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详情
·专题研究·
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
朱绍侯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两汉时期;民族战争;匈奴;西域;西羌
[摘 要]两汉与周边各族都进行过战争,但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战略问题最值得研究。这是因为,匈奴、西域、西羌在反汉问题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当然是以匈奴为主,西域、西羌则为其“右臂”,故两汉王朝对三族的战争既分步骤又综合考虑。在战争中所施行的战略措施,有屯田、扩大骑兵、选将练兵、对敌分化瓦解及招抚、残酷镇压等,其中大部分战略都是成功的,唯有斩尽杀绝的战略是失败的。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结果,拓展了疆域,加速了民族融合,开辟了丝绸之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代封国之号与国号王爵类型
孙红梅
历史学博士,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辽宁,锦州,121000。
[关键词]金代;国号;国号王爵;类型
[摘 要]《金史·百官志》与《大金集礼》对金代大、次、小三等封国之号均有记载。《金史·百官志》中的封国名号主要以明昌之制为准,同时也部分地反映了大定之制;《大金集礼》反映的则是天眷和大定时期的封国等第,但两者对封国之号的记载均有缺失。结合金代相关封爵史料,对两书中的封国名号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厘清金代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封国之号的名称。金代国号王爵有一字王、一字国王、两字国王三种类型。三种不同称谓的国号王爵具有不同的含义,是区分王爵等级的重要标准。海陵正隆二年“例降封爵等第”后,国号王爵仅见一字王称谓。国号王爵类型的前后变化与金代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欧洲称中国为“帝国”的早期历史考察
曹新宇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黄兴涛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2。
[关键词]新清史;中华帝国;王国;欧洲汉学;曾德昭
[摘 要]美国“新清史”学者欧立德等人认为,欧洲称中国为“中华帝国”,是17世纪中叶以后才有的事情,其中,清朝入关并通过征服建立大清国,可谓欧洲论述里中国从“地区”或“王国”跃升为“帝国”的重要转折点。大量欧洲古文献证明,其基本观点和一些具体说法存在问题。早在明朝时期,欧洲通过耶稣会士等媒介,将中国称之为“中华帝国”的说法已然确立并初步流行开来。欧洲人最初所谓的“中华帝国”,恰是对“大明”及其此前中国的一般感知与印象。当时在欧洲,“帝国”一词的使用较为宽泛,如果简单地从今日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社会学所界定的“帝国”概念出发,去说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帝国”概念之内涵及其使用,重构欧洲早期汉学知识的系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郑大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100006。
[关键词]九一八;中华民族;民族复兴;思潮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有一个从萌发到发展再到成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过程。虽然早在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即已孕育或萌发,到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中华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思潮则是在九一八之后。首先,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其次,一些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再次,知识界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中华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思潮,是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契机。除民族危机这一主要原因外,以张君劢为代表的国社党人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的推动,也是民族复兴思潮能于九一八后迅速形成的原因之一。
约翰·马歇尔与“麦卡洛克诉马里兰”案
郭巧华
历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杭州,311121。
[关键词]美国;约翰·马歇尔;国家主义;麦卡洛克诉马里兰案
[摘 要]约翰·马歇尔是美国第四任首席大法官,在其长达34年的任期内,他带领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重要的宪法案件来加强联邦权,削弱州权,引发州权主义者猛烈的批评。其中,“麦卡洛克诉马里兰”案是其任期内最为重要的案件之一,也是最为引起争议的一起案件。在该案中,马歇尔的法律意见超越案件本〖JP〗身,直指联邦属性,就宪法的阐释问题、联邦和州的主权问题等进行了原则性的解读,奠定了美国未来对联邦主权的认知的基础。不过,尽管马歇尔极力加强联邦权,但由此案所展现出来的国家主义准确地说是防御性的。
尼克松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的反应
石斌,南京大学〖CD*2〗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永奥,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以色列;核武器;美国外交;国际安全;尼克松政府
[摘 要]以色列至迟在1958年前即已启动其核计划,大约在1968年前后已事实上具备核能力。鉴于美国政府长期宣称防止核扩散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它当时究竟如何看待和处理以色列这个中东主要盟友的核武计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未解之谜。新近开放的美国外交档案表明,在以色列跨过核门槛的关键时期,尼克松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所持的立场经历了一个蜕变过程。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最初主张尽可能遏止以色列核项目,继而转变为有条件地接受,最后则认可了尼克松和基辛格支持以色列核项目的立场。美国政府内部的立场最终统一,一方面是因为以色列核能力已经成熟,难以轻易逆转;另一方面是因为主要决策者出于其中东战略和国内政治考虑,无意因此影响美以同盟关系的大局。美国在核扩散问题上所奉行的双重标准,显然不利于全球防扩散事业。
·经济社会史·
明清时期徽州的里书更换与私册流转
——基于民间赋役合同文书的考察
黄忠鑫
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广东,广州,510632。
[关键词]徽州;明清时期;里书;私册;赋役合同文书
[摘 要]徽州民间留存的合同文书,记录了明清赋役史的关键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掌握赋役册籍的里书职役在地方社会的更替情况以及鱼鳞册交易并逐步私册化的过程,通常为传世文献所不载,或语焉不详。透过这些赋役合同可以发现,里书人选存在着由一个大型宗族垄断或若干个小型宗族轮流承担的现象,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土地交易、税粮推收具有重要影响。万历清丈后编修的鱼鳞册,在官府和民众的推动下成为私册,甚至发生流转,往往被地方宗族势力保管、控制,并在清初的土地清丈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细节表明,在宗族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中,重要职役的世袭、赋役册籍的私册化与土地资源的控制形成了有机的互动。
·史学评论·
汉代学术史研究的新探索
——读熊铁基先生著《汉代学术史论》
李振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熊铁基;《汉代学术史》;学术载体;传统学术;中国解释学
[摘 要]熊铁基先生的《汉代学术史》一书,探索了学术史研究的新模式,注重学术载体研究,从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广阔视域来研究学术的发展问题,并且重视汉代学术发展的综合性特征研究,在汉人对先秦学术的改造问题、中国传统学术特点的总结、中国解释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启人心智的新见解,是一本颇有创见的学术史力作。目前的汉代学术史研究尚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诸如学术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汉代学术与先秦学术的继承与断裂、汉代学术本质的认识等问题,都还有进一步开掘的广阔空间。熊铁基先生的新作,将会激起秦汉史学人探讨汉代学术史的新的兴趣和热情。
清代豫省灾荒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朱馨薇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6。
[关键词]清代;豫省;灾荒史评述
[摘 要]清代豫省灾荒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初至90年代中期,史料整理方面的成绩斐然,专门的研究性论著多出自于自然科学领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专门的研究性论著凸显出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并逐渐由关注灾情转移到对救灾实践中人文要素的重视。但在史料的挖掘和研究内容的广度及深度上尚须进一步拓展,更要加强理论方法的创新。
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中的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刘百陆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中外文化交流;开封犹太人
[摘 要]开封犹太人问题在明末引起西方宗教界人士关注,到清末民初国内地理学者研究我国人种、语言、风俗等问题时,开封犹太人作为少数族群进入国内知识群体的视野。陈垣为最早关注该问题的历史学家,其《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审视开封犹太社团,解决了社团研究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为开封犹太社团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被中外学界所重,并多有借鉴,推动着开封犹太社团研究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