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甲骨金文中的朿族与商周东土族群流动
【作者】陈絜,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聂靖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摘要】商周族群流动研究关平国家形态、社会形态与民族融合等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商周地理研究的系统化,细致梳理商周时期东土族群的分衍、流动及其成因,已成为可能。甲骨与金文中习见的朿族具有典型意义,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可知,商周朿族最早的族居地在今山东秦安、泗水一带的朿地。晚商时期,形成朿正、朿舟、朿保与朿厚等分族,均盘踞于母族的周边。另有部分族众因特殊的政治需要而徙居殷都安阳。西周早期,在王朝武力胁迫之下,朿族宗子徙居成周,在洛阳北窑留下了墓葬遗址。昭王时期有部分子嗣因战功出任王官,并进一步西迁宗周,形成新的分族“束
”氏。但依然有族人留居东土,即汶水下游地带的朿厚氏与朿蛇氏,其中朿蛇氏一直廷续至两周之际。商周朿族的分衍变迁,是东土族群流动总貌的折射。其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动因,对分析东土其余族群的分衍变迁有重要借鉴作用。族群流动并非是整个族氏组织全体搬迁的现象揭示,相关研究有助于今人对商周社会组织与国家形态的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血族组织地缘化的过程。
【关键词】商周;族群流动;甲骨;金文;朿族
简牍所见秦代“为不善”罪—兼述秦代法律与伦常秩序
【作者】齐继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
【摘要】秦代“为不善”一词见于法律条令,是一类罪名的总称,指有意侵犯君权,败乱其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具体而言,“为不善”除包括直接危害统治秩序的反、逆、叛、降等罪之外,可能还包括弑父、不道、禽兽行等间接危害统治秩序的逆乱恶行。秦法针对这一类犯罪在实际判罚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一般以死刑及迁刑处置首从犯及缘坐者,规定“令(迁者)终身作远穷山,毋得去”。“为不善”罪渗透着礼的精神,表现出森严的社会等级性和浓厚的家族伦理性,秦汉以后“为不善”罪的分类条日日益明细,周齐与隋唐时期的“重罪十条”以及“十恶”之罪名,当与其有一定的承续关系。
【关键词】为不善;法律;伦常秩序;十恶
上海动物园:近代中国休闲娱乐与社会教育的新设施
【作者】朱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上海市立动物园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缩影。20世纪30年代初,社会教育思想与实践趋于兴盛,上海教育局呈请市政府批准建设动物园,将其作为娱乐休闲与社会教育的新设施。上海动物园乃中国近代公立动物园之首创,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为其后各大都市新建动物园提供了示范。初建的上海动物园虽条件有限,接连发生珍贵动物病亡事故,但开放后颇受民众欢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接连轰炸使上海动物园遭受严重损失,最终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之下。
【关键词】上海;动物园;休闲娱乐;社会教育
“以内治外”——央地博弈下的近代地方财政监督制度设计
【作者】肖高华,历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中央对地方财政监督是央地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地方财政监督近代转型中,时贤先后就省财政清理中部臣与疆臣的监督权限、“联省自治”下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地方自治完成后中央与地方民意机关对地方财政监督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财政视察、财务稽核、财政督导、中央补助金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地方财政监督制度主张。这些制度设计主张为近代地方财政监督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至今仍有某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财政监督;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近代中国
1914—1915年广西“迁省”风波探究
【作者】张季,历史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西高校重点人文基地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省治所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一省发展,更与地缘政治发展息息相关。肇端于清季的广西迁省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民国元年曾在广西激发了政争,但并未最终解决。张鸣岐主掌广西民政之后,提出省会迁回桂林。此议得到了桂林绅商的大力支持,却遭到了南宁方面极端抵制。都督陆荣廷从最初表面支持,继而暗中指使军官反对,最后直接发电反对迁省。由于地方实力派强力反对,正在筹备帝制的袁世凯遂收回成命。1914—1915年广西迁省风波不止是民元政争的延续,亦非简单的党派之争,而是反映出民国初年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和边疆治理理念的变迁。
【关键词】广西;迁省;桂林;地方治理
“钞票之税”:近代银行税的筹设及其财政、货币逻辑
【作者】魏文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张莉,历史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近代银行业的兴起,是银行税实施的行业基础,但税制的推行仍需要合适的政治及市场机制。晚清度支部曾关注银行“余利税”和“发行税”,但未进入政策层面。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财政部官员拟订了发行税草案,辅助实施旧币整理,未能付诸实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颁布了新的银行收益税及发行税法案。该收益税属于营业税体系,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代表的银行业接受此税之成立,但要求降低税率。发行税属于政府以特许发行权而获得的税收收入,蕴含着实施钞券发行管理的货币政策目标。银行公会认为两税同征,存在重复征税,且中外不能一律,一度请求暂缓。但在政府强压之下,财政部和银行公会仍然达成纳税协议。政府通过差异化的发行税政策,促使发行权逐步向中、中、交、农四行集中,最后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纵向观察中国近代银行税的推进历程,其开征受到政府财政能力及银行业行业形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控制纸币发行的货币管理职能。
【关键词】近代银行;钞票;兑换券;收益税;发行税
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与中法建交
【作者】孙君健,法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军军,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美、苏、英三国为了共谋核垄断,于1963年出台《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法两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中国政府驳斥条约,揭露美苏合谋阻挠中国核诉求的意图;法国政府愤概拒签,反对美苏分割世界,期望建立独立自主的核力量。在反对美苏核垄断的共同利益诉求下,中、法两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核问题为契机进行外交接触、洽谈,并采取灵活建交方式,迅速成功建交。中、法两国对条约的一致反应,实质上是两国主张拥有独立核力量和发展独立自主外交的表现,这种核利益一致性也成为推动1964年中法建交的直接因素。
【关键词】《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核垄断;中法建交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辉格式历史解释的形成、特点及困境根源
【作者】姜静,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形成了以哈兰、麦考莱和屈维廉等人为代表的辉格派历史观念,认为当代社会是从过去某个时代直线进步到今天的结果,将历史分为进步的和反动的两个阵营,尤其赞扬宗教改革和“光荣革命”,强调近代以来的辉格党、新教是当代英国政治自由与宗数宽容的动力渊源和主导力量。该历史观念长期在英国占据主流地位。20世纪 30年代,巴特菲尔德将辉格派历史观念与特定的历史编纂方式相连,辉格式历史解释指向所有历中学家都可能身陷其中的心智习惯和历中写作的一般困境。巴特菲尔德、波考克和斯金纳等“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批判了辉格式历史解释的谬误,力求用语境主义方法实现对过去历史的客观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辉格式历史解释;巴特菲尔德;剑桥学派;语境主义
·史学方法论·
再谈走向“活”的制度史
【作者】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走向‘活’的制度史”这一说法,自2001年提出以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其中的某些方面还需做些说明与补充。研究中所谓的“死”与“活”,并非相互排斥:研究对象是“活”的,我们的观察思路也要活;就研究的基础而言,只有下足“死”功夫,才能让研究“活”起来。就中国古代制度而言,有“制”有“度”,具备恒常标准,而现实情况则复杂多变。稳定的制度,可能“塑造”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开发”出多端的解决问题途径。制度初衷与现实折中的张力,二者矛盾带来的“空间”,是制度史研究富于魅力之处。环绕制度的政治文化氛围、制度生态环境,即所谓“制度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制度实施的基本前景。
【关键词】制度史;运作;路径;制度文化
阅读·思考·研究·写作:习史随感举凡
【作者】孙竞昊,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教授。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学问无论西东,都是对普遍真理和价值的求索。所以,各个不同文化背景里的史学研究虽然路数不尽一致,但差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高度上,并上升到学理层次。影响甚久的“西方中心论”源于近代以来欧美领引世界文明进步的霸权角色和话语,而包括史观在内的现代理论体系多由“西方”学者从西方历史经验提炼而来,兼具普遍的适用性和难以覆盖各个时空的局限性。所以对其的挑战不能陷入非此即彼逻辑,而更应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相互观察与比较的参照系。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始于西学东渐,所以无法置身于生生不息的世界学术共同体之外。一个优秀历史学者的素质培养,需要通过阅读、教育、研究诸环节,锻造合理的知识结构,并特别加强统辖整体性知识的理论的训练,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带有思想性宏大命题的演进。在这个过程和工序里,解读文献时需要具备在“事实”与记载、“历史”与“现实”之间保持“距离”的意识;而叙事的构建须遵循章法和规矩,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与思相贡献。
【关键词】学问;阅读;知识结构;思想;理论;文献
·疾病—医疗社会史·
秩序的崩溃:鼠疫对现代早期法国社群结构的影响
【作者】江晟,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在现代早期法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鼠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17世纪,鼠疫在法国境内频繁爆发,不仅导致各个地区市镇和村社社群人口的大量减少、逃逸甚至为数众多的社群的消亡,而且社群的既存秩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鼠疫造成的影响从个体波及亲友的社会关系网、宗教社群乃至于地区性的市镇和村社社群,如同同心圆一般向外扩散,导致社群秩序的停摆和崩溃。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诸多社群及其成员普遍采取排斥、迫害和驱逐边缘人群的措施,这在本质上是社群试图重构秩序的一种尝试。中世纪以降以宗教信仰为中心的社群秩序的崩溃,推动了现代以世俗政治为中心、以民族身份认同为特征的新社群结构的诞生。
【关键词】法国;现代早期;鼠疫;社群结构;社群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