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如何定位秦代——两汉正统观的形成与确立
【作者】陈侃理,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包含唯一性、连续性、正当性三个标准的王朝正统观念,是在两汉时期逐渐形成和确立的。汉代的正统观主要表现在对秦的历史定位上,在守冢安排、纪年以及帝王称谓的变化中呈现出从无到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五德终始说并未被秦和汉初的朝廷所采用,秦用水德之说是汉儒为支持革除秦政的主张而构拟出来的。汉廷在太初改历时定汉为土德,才正式承认秦为水德,确立起秦汉相承的王朝统绪。西汉末年,刘歆将秦列入“闰位”,为五德终始说加入道义因素,从而明确了正当性标准,奠定了正统观在后世的基本形态。
【关键词】秦;汉;正统观;五德
辽朝横帐新论
【作者】陈晓伟,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青年研究员。上海,200433。
【摘要】“横帐”是辽史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记载横帐制度最全面的史料《辽史·百官志》“北面皇族帐官”条,源出《皇子表》。根据帝系及皇族范围变化的线索,推知“横帐”并非一项固定不变的制度。辽初或以阿保机为中心的御帐横向单列,遥辇九帐与皇族帐左右辅翼,最迟到圣宗时期,孟、仲、季三房已经编入横帐序列。仅凭目前史料,所谓二院皇族隶属横帐说尚难以坐实。根据制度的发展脉络,重审契丹文石刻所见“横帐”及其意涵,可以探知统治者对祖先历史的改造历程:最初从太祖帝系扩及玄祖及三父房,最后将二院部整合其中,形成以整个迭剌部为核心的统治家族。
【关键词】辽朝;横帐;三父房;二院;迭剌部
西苑与明嘉靖朝政治
【作者】李小波,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明世宗常居西苑始于嘉靖十八年,与“壬寅宫变”无关,而且宫变就发生在西苑仁寿宫。跟随皇帝入直西苑者有亲信文武大臣、司礼监系统的宦官及中书官。文武又可分为勋武臣、亲臣、阁臣及尚书,特别是礼部尚书,他们是此期的政治核心层。文武中各类人物有显著的前后接替关系,表明世宗一直着着意维系此格局。这种核心圈的构成,与明代其他时期不太相同。世宗迁居后的核心政治空间一直是中海西岸仁寿宫所在区域。入直的文武及中书官居于仁寿宫南门外的无逸殿,仁寿宫和无逸殿被围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通过面东的迎和门与外界沟通。内外廷沟通路线随之调整:千步廊各官署官员多经授权入西苑门,横渡太液池至仁寿宫迎和门,于此交接本章或承旨。
【关键词】明代;嘉靖朝;西苑;仁寿宫;入直;沟通路线
晚清“外洋”词义嬗变之历史学解析(1862-1911)
【作者】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重要概念词义之嬗变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动因。清人使用中国管辖之“外洋”一词,通常与外国战船侵入、海匪活动猖獗、海难救助和水师巡洋活动等相关。通过考察晚清与之相关的事件和活动,可以发现,中国管辖之“外洋”在《清实录》中使用频率的减少,与晚清水师职能之蜕变存在某些关联。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中国管辖之“外洋”词义之嬗变,又与西方领海观念的输入和传播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外洋;领海观念;近海管辖权;巡洋
中共旅莫支部清除小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与干部教育(1921—1926)
【作者】孙会修,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100875。
【摘要】中共旅莫支部依托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建立,其成员绝大多数出身“中国式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在缺乏革命实践条件的背景下,支部将清除小资产阶级思想作为干部训练的着力点,要求成员集体化、纪律化,积极参与批评运动,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对党团员的整全性改造。清除小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以重塑党团员的感情和家庭观念为抓手,促使其树立革命人生观,思想、生活方式乃至于人格均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这场运动峻急而严格,虽有不足之处,但整体较为成功。旅莫支部归国干部积极将莫斯科的工作方法应用于国内,对中共从思想和组织上建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莫支部;小资产阶级思想;留苏学生;干部教育
王权式微下的约翰 ·伊维林伦敦城煤烟污染治理探究
【作者】高麦爱,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17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城几乎所有的居民和大多数手工作坊都使用煤作为燃料,导致大量煤烟对伦敦城空气的严重污染。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保王党人约翰·伊维林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企图借助复辟的查理二世的权力治理伦敦城的煤烟污染问题。伊维林试图通过向国王提供伦敦城煤烟治理的方案以及研究少烟的新燃料,以引起国王对此事的重视。尽管查理二世对煤烟充满厌恶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伊维林治理煤烟的观点,然而,他的王权客观上已经深受议会掣肘,面对伊维林提出的宏大的治烟方案颇感无能为力。更重要的是,查理二世首要的目标是如何获取议会的大量拨款以满足他在欧洲战事中的巨额战争费用和他毫无节制的巨额享乐费用,因此他对伊维林治理煤烟的方案只能给予有限的回应。
【关键词】查理二世;约翰·伊维林;王权式微;伦敦城;煤烟治理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台湾地区世界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1945—2021)
【作者】孟广林,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文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摘要】七十余年来,台湾的世界史研究颇有建树,其发展进程可大致划分为1945—1969年的草创时期、1970—1989年的初步发展时期和1990—2021年的新阶段。检视其议题和理路即可发现,台湾学界重点关注15世纪以来的世界史尤其是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追踪西方史学潮流为能事,研究视角呈现“从中国看世界”到“从台湾看周边”的位移。由此,在继承民国西洋史以建构本土世界史教研体系、推动本土史学发展和繁荣华语世界史学术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不过,由于未对学术主体意识的建构予以足够重视,难免滋生诸如话语体系缺失、研究议题分散、学脉赓续孱弱、意识形态纷扰等诸多流弊。破解这些难题,确需加强与大陆之间的学术交流,而这也是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课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台湾地区;世界史研究;西洋史;学术主体性;本土化
·城市史研究·
美国城市更新再认识——以纽约市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李文硕,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上海,200234。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城市在去工业化影响下陷入萧条的困境。在去工业化过程中,美国中心城市从制造业中心向信息、服务和管理中心过渡,工业时代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已无法满足新经济结构的需求。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城市,纽约市遭遇去工业化的冲击尤为严重,制造业迁往郊区,大量人口失业,富裕人群和中产阶级离开城市。为此,美国各界纷纷寻求解决之道,最终促成城市更新的启动。纽约城市更新集中在中产阶级住房、大型文化设施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方面,为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20世纪 80年代以来纽约经济的转型复苏不无关系。城市更新尽管造成了贫困人口流离失所等社会问题,但从长时段看并非单一的城市商业地产开发。而是呈现出多重路径,从空间改造的角度为80年代以来的城市复兴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去工业化;大都市区;城市更新;中心城市;纽约市
·学术评论·
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
【作者】张秀丽,历史学博士,《史学月刊》编辑部副编审,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慈善公益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一书利用新史料研究新问题,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近代义演活动与慈善公益之间多元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该著通过义务戏、慈善音乐会、慈善游艺会等不同的娱乐演艺形式,分析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发生发展;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主办或参与义演活动,使之服务于各自筹募资金、扶危济难的需求和目的,揭示不同社会环境下义演活动的不同面向。该著是中国近代慈善史甚至是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慈善义演作为考察中国近代慈善与社会的新视角,将大大深化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史的研究。
【关键词】慈善史;慈善义演;慈善公益
·会议综述·
70年来史学研究范式的变迁
——“《史学月刊》创刊70周年纪念暨第四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综述
【作者】赵广军,《史学月刊》编辑部副教授;王煜皓,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