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笔谈(三)
【编者按】
新时期以来,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个被称为“思想文化史”的概念颇为流行。无论是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目录,抑或是学术讨论会的选题,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词的频繁出现。但是,却很少看到有人去给这个新的思想史词汇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那么,什么是思想文化史,它和传统的思想史、文化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划分它们的边界或畛域,如何理解或看待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大有深入讨论的必要。2017年4月21日-23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在开封举办“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就以上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刊将以笔谈的形式,系统反映会议所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也热诚欢迎有兴趣的学界同人就这一专题踊跃赐稿,以使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理论研究,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史方法论的思考
李宗桂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中国思想史(以下略称思想史)方法论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诸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学术规范,甚至涉及到史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乃至学术门派等方面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笔者的学术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受业于既从事过思想史研究也从事哲学史研究、既出版过思想史著作也出版过哲学史著作,被认为是哲学史面貌而思想史实质的李锦全教授。笔者也曾给研究生讲授专业必修课“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多年,指导过数十篇博士学位论文。故此,在这里概略地谈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这些认识仅是从方法论角度而发的随感式的交流,而非高深的理论思辨或系统的高头讲章,目的在于就教于方家,并期盼引起同行研讨。
史学视域中的思想史研究
臧知非
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苏州,215123。
文化自觉是自信的前提,只有在自觉的前提下,自信才能符合历史规律。尽管学界对“文化”概念理解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有了科学的“思想”自觉,文化自信也就有了科学的基础。中国思想遗产厚重,必须以历史实践的视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辩证分析,文化自信才具有科学性。
中国思想史的“历史”与“思想”
王记录
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新乡,453007。
书写、研究中国思想史,有两个东西无法回避,即“历史”与“思想”。所谓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无非有两个,一是中国思想史自身的思想历史,二是中国思想史构建的思想历史。这两个思想的“历史”涉及到思想产生的历史、思想呈现的方式、思想史书写者所处的历史三个具体因素,需要贯通研究,方能对思想史是什么和为什么有一个深入了解。所谓中国思想史的“思想”,是各种思想的组合还是有一个隐含的一以贯之的观念,思想史中“思想”的独特性与广泛性何在,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思潮研究应引起重视
李振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带有趋势性的思想观念。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问题、社会心理趋向相联系。在特定时期形成的社会思潮,是认识该历史时代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社会思潮对于深入认识一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具有特殊意义。譬如春秋战国时期所兴起的一些社会思潮,就很有研究之必要。以笔者浅见,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称之为思潮的思想趋势有二,一是原始民主思潮;一是圣王思潮。
·专题研究·
亦汉亦魏:《司马芳残碑》的时代及意义
范兆飞
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暨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34。
【摘要】《司马芳残碑》的碑主是不是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尚存若干疑问。此碑所载的碑文、故吏和世系等内容以及碑首阴阳两面双螭造型和字体特征,具有强烈的汉碑色彩。但是,碑阴故吏题名中籍贯的北魏色彩(即杜县和霸城是北魏而非东汉之建置),显示此碑很可能是北魏司马氏或相关人员根据旧碑翻新和改刻的。碑阳末行文字和其余部分极不统一,应该是北魏或其后人们所补刻的。北朝司马氏追祖西晋帝室蔚然成风,即便碑阳末行文字是司马准所刻,也并无攀附祖先的证据。此碑碑阴同时刻写世系和故吏,具有从汉碑向魏晋碑志过渡的性质。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很可能累积在一份看似时代明确的碑刻之内。
【关键词】司马芳;司马防;碑阴题名;故吏;世系.
清乾隆末年扑毁去思德政碑考
杨剑利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地方绅民为离任的地方官员筹资兴建去思碑、德政碑,是唐宋就有的一种现象,由于其常常存在着沽名钓誉、名实不副的弊端而一直被禁止。清承前制,亦明令禁止官员立碑,但皇帝特别是康熙帝对官员立碑之事并非一味反对,故禁律效力不彰,形同虚设。乾隆朝,吏治废弛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敝风陋习引起了乾隆帝的警觉,为整顿吏治,乾隆帝对官场相沿成风的陋习进行了全国性的清理和查禁,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乾隆末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扑毁“去思德政碑”行动。在乾隆帝的督促下,各地督抚用一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专项行动,此后十年则是循例奏闻。此次行动各地共扑毁此类碑匾一万五千余块,表面上看成绩显著,维护了皇权专制,但并没有真正扭转清朝日益腐败的吏治。
【关键词】去思德政碑;乾隆朝吏治;官场陋习;皇权专制K249.
略论同光时期士大夫的“天心”说
熊月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235。
【摘要】对于“天心”这一传统观念,历代哲人的阐释见仁见智,但每一代人的阐释,都透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同光时期 “天心”一词被频繁使用与阐释,其近代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用“天心”来解释中外关系变化的根源、解释西方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分析欧洲崛起的原因,以及用是否合乎“天心”来分析中外贸易关系。与天心意思相近、相通的术语,还有运会、气运、运数、大同等,陈炽、王韬等在这方面多有论说。这些阐释都从大范围、长时段、变易性来看待社会变动与历史发展,对于时处弱位柔位与困境的中国来说,可以起到增强承受苦难耐力、消解苦难压力、提振走出苦难信心、鼓舞战胜苦难斗志的作用,为正在进行的自强运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同光时期;士大夫;天心说
梁启超与共和观念的初兴
桑兵
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自1879年今义的“共和”进入汉语世界,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中国人“共和”的观念只是零星和片断的,所指能指因人而异。与通常认为梁启超反对“共和”的认识相反,今义“共和”学说以及相关观念的引进,共和思潮的初步涌现并产生广泛影响,正是由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等人不顾康有为的高压,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依托,进行坚持不懈的宣传的结果。可是,正当共和思潮勃发之际,中国新党和海外华人内斗的现实、美洲共和制各国的弊病、列强争霸的大势以及重新解读相关学理等因素交相作用,从新大陆东归的梁启超却宣布告别共和,一步退至开明专制。梁启超虽然失去共和先驱的历史地位,但其对于青年的鼓动激励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关键词】梁启超;共和;伯伦知理;波伦哈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对向社会主义过渡之预筹
于化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摘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在筹备建国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在精心规划新政权的基本制度,确定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方针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设想。新型国家制度和政权体系的创设,建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可靠的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则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经济条件。共同纲领没写社会主义前途问题,不是否定这个前途,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
【关键词】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民兵的武器:困难与对策
王龙飞
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师。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面对战争无时不有、战场无处不在的根据地形势,给群众和民兵大量发给武器弹药以形成普遍的游击战争,是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一大创举。在根据地条件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工业生产及制造先进武器,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被定为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爆炸性武器,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及群众,以便时时、处处与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武器来源、购置经费、发放以及如何有效管控这些武器,都成了必须直面的问题。
【关键词】民兵;武器;游击战争;太行根据地
美国西部的牛仔先驱
周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048。
【摘要】受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多数美国的牛仔史著作从19世纪20年代英裔美国人移居得克萨斯讲起,论及的主要是白人牛仔。实际上,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牧牛业已从墨西哥的中心地带推进到格兰德河北部的得克萨斯以及现在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东南部地区,成为后来美国“牧牛王国”兴起的摇篮。西班牙牧场主用他们带到墨西哥的黑人奴隶和皈依了天主教的原住民即印第安人,为他们放牧和管理牛群。这些人被称作“骑马牧人”。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西班牙殖民者离开这个新生的共和国。1836年得克萨斯独立后,特别是在1845年被美国兼并后,墨西哥牧场主退回到格兰德河南部。然而,墨西哥骑马牧人却一直留在得克萨斯,成为墨裔美国人。在英裔美国人移居得克萨斯时,他们带去的黑人奴隶成为马背奴隶,为他们放牧和管理牛群。在美国内战前,也有一些美国白人被雇用为牛仔。骑马牧人、马背奴隶和白人牛仔都是美国西部牧区的早期开发者,是美国西部的牛仔先驱。
【关键词】美国西部;墨西哥;牧场主;骑马牧人;马背奴隶;牛仔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清代北学谱系的建构与完善
——以《北学编》《续北学编》为中心的考察
王学斌
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北京,100091。
【摘要】作为明清之际北方学术名家,孙奇逢始终关注家乡河北一地学术的整理与阐扬,在多部著述中有意识地对北学谱系进行建构。魏一鳌秉承师命,编撰《北学编》,首度将北学脉络加以系统梳理。数十载后,直隶籍显宦尹会一接续孙、魏之作,修正学脉,补充人物,完成《续北学编》,终使相对完整的北学谱系趋于定型。几代学人的合力建构,为后世研究北学提供了赖以凭借的范本与依据,亦透露出顺康雍乾四朝学风递嬗之信息。
【关键词】北学;孙奇逢;魏一鳌;尹会一;《北学编》;《续北学编》
·学术综述·
20世纪以来黄老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袁青
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234。
【摘要】20世纪以来,黄老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要进一步推进黄老学的研究,就必须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大体来说,20世纪以来黄老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时代,1973年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前的黄老学研究发展较为缓慢,而帛书出土以后的黄老学研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相关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论题展开讨论。
·读史札记·
晚清慈善义演发生动因
岳鹏星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晚清慈善义演的发生是内生性历史因素与外在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口岸都市经济环境的变动,营造市场资源的流动,形塑新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都市娱乐生活逐渐发生变化,新的娱乐形式不断涌现。同时,随着官方荒政制度的衰落,传统慈善事业逐渐转变。伴随“丁戊奇荒”的发生,近代义赈开始兴起。这些均为慈善义演的发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会议报道·
河南中国史研究的深化与升华
——河南省历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史前沿论坛简述
展龙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徐进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2017年12月1日至3日,由河南省历史学会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河南省历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史前沿论坛”在河南大学召开。会议论文70余篇,主要围绕考古新发现与黄河文明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中古时期国家与社会,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制度与思想,明清以来的中国与世界,近代以来的河南社会与文化等命题做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