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5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24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本刊特稿·

曹操与曹操墓

朱绍侯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曹操;曹操墓;丁夫人

[摘 要]2008年,对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的抢救性发掘,证实了位于村西南的东汉大墓就是魏武王曹操的墓:西高穴村汉墓的地望与文献对曹操墓的记载一致,墓中的随葬品符合曹操的薄葬思想,而且墓中还出土了多件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墓中有一男二女的遗骨,其中随葬的老年妇女不是卞后而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曹操墓的发现证实了曹操生前节俭,死后薄葬的事实,反映了当时俭朴廉洁的社会风气及尚武之风,也有利于正面认识和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

·专题研究·



清末民初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权势转移

——以上海拆城案为中心

徐茂明 陈媛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关键词]上海;拆城案;地方精英;权势转移

[摘 要]上海拆城案是在清末自治运动兴起、城市商业发展、与租界竞争以及城墙自身功能消退的背景下进行的。该议案从提出到最终执行,几乎经历了整个清末民初自治的全过程,其间经历了前期激烈的争议和后期犀利的施行阶段,形成了“拆城以利通商”和“保城以卫家园”对立的两派。拆城派大多属于商人领袖,具有新学背景,而保城派则主要是拥有传统功名的地方士绅。在两派激烈的争论过程中,随着时局的演进,保城派逐渐由强势转为弱势;反之,拆城派由弱转强,从而完成了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新旧群体权势的转移。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江南田业会初探

邱建立 李学昌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关键词]江南;苏州;地租;田业会

[摘 要]清朝末年,在租佃关系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地主这一群体的组织——田业会。20世纪一二十年代,田业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统一收租事宜,共同对付农民的群体性抗租,但也有以集团的力量对抗官府过度索取之意图。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土地关系、租佃制度和农村关系的重大变化。

制度创新、技术变革与农业发展

——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研究

黄正林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封475001)

[关键词]河南农业;现代化转型;农业技术;商品化程度

[摘 要]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河南的农业与之前相比,出现了缓慢向前发展的势头。就农政机关而言,1927~1937年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涉农机关不仅有政府部门的行政机关,还有各级农事试验场和合作社,民国以来政府的农业部门具有了为农业服务的理念。这种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出现,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0年代(抗战前),河南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超过了民国初年以前的水平。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河南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农业的缓慢发展,部分地方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从河南农业状况来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业既不是“停滞论者”那样一种悲观的状况,也不是某些“发展论者”所描述的完全是一种比较乐观的状态,而是一些地方出现了缓慢发展的势头,一些地方仍是停滞不前,但应当承认,抗战前十年“发展”是当时中国农业经济的总趋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武化运动初论

谢从高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武化运动;社会改造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于对新文化运动偏向与不足的反拨,以及对国势衰弱、饱受欺辱现状的担忧,学者们提出中国的“武化”问题,主张在进行新文化运动的同时提倡新武化运动。新武化运动提倡的内容包括改造军队、提倡尚武习气、进行军国民教育、加强国民体育锻炼,等等。由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回应,新武化运动的讨论不断深入。

本土色彩掩盖殖民统治

——沦陷时期日本对冀东农村的控制

朱德新

(澳门理工学院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关键词]沦陷时期;冀东农村;殖民统治;“以华制华”

[摘 要]日本为推行其殖民政策,建立其稳固统治秩序,对沦陷时期的冀东农村实施全面的控制。日伪对冀东农村的统治方法是,利用本土色彩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保甲组织形式,包装其殖民理论和手段控制农民。其目的是在本土色彩的掩盖下推行殖民统治,体现出“以华制华”的战略意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

洪文杰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退役军人;就业安置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国家经济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大批退役军人走向地方参加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河南省各级政府及各级退役军人安置机构,本着“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分针,按照“归口包干”和逐级负责的办法,在省党政军组织的正确领导及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接收与安置退役军人的任务。广大退役军人回乡后,继续发扬军队的传统,积极投入到各项生产建设中,对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战后美国对法属北非政策及动因分析

刘 姝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冷战;美国外交政策;美法关系;法属北非;非殖民化

[摘 要]二战后初期,美国考虑到法属北非的特殊战略地位,确定了将法属北非各殖民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政策,并以此遏制北非的共产主义活动。随着国际非殖民化呼声高涨,美国被迫采取了“有序渐进”的非殖民化政策。这一政策变化究其实质,乃是美国综合考虑其冷战的需要、北非丰富的资源以及当地民族自决的意愿等多重因素而做出的调整。美国决策者不得不在维护与法国的“盟友关系”和支持“世界民族主义运动”之间达到“现实”和“象征性”之间的平衡。

·城市史研究·

“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与伦敦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陆伟芳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关键词]工业革命;伦敦;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伦敦郡议会;城市管理现代化

[摘 要]伦敦是英国大城市中最后一个建立起现代城市管理机构的城市。1835年的地方政府改革把伦敦排除在外,到1855年伦敦才有覆盖全城范围的管理机构——“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它的主要成就是创建伦敦下水道系统的核心,建筑泰晤士河河堤,清除贫民窟,开辟新街道,管理桥梁,建设公园,等等。但是,“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缺乏明显的群众性和民主性,不仅面临许多外在的干扰与阻力,而且还面对机构本身的问题,出现了拆迁征地丑闻、以权谋私以及最后的权力之争等。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首都伦敦的特殊性,也说明了各种利益的博弈在伦敦远比在其他工业城市激烈,情况也更复杂。“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最终被废除,既是内部腐败招致民众敌意的结果,也是伦敦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需求所致。

“交通革命”:伦敦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

张卫良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关键词]伦敦;交通革命;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政府管理

[摘 要]伦敦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建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其交通体系呈现出立体化、采用新技术、城郊合理布局、管理趋于有序以及“福利”色彩的特征,而在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产业的分布、人口的迁移、城郊的扩展以及政府的管理等方面,伦敦的历史经验充分展现了现代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些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书法不隐”无隐吗

——董狐史案质疑

汤大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关键词]“书法不隐”;实录;正名史学;弑君案

[摘 要]春秋时代晋国太史董狐“赵盾弑其君”之记,孔子赞为“书法不隐”,采入《春秋》,百代以为实录典范。但据《左传》《国语》《史记》等,董狐恰恰歪曲和隐讳了事实真相。孔子之赞,非关实录,意在“正名”。从董狐到《春秋》以及后世的发扬,构成了以史“正名”、忠君尊王的正统史学传统,它为君主专制延续两千数百年,提供了话语暴力、“历史”依据和法统支撑。真不隐者,不是董狐、《春秋》也,而是以事实向董狐、《春秋》说“不”的史著和史家。

钱穆、余英时的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

徐国利 张笑龙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关键词]钱穆;余英时;章学诚学术思想;比较研究;典范意义

[摘 要]钱穆和余英时是中国现代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学者。他们分别以学术史发展的“每转益进”说和“内在理路”说为基本立场来考察章学诚学术思想,提出了章学诚学术思想是针砭经学、考证流弊和应对经学、考证挑战的产物。他们从上述基本立场和观点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内涵、基本问题及文史校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的研究既各具特色,又有共性和承继关系。他们建立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上的章学诚学术思想及清代学术思想研究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史学评论·



独树一帜的制度史研究〖HT4K〗〖JZ〗

——阎步克先生《品位与职位》、《从爵本位到官本位》评介

张小稳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品位与职位》;《从爵本位到官本位》;制度史主体;结构—功能分析法;连续性[摘 要]阎步克先生所著《品位与职位》《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以传统的官僚等级制度——官阶为研究对象,以“品位—职位”和“品位结构”为观察视角,展现了中国古代官阶三千年的阶段性变迁。作者立足于制度史主体的研究立场,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揭示了政治史主体关照下所忽略的制度的结构性变迁,透视了官僚政治的变迁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连续性史观,因容纳了“变态—回归”、“断裂—升级”的曲折发展而更加丰满,超越了停滞论、分期论和变革论。这两部著作在具体的制度研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历史观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推进。

求索于“思想”与“时代”之间

——章开沅先生的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管窥*

何卓恩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章开沅;中国思想史研究;近代中国

[摘 要]章开沅先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广摄各个领域,思想领域亦为相当突出的一部分。他不仅探索了大时代与大思潮的关系,而且探讨了时代变迁中思想者的心态演变,还探究了近代思想的当代意义。这些研究体现了章先生对思想与时代关系——时代需要思想、时代产生思想,思想反映时代、思想推进时代——的深邃洞察,更体现了章先生一以贯之的史家风范:唯实,高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