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9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秦至清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笔谈

【编者按】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封建”名实之辨的方法论问题

冯天瑜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2

围绕“封建”名实问题的隐性分歧和显性论争,自20世纪初叶以来已进行了将近百年,迄今尚无定论。对于这种分歧及论争所涉的方法论问题,似可作如下估量。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张金光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我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可名之曰“实践历史学”。实践历史学的基本路径和旨趣是,首先入于史,向历史境域回归,重构并回到历史现场;还要出于史,从原历史中,发现实践历史逻辑,提炼和建构普遍性理论分析系统。

关于秦至清社会性质的方法论省思

李若晖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条有曰,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秦皇尽灭六国,以开统一之局。汉祖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迨至七国反后,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徵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

从国家政体的角度判断社会属性

李振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开封,475001

长期以来,在谈到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或曰需要对某一社会历史阶段进行抽象表述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就使用上了“社会形态”概念,进入了社会形态思维的惯性路径,从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的特点,去做出判断。这在中国学者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但是,从经验的历史来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方面的特征,与经济基础的关联度,的确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紧密。社会形态思维的合理性,至今仍然是一个需要被经验历史证实并用历史论证来说明的问题,尚不具备不需质疑的天然属性。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经济

黄敏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北京,100006

201052~3日,《文史哲》杂志举办“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高端学术论坛。据报道,20多位与会学者对秦至清末的社会基本达成了如下重要共识:自秦商鞅变法之后,国家权力就成为中国古代的决定性因素。根据这一事实,学者们提出了用多个命名来取代“封建社会”的主张——诸如“皇权社会”、“帝制时代”、“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该报道总结道:“《文史哲》杂志所举办的此次高端论坛,不仅宣告了学术史上的一个旧阶段的正式结束,而且将成为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由破到立’的转折点。”(《文史哲》2010年第4期)

走出“社会形态”的误区,具体分析社会的结构

叶文宪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 江苏,苏州,215009

“封建”原是“封邦建国”的简称,三千年前就已经使用这个词了,从未有人产生过疑问。一百年前当严复将feudalism 译为“封建”以后,他只是为中国“封建”的时间太长而唏嘘不已。然而自从把“封建”当做一种社会形态以后,麻烦就接踵而至,20世纪30年代社会史大论战以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古史分期等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止过。1991年日知先生在《世界历史》第6期上发表的《“封建主义”问题(FEUDALISM百年来的误译)》一文,首次指出将feudalism与“封建”对应起来是一个误译。2006年冯天瑜先生出版了《“封建”考论》,以一部40万字的著作考证论述了古今中外“封建”的来龙去脉,把关于“封建”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李治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300071

一般认为,秦王朝建立后,开创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政治上大抵是一元化的权力结构,是权力的纵向垂直配置,是权力的上移和集中,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思想文化上是“经学时代”,“独尊儒术”,注经释经,思想定于一尊,形成绝对统一的意识形态;其“法制”核心是“齐”,国家对于社会成员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所有人在法理上具有平等性,其社会地位是流动与变化的。

·专题研究·



礼与汉代致仕

刘 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100872

[关键词]礼;致仕;君臣关系;名分

[摘 要]两汉时期是皇权制度发展的初期,君权尚未得到极端强化,士人的自尊意识与礼遇诉求并未消失,君主礼敬臣下的仪制也是多方面的。在致仕过程中,士人通过引用经典与对经典的诠释来体现其自尊意识,君主也需遵循礼的原则,做出礼敬臣下的姿态。借此我们可以分析礼在儒家士人政治理念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而更深入认识古代社会的君臣关系与皇权制度。

市场交易的徭役化:明代北京的“铺户买办”与“召商买办”

高寿仙

北京行政学院《新视野》编辑部 北京,100044

[关键词]明代;北京;铺户买办;召商买办;佥商;商役

[摘 要]明代北京城市居民承担的“买办”之役有两种,即“铺户买办”和“召商买办”,都是由市场交易转化来的。铺户买办始于永乐年间,其后买办的项目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套清查编行制度。自嘉靖年间开始,随着物料折银的普遍化,内府及各衙门所需物料大多在北京“召商买办”。但“召商”很快就变成“佥商”,成为强迫性的“商役”。为了减轻铺户的困苦,嘉靖末年将铺户买办改为纳银代役,万历年间又免除了下层铺户的纳银。但时过未久,复令铺户当行买办,反而加重了铺户的经济负担。相较于实物贡赋而言,“买办”本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进步方式,但在“权力经济”的制约下,竟然演变成固定化的徭役,给北京城市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二程家族与徽州关系考

冯剑辉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 安徽黄山学院 上海,200433

[关键词]程颢;程颐;徽州;家族史研究

[摘 要]程颢、程颐祖先可靠的世系是从五代开始的,与徽州程氏的联系相当模糊。从宋代开始,徽州学者和程氏宗族为证明二程为徽州程氏所出,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考证与谱牒编纂工作,但没有得出为众所公认的结论。二程后裔自宋末南迁后,逐渐与徽州程氏建立了密切联系,但直到明代晚期,在徽州程氏强盛而二程后裔衰微的情况下,二程后裔开始承认祖先为徽州程氏所出,并以此编纂族谱。这为明清时期徽州“程朱阙里”的创建提供了重要基础。二程家族与徽州关系的变迁历程,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建家族早期历史的生动体现。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

段志强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200433

[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

[摘 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次年九月得旨,命将三儒一并入祀。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论梁漱溟的自由民主思想

高秀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 河南,郑州,450002

[关键词]自由;民主;乡村建设;民主建国

[摘 要]梁漱溟是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特立独行的人,他对自由民主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五四时期他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主张对“自由”、“民主”要进行“改过”后的承受,表明他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内涵及其本质具有一定的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时期,他认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路和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都是不通的路,而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乡村建设之路,表明他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批评与排斥。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奔走国共和谈的过程中,他又热情向往自由民主,并试图为民主建国提供理论基础。从其对中国自由民主之路的艰难探索可以看出,他既向往西方的〖JP3〗自由民主,并希望加以创新,又由于其中国文化优越论的立场,使其对于自由民主的“普适”价值又有所保留。

1984年撒切尔政府与欧共体预算矛盾的解决

朱正梅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撒切尔政府;欧共体;预算矛盾

[摘 要]撒切尔政府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英国加人欧共体后的一个保留问题,矛盾的症结在于英国政府向欧共体缴纳的预算份额大于它从欧共体预算中所获得的收益,使它较之于其他成员国处于不公平的、净贡献国的地位,因而与欧共体在预算缴纳和回扣额度及永久解决等问题上发生争执。撒切尔政府的前任几届政府曾经谋求解决英国与欧共体的预算矛盾,均未成功。直到撒切尔政府执政的第一个五年期末,即19846月枫丹白露欧洲理事会上,这个矛盾才基本解决。撒切尔政府之所以能够解决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因为英国和欧共体双方都感到解决矛盾的紧迫性。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的解决,改善了英国与欧共体的关系,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春秋》观发微

——以《春秋》经传为中心

雷 戈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史官文化;春秋笔法;《春秋》

[摘 要]通过对《春秋》书法体系的分析可以认定,孔子思想似乎包含有某种真实性观念,但绝对没有任何客观性意识。“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修辞有术”这五个命题,总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

乾嘉考史学家论“史以纪实”与作史误区

刘开军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610068

[关键词]乾嘉考史学家;史以纪实;作史误区;史学批评

[摘 要]清代乾嘉时期,考史学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洪亮吉、牛运震等均撰写了考评历代史书的专著,旨在对前代史书作彻底的清理与审查。其重点之一是批评史书叙事的真实、准确与可信问题。他们秉承“史以纪实”的治史理念,总结了前人作史的几大误区。乾嘉考史学家指摘史书中的不实与失检之处,揭露史书的曲笔和回护,强调直书的技巧性。他们主张据事直书以示褒贬,反对由于模仿《春秋》笔法导致叙事的失真或历史理解的歧异,这反映了乾嘉史学的客观主义特点和征实精神。钱大昕等人批评史书的瑕疵,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其瑕,益以见其美”。他们不仅在具体的考论成果上,而且在史学批评的思想认识上也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

试析当代汉译西方热门史学著作的特点

王加丰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 浙江,金华,321004

[关键词]西方;热门史学著作;特点

[摘 要]近年来,相当一批西方史学者的热门史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这些著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都是问题史学的成果,都是跨学科的著作,同时都吸收或使用最新的史学观点或史学研究方法。分析这一类著作的特点,了解它们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及其不足之处,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的精华,有助于我们的历史著作赢得更多的读者。

·口述史·



和而不同

——我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特勒的交往

刘绪贻 赵晓悦

刘绪贻,武汉大学历史系 湖北,武汉, 430072;赵晓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斯坦利·柯特勒(Stanley I. Kutler)退休前,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美国史与美国制度的讲座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法律史学家。他也是《美国历史评论》(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杂志的创建者,并长期任其主编。他还曾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史丛书》的顾问编辑。他的著作涉及美国史的许多领域,特别集中于立宪史和20世纪史。其主要著作有:《滥用职权:新发现的尼克松录音带》(自由出版社1997年版);《水门事件的斗争:理查德·尼克松最后的危机》(克诺普夫1992年版);《美国的严酷审讯》(希尔与王出版社1982年版;中译本为《美国八大冤假错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983年曾获美国律师协会银槌奖;《特权与创造性的毁灭:查尔斯河桥梁案》(诺顿出版社1978年版);《司法权与重建政治》(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