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0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8-09-26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从政治联姻看西周王朝统治

——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见诸国为中心

刘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四国西周时期婚姻材料可见,姬姓国分封后,基本上保持了与周王室较为一致的联姻传统。这既表明姬姓国联姻传统的延续,也体现出姬姓诸国对周王室的尊重与遵从,是周王朝政治统治策略的地域扩展。异姓诸侯多与姬姓国联姻,既与周王朝的笼络政策有关,也反映了异姓诸侯的生存之道,以婚姻图存。此外,材料中亦多见诸国与王朝卿士和世族联姻。除了双方利益所需,这实与周王朝统治策略有关:或为实现其笼络意图,或为达成其政治军事上的目的。与周边异姓国族联姻也是西周时期诸国政治联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联姻一方面是各国忠实履行蕃卫王室之责,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周王朝怀柔政策的扩展和延伸,即周王朝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些诸侯中,秦和楚联姻材料较少,似游离于中原之外,虽与材料不均衡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王朝的统治策略与重心所在。

【关键词】诸侯国;政治联姻;西周;王朝统治


清代殿本售卖流通考述

项旋

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100875。

【摘要】殿本售卖是清代官刻典籍流通的重要方式。殿本的通行售卖始自雍正朝,当时是交由崇文门监督处售卖。乾隆九年成立武英殿通行书籍售卖处,成为殿本售卖的专门机构。其售卖方式灵活,主要采取直接售卖和发交五城书铺售卖两种方式。殿本流通范围较广,由京城遍及各省,甚至经由京师琉璃厂书肆等途径流播海外。殿本售卖不以牟利为目的,主要根据制作所费纸墨、写刻工价以及耗余情况核定成本价,以扩大流通范围,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人人诵习,以广教泽”的目的。然而受制作成本、存量、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殿本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其书价皆有差异。总体而言,乾隆时期的殿本书价,一般官员、士子可以接受,但普通百姓并无足够的购买能力。

【关键词】清代;殿本;售卖;书价


城市引领区域文化研究

——以近代天津、上海、汉口为例

涂文学

历史学博士,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由于城市在地理、生态、经济等方面对所在区域的背负和依托,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区域文化发生同构、认同现象。但至近代,随着中国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逐渐成为独立于乡村存在的异质实体,城市文化也实现了对区域文化的全面超越,显露出自身独特的文化个性,并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风尚,丰富、提升了区域文化的内涵与品位,引领区域文化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体转型。

【关键词】城市文化;区域文化;认同;超越;引领;辐射


学术研究如何服务于民族复兴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学术界

郑大华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中国学术界以他们的专业知识积极服务于民族复兴。首先,他们对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充分认识到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其次,他们以自己的研究,对国人最为关心的“中华民族有无复兴的可能”的问题,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无论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复兴案例,还是从其他国家复兴的经验来看,中华民族都能够实现复兴。复次,他们认为造成中华民族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自信心的丧失,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和树立民族的自信心。为帮助国人恢复和树立民族自信心,他们积极从事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研究,同时主张对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进行改革。因为在他们看来,国人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与教育的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民族自信;中国学术界;民族复兴思潮


中世纪西欧商人法及商事法庭新探

徐浩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中世纪西欧的外国商人和外地商人都是行商。他们不仅在中世纪欧洲始终存在,而且还催生了商人法和商事法庭。商人法和商事法庭是为了行商的利益产生的,既克服了中世纪各种属地法的司法管辖权的局限性,也消除了各种普通法庭司法程序拖沓和缺乏行商参与等弊端,因此成为行商四处经商以及在发生纠纷时得到快速、公正判决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行商;商人法;商事法庭


美国联邦立宪时期关于修宪问题的讨论

蔡萌

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234。

【摘要】1787年宪法的修宪条款体现了美国联邦立宪时期的两个关键的理念和制度创新——“人民主权”和“联邦制”。以詹姆斯·〖JP〗麦迪逊为代表的一批政治精英们通过阐释修宪的意义、提高修宪的门槛以及为批准宪法设置条件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表达了在“后革命时代”抑制“人民主权”、维护政治秩序和稳定的普遍诉求,而且成功地对邦联制度进行了彻底变革,创建了“半联邦半国民”的新型复合制政体。

【关键词】美国宪法;修宪;人民主权;联邦制;复合制政体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如何认识历史人物的“历史问题”

——以美国夏洛茨维尔事件和美国“改写历史”风波为中心

杨奎松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241。

【摘要】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是否要重写美国历史,逐渐成了美国史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2017年8月12日,美国夏洛茨维尔事件爆发,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到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美国的历史叙事究竟应该基于国家的视角,主诉精英阶层的历史贡献,亦或应该基于民众的视角,强调黑人、印第安人、少数族裔、贫苦劳工和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史,已经成为一个极易触动不同社会人群情感和立场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不应仅仅依据当今欧美通行的“政治正确”的观点,简单地来做出是黑是白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既然始终是渐进的,今人又只能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来考察历史中人的具体行为,就既应注意到其认知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许多在今天看来“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对推动历史发展的渐进,未必不具有某种接力的作用。

【关键词】夏洛茨维尔事件;“改写历史”;“政治正确”;美国国父;“历史问题”


·史学评论·

探寻中华民族自觉兴起之历程

——评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章永乐

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以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为骨干,借助新文化史的研究进路,将情感、思想形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翔实丰富的史料与扎实的理论分析,呈现出中华民族观念与认同推进的各个历史步骤,同时也精确地勾勒出相关研究领域内部的前沿讨论格局,并为回答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如果说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则《重塑中华》也内在于这一过程,代表着从“自觉”向“更大的自觉”的思想实践。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主义;多元一体

 

何谓“最高级别的历史书写”

——读《自由,战场的呼唤——美国的内战时代》

梁茂信

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自由,战场的呼唤》面世后,作为美国学界首部以单卷本形式、综合论述美国内战史的著作,被一些美国学者誉为“最高级别的历史书写”。这样的褒奖说明,该书在结构编排、史学方法的运用、研究角度的切入、论述主题的深刻寓意、资料的结构运用与印证分析、文史写作方法的融合、语言表述风格等方面,均超过了前人的水平。但是,囿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书也存在着诸多结构性和立论性缺陷,其中包括章节结构中“虎头蛇尾”的安排、南方战败的“偶然性”因素分析、对自由概念的追加性解释、林肯在废奴进程中的作用,以及论述中对边缘地带诸州的忽略,等等,都使《自由,战场的呼唤》成为学界批判的由头。不过,美国学界围绕该书的争论及其对美国内战史研究的促进作用,都是该书价值外溢效应的体现。

【关键词】詹姆斯·麦克弗森;美国内战;奴隶制度;历史书写


中国学者关于美国早期史上民主问题的研究(2007—2017)

鲁迪秋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摘要】中国的美国史学者始终关注美国早期民主问题。自2007年以来,中国学者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和材料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他们关注普通民众的参与,着眼于精英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他们采用政治文化、制度史、社会史等多种研究路径,考察由小册子、报纸、演说等印刷媒介构成的公共领域,思考话语本身的逻辑与意义,重视各类政治行动者的观念与态度。他们的研究以种类丰富的一手文献为基础。受到新文化史的影响,中国学者深入发掘美国早期民主的社会文化意义,这也预示了此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美国早期史;民主;文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