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6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6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专题研究·

百家争鸣中的共鸣

——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桓占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义思想;亲亲尊尊;百家争鸣

[摘 要]“义”在战国时期引起了诸子的群体性重视,成为子学的共同话域。诸子对义观念内涵作了选择性继承,对“义”亲亲尊尊的精神内核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义”由此成为百家争鸣的主要对象。换个角度看,“义”是诸子共同的思想原点,论“义”是诸子共同的学术方向,立“义”是诸子共同的学术宗旨,“义”又是诸子共鸣的核心内容。这表明“义”不是某家某派的特殊标签,而是不同学派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是诸子建构自身学说的公共文化资源。诸子围绕“义”形成的争鸣与共鸣,集中体现出子学具有不容忽视的共性和内在一致性。

原始道教的兴起与“五德终始说”的演变——东汉黄巾军口号与“五德终始说”关系讨论

胡克森

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湖南,邵阳,422000。

[关键词]原始道教;相胜说;黄巾军口号;苍天;黄天

[摘 要]原始道教兴起于两汉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原始道经信奉者原本提出了一套救世方案劝说最高统治者进行政治改良,在多次进献救世经典均遭拒绝之后便走向民间传道布教,发动民众进行暴力革命。在原始道经信奉者从社会改良到暴力革命的转变过程中,借助的舆论宣传手段就是“五德终始”理论的相生和相胜说。在劝说最高统治者进行政治改良时信奉相生说,而当他们进行暴力革命时,主张的是相胜说。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中的“苍天”之“苍”是蓝色,是水的颜色,象征东汉的水德;而“黄天”象征黄巾农民政权,是土德,表示土胜水。从此以后,相生说与相胜说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在有关朝代更迭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思想认识路径。

从保人制度看近代青岛对乡村移民的管理

柳敏

历史学博士,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山东,青岛,266109。

[关键词]保人;城市;乡村移民;管理;青岛

[摘 要]除正式的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之外,贯穿于各项管理规则之中的保人制度成为近代青岛管理乡村移民的重要手段。近代城乡流动相当自由,但有关保人的制度规定,对进城的移民们形成支持与排斥力量,一方面,寻求保人是移民在青岛求职、租凭、借贷、经商的基本制约条件,是移民在青岛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当进城农民陷于游民状态或违反城市法规时,保人资源的缺乏会使他们成为城市管理中优先遣返的对象。保人制度显示出传统民间管理方式在近代的延续和发展,它在城市管理中的普泛性反映并强化了传统农村关系网络在城市的迁移或复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进入及至融入城市生活中。

论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学与政府决策的关系

王子晖

吉林大学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冷战;美国;苏联学;政府决策

[摘 要]冷战时期,学者往来于政界是一个显著的美国政治文化现象,其中苏联学家群体由于学术政治化而面临学术与政治双重职业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了美国苏联学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担任最高决策层的顾问、参与国会的各项活动以及在涉及外交与国防的联邦行政机构从事具体工作或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美国苏联学家的“学术-政治”双重职业角色在美国苏联学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和学科自身的政治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探讨·

《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材;物史观指导;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线索

[摘 要]本文论述了马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过程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意在为高等院校历史系授课教师提供一个使用该教材的明确说明。本文强调了《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学科对象,指出教材的编写既不采用所谓“革命史观”,也不采用所谓“现代化史观”,而是以唯物史观做指导,按照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来编撰历史,处理史料,做出结论。教材坚持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规律性认识。贯穿《中国近代史》教材的总的思想是争取独立和民主,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国家的富强,就是努力发展实业、科学和文化教育。换句话说,这也就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为了民族的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轨迹。把体现这个思路的历史事件贯串起来,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同时,教材坚持了近代中国的革命高潮的观点。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与超越之路

左玉河

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历史文化学院暨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史范式 ;现代化范式 ;新社会史

[摘 要]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两种范式之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兴趣,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学术界的思想解放,深化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也暴露了中国近代史学界理论思维的贫乏和理论建构的不足。正因看到两种范式的局限,人们开始探寻建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范式,并相继提出了诸如新革命史范式、新现代化范式、新社会史范式等。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中若干重大问题加以综述,揭示重建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基本趋向,以推进中国近代史解释框架和叙事体系的更新。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拉狄克与中国左派史学

李孝迁

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200241。

[关键词]拉狄克;左派史学;唯物史观;商业资本

[摘 要]外国人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史的学者群中,数拉狄克对中国左派史学影响较大。他的《中国革命运动史》最早运用商业资本概念来解释中国历史,认为秦朝是商业资本阶级的政权,提出“农民政权”理论,在中国左派学人中间响应者众,批判者亦复不少。拉狄克由于被斯大林列为“托派”分子,中共对这位“叛徒”的政治和学术随之亦持否定态度,但他对中国历史有系统且深刻的认识,尤其《中国革命运动史》,为中国左派史家建构以“侵略—革命”模式书写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最早范本,不仅对李鼎声《中国近代史》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延安史学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

李政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关键词]顾颉刚;“层累”说;学术理念;古史观念

[摘 要]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说,致力于打破旧有上古史系统。1930年,发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文,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顾颉刚的学术宗旨已经改变,这是不正确的。顾颉刚研讨汉代的政治和历史观念,是他整个古史探研计划的组成部分。顾颉刚一直关注文献中的“古史观念”。他应对考古学及社会史研究的一些进展,而提出学术上各有“分工”之说,在治史活动中做出自我说明和某些调整,但其根本学术理念并未因此改变。我们不应把学术界关注视角的转变,也视为顾颉刚学术理念的转变。

气候变迁的历史维度

——勒华拉杜里的气候史研究

周立红

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关键词]勒华拉杜里;气候史;系列史;葡萄采摘日期;冰川

[摘 要]勒华拉杜里是法国气候史学的奠基人。自1950年代起,勒华拉杜里向法国学界仍旧盛行的气候一成不变说发起挑战,借鉴物候学(葡萄采摘日期)、冰川学方法,并参考历史文献记载,使用系列史方法,运用年鉴学派的时段理论,建构起西欧中世纪至今气候波动的精确系列。在此基础上,他吸取乡村史家与人口史家的成果,考察气候波动对西欧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历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的气候背景,并在西欧不同国家之间展开比较。经过勒华拉杜里近六十年的探索,气候史学已发展成一门广受关注的新兴历史学科,并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的跨国研究网络。但是,由于历史学家中从事气候史研究的人并不多,对气候史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的学者又缺少历史知识,勒华拉杜里开辟的气候史学的前景并不乐观。

·经济社会史·

明清时期豫北的商业重镇清化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许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吴志远,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45。

[关键词]明清时期;豫北;清化镇;商业;捐款;碑刻

[摘 要]清化镇是明清时期豫北地区的重要商镇。该镇兴起较早,明嘉隆年间已相当繁盛,清代继续发展。汇集清化的客商以晋商为多,实力也最强;清化本镇和怀庆帮商人也为数不少,其实力在清代逐渐增强。该镇地处河南、山西二省交界,是豫、晋二省间的商货转运枢纽。由山西南下的商品以铁货为最大宗,主要销往河南各府以及山东、直隶,兼及江南、湖北;从清化北运的商品以南方杂货为主;粮食、药材、花炮、竹器是清化本地输出的重要商品。该镇商业以南北商货的转运为主,故为流通服务的行店业、金融业也具相当规模。

论中世纪西欧的货币与货币化

徐浩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2。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货币;货币功能;货币化

[摘 要]日耳曼人在入主西罗马帝国之前没有造币传统。中世纪之初,除不列颠外,其他国家大都仿造罗马货币。7世纪晚期银币在西北欧复兴,最后取代西罗马帝国的货币。加洛林王朝确立了1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的银币体系,并推广到西欧各地。英国以外国家造币权的极度分散导致银便士的重量和纯度大幅下降,货币严重贬值,13和14世纪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各国先后发行大额银币和金币。尽管中世纪早期货币生产没有停止,但货币主要承担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职能,货币发行和使用减少。中世纪中期以来货币越来越多地作为交换媒介,货币流通和使用数量大增。货币化渗透到广大农村,农民和领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被货币关系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