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9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6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史学评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崔志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晚清史

[摘 要]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和最后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运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回顾六十余年来的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单纯政治事件史向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转变过程,并取得丰硕成果。但鉴于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它本质上也是一场比较奇特的中外战争,加强对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方面的研究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既是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突破点。国内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在进行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拓展之后,有必要重新回归政治事件史的研究。

理论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新文化史研究综述

王亮

历史学博士,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师。浙江,杭州,310018

[关键词]新文化史;林•亨特;《超越文化转向》

[摘 要]文化的时代性是古典文化史的考察重点。古典文化史注重精英文化而无视普通人的生活,强贴时代标签而忽略文化的多样性。新文化史扭转了这一局面。它顺应二战后人文社科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吸收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史研究思想,借鉴人类学等其他学科成果,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以文化及其意义为对象,开展跨学科研究,以讲故事的方式从事微观考察,从而拓展了史学研究领域,在欧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史学理论与方法的革新运动。然而新文化史也存在弊端,如探讨对象的不明晰、研究取向的碎片化、客观历史的否定性,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另外,新文化史传入中国后,与社会史相结合,被称为社会文化史,仍有待于深入挖掘。

·专题研究·

张衡仕职考辨

吴从祥

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上海,200241。

[关键词]张衡;仕职;主簿;尚书郎;太史令

[摘 要]张衡《大司农鲍德诔》以及大将军邓骘“累召”等表明,鲍德当于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十一月继何熙之后为大司农,其为南阳太守时间为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至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张衡为鲍德主簿时间亦大体如此。《后汉书·律历志》所载张衡议历一事表明,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张衡已任尚书郎。据胡广《王隆汉官篇解诂叙》等材料推断,张衡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左右由三署郎选试为尚书郎,后迁为尚书侍郎。张衡上书言朔方日食表明,其于安帝延光四年(125年)任太史令。制作候风地动铜仪表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张衡正任太史令。两次任太史令期间,张衡曾转任公车司马令多年。张衡于顺帝阳嘉四年(135年)由太史令迁为侍中,次年迁河间相。为相三年,征拜尚书令。

唐长安大明宫朝堂功能新探

杜文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陕西,西安,710119。

[关键词]唐代;大明宫;朝堂制度;百官议政;册礼与候朝

[摘 要]朝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然其正式设置应该是在西汉时期。朝堂之制历代皆有,但到唐代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朝堂的具体方位发生了变化,以前皆建在皇宫正门之外,至唐大明宫兴建时却建在了宫内主殿之前;二是其功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前代的九卿治事与百官议政的场所,变为百官议政、举行重大典礼、百官候朝、举行册礼、上表与待命的场所,同时还具有宴集、待罪、鞠狱、行杖、决死、举哀等一系列功能。根据其性质,大体可分为百官议政、候朝之处、政务活动、礼仪活动等四个方面。朝堂的地理方位由宫门外向大明宫含元殿前转移,是唐朝对古制改变的一种反映,有利于增强其安全性与议政的保密性。

清代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析

滕德永

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北京,100009。

[关键词]清代;户部;内务府;财政关系;皇权

[摘 要]清代的国家财政与内务府财政既互相独立又不断发生联系。乾隆三十年以前,内务府进项有限,对户部财政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乾隆三十年以后,绵延至嘉庆、道光二朝,内务府入项颇丰,其盈余银两不断拨交户部。自咸丰朝始,内务府财源竭蹶,故不得不借拨户部银两,且其数额不断扩大,远超清初。内务府借拨无度极大地影响了户部财政的运行,这是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的根由所在,也是学界批评的关键因素。这反映了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完全独立,国家财政作为皇室财政备用财源的命运依然未变。追根溯源,这种关系的存在不仅是维系皇权与封建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封建国家、君臣观念的内在要求。

太平天国癸甲政局述论

——以东王杨秀清为中心的探讨

朱从兵

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苏州,215123。

[关键词]太平天国;杨秀清;韦昌辉;集权

[摘 要]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的最初两年为癸好年、甲寅年,简称癸甲。这期间,太平天国的政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整个政局演变的态势就是东王的集权,从东王、北王各主其事,到东王、北王共主军政,再到东王分取北王权力委诸翼王等人,最后形成军政大权均集中到东王的权力格局,并基本稳定下来。其后不到两年,这种权力格局就导致了天京事变。追求集权的东王和显露权力野心的北王都在事变中葬送了自己。葬送自己是集权者和权力野心家的最终命运。以东王为中心,探讨太平天国癸甲政局的演变是有意义的。

论抗战时期甘肃的农业改良与推广

黄正林

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陕西,西安,710062。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

[摘 要]抗战时期是民国以来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中心)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农业改良与推广的内容繁杂,主要在小麦、棉花的试验与推广,砂田的改良,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肥料的试验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农业改良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农业技术知识不足是造成农业改良与推广绩效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不堪回首吴淞岸

——对1930~1931年中国公学风潮的考察

周志刚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中国公学;学生风潮;校园政治;大学自治

[摘 要]1930年10月至次年2月,中国公学爆发风潮。此次风潮使学校管理陷入无法维持的地步。最终国民党中央饬令教育部出面,按照相关法律接管中国公学。党部势力借机控制学校,中公失去“私立学校的精神”,沦为“一个党员吃饭的机关”。风潮的过程和结局说明:一、学生参与校政要有法度,否则必然给学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二、学校管理在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的缺陷是学校风潮发生的根源;三、学校管理者在处理与执政当局的矛盾时,应避免意气用事,要有折冲樽俎的智慧,才能为学校创造自主发展的良好环境。

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

郭锐 法学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王箫轲 法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所讲师。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朝鲜观;白江之战;夷狄观;万历朝鲜之役;征韩论

[摘 要]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经由源自神功皇后征服三韩的传说,最终演变为“征韩论”,将朝鲜视为其朝贡国、藩属甚至夷狄。从7世纪到战国时代,日本与朝鲜平等地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之内,但是日本对朝鲜以优越姿态相对待的情况日趋严重,其蔑视和敌视朝鲜的观念及心态进一步膨胀。特别是,在万历朝鲜之役后,随着近3个世纪的“锁国”时代,“丰臣伟业”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战略家逐步发展为一整套的学说体系,日本统治者的向外扩张心态持续扩大。进入19世纪后,由于中国和朝鲜的积弱积贫状态以及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崩溃,因此“征韩论”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朝鲜的最终认知。

•女性史研究•

反传统与被传统:从两份《女子世界》〖JZ〗看近代女子世界的艰难建构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讲师,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反传统与被传统;《女子世界》;女性解放

[摘 要]清末民初在上海先后出现了两份《女子世界》。1904年创刊的《女子世界》(丁初我主编)以“振兴女学,提倡女权”为宗旨,积极构建女国民之革命世界,传达出坚决而明朗的反传统指向;1914年创刊的同名刊物《女子世界》(陈蝶仙主编)在选择对时代潮流疏离的同时,专刊闺秀著作及关于女子启蒙的文字,意在传统文化与新文明之间打造优美高尚之才女世界。两份刊物以其各自独特的形式和话语记录下了建构女子世界的轨迹,其反传统与被传统的迥异面目既体现出编者主体的价值期许和文化取向,也传达出历史结构调试的客观诉求,反映了近代女子世界建构的艰难历程。

宋美龄视野中的重庆

——以1935年著《西南漫游》为例

张瑾

历史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重庆,400044

[关键词]宋美龄;《致遗族女学校同学书》;《西南漫游》;重庆图像

[摘 要]1935年春夏之间,宋美龄随蒋介石首次进入西南诸省。旅途中,她连续三次致函国民革命军遗族女学校学生,讲述川滇黔三省风土人情,阐发个人对国家大事之观察与感悟,以此训导遗族子弟树立忠诚爱国的理念。此三信后辑录为《西南漫游》一文,是宋美龄战前言论的重要文本。以入川的首站重庆为观察点,《西南漫游》所建构的重庆,既是四川军阀防区体制下秩序混乱与各种丑恶现实之代名词,又是沟通西南各省与外部世界的现代交通枢纽。透过该文本,还可看出宋美龄对于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所拥有的富饶资源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战略意义的关注与认识。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哥特史》《罗马史》与约尔达内斯的撰史意图

康凯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上海,200234。

[关键词]约尔达内斯;《哥特史》;《罗马史》

[摘 要]约尔达内斯是6世纪生活在罗马帝国东部的历史作家,因其所撰《哥特史》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哥特史》的写作意图一直以来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实际上,《哥特史》和约尔达内斯的另一部著作《罗马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两部著作中,约尔达内斯通过记述哥特人和罗马人的功业和兴衰,试图呈现出一个动荡不安的尘世,以此来劝诫人们转向虔诚的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