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详情
“学术史的写法”笔谈
【编者按】学术史研究是最近一些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学术景观,目前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一些大部头的学术史专著,还是一些大规模的学术史丛书,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理论困惑,学术史研究仍然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阈。诸如什么是学术史?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分野?学术史的宗旨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学术功能或社会功能?做学术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等等,都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因此,本刊邀请国内相关学者以“学术史的写法”为题,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有兴趣的学者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学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以便为学术史研究的健康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关于学术史的几个问题
赵轶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20世纪末以来,学术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领域,出现了许多著述,酝酿着更为厚重的成果。学术史是对于学术经验的回顾,这种回顾总会对后来的学术乃至社会文化形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当下中国学术界对于学术史的关注之本身值得关注。就此有几点不成熟看法,提供方家斟酌。
学术理路的梳理是学术史研究的核心
何晓明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62。
学术史研究的内容很多,学术观点的胪列、学术流派的介绍、学术团体的活动、学术纷争的来龙去脉,乃至学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逸闻趣事,都在其列。但笔者以为,学术理路的梳理才是学术史研究的核心。
深入其中,出乎其外:学术史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
臧知非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苏州,215021
抽象地说,“学术”是由已知求未知以获取新知的过程和结果,“学术史”就是既往的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学术史研究”就是对已往学术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研究,是“研究的研究”。
引领学术方向是著述学术史的唯一宗旨
王彦辉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学术史这一概念迄今尚无一致的界定,自20世纪末叶以来是一个在学术界耳熟能详而又内涵并不确定的术语,尽管这并不妨碍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编写不同时间单元和不同学术领域的学术史。按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序》的说法,学术史研究的功能和特点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可以作为学术史著述的基本标准。冯全垓曾对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概括了八个字:“穷源竟委,博采兼收。”(《明儒学案·冯全垓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这是从学术史著作的写法和作者的学术良知上作出的评价。至于何谓学术史,在经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或许是不需要辨章学术的,或者是不言自明的。当代学者对这个问题虽然定义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却是大体趋同的。如果我们暂时忽略那些描述性的界说,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思考问题,以下概括大致体现了时下学界的认知水平。张岂之以为学术史必须研究“学术”,要研究并评论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揭示其历史哲学和方法论(张岂之:《学术史与“学案体”——序〈民国学案〉》,《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张立文以为“学术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学说和方法,在现代意义上一般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学说和方法论”(张立文:《中国学术的界说、演替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即是说,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学术史就是研究和评论各种学说及其方法论。
学术史是学术
周祥森
河南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史学月刊》编辑部编审。河南,开封,475001
“学术史是学术”,这个命题所要表达的学术史与学术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学术史是学术的本质,而学术则是作为本质的学术史的具体表现,是整个学术发展过程的结果。这个命题的相反提法是:“学术是学术史。”根据这一命题提法,学术是学术史的内在本质,而学术史则是学术的外在表现。两种命题提法的差异在于:在学术史和学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究竟何者为本质,何者为表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所谓的本质就是过去的存在。所以,我把学术史看做学术的本质,把学术看做学术史的具体表现形式或现实存在形态,而不是相反。
·专题研究·
“周孔何以不言”
——中古佛教、道教对儒家知识世界的扩充与挑战
葛兆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33
[关键词]中古;佛教;道教;知识史;思想史
[摘 要]我们可以从知识史的角度,讨论公元3世纪以后,佛教和道教如何使两汉初步定型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发生变化。佛教带来的异域新知识和道教复活的本土旧资源,使中古知识世界不能仅仅“在传统内变”,也开始了“在传统外变”。佛教和道教在外在世界、内在心灵、幽冥世界、社会人伦各方面,都扩充和挑战了原来简明而单纯的儒家知识世界。然而,知识世界的变化会引发思想世界的冲突,这一冲突引起了中古儒家的焦虑和紧张,并在中唐以后,终于导致了儒家思想界的回应和反击,给中国思想史带来了巨大的转型。
唐代孔庙释奠礼仪新探
——以其功能和类别归属的讨论为中心
朱 溢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200433
[关键词]唐代;孔庙释奠礼仪;儒家学术传统;吉礼
[摘 要]释奠礼仪建立于魏晋时期,主要用来显示幼帝或太子的知识和人格的养成,因而与帝位传承紧密相关。在五礼体系中,这一礼仪有时属于吉礼,有时属于嘉礼,总体上还是偏向于嘉礼。到了唐代,除原有的孔庙释奠礼仪外,还建立了武庙释奠礼仪。孔庙释奠礼仪的功能和归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前期还有皇太子主持孔庙释奠礼仪的一些实例,到了晚唐,已经找不到这方面的记载了。在唐代,随着常祀制度的巩固、孔子先圣地位的重新确立、从祀制度的建立和州县释奠礼仪的开展,儒家学术传统的仪式化呈现成为孔庙释奠礼仪的重心所在。此外,孔庙释奠礼仪明确成为吉礼,并且与武庙释奠礼仪构成吉礼中独立的一类。中华帝国后期孔庙释奠礼仪的基本面貌由此确立。
北宋开封气象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程民生
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北宋;开封;气象社会学;社会历史
[摘 要]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使宋人对开封气象极为敏感,开封气象已然从关乎本地的自然问题,上升为事关国家大计方针的大问题。突出表现在迫使皇帝广开言路、自省悔过,改换年号及改变政局、调整政府人事,改善民生及赦免囚犯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开封气象,牵动着全国的敏感神经,也牵动着北宋的历史变化。
晚清中朝朝贡关系详考
孙艳姝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编辑,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33
[关键词]晚清;朝贡制度;中朝关系;
[摘 要]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五十多年间,中国与朝鲜的朝贡关系并未因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中朝两国国内动荡而中断。朝鲜奉其“事大主义”,每年都如期向清朝遣节使进年贡和三节方物,且不定期向清王朝遣使谢恩、奏请、进贺、陈慰、陈奏、问安,同时进贡礼物。清政府也按例对朝鲜进行回赐与封赏,以示对藩属的“优礼”与“体恤”。这一时期,为应对时局变化和巩固对朝宗主国地位,清政府对维系形式和礼仪上的朝贡关系愈加重视,对朝贡往来的控制也愈加严格。中朝朝贡制度未衰而亡,甚至一度“回光返照”,极大地凸显了晚清东亚国际秩序变迁的错综复杂性。
争取西方的援助:孔祥熙1937年欧美之行
郑会欣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关键词]孔祥熙;出访欧美;吸收外资;争取援助
[摘 要]1937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以国民政府特使的名义,参加英国新君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并顺道访问欧美各国,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孔祥熙此次出访是抗战前夕中国政府争取西方援助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吸收外资,配合国内正在进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在暗中购买军火,争取外援,从而为中国政府在即将爆发的对日抗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蒋介石与战时美国对华财经援助
吴景平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33
[关键词]蒋介石;抗战时期;中美关系;财经援助
[摘 要]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在获得美国财经援助的交涉中,努力使中国的利益最大化,他能够调动有关外交官和特使的长才与积极性,与在华美国使节和来访美国高层官员沟通,有助于加强中美之间的了解。抗战时期中国虽然获得了数笔商业信贷、平准基金借款和巨额财政援助,但相应的谈判过程不无曲折,最终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蒋介石等人对美国的基本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决策机制及其实际运作都了解不够,对于战时中美关系的定位也难免错位。此外,战时中国的外交决策机制和主要人事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中国国力与美、英、苏的差距甚大,在对日持久作战中并非时时处处都能够为盟国所倚重。对于蒋介石及其属僚在战时对美外交中的作用和成败得失,应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盛苏新疆交恶与国民政府对苏外交
左双文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631
[关键词]新疆问题;盛世才;国民政府;中苏关系
[摘 要]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一向对苏恭顺的新疆盛世才变脸反苏,国民政府乘机利用以收回新疆主权,避免了分离祖国的危险倾向,是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收获;另一方面由于中苏之间隔阂益深,福兮祸之所伏,其后苏联制造的种种难堪,国民政府只得一一领教了。抗战中后期中苏关系复杂多变,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也备受考验和煎熬。
国民政府县政问题探析
翁有为
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教授,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暨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国民政府;县政;农民问题;执政成败南京国民政府县政的实践过程,应包括[摘 要]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县级政权的结构形式及其制度安排;2.县政权力体系对县域事务进行的管理;3.县政公务员队伍尤其是县长群体的面貌和质量;4.县政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状况。国民政府的县政治理与其执政成败有不可忽视的关系。其县政之弊太深,国民党自身无法从根本上、整体上进行补救,其县政失败结局自属必然。而其县政的不成功以致失败又反过来成为国民党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县级政权在国民政府的政权体系中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国民政府对县政的敷衍,最后得到的是毫不留情的历史惩罚。
美国打开日本市场原因新探
张德明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美国;俄国;英国;日本市场
对1850年代美国打开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市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已有的成果只限于一个原因,即美国因素本身。史实表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牵制和英国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而妨碍了它们对日本的门户封闭首先成功地采取行动;二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经济利益使它打开日本市场的精神执著,而打开日本市场与它在中国的殖民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时机和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国际因素。因此,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或英国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将幕府统治的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
杰斐逊的“自由帝国”观及其影响
王晓德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建,福州,350007
[关键词]自由帝国;美国革命;疆土扩张;意识形态
[摘 要]“自由”是美国民众信奉的共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对他们的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处理内外事务的方式和确定国家追求的长远目标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杰斐逊那一代人来说,在“帝国”前边加上“自由”这个修饰语,体现了美国与传统的“帝国”在本质上的区别,美国的版图扩张与保障“自由”的共和制向外延伸的统一。杰斐逊的“自由帝国”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这个新国家如何维护共和政体的理论思考。杰斐逊未曾系统地阐述过他的“自由帝国”观,但这种观念可以说是一直存在于他的脑海之中,不时地根据局势的需要提了出来,成为其扩张思想的经典表述。疆土扩张和文化影响的有机结合是杰斐逊“自由帝国”观的实质所在。迄今为止,杰斐逊为美国设计的“自由帝国”远景依然是美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论刘知幾史学的批判精神
——纪念刘知幾诞辰1350周年
李振宏
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暨河南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刘知幾; 《史通》; 社会批判; 唐代史学
[摘 要]关于刘知幾史学的批判精神,学界多有论及,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以往人们对刘知幾批判精神的研究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刘知幾的批判精神多是作为其史学思想的一个侧面去认识,而不是作为其史学思想的核心而放置到应有的地位。在纪念刘知幾诞辰1350周年的时候,对刘知幾史学遗产的挖掘,应该在他的批判精神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以便使我们新时代的学术,也能像刘知幾史学那样,肩负起批判的使命,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