会、商学公会,鉴于前此政府所颁各商事法令,无商人参与和公认,往往拂逆商情,因而倡议自订商法草案,以作为预备立宪的组成部份,邀请作为资本家团体的上海商务总会和资产阶级学术团体的商学公会共同承担此项工作。上海商务总会与商学公会立即响应,“因即日会议,询谋金同,均愿担任经费,协同商议。”但上海商务总会认为,“中国商习惯千头万绪,决非上海一隅所能尽”,只有发动全国商民协同筹议,以求合乎全国各地各业商业上之习惯,才可施行于全国。因而三团体于商议后,决定由预备立宪公会“招集学问之士,潜心讨究,以合乎各国法理,并适用于国际贸易”;而由上海商务总会出面,代表三团体邀请海内外各埠华商商会代表来沪讨论,并担任各地各业的商情、商习惯之调查。于是,1907年9月10日,上海商务总会在《申报》上刊出《致各埠商会拟开大会讨论商法草案书》。在这份致各埠华商商会书中,上海商务总会特别强调了召开各埠商会大会的必要性和意义: ......

论一九一五年“国体”之争
作者:乔琪
国家体制包括国体和政体。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国家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整个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缓慢演进。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然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并没有真正确立,袁世凯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在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轩然大波,围绕着是坚持共和政体、还是改建君主政体这个根本问题,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与帝制派进行了激烈论争,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探讨这场论争兴起的根源、涉及的内容及其实质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和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艰难历程。 1915年国体论争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是晚清君宪制与共和制两种政体模式选择之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民国成立以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长期泛滥的结果,是袁世凯帝制复辟的前奏。 20世纪初,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两种模式,由不同的政治势力明确提了出来。围绕政体模式选择,革命派与立宪派进行了激烈辩论,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

“七·七”抗战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作者:秦英君
“七·七”抗战的爆发,改变了五四以来中西文化发展的走向,在空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下,五四时期批判传统和思想启蒙的狂热,似乎成了过眼烟云,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主张,这时也显得迁阔而不切实际,成为过时之论,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这国难当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东方文化派不失时机的利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创立体系,扩大影响,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 还在“七·七”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哲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三届年会,宣读了《中国哲学今后发展》的论文,明确提出了“第三期文化”的概念,指出“哲学在中国将有空前的复兴”,其哲学体系是以儒家哲学为动因的“穷理尽性的唯心论大系统”。抗战爆发后,东方文化派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始了复兴儒学运动。如1939年春,马浮在四川乐山乌尤寺主办的复性书院,1940年梁漱溟在重庆北暗金刚碑主持的勉仁书院;张君动在云南大理主办的民族文化书院等。而对发扬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居功甚伟的要属冯友兰、贺麟、钱穆、熊十力、金岳霖等人。 (一)冯友兰的“新理学” 冯友兰是文化复兴思潮中成绩......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守北平的真相
作者:林治波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冀察当局领导人、29军将领宋哲元、张自忠等人,秉承南京政府旨意,一面组织抵抗,一面与日军交涉,力图和平解决事变。但日军以所谓“不扩大方针”为烟幕,在虚言和平的同时,源源增兵华北,准备就绪即于7月28日向平、津两地发起全线进攻。29军粹不及防,伤亡惨重。在此形势下,军长宋哲元决定放弃北平,并于同日晚率主力部队撤往保定。该军38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留平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市长等职。29~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8月7日,张自忠宣布辞去所有代理职务,随即隐匿起来,后于9月7日潜离平津,南下参加抗战。这便是张自忠留平的由来和梗概。 这件事,后来成为抗战史和民国史上的一桩公案。数十年来,人们对此各执异词,意见相左:一说为临危受命,代人受过;一说为“逼宫”夺权,附敌为奸。两种说法各有所据,相传沿袭,以至今日。 据笔者所知,“逼宫”说的正式文字,最早见诸《七七事变纪实》一文。此后发表的一些文章,如《二十九军和冀察政权》、 《秦德纯的一生》、《蒋介石派萧振嘛破坏抗战的内幕》、《在西北军中从事党的地下 工作的经历》以及......

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历史特征
作者:王淑玲
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①中共七大第一次这样明确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写进了党的总纲,而且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义务在党章第二条规定下来,要求党员“为人民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②中共“八大”所通过的党章,根据中国共产党已是执政党的地位,又特别强调党员必须“向人民群众学习”、“把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个人的利益之上;在两种利益发生抵触的时候,坚决地服从党的、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③“九大”、“十大”、“十一大”虽然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但党章始终要求党员要“为中国和世界的大多数人谋利益”④。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这一宗旨作为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一写进了本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指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法国专制主义时期国家机构的变革
作者:沈汉
法国专制主义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国内史学界意识到其重要性但却研究较少的课题。法国专制主义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在欧洲各国中具有典型意义。从欧洲来看,从中世纪到近现代国家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但这种变革和政治权力阶级归属的转变在历史时间表上表现出某种不一致性。这种国家机构变革的历史转变点不是始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而是在稍前一些的专制主义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专制主义时期是近代形式的国家机构形成的起点。马克思在论述法国政治史时曾说到:法国近代“这个行政权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有五十万人的官吏队伍和五十万人的军队。—这个俨如密网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阻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机体,是在君主专制时期,在封建制度崩溃时期产生的”,专制君主制“已经开始”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法国革命只是“完成”“这个国家机器”①。对法国专制主义时期的国家机构发展理清线索,加以评述,是一个国内学者尚未触及的有意义的题目。在此拟作一初步探讨。虽然小会议的成员一朝与另一朝之间变化很大,但其来源都超不出上层贵族的圈子,因而小会议具有贵族组织的特征......

俄国的资本主义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作者:丁士超
资本主义俄国的历史是很短暂的,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总共只有50余年。同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资本主义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国家。可是,正是在俄国最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近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种种责难。本文试图探讨的也正是十月革命的历史前提问题。 俄国资本主义的起源阶段也和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从17世纪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上半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持续了两个多世纪。19世纪中叶,俄国由于在克里木战争中遭到惨败以及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自上而下地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制度的废除使大批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从而解放了劳动生产力,造成了广阔的自由劳动力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于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工厂企业、铁路、银行股份公司等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俄国是一个 “年轻国家”,可以利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所以在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只......

试析西奥多·罗斯福的反托拉斯斗争
作者:万松玉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58一1919)又称老罗斯福,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他任内(lqol一1909),对外挥舞大棒,奉行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对内在管制托拉斯、社会立法、劳工政策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都实行了一定的改革,其中反托拉斯的改革措施尤为令人瞩目。本文拟对老罗斯福开展反托拉斯斗争的时代背景及其评价略述管见。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的集中和积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进行着。1904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1/4还多,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1/3以上①。几年以后发展的速度则更为惊人。列宁在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时指出:“在另一个现代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北美合众国,生产集中发展得更加猛烈”,“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企业总数百分之一的企业手里”②。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187。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产业各部门都出现了托拉斯组织,90年......

中日两国恢复邦交20周年的历史回顾
作者:伊秀芬
一中日恢复邦交前两国的政治经济关 系 (一)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受美军的单独占领,日本政府不得不受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的控制,听从美国的指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本应尽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只是在23年以后的1972年9月,两国之间才恢复了邦交。究其原因,正如日中友协(正统)本部明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中关系的特征是: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一贯冷眼看待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的成果。”①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3年间,日本历届政府多数是看着美国的眼色行事,追随美国,实行“遏制中国”的政策,阻碍两国恢复邦交和结束战争状态。1952年吉田政府不顾中日两国人民的反对,竟同台湾蒋介石集团缔结了所谓“和约”,并互派大使。1957年2月,岸信介首相上台执政后,他访问台湾时,发表谈话,公然“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1960年上台执政的池田内阁,仍然追随美国而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64年佐藤内阁上台后,也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公然支持台湾“独立运动”。 与此相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日两国......

明代的民屯及其影响
作者:谢清溪
首先,明朝是在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当时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是明王朝推行民电政策的最大动力。 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长期战乱的冲击和水旱、蝗自然灾害的侵袭.明初黄河、淮河流域和广大中原地区社会经济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动乱中心—华北地区,一片荒芜,人口稀少,“多是无人之地。”(《日知录》卷10,《开垦荒地》条)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等帅师发汁梁,拘取河北(黄河以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棒塞,人烟断绝。”(《明洪武实录》卷29、“)顺天府是“户日凋残,十室九空。”(康熙《河县志》)河南情况更惨。宽州府定陶县,“井田鞠为草莽,兽蹄鸟迹交于其中,人行终日,目无烟火。”(乾降《定陶县志》卷9)朱元璋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7。)地扼南北的两淮地区,明初也是:“民多逃亡,城野空虚”。(同上卷33)过去繁华的扬州城在1357年朱元璋入居时,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同上卷5)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芜湖,明初居民也“仅存八十三户。”(嘉庆《芜湖县志》卷19)到永乐时,由于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使刚刚略有恢复的......

庐山会议何以由纠“左”转向反右
作者:李乃义
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八大”以后,在探素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面临着两大主要问题,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问题。党在解决这两大问题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这两方面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反复和曲折。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的庐山会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庐山会议本来是为继续贯彻1958年n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精神,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而召开的。但是,会议进行过程中主题急速转向,由纠“左”一变而为反右.这一逆转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彭德怀的信突破了毛泽东所设想的纠“左”框架,是导致会议转向的直接原因。 “八大”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党一直被“左”的思想所困扰,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否认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从1957年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到1958年初的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毛泽东从政治原则的高度一再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认为只要反掉右倾保守思想,中国的经济建设就可以出现一个打破常规性的“跃进”......

苏联妇女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
作者:王淑媛
1941年9月.法西斯德国不宣而战,进攻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这场战争是全苏联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奴役的正义战争.因此,它调动了苏联各阶层人民的力量,无论前方和后方,东、西、南、北、中均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营垒。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前线,服从抵抗和消灭万恶敌人.成了苏联人民的首要任务. 在这次伟大的反法西斯的全民战争中,苏联妇女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她们有的积极参加红军,奔枷线.有的在前线从事医疗和通讯工作,有的在后方顽强地、忘我地劳动,全力支援前线,以坚毅的精神忍受着战时的一切困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为解放祖国而英勇战斗的红军官兵和游击队战士。 苏联红军在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起着中流 礁柱的作用,妇女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时. 橱员参军和上前线服务的妇女就有200万.女飞行 职丽娜·切奇涅娃在战争中曾参加过810次战斗 场.女阻击手娜塔莎·科夫朔娃、玛丽娅·波莉 万诺娃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1年1。月,德寇对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了代 号为“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希特勒严令德军不惜 任何代价在1。天内攻占莫斯科。苏联军民在斯大......

南阳教案与近代首座教会圩寨的出现
作者:柴俊青
南阳教案在清咸同年间大量的“还堂”“置产”案中颇具典型意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而又无人问津的课题。该案交涉从1861年迄1895年底,迁延近35年才结,其间,为反对天主教入城立堂设教,南阳绅民与外国传教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情节复杂,波折迭起。最后,清政府同意官方出资由南阳靳岗天主教总堂筑好修寨结案,从而为近代外国教会势力在内地割据自卫,建立“国中之国”的宗教殖民堡垒开了先例。本文根据有关档案材料,试图对南阳教案及其结局作初步的探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迫于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与法国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前者解除了内地传教禁令,使外国传教士取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的条约依据。后者则规定,将以前查禁天主教时没收的天主堂、学校、莹坟、田土、房廊等“赔还”交法国公使,由其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实际是交给外国传教士;同时规定,允许外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①。随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 内地,任意指控索堂,霸占土地房产,引出 大量还堂、置产讼案。 1.南阳“还堂”案肇始 1861年,法国遣使会传教士安恩理格以·河南主教的身份,来到南阳府城......

试论李大钊的洛阳之行
作者:张绛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三次在临洛阳,成为九朝古都洛阳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试就李大钊洛阳之行及其评价进行一些探讨。 盘踞洛阳的吴佩孚 1920年6月初,直系军阀昊佩孚率军由湖南北上,途中抵达豫境。9日,曹馄电告北京政府,表明吴军暂驻河南,侯直系营房筹妥后,即开往河北。几天后,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败北,吴佩孚之第三师取代皖系驻洛阳的西北边防军。不久,吴出任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将副使署设在洛阳,从此开始了他盘踞洛阳四年之久的生涯。 吴佩孚在洛阳,正是他飞黄腾达的时期。他除了拥兵自重以外,还操纵北京御用内阁,“高调”频弹,颇引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关注,时有“洛吴”之称。 1920年‘8月,吴佩孚以个人名义在洛阳发出召开国民大会的通电。按照他设计的国民大会方案是:“全国各县农工商各会各举1人,再集全省复选五分之一,齐集天津或上海开会。”①同时,他还竭力表白自己: “予对国民大会,抵可作提倡人,绝无主张加入,以避干涉民意之嫌,令其成为完全民意机关,免蹈国会选举之流弊。”②他还宣扬“图救之道,一在除障碍,一在谋建设。前者为军人之任务,后者为国民之职......

孙膑故里研究述评
作者:徐雨
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对历史人物故里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尤其对古代军事家孙武和孙腆更为热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电视台、电台相继报道研究情况,有力地推动古代军事史和史志的编纂,服务于改革开放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河南日报》1991年6月20日报道:“目前台湾有供养孙殡的庙宇4。多座,孙胶的祟拜者达40万人”。孙腆故里和军事思想的研究,牵动着炎黄子孙的神经。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00余枚残简,其中有《孙武兵法》和《孙腆兵法》(1985年厘定为222枚竹简,共16篇,约5000字),从而解决了一桩《孙子兵法》的历史悬案,廓清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作者归属之谜。有明确的。《史记》中除《孙子吴起列传》外,在《秦始皇本纪》、《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陈涉世家》、《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卫将军膘骑列传》、《六国年表》、《太史公自序》九处有关孙膜的一些记述中,很难寻觅孙腆故里的蛛丝马迹。《汉书》中有关孙腆的记载共六处,其中两条抄录于《史记》,只有在《艺文志》说:“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