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释“隐官”
苏家寅
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讲师。重庆,400715。
【摘要】传世历史文献中见有“隐宫”一词,而秦及汉初的简牍文书中则有“隐官”一语,早有论者指出两者所言乃同一事物。由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可知,“隐宫”乃“隐官”之误。“隐官”本身既为机关名,亦为“处隐官”者的通称。凡受肉刑而获赦免、平反或私属得放免者,皆入“隐官”。“隐官”本身为贱民。“隐官”之得名乃指其身体受损情形而言。
【关键词】隐宫;隐官;贱民;简牍
元代淮东南部税粮问题管窥
曹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摘要】在元代赋税体系中,税粮制度是最为主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由于地理条件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元代淮东地区税粮制度南北相异。与北方税区不同,淮东南部施行两税之法。元代传世文献与明代方志所载滁州、崇明等地官民赋税信息,反映出元代淮东南部税粮征收的两个特征:在自宋至明的长时段中,元代税粮呈现出总额独轻的特点,而在单位负税中又表现出三代相承的一面。就元代较低税额而言,除却元前期所行农业恢复政策的正面影响外,地区内侧重于军事与盐政的总体管理原则亦是其重要原因。而宋、元、明三朝较为相近的单位负税则暗示了淮东南部征税传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元代;税粮;淮东南部;负税比率
《通商约章类纂》考论
李传斌
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通商约章类纂》是1886年编纂而成的晚清约章成案集。该书的编纂过程颇费周折,在流传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和书名,编纂者也有不同的说法。考诸史实,该书的编纂和刊印是多人合作努力的结果。1886年以后出现的多个版本都来自天津官书局版的《通商约章类纂》。该书在体例和内容上体现了自身的特点。它不仅有助于晚清时期办理外交,而且对晚清、民国时期编纂约章集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通商约章类纂》;晚清地方大员;条约关系
清中后期西南边疆田赋蠲缓与国家财政治理
李光伟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清代西南边疆田赋虽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不大,但关系国计民生,事涉边疆安全与稳定发展。清廷对其财政治理主要表现在应对灾荒与战乱的田赋蠲缓、减轻民众赋税负担的普免积欠和整治田赋征缴积弊。1799-1911年清廷蠲缓云南田赋总额近乎免除该省17年田赋之额征,其中荒田赋额占蠲缓总额的95%,且历经多年未能规复。户部认为外省田赋征缴积弊严重,清廷因此加强财政治理,在西南边疆推行钱粮征信册制度,但受多种因素困扰,实行十年收效甚微。尽管地方官员多否认田赋征缴积弊,但西南边疆普遍存在土地清丈未行、册籍缺失不实、制度执行走样、例荒例灾捏报、官吏因循疲玩等弊端,且延续至民国时期。
【关键词】清中后期;西南边疆;田赋蠲缓;征信册制度;财政治理
地方报与地方政治氛围的革命化
——以国民革命时期的《新黎里》《新盛泽》为中心
归彦斌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吴江乡镇小报《新黎里》《新盛泽》随着办报者加入国民党而呈现出革命化的色彩。孙中山逝世和“五卅惨案”以后,《新黎里》和《新盛泽》聚焦由国民党主导的吴江本地的悼念、声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以国民党员为主的地方人士在两报上发表评论、刊登函电、提倡国货,起到了宣传革命、宣传国民党的作用。作为地方报,《新黎里》和《新盛泽》通过构建呈现本地革命活动、供本地人发声的革命化舆论空间,推动了地方政治氛围的革命化,其作用是大城市的主流报刊所无法替代的。
【关键词】《新黎里》;《新盛泽》;国民党;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国民革命
德奥留学派的构建与运作:以朱家骅与洪谦的交谊为中心
何方昱
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235。
【摘要】20世纪20年代欧陆留学派盛极一时,到40年代已分化为德奥留学派与法比瑞留学派。德奥留学派在留德派领袖朱家骅的引领下,积极谋求资源,拓展影响。1942年年初,在朱家骅的支持下,西南联大教授洪谦创办《学术季刊》,聚集留德奥学人开展学术活动。相似的教育背景涵育共同的价值观,留学资源不但构建学人交往的认同基础,还成为缔结人际网络的重要渠道。朱家骅执掌国民党组织部及教育部时期,留德奥学人颇受重用,渐成一脉,乃至20世纪40年代末有舆论称“朱家骅派”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
【关键词】朱家骅;洪谦;《学术季刊》;德奥留学派
抗战胜利后的天津商人与政府摊派(1946-1949)
魏文享
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抗战胜利后,天津市政府税收不敷所用,开始频繁向商人强制摊派各类费用。这些费用按其用途可分为城防工程费、慰军劳军费、军队给养费等类型,基本用于内战军政。政府摊派通常由政府机构或警备司令部直接向商会、同业公会下令,不仅次数频繁,且数额惊人。商会和同业公会接令后不得不召集团体会员及资力雄厚的企业分摊承担。按其性质,政府摊派属于正常税捐规费之外的额外负担,遭到商人的强烈反对。天津市政府明知摊派违背法理常情,但一边下令禁止,一边仍行摊派。政策上的自我矛盾和冲突说明地方政府财政趋近破产,在战争压力和通货膨胀之下,政府过度依赖预算之外及税收之外的收入。商人团体本应以商人共利为本位,但在军政机构强令下,几成为筹款征税的工具,难以维持其自治传统。
【关键词】抗战胜利后;天津;商人;商会;政府摊派
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
——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荆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摘要】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咖啡与茶传入北美殖民地后,从昂贵的消费品发展成为大众饮料。然而,到北美独立革命前夕,北美人民掀起了反茶浪潮,将茶看作英国压迫的象征,茶的消费因此受到冲击;相反,咖啡被北美人民视为爱国和自由的象征,咖啡馆在北美独立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北美人民反对《印花税法》的斗争、波士顿倾茶事件后的抵制英货运动、大陆会议的筹备以及保证大陆军取得革命胜利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咖啡在美国独立后深受美国人民喜爱,喝咖啡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北美独立革命前后,茶和咖啡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及其在革命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折射出饮食与政治革命之间的关联,表明将政治革命置于社会生活的框架中,有助于从一个新的维度更好地理解北美独立革命。
【关键词】北美独立革命;茶;咖啡;日常消费;政治话语
·学术思想史·
承续永嘉精神:夏鼐早年治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学术风格
刘春强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1930年至1934年间,夏鼐治学方向经历了三次转向,从社会学转到中国近代史,进而转向考古学。夏鼐早年治学领域的三次转向,对其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夏鼐治学转向既有时代背景,亦有家族文化、永嘉区域文化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形塑了夏鼐早年治学的学术风格。夏鼐早年治学思想,为其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是其整体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夏鼐;心路历程;治学风格;永嘉精神;历史哲学;唯物史观
·环境史研究·
1913年“地狱门峡谷事件”后加拿大鲑鱼危机的科学治理
陈林博
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北京,100084;梅雪芹
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徐海龙
农学博士,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副教授,天津,300384。
【摘要】1913年,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地狱门峡谷事件”造成了加拿大弗雷泽河严重的鲑鱼危机。随着渔业科学研究的推进,渔业科学家和管理者先后将“洄游通路受阻”“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作为鲑鱼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在此认知基础上,他们通过疏浚河道、严控捕捞、修建鱼梯、改建水坝以及拯救小种群鲑鱼等方式治理鲑鱼危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鲑鱼种群恢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任重道远。弗雷泽河鲑鱼危机及其后的治理充分表明,科学的渔业管理不仅是治理渔业资源危机的有效方式,而且是实现渔业资源保护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加拿大;地狱门峡谷事件;鲑鱼危机;科学治理;弗雷泽河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夏曾佑的“新史学”与“古史辨运动”
李长银
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济南,250100。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夏曾佑不仅是清末“新史学”思潮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古史辨运动”的“导其源”者。简要言之,在“古史辨运动”的学术历程中,无论是“东周以上无史论”与“层累说”的提出,还是《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宋王偃的绍述先德》《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撰写,均在一定程度上导源于夏曾佑的“新史学”之作——《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为当下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顾颉刚;“古史辨运动”;中国近代史学史
近百年来中国对万历朝鲜之役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孙卫国
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孙中奇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万历朝鲜之役的研究历程,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由不受重视到重视;由受严重政治干扰到追求严谨的学术研究;由只关注参战的明朝将士对到战争的全面认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研究者不多、学术专著少、研究成果以专题论文为主;重在叙述史实、排比史料。进入新世纪以后,涌现一批研究者,全方位运用中日朝三国史料、采用东亚视野、新文化史的解读方法,全面推进本论题的研究,学术活动日渐融入国际学术的阵营之中。未来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还有相当广阔的学术空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颇具学术底蕴、全面系统阐述这场战争的中文学术专著。
【关键词】万历朝鲜之役;明代中朝关系史;壬辰倭乱;文禄庆长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