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康丘之封”与西周封建方式的转进
——以清华简《系年》为中心的考察
刘光胜
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山东,曲阜,273100。
【摘要】清华简《系年》的面世,为考察康叔封卫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康叔受封不是在周武王时期,而是在周成王时期。康叔先称“康侯(叔)”后称“卫叔”,可能与卫国都城迁居有关。以传世文献为据,结合辛村墓地等考古发现,笔者怀疑康丘地望似乎在今河南浚县、淇县一带。朝歌经历纣王、武庚时期两次战乱,残破不堪,康丘或许因此替代朝歌,成为临时性的国都。内服制度外服化,政治分化意识主导下的大规模族群迁徙,许多军事重镇上升为政治中心,国族文化融合,统一的华夏民族与华夏国家初步形成,这些是由武王“续生型”到周公“创生型”封建方式转进所呈现出的变化与特征。
【关键词】康叔;康丘;清华简《系年》;分封建国
护法潜流:粤省长朱庆澜去职与孙、陆合作
李欣荣
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1917年7月广东护法之始,北方军人背景的省长朱庆澜援引孙中山、陈炯明等民党势力进入粤中,背后不无制衡桂系的政治意图。桂系陆荣廷、陈炳焜则利用盛行一时的南北观念和省籍意识,提出两广“自主”,排斥朱氏。胡汉民等粤籍民党亦着眼于粤、桂联合,放弃与朱的政治联盟,孙、陈等人仅勉强同意。朱庆澜在粤一年,为政虽善,在央、地关系变动的形势下,终究不敌南北分野和省籍意识的作用而去职。有意思的是,朱庆澜去职后,孙、陆仍不能携手护法。粤籍民党倡议“地方自治”“粤人治粤”,势必与桂系冲突。对于孙中山更为高远的护法救国的理路,陆荣廷、陈炳焜等桂系武人囿于地域视野,未能实心接受,致使南方护法之始便未能团结一致。诸多政治因素纠结缠绕,正是护法运动不止于“法”的本相所在。
【关键词】朱庆澜;孙中山;陆荣廷;粤人自治;南北分野
苏联核试验早期美国的核情报活动(1939-1949)
王颖鹏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在苏联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之前,美国开展了大量核情报活动。核情报活动的广泛开展帮助美国汇集了大批优秀科学家,控制了充足的核原料,率先掌握了原子弹技术,从而实现了在全球的核垄断。然而美国的核情报防守却并非完美无缺。美国核情报管理的漏洞导致苏联窃取了大量美国原子弹核心技术情报。此外,针对于苏联的核计划,美国最初开展的情报活动成效并不显著,这也导致了美国情报活动在苏联早期核计划中颇为被动。二战之后,美国作出及时调整并且创新了核情报活动的方式方法。首先,通过立法加强了国内核情报的监管和保护。其次,积极开展跨部门情报合作和以科技为依托的远程侦查,并且与盟友英国在监视苏联核计划方面密切配合。由此,美国突破了在苏联核情报领域的屏障,情报活动初现成效。
【关键词】美国;核情报;原子弹;苏联
1952年美锡经贸谈判的结局
——以亚洲冷战为视域的考察
谭文天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为强化对中国的全面封锁,以锡兰向中国出口橡胶违背禁运政策为由,中断对其援助。严重依赖外援和橡胶出口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在美国的制裁压力和1952年世界橡胶危机的冲击下,陷入橡胶滞销和大米短缺的困境,寻求与美国开启经贸谈判,但并未终止对华橡胶贸易。为迫使锡兰妥协,美国同意其谈判请求。谈判过程中,美国坚持要求锡兰作出对华橡胶禁运承诺,在橡胶进价成本上寸步不让,对关乎锡兰生存的粮食需求却视而不见。深陷生存危机的锡兰既不想完全放弃对华橡胶贸易,又想重获美国的贸易优惠与资金援助,在对华禁运承诺和橡胶出口竞价制度上不肯妥协。利益诉求的错位注定了美锡谈判停滞不前。而英、中两国同锡兰的会外接触最终促成了美锡谈判破裂与《中锡贸易协定》的达成。这一结果导致美国对华遏制体系在锡兰这一环节发生了断裂,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美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冷战布局。
【关键词】亚洲冷战;美锡经贸谈判;中锡贸易协定
·环境史研究·
宋夏战争中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
孙方圆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北京,100732。
【摘要】在宋夏战争中,饮用水是一种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资源。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水平,是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升的。在技术层面,北宋通过修筑水寨、勘掘水井以及开发便于储运的装备,在饮用水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战层面,北宋军政官员虽然多有重视饮用水安全的概念,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地善加利用,却历经波折:从宋初至宋真宗时期的懵懂迟钝,再到宋仁宗、宋神宗时期的艰难探索,直至宋哲宗以降的熟稔利用。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水平,既是管窥北宋战争观念和军事力量演进的对象,也是考察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军事活动关系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北宋;宋夏战争;西北地区;饮用水
环境史视野下清代河工用秸影响研究
高元杰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清代河工物料的征派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工物料从柳束到秫秸的转变,既反映了河工对林木植被的沉重压力,也是黄、运二河改造下的农业环境适合高粱广泛种植的条件使然。河工用秸一方面提高和巩固了高粱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比例,另一方面造成了民间燃料和肥料的短缺,加剧了民众的乱砍滥伐以及对山野植被的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危害农业生产。河工物料在派料、运输、交料各环节均存在弊端,是民众生产生活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民众生计,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此积渐,最终导致河工地区生态和社会走向了衰败的境地。
【关键词】清代;河工物料;秫秸;生态环境;民众生活
·概念史研究·
概念史视域下的近代城市苦力
任吉东
历史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300191。
【摘要】对“苦力”进行概念史意义上的考察可以发现,近代“苦力”一词源自于东方国度,发轫于西方语境,成为体力劳动者的蔑称,其涵盖行业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文明进程,其来源群体反映了转型时期的城乡关系和人口流动,而其社会形象更映衬出苦力行业的运行态势和生存状态。“苦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反衬时代、体映行业和折射底层群体的缩影,解读“苦力”概念无疑就是解读一部近代中国城市底层社会史。
【关键词】概念史;近代城市;苦力
“官僚政治”概念的引入及其本土化过程(1912—1936)
周思勤
法学博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7。
【摘要】“官僚政治”这一概念自清末民初以至今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但始终存在概念上的模糊性。人们对“官僚政治”的理解受到诸种因素的影响,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时这种观念的流变又左右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并最终影响了时势的发展方向。对由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前夕“官僚政治”概念的引入及其本土化过程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的选择,对于当今反官僚主义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官僚;官僚政治;学术话语;本土化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社会学视域中经典概念及其研究范式之反思
——以“差序格局”为中心
周丹丹
社会学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特任副研究员;
李若晖
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经典概念。有研究者将差序格局置于先秦至晚清民国丧服制度这一礼治传统之中,提出向内与向外的双向度批评。实则,费孝通所论家内的“自我主义”有田野调查根据,也与秦汉律令规定相符。恰恰应该反思以丧服制度诠释差序格局的可行性。丧服制度仅仅在战国秦汉魏晋南朝时期作为现实的叙族方式,且其历史实践与儒学“亲亲仁民爱物”的理想相违背。昭穆制度在汉代以来以儒学重构家国天下的历程中复兴,并取代丧服制度成为现实的叙族方式。基于社会学理论而脱离原创语境和历史语境对经典概念内涵的扩大,无益于社会学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建构。历史社会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全盘接受书面的经典性知识,而忽视具体的历史实践过程和运作逻辑。对历史文本和历史实践,尤其是不同层次历史实践的精准区分和辨析,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并建构对于历史真实的社会学认知。
【关键词】历史社会学;差序格局;经典概念;五服;昭穆
梁启超“孔北老南”说的建立及其意义
宁腾飞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天津,津南,300350。
【摘要】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梁启超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1902年,他提出了“孔北老南”说。这一说法是梁启超在新民意识主导下突破儒家中心主义的学术产物。在建立此说的过程中,梁启超一方面借助了晚清时期康有为的经今文学说,另一方面汲取了日本学术界的地理学理论与汉学资源。该说提出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回响,具有长远的学术史意义:它是“新史学”理念的实践,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性,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进程;同时,它置孔子和诸子于平等的位置,具有学术平等的眼光,促进了诸子学摆脱经学的束缚。在此意义上,该说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关键词】“孔北老南”说;梁启超;新民意识;跨学科研究;学术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