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西周春秋周王级庙制研究
【作者】王晖,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科资深教授。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从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献、金文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天子诸侯宗庙遗址来看,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代代更替的近亲三庙是父考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周天子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之上加上周文武王“周庙”以及高祖上帝、后稷庙。西周春秋时期鲁国经周王朝特许,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加上太庙周公庙、世祖伯禽庙以及郊祭上帝、后稷等四庙。云塘、齐镇西周建筑遗址应是西周后期修建起来的西周两座王室宗庙群,齐镇宗庙群是西周王室近亲曾祖父、祖父、父考三座宗庙,云塘宗庙群可能是王室重臣一座近亲三庙,这为周代近亲三庙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论宋神宗朝“朝廷钱物”的封桩与征调
【作者】张亦冰,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100872。
【摘要】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宋廷对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调整,通过出卖铜铅监场、牧监等方式,储存了大量钱物,由朝廷支配用度,是为“朝廷封桩钱物”。至于常平、免役等新法收入,起初多用于青苗借贷、供给吏禄等特定支费,并未纳入朝廷封桩范畴,直到熙宁八年以后,宋廷方才定额起发这部分钱物,并于元丰年间专设库藏封桩。两类钱物管理方式的差异,反映出王安石与宋神宗“理财”理念与实践的分歧:前者意图“开合敛散”以抑兼并、养吏士,后者则视其为“富国强兵”的基础。随着新政逐渐由神宗主导,新法钱物的用途与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北宋末年,部分臣僚认为“朝廷钱物”的封桩与征调,破坏了祖宗之法,并将其归咎于王安石,未必属实。
汉儒从祀文庙与清代官方的汉学评价
【作者】李佳,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有清一代,汉儒郑玄、许慎、刘德与赵岐先后从祀文庙,尤其是清朝褒扬郑玄、许慎、赵岐三位东汉儒生的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明嘉靖九年确立的文庙从祀独重西汉传经之儒的标准,这对清代汉学具有鼓舞、提振的意义。但是,是否得到朱熹的赞许,或者是否有助于宋儒发明义理,成为清代官方考虑汉儒能否从祀文庙的条件,也是评价汉学价值的重要尺度。清朝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等官修书籍中展现出汉宋兼采的态度,但在讨论汉儒从祀文庙这一议题时,则凸显出宋学居于汉学之上的秩序观念。清代官方的汉学评价,在不同语境中存在有微妙差异。
文教兴替之际地方保守文人的生活世界——以武进苔岑吟社文人群体为例
【作者】洪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培龙,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摘要】地方保守文人如何应对文教剧变,是中国近代文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活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聚合了大量江苏武进及周边区域保守文人的武进苔岑吟社,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新近影印出版的武进苔岑吟社社集、新发现的社团报刊、社员诗文集等史料,恰为武进苔岑吟社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材料。此社团文人以其生活世界为主要场域,进行着种种保存传统与调适自我的日常实践。还原这些实践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刻意涵,对于推进地方保守文人的研究,以及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变迁及其对于“人”的具体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旅沪浙商与义演筹赈——以绍兴同乡会1934年旱灾筹赈为视角
【作者】郭常英,河南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地方保守文人如何应对文教剧变,是中国近代文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活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聚合了大量江苏武进及周边区域保守文人的武进苔岑吟社,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新近影印出版的武进苔岑吟社社集、新发现的社团报刊、社员诗文集等史料,恰为武进苔岑吟社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材料。此社团文人以其生活世界为主要场域,进行着种种保存传统与调适自我的日常实践。还原这些实践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刻意涵,对于推进地方保守文人的研究,以及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变迁及其对于“人”的具体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嘉峪关为中华东西干线之中心”: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略河西走廊
【作者】吴敏超,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东部大片领土被日军占领,西北成为国民政府抗战建国之重要基地。1941年,国民政府开始着力经略河西走廊,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前往甘青宁三省,游说马步芳、马步青兄弟换防。1942年,中央军入驻河西走廊,蒋介石巡视西北一个月,密切中央与西北各地的联系。国民政府加强在河西走廊的军政控制,对于解决新疆问题、维护西北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嘉峪关为中华东西干线之中心”的提出,一改国人视嘉峪关外为偏远之地的既有看法,显示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北边疆的重视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之决心。
绅权扩张:谭延闿与清末湖南咨议局
【作者】周志永,历史学博士,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重庆,400044。
【摘要】清末预备立宪背景下,地方各省纷纷成立咨议局,接受新思想熏陶的士绅多加入其中。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拥有较强的参政意识,率咨议局与巡抚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清季官绅冲突的原因由多方所致,既有宪政支持下士绅权力扩张的因素,又有立宪进程中制度不完备的因素。为从制度上保障绅权扩张,谭延闿迫切希望加快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反对“皇族内阁”失败后,谭延闿对清廷由希望变为绝望,并最终倒向革命。预备立宪期间,谭延闿积极宣传宪政思想,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他的角色转换和心路历程亦是清末一些开明士绅或知识分子嬗变的缩影。
中共对新军阀现象之认识(1927—1930)
【作者】贺怀锴,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校聘副教授、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基于蒋介石的反动言论和行为,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新军阀的概念,并指明了新军阀媚外压内的本质及派系斗争的特征。就新军阀战争的认识上,中共既指明了新军阀混战的原因,又揭露了新军阀战争争权夺利的性质,同时还指出了新军阀战争的频繁与庞大规模。在新军阀统治之下,人民群众受到了沉重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极端困苦,基于此,中共给出了解救民众于苦难的办法,并引导其走向革命之路。
外国友人对新四军的支持与帮助考论
【作者】汪谦干,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发展迅速,但经费非常困难。新四军为解决经费问题,除了通过抗日民主政府筹措、军队自筹和战斗缴获、没收敌人资财等方式外,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发展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和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思想,从而获得国内外广泛支持与援助。新四军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很重视宣传工作。新四军通过外国友人撰写的报道在国内外树立了坚定抗日的形象。很多外国友人也通过不停地呼吁新四军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在国内外帮助新四军筹集了部分经费,获得了一些医疗援助。
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安全防卫管理与情报隐患
【作者】王颖鹏,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安全防卫制度的构建与执行是曼哈顿计划安全防卫体系中两个重要维度。为保守机密信息,防止外来势力蓄意破坏,曼哈顿计划安全防卫体系从反情报、人员及公司审查、工厂保卫、运输安全以及情报安全等领域作出周密规划和部署。但是,通过对安全防卫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却能发现诸多背离计划初衷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安全防卫管理的各个阶段,它们既是曼哈顿计划的情报隐患,也反映出安全防卫制度设计与制度践行中的深层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清华简所见先秦《诗》文本的史学特质
【作者】李秀强,文学博士,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综合传世与出土文献来看,先秦《诗》文本的显著特色在“史”。据《周礼》等传世文献所载,先秦之《诗》是由史官执掌与流传的,故具有史学特质。而从清华简“诗”类文献来看,先秦之《诗》亦具有史学特质,并体现在史料价值、史诗精神、史政意蕴三方面。此外,清华简“诗”类文献还表明,战国时期楚地流传着一种“诗史合流”的《诗》文本,其特点是“依史作诗”“以诗志史”。依此而知,王国维将春秋以降的《诗》分为“诗家之诗”与“乐家之诗”两系,基本合理,但可能并不全面。实际上,先秦传《诗》系统还应包含“史家之诗”,而“史家之诗”便是“诗史合流”之《诗》。
戴震“背师”问题析论
【作者】乔治忠,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清代学者戴震是否“背师”的问题,学界颇有争议,莫衷一是。此中还牵涉他是否曾经正式拜江永为师,这些都应当予以论定,作为整体上研讨戴震的学术前哨。随着新旧史料的发掘和阐释,戴震曾经拜江永为师的事实可以基本理清。江永在天文历算学上有极高造诣,推重西学,不同意“西学中源”之说,受到当时学界主流的排斥和冷落。但江永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并以此教导弟子,这曾获得戴震赞颂。但戴震于乾隆十九年进京之后,将从江永处学到的天文、历算等知识,反用于阿附“西学中源”说,投靠主流学界和官方以谋求名利,做出许多践踏学术底线的行为,这是无可辩解的背师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