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拓展与创新”笔谈
近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在观念史、新文化史、知识分子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进展,可以预见未来也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推进。此外,中国近代思想史理论与方法也有新的成果出现,可见思想史研究的视域在不断更新。概而言之,中国近代思想史不仅研究领域有所扩充,而且由于观念史、新文化史等与中国近代思想的交融,扩大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范畴和领域,许多以前不为思想史研究者注意的领域与范畴,逐渐纳入研究视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深入和扩展,需要与中国古代思想史、外国思想史研究进行融通,也只有从古今中外出发,才能够更好地定位中国近代思想史。当前思想史学界于此表现得更为自觉,未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将发生视野的转变并趋于多元,也将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力求“通古今之变”。鉴于此,本刊组织此次笔谈,探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些特质,包括“贯”与“通”、“流动性”,以及研究路径、历史记忆等,以助益学界的相关研究,希望引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通”与“贯”
郑大华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必须做到“通”与“贯”,做到“会通”与“贯穿”。
所谓“通”“会通”,就是会合疏通、融会贯通。《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孔颖达疏:“观看其物之会合变通。”南宋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指出:“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他在《上宰相书》中又说:“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夹漈遗稿》卷三,《上宰相书》)张之洞在《劝学篇·会通十三》中称:“《易传》言‘通’者数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谓通。难为浅见寡闻道,是谓不通。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警,若不通其意,则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古枘凿,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而已矣。”《中国哲学大辞典》解释“会通”是“中国传统史学观察历史的一种哲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指将搜集到的各种史料文献作融会贯通的理解,包括对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纵向)和各个方面(横向)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以求得对历史整体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2页)。可见,“通”“会通”包括:从纵向说是“古今通”“极古今之变”、通古今之道,对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历时性的考察探究;从横向说是“中西通”“同天下之文”、会天下之理,对中学西学进行共时性的比较分析。另外,由于分科设置的现代学术的建立,有的学人又提出学科上的“文理通”。何兆武先生将“清华学派”的精神归结为“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也需要做到“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
词汇、观念与思想:思想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何晓明
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湖北,武汉,430062。
近年来,通过对词汇、概念、术语的分析,研究不同时代观念的推演变化,以推进思想史研究向纵深拓展,成为风气,相关成果蔚为大观。我以为,这种学术现象体现了思想史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变化,值得认真思考。
流动的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
郭双林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人们常说,历史像一条河流。我认为,历史像海洋、天空,更像空气。就字面意义看,似乎历史的存在形态呈液体或气体状。其实不然。说历史像一条河流,是形容其一去不复返的特性。说历史像海洋、像天空,是形容其博大。说历史像空气,是形容其无所不在的弥漫性。所以,无论是说历史像河流,还是说像海洋、天空,抑或是说像空气,只是从一个维度去形容其特点,并非说其存在形态呈液体或气体状态。其实,作为过往人类活动的历史,不仅仅是一去不复返的、博大的、无处不在的,而且是立体的、流动的、变化的。同样,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思想,也是立体的、流动的、变化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流动”(flowing),主要指思想变动不居的特性,而非意味着其存在形态为液体或气体状态。这一点和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流动”(liquid)不同(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既然思想是流动的,那么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把握其内涵,揭示其意义。
“历史记忆”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拓展
郭辉
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史研究所暨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记忆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后,如一股清新空气般给史学界带来了不少激情与活力。社会记忆史也是当前风起云涌的新文化史或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内容之一,英国新文化史研究大家彼得·伯克将之列为新社会文化史七大类之一。随着记忆史研究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西方史学出现了“记忆的转向”,该股新的史学潮流也给中国史学界带来了一些冲击与影响,随之中国史学界的记忆史研究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成果(参见郭辉:《中国记忆史研究的兴起与路径分析》,《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第141~148页;郭辉:《中国历史记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7年第1期,第69~88页)。具体而言,“历史记忆”方法与视野的引入,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带来了诸种新的突破和视角,并产生不少颇感新鲜的成果。本文拟从理论角度观察“历史记忆”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带来何种启发与感悟,反之,思想史研究该如何应对、利用“历史记忆”。
·专题研究·
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10。
【摘要】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的新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各区域国家形成过程中社会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目前至少有“陶寺模式”“红山模式”和“良渚模式”等。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是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一体,这或许正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演进的最大特色。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是指推动国家起源、形成及发展这一演进过程的根本原因,即文明化的动因。对中国早期而言,也是探索其文明延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或者动力机制。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与碰撞(战争)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外动力;而务实与创新则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原动力,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早期国家;古代文明;文明起源;国家起源
宋代女子的文化水平
程民生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宋代社会普遍主张女子应该学习文化,广泛开展对女子的文化教育。学堂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自学成才等途径,大幅提高了女子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士大夫女眷大多有文化。众多女子多才多艺,或精通经史学问,或善于诗词文章,或成为绘画、音乐高手。位于社会下层的女艺人、伎乐等,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尤多精妙的诗词之作。以李清照、朱淑真为代表的宋代女作家群及其作品,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山花烂漫的奇峰,是我国女性文学史上质的飞跃。母教的历史贡献更大,杨亿、欧阳修、苏轼、周必大、真德秀等文化大师,都与母亲的直接教育有密切关系。宋代女子文化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为传统文化增添了兰心蕙质的别样芬芳。
【关键词】宋代;女子;文化水平;母教
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考论
徐鹤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摘要】在清末的国际医学会议中,中国医界参加美国军医大会最早、最多。从无人可派到派员参会并考察列国,从旁观会议到参与评议、发表论文,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的历程,不仅是中国军医迈上渴求现代知识台阶的一步,也是中国官办医学发展并走上国际舞台、适应国际场合的一步。参会的中国军医一方面带回前沿的军医知识,促进了中国军队医疗卫生建设,另一方面向国际医学界报告了中国军医发展的状况。通过与国际接轨,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医疗卫生行政体制。军医为主的官办西医主导了参与国际会议、建立卫生机构等官方医疗卫生行政事务,体现了中医与西医在近代转型中的权势消长。
【关键词】清末军医;美国军医大会;中外医学交流;医学近代化
北洋政府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争夺
——以中日凤凰山铁矿交涉为例
郭循春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讲师。天津,300071。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企业加强了在中国寻求铁矿开采权的活动,其中大仓组希望将江苏凤凰山铁矿据为己有。中日围绕凤凰山铁矿进行了为时三年多的交涉,其间中国方面交涉重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来回多次转移,体现出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环境下,中央与地方围绕地方利权问题的利益博弈情形。交涉过程中,北洋政府农商部、陆军部与地方的督军、士绅以及英美驻华公使先后参与其事,影响并决定交涉进程,凸显出中国近代外交影响因素的多重性与交涉过程的复杂性。
【关键词】中日外交;凤凰山铁矿;秣陵铁矿;北洋政府;大仓组
苏南反“清乡”:中共干部汪大铭的作战与生活
吴敏超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6。
【摘要】1943年春,日伪在苏南镇江地区发动“清乡”运动,同时重庆国民政府第三战区集结兵力从皖南北上苏南,“进剿”新四军主力,苏南抗日根据地面临极大的困难与危险。新四军主力跳出“清乡”区,留置精干队伍在日伪“清乡”区内坚持斗争。通过汪大铭日记及相关资料,可切实探寻日伪“清乡”区中共干部紧张作战、戎马倥偬的具体面相——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如何攻打日伪据点,开展群众工作,破坏封锁线竹篱笆等。经受反“清乡”历练的中共干部,一方面得益于成功的统战工作与群众路线,另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吃苦耐劳和坚定机智,成为深水之鱼,实现在日伪“清乡”区内长期坚持的目标,维持并打开了工作局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由此也约略可见中共中层干部的培养与成长方式以及在困难危险关头,中共抗日根据地苦撑坚持的韧性。
【关键词】苏南;新四军;“清乡”运动;汪大铭
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傅益东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19世纪是英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医疗服务市场空前繁荣:各类医疗机构纷纷兴起,全科医生群体发展壮大。然而,与城镇的繁荣局面不同,乡村地区面临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匮乏的局面,民众对医疗服务的现实诉求尤盛,整个国家存在对于扩充病床的宏观需要。这一时期出现的乡村医院为民众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并凭借其筹资多元、设计合理、管理严格等特点而迅速兴起,弥补了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职能在乡村地区的缺失,为改善乡村民众医疗服务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乡村医院
试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南海政策
孙晓光
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张赫名
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美国南海政策是基于美国地缘战略构想生发而成。基于多位地缘政治家的理论,根据冷战结束之后亚太地区的新形势,美国在南海地区实施以加强军事存在、强化舆论战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就是插手南海事务,攫取在亚太地区海洋利益。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实施的南海政策,影响了南海地区局势的稳定、有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引发了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动。
【关键词】美国;南海政策;地缘政治;亚太地区;海洋利益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怎样认识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江湄
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100037。
【摘要】从唐王朝名义上统一的最终结束,到元世祖再次统一,10至13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从元朝直至今日,对于10至13世纪发生的中华世界的分裂、重组与再造,始终存在着多元立场、多种角度的叙事和建构,存在着牵动现实情感和思想分歧的争论。对这些观点和叙述框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检讨,以充分面对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叙述之难”,以及这种“叙述之难”所呈现出的中国历史和文明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在今天的时代重新叙述和解释“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形成,重新建立适于时合于势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国”认同。
【关键词】10—13世纪;中华世界;汉文化史观;全球史观;内亚史观
·学术综述·
近十年国内历史认识论研究述评
张玉翠,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的历史认识论研究,在承接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有别开生面的发展。总括而言,十年来的历史认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认识客观性、“历史事实”概念、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西方历史认识论和对历史认识论发展趋势的判断五个方面。学界的研究认为,历史认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应该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1.研究、建立以认识主体为核心的历史认识论体系;2.重视历史认识生成机制研究;3.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思想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的研究领域;4.应该重视借鉴西方现当代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成果;5.历史认识中的主客体问题、历史认识中的价值性认识或历史价值判断等问题,有进一步深入发掘的必要。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能把历史认识论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客观性;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西方历史认识论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欧洲猎巫运动史研究
邱胜利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区域与国别史研究所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欧洲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猎巫运动,是一场持续了三个半世纪、遍及整个欧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界关于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西方学者的启发,中国学者对欧洲猎巫运动的历史分期、兴衰原因、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相对于西方学者而言,中国学者对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就某些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既有的研究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因此,关于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尚存在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欧洲;猎巫运动史;中国学界;史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