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详情
“刘绪贻先生期颐之寿”笔谈
勇于开拓 勤于求索 磊落坦诚
——刘绪贻先生印象
沈永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杂志社 北京 100006
2012年元旦前夕,接友人电话,告知刘绪贻先生即将迎来百岁华诞,问我是否能写篇回忆性文章,谈谈对刘先生的印象。我不假思索,欣然从命。因为一谈到刘绪贻先生,我的脑海中立即就浮现出一位说话带有湖北口音、满面红光、平易近人的谦谦长者,一位在学术上勇于开拓、勤于求索、磊落坦诚的学者形象。
自1980年从研究室调到《世界历史》杂志社工作后,我在《世界历史》、《世界史研究动态》、《外国史知识》等刊物工作长达21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有机会与一些著名世界史专家接触交往,或采访,或求教,或求稿。刘绪贻先生正是我在1980年代初出差去武汉大学时认识的。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庆贺刘绪贻教授百岁华诞
黄柯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006
欣闻刘绪贻先生及门与私淑弟子和武汉大学美国史同仁将为先生百岁华诞编辑一本庆祝文集,我由衷地想参与其中。首先,热烈祝贺刘先生喜逢“世纪”大寿。在当今中国,“古稀”的七八十岁老人相当普遍,然而百岁老人毕竟不多。尤其像刘先生这样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缀者,更是令人敬慕。我衷心地祝愿他健康快乐。其次,借此机会,谈谈我多年向先生学习的心得。
德高望重 良师益友
——写在刘绪贻先生百岁华诞之际
李世洞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在我这个晚辈和同事的心目中,刘绪贻先生无疑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屈指算来,我和刘先生相识已有四十余年。记得是1964年春,刘先生从湖北省高教厅调回武汉大学,受命组建美国史研究室。那时还没有什么搬家公司,我和青年教师杨范中受组织派遣,充当“搬家员”,由此与刘先生首次见面。我当时教世界古代史,刘先生和他的两位年轻助手王锦瑭、李存训研究美国史。按那个时代“厚今薄古、厚中薄外”的标准,我们虽然同属“薄”的一族,但我是“既古又外”,乃“薄中之薄”。加上隔行如隔山,我和刘先生相识而未相交,基本上没有什么往来。“文革”一起,“行”的界限消失了,但又冒出了一个新的更令人生畏的界限:“革命”与“反革命”。作为“革命群众”的我,同当时已成为“黑帮”的刘先生,连偷偷说几句话都被视为“胆大妄为”,哪还敢谈什么相交呢?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春天来了,大地苏醒,刘先生重新担任美国史研究室主任,这时我已是该研究室成员,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美国史教学、研究。从此,两人才开始了“亲密接触”。在这漫长的时期内,我们有过和谐一致,互相支持,也发生过误会分歧、甚至摩擦矛盾。正是在这正反的相交中,我不断解读着这位学术老人,一步步地进入相知阶段。
学界之幸 人间之福
——祝贺刘绪贻先生百岁华诞
黄安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今年5月13日,刘绪贻先生就要99周岁了。我比刘先生小23岁。最初结识刘先生,是在1979年4月21~26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会议期间。从那时起,我们之间的学术交往和师生友情一直延续至今。
三十多年来的学术实践和美国史研究会活动,使我深感刘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其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对我国美国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刘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及其学术探索、学术创新的历程,将有助于我国美国史研究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刘绪贻先生为拙著写序
李工真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今年5月13日,敬爱的刘绪贻老先生将步入他的人生百年,这在我国的美国史以及社会学研究领域里是一件十分值得庆贺的事情。
我本人既不是研究美国史的学者,也不是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更算不上刘老先生的弟子;按理说,真还轮不上我为他老人家写这类回忆文章。但作为珞珈山上的一名子弟,作为一位在学术成长道路上得到过他热情提携和帮助的人,也作为一位这些年来经常与他交往的后辈,在他老人家百岁大寿之际,的确很想表达自己的庆贺之情。
·史学评论·
理论与方法:近三十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包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2
[关键词]学术史;理论;综合抽象;学术自觉
[摘 要]宋代历史研究领域对理论方法认识的演进,是随着研究者的更新换代不断推进的。当前,在希望学术研究有实质性提高迫切心情的推动下,学界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理论饥渴症”。如果不再过分强调史观的政治倾向性,不妨从具体操作的层面去认识“理论”的特性与作用,即它是带有示范作用的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是从他民族历史研究所抽象出来的一些经典结论,还是现代社会科学所归纳的一些范式,都可以视做史学研究的范文而被借用。目前困境,除传统的教条主义弊病外,更在于对中外现代社会科学各种学说的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真正能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的尚属少数。除了提高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等基本能力训练外,史学家们自觉、理性地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史学研究得以不断改进的基本动力。
“法与习俗”视野下的睡虎地秦简研究
——工藤元男与他的《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曹 峰
清华大学哲学系 北京 100084
[关键词]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日书;法制史;社会史
[摘 要]目前为止的睡虎地秦简研究,多将法律文书与占卜文书分开研究,割裂了其间的必然关联,工藤元男的《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从“法和习俗”两重视角,运用法制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睡虎地秦简作出了完整的、客观的考察。此书指出,秦对南郡坚持实施秦法,但同时也不得不重视那些在基层社会中已经扎根的‘活的法律’(习俗)。《日书》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秦法是如何渗透到楚基层社会中去的;由于受到习俗的抗拒,秦法的实施被迫经历了怎样的屈折历程。
·专题研究·
两汉议郎考补
李都都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关键词]议郎;迁转;冗散化
[摘 要]议郎设置于汉武帝元朔五年与六年之间,以明经为基本要求。其设置初衷是向君主提供言谏和儒术支持,其迁转多在此二系统内进行。东汉时议郎之职发生变化,无论从选任、迁转还是职掌来看,其职位都已经开始呈现出分流之势:一部分人备位近臣、受诏令所使、参政议政,其中一些人极受亲信,对朝政发挥较大影响;一部分人以议郎为进阶的暂停与回翔之位,在位时基本不行议郎本职之任,大多数人任议郎后升迁较速,这是东汉议郎有异于前后时代议郎之最大特色;另外一部分人以议郎为养闲、荣宠之位,为数不多,但它的出现却使议郎开始呈现出冗散化的倾向,成为其后散官出现的先声。
论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特性
党 超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关键词]两汉时期;风俗观念;政治文化特性
[摘 要]两汉时期,人们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理解风俗,偏重于探讨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其一,风俗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与始终保持永恒的主题之间的统一,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在社会政治变迁中变与不变的和谐;其二,两汉诸子及统治者在对待风俗问题上,随着社会政治思想的变化,采取的移风易俗方式多种多样,或因循、或宣化、或齐整、或批判甚至是整顿等,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政治之间保持着独立与顺从的互动。
宋代的章服赏赐
王 艳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关键词]宋代;章服赏赐;内容;对象;功能
[摘 要]宋代的章服赏赐,包括赐紫服、绯服,赐金鱼袋、银鱼袋以及各类质地、形制不同的革带。章服赏赐对象涉及的层面较广,上至皇亲贵戚,下至一般官员,还包括不少特殊群体,如归明、归正人,高年等。受赏者的等级越高,获得赏赐的机会就越多,赏赐品就越贵重。鲜明的落差是封建等级制度在章服赏赐上的体现。宋代章服赏赐在提高臣民的忠诚度、营造以文治国的氛围、引导民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清末文庙祀典升格与人心失控﹡
李俊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100006
[关键词]文庙;祀典;孔子;清末新政;控制人心
[摘 要]1906年,在清廷借孔子收拾人心的情势下,京师文庙祀典从中祀升为大祀。此后,相应的京师文庙建筑改造工程因财政困窘迟至清亡也没有动工,升格后的京师与地方文庙祀典也因官员们的离心而“不成事体”。由于处在清廷预备立宪的特殊当口,文庙祀典升格在朝廷内外并未引起大员们的明显关注,而在民间虽赢得了一部分儒学士子的赞成,但却激起了一些受西学熏染之士的批判和质疑,从而使孔子与儒学统摄人心的功能更为弱化。其根源在于文庙祀典升格既不能在制度与信仰上提升孔子和儒学的地位,又不能在政治思想上协调“礼治”之道与民主宪政的冲突。这表明清廷在政治变革之际未能预先注意并妥善引导社会舆论方向,在控制人心上因循成规,缺乏制度创新的视野与活力。
英雄革命与国民革命:辛亥革命性质再议
姜良芹 蒋永敬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3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辛亥革命;性质;国民革命;合谋分举;民主共和
[摘 要]辛亥时期的革命家将其从事的革命事业定义为“国民革命”,与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英雄革命相较,其革命破坏手段在拨乱反正;革命建设目的在长治久安。就“国民革命”一词而言,乃革命的倡导者从中国历史上英雄革命与西方民主革命改造而来。吸收前者方法,推翻旧政权,用力少,为时短;效法后者制度,可以一经革命之后而达长治久安,以免用力多,为时久。
战后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变迁
——兼论新运妇指会的接管
宋青红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433
[关键词]战后;新运妇指会;组织变迁;接管
[摘 要]抗战胜利后,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由战时陪都重庆迁往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动员妇女从事战时妇女工作的妇女组织,转变成战后单纯从事妇女生产、儿童福利的妇女组织,工作部门由九个缩减为六个组;新运妇指会各分会也大为缩减,除各省市新运妇委会有一定发展外,海外华侨妇委会和各院部新运妇工队逐渐解体。随着国民党的军事溃败,新运妇指会总会部分直接迁往台湾;迁往上海的部分解放后即被接管,新运妇指会结束了其在大陆的历程。
维护大国荣誉:义和团运动中美国出兵中国的文化解读
刘 青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美国;大国荣誉;文化解读
[摘 要]在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中,美国选择与其他大国一起出兵中国。除了保护侨民的安全外,维护大国荣誉是美国出兵中国的一个重要考虑;而对这次出兵行动的支持,也展示出了美国人在20世纪初的荣誉观念。从这次出兵行动中,美国人的大国意识获得了加强。与此同时,美国人逐渐意识到,美国国内的自由、民主,须仰赖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而为了维护其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美国又必须张扬权势,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经济社会史研究·
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赵文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列部 河南 郑州 450015
[关键词]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经济因素
[摘 要]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的启动造成户口迁移自由政策的取消。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工农业产值低,城镇化建设滞后,国家一直实行严格限制农村向城市迁移、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的户口政策。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逐渐繁荣,各类“农转非”政策不断出台,从农村向城市的户口迁移从此打开缺口。1984年开启了农民自理粮户口迁入集镇的户口新政。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各地不断推出户口迁移新政,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论冯道“不知廉耻”历史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张明华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宋代文化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1
[关键词]冯道;欧阳修;《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摘 要]北宋初年,冯道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总体上是褒大于贬。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不知廉耻”的冯道形象。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与欧阳修一脉相承,批评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欧阳修、司马光的观点。南宋时期,《新五代史》取代《旧五代史》的官学地位后,《旧五代史》散佚。《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主渠道,成为人们了解冯道的主要来源,冯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断加深。
民族主义与20世纪初年的“新史学”
陈永霞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关键词]民族主义;“新史学”;民族—国家;国家—国民;文明史体
[摘 要]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思潮是影响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思潮,时人也运用该理论反思中国传统史学,试图将史学纳入民族主义宣传的轨道,作为民族主义动员的重要载体;相应地,民族主义理念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新史学”的建构之中,无论是历史主体或历史叙写内容的诠释,还是史学功能的追求,史料选择、史学批评、历史批评标准的设定,都烙上了民族主义理念的深深痕迹,因此,民族主义是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根本性质。另外,进化论及文明史,不仅是“新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编纂体例方面对“新史学”的建构影响巨大,由此而建构的“新史学”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主义动员,展现民族主义的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