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0-03-21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秦及汉初简牍中的“外妻”

孙玉荣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外妻”初见于睡虎地秦简,指隶臣“外妻”,新出《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又有“奴外妻”。“外妻”之“外”指妻与夫的身份存在良与贱、庶与奴的差异。隶臣“外妻”特指隶臣自由民身份的妻。秦及汉初“隶臣”的性质可按来源不同分为“刑徒”和“官奴婢”,有“外妻”者身份一般为“刑徒”。隶臣“外妻”需提供隶臣“从事公”时的衣服,后改为“冗作”而官府“勿禀食”。隶臣家庭有一定财产,其经济收入来源于从事商业活动及雇佣劳动等。隶臣“外妻”所生子女承袭出生时其父的身份。“奴外妻”特指私家奴的自由民身份的妻。私家奴与“外妻”在身份上虽有奴庶之别,但私家奴对“外妻”有夫权和家长权。奴与“外妻”的婚生子女身份从父,但奴对子女无父权。“外妻”现象是秦及汉初“良贱为婚”“庶奴为婚”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外妻;隶臣;私家奴;庶奴为婚


汉初“献费”新探

郭丛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献费是西汉初年的一项财赋,其征纳范围应包括王国、侯国以及除內史外中央直辖的郡。与之相应,献费的献纳者是诸侯王、彻侯(通侯)以及直辖郡的郡守。献费是一项独立的贡赋,并非是汉代的“口赋钱”“算赋”,亦非宗庙祭祀的献金或土贡贡献的费用。献费属于皇室财政的范畴,通过地方行政机构征收,上缴中央后划拨少府管理。考虑到汉初的货币及经济的状况,献费每人63钱的赋额并不过高。

【关键词】西汉;献费;帝室财政


元朝统一前六部设置考

陈佳臻

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师资博士后。北京,100088。

【摘要】中统元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汗位,为取得汉人支持,效仿汉制建立政权。在建立中书省后,忽必烈又建立了六部体系。但是,忽必烈并非一开始就直接采用六部体系,而是创造性地建立左、右三部体系,后又在至元元年、五年、九年数度析分为“吏礼、户、兵刑、工”四部体系,直到至元十三年统一全国后,六部体系方才确定。史料虽对元初的六部设置有所记载,但彼此之间互有矛盾,其变化时间、变化过程、变化原因多语焉不详,甚至与蒙元初期一度因战争需要而临时设立的“行六部”存在混淆,需要考辨明晰。

【关键词】元代;中书省;六部;行六部


清末“保商彩票”与商号破产清理研究

张世慧

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山东,曲阜,273100。

【摘要】发售彩票募集资金,是清末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和发展公共事业的重要手段。1904年8月,中国通商银行镇江分行负责人尹稚山亏空官款数十万元,盛宣怀以尹稚山产业为彩头,编制彩票发售,弥补镇江分行亏欠款项。自“尹稚山案”后,以“保商彩票”为名,由江南逐渐向京津地区扩展,迅速成为清末商界商号破产的一种清理模式,但这种模式仅仅是“昙花一现”,在辛亥革命前后迅速消亡。利用“保商彩票”清理破产案是清末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与地方财政问题密切相关;其衰落及消亡,亦受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经济环境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保商彩票;商号破产;盛宣怀;商会


战时合作的“中间人”:中国战区青年译员与美军的相处

徐亮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开展紧密的军事合作,在中国战区大量征调青年译员成为重要一环。译员服务于美军的工作特殊性,使美方可影响到译员的待遇水平;但译员也面临地位不明、管理混乱以及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中美之间在文化与体制上的“隔阂”,使译员与美军的相处存有不少冲突。国民政府既要防止译员成为美方的工具,同时也要保障译员的“人格”以维护中国之“国格”。作为战时合作的“中间人”,盟军机制里的中国青年译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独特的翻译群体,同时也体现了战时青年参与抗战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译员;抗日战争;中美军事合作;战时青年


论1855—1865年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二元性”

张广翔

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

王目坤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随着俄国政府对出版业的控制开始松动,以报刊和书籍为载体的社会舆论逐渐走进城市民众的社会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由于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俄国国内西方派、革命派、斯拉夫派、自由派的人士和官员掀起了一场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风暴。社会需要新思想,需要说话和批评时政的权利;政府需要知晓俄国当前社会局势的发展,了解社会舆论对政府政策的反响,需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在社会舆论与政府双方的共同作用下,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的调整呈现了浓厚的“二元性”特征:一方面,允许私人发行出版物,允许讨论经济、教育和部分政治话题,免除部分出版物的预审制;另一方面,又设立“警示红线”,对违法违规出版物及其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经济和司法制裁。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后,俄国的出版业开始带着沉重的枷锁前行。

【关键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二元性;预审制;司法审判


苏丹1884—1898年粮食战争及其影响探析

王猛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汪志远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1884—1898年,苏丹萨瓦金和埃及边疆省的英埃当局利用自身优势持续地引发粮食短缺,试图“饿死马赫迪叛乱”并重新征服苏丹。马赫迪国家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因应,对外通过走私、袭扰、战争等手段突破封锁,对内通过控制土地和粮食资源分配统驭民众和军队,但整体上处于劣势。从实际效果看,英埃当局在北方尼罗河流域被动的粮食战争有效地遏制了马赫迪军队的进攻,在东部红海山区积极发动的粮食战争却因为当地盟友和英国海军的不配合半途而废。马赫迪国家的覆灭和英埃当局(1898—1956)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都是粮食危机的发展结果,萨纳特西塔饥荒是19世纪80年代粮食战争的高潮,双方为此展开的冲突和斗争深刻影响了现代苏丹社会。

【关键词】苏丹;马赫迪国家;英埃当局;粮食战争;萨纳特西塔饥荒


“六日战争”对美国犹太人族群认同的影响

张礼刚

哲学博士,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教授;

宋瑞娟

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20世纪60年代,“大屠杀”话语的传播引发了美国犹太人对族群命运的担忧。在“六日战争”前,面对阿拉伯国家的反犹宣传及其对以色列的重重围困,美国犹太人担心“再次大屠杀”会发生,从而促使美国犹太人对以色列的生存产生深度忧虑。美国犹太社团逐渐把维护以色列的特殊利益和争取美国社会对以色列的同情与支持,作为游说活动的主要目标。美国犹太游说组织通过舆论引导、公开呼吁、经济动员等方式积极进行游说。“六日战争”后,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迅速发展。美国犹太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提升,并自觉地将以色列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在归属意愿、宗教情感、对以色列的文化兴趣、青年群体族群意识等层面表达对以色列的认同,以色列在美国犹太人族群认同中发挥的作用凸显。

【关键词】“六日战争”;美国犹太人;以色列;犹太游说组织;族群认同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中国新史学之双轨

谢进东

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讲师。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中国新史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历史研究方式是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前者旨在建立历史事实之真或寻求历史演变之理,后者则以探寻历史之意义或彰显切实之史识为目标,此二者可谓中国新史学之“双轨”。中国新史学正是沿此“双轨”向前发展的。从新史学之“双轨”着眼,并依据“新异性的标准”,中国新史学界应有“八大家”,他们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郭沫若和钱穆。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取径,展示了中国新史学研究的多元面相,二者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对垒,其在治史观念与方法上亦可做到相互补益,相得益彰。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因陷入“科学”迷思的褊狭“新史学观”,以科学实证拒斥文化阐释,故而未能将钱穆基于“文化”视角来研究历史的文化史学视为新史学。钱穆的新史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遗产之基础上,注重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文化为本位,以阐释为取径,其典型表现是“以士释史”;以中国为立场,注重探寻本国历史文化之意义,探求与本国历史文化相符合之史识,强调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钱穆的新史学观与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科学主义历史学、反对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契合之处,但其以“于客观中求实证”为基础的历史认识论与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科学实证;文化阐释;《新史学九十年》;新史学八大家;钱穆


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叙事诗学

成威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摘要】叙事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叙事,但是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作为非事件史学的代表对此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在梳理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地中海》亦属于叙事的范畴。首先,《地中海》在采用多种辞格的情况下呈现出一种圆形叙事结构,但是由于这种叙事风格的解读未能与内容分析相结合,所以挑战仍然存在;其次,《地中海》凭借新式历史话语大体上实现了总体史学、结构史学和问题史学的主张;最后,利科的历史叙事理论可以将以上两种分析结合起来,并且在该书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情节线索。它有助于打破将叙事等同于讲故事或事件史学的成见,颠覆以往对历史叙事的理解,拓展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解释空间。

【关键词】布罗代尔;地中海;叙事结构;史学运作;历史叙事

 

·史学评论·

东京审判:中国学界的观察与思考

耿显家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执行编审。北京,100026。

【摘要】东京审判作为与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历史记忆息息相关的重要事件,引起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无论与纽伦堡审判的对比研究,还是兼及盟国境内其他审判的综合性研究;无论东京审判相关史料收集、整理与出版,还是从历史学与国际法角度的学术探讨,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国际关系、时代环境对东京审判研究的影响与制约。随着东京审判外文史料的公开与出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外文史料,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不断汲取外国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加强中外学者的对话和开展“共同研究”,或将是东京审判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东京审判;中国学界;资料整理;学术研究;史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