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1-31 浏览次数:

“法律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笔谈

【编者按】长期以来,法律史是建制于法学之中的一门学科,从业者多为法学界人士。近年来,很多历史学者进入该领域,不少重要学术成果相继出版发行,在史学界颇为瞩目,一时间呈献“显学”之势。总体而言,法律史是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当然,还需要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换言之,法律史是法学、史学学者们的“共同事业”,只有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路径的学界相互交流、求同存异、互鉴学习,才能共同推进法律史研究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期开设“法律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笔谈栏目,邀请在法律史研究领域中颇有造诣的法学、史学学科的新锐学者撰写笔谈:既有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考,也有方法论的自觉与反思,还有重要概念的探讨等。本期笔谈,意在抛砖引玉,我们诚挚期盼,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法律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制作“习惯”:近代民法典编纂的习惯调查

【作者】陈颐,法学博士,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200092。

 

州县司法档案研究中的个案与普遍性问题

【作者】杜正贞,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310058。

 

让“人”回归法律史研究

【作者】李在全,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有没有“正宗”的法律史研究?

【作者】胡永恒,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北京,100101。

 

·专题研究·

西周至秦汉直诉机构的演变

【作者】刘玉堂,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薛源,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1。

【摘要】中国古代直诉机构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变化,体现出君主权力的逐步强化。西周的司法审级制尚未成型,《周礼》“肺石”“路鼓”作为“越诉”的一种形式,尚不能代表当时的直诉制度。金文中周臣可进行司法复审,周王可直接受理他人诉讼,这应是《周礼》“肺石”“路鼓”说的来源。随着战国君主专制的发展,代表君权意志的宫门“路鼓”整合了外朝“肺石”的功能,成为吏民“直诉”的主要途径。秦代御史大夫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汉代以降,御史中丞、中书令、中书谒者、尚书令及其他非定职的下层官吏先后接替御史长官的工作,辅佐天子对吏民的“直诉”进行审核。

 

出入宫朝:宋代宦官的品阶结构与职位序列

【作者】丁义珏,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宋代宦官活跃于国家行政中众多环节,却未酿阉祸,其要在于独特的人事制度。宦官品阶被纵向截断,内侍两省掌握本省宦官之名籍与迁转;宦官升至内常侍及内殿崇班,人事关系从两省转出,归枢密院管辖。宦官的差遣遍及中外,都在行政中接受外朝监督。高层宦官形成差遣序列,都知、押班等“省官”之任命需经外朝取旨,且出外制;勾当御药院等以下则由本省选差、注拟,枢密院出宣,外朝较难置喙。人事关系的切割让宦官系统既独立于外朝,又不完整。宋廷一方面令部分中高级宦官获得外朝官员身份,另一方面又让外朝部分介入他们的品阶迁转与差遣注拟,令宦官群体呈现出鲜明的“出入宫朝”之特点。这造成了宫朝间在人事上既分立又交错,行政上便能既协同共事又相互掣肘。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明朝商人

【作者】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摘要】在琉、日的明朝商人陈申、许仪后等获悉丰臣秀吉将发动侵略明朝的战争,想方设法将消息传回国内。随后,许仪后成为明朝去日本打探消息的线人,他总是尽可能为明朝提供帮助。明朝从商人手上征集粮草,指令商船协助运送粮饷,又召募行商前往朝鲜,为明军将士提供生活必需品,以弥补朝鲜商业不发达、不用白银为流通货币的缺陷。朝鲜不满于明朝行商赚走明军将士白银和大量购买朝鲜人参、水铁等物品,不准他们租用粮船,拒绝为他们运送物品,并借机加以打击;同时希望留置水铁制品,以便为其制造火器。本次战争对于商人的依仗,也体现了明朝商人在万历年间较高的社会地位。战争结束不久,朝鲜即开放白银禁令,最终融入白银世界之中。

 

识字习礼:明清杂字中的礼仪知识与礼下庶人

【作者】温海波,历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从明清地方性的杂字读物出发,可以勾勒出有别于通过王朝礼制或经学注疏考察“礼下庶人”的知识图景。乡里小儒在编纂杂字时,把庙堂礼典、儒家礼仪与神鬼、佛道、风水杂糅,礼俗互动交融。为使礼仪文字浅白直露以易于民众接受,杂字编纂大都分门别类,并将日用类书中的礼仪格套简化,原先礼仪的段落篇章转换为日用字书中的字词短语。从长时段的知识史历程看,宋元以来的礼仪典制是礼仪下乡的制度保障,士大夫编纂的各类礼仪文本推进了礼仪通俗化,而明清社会变迁促成礼仪下沉到日常的识字读写。礼仪杂字既是明清识字领域发展的新产物,也是涵育明清乡里礼秩的新文类,文字下乡和礼仪下渗相互因应,合力刻画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与礼仪。

晚清琼州开埠研究(1858—1876)——基于英国档案的考察

【作者】郑彬彬,历史学博士,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上海,200444。

【摘要】琼州开埠耗时18年,经历待开埠、开埠中止和开埠成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次第演进,是不同历史背景下英方控制开埠成本、规范香港与粤西贸易及与中、美、法互动博弈的结果。这透视出英方扩张在华利益,存在财政控制、调适帝国内部利益、对华外交博弈及与法、美列强竞合等多重考量。琼州开埠,不仅使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网络中的“新加坡—琼州—香港”贸易纳入条约管辖,且联通英、法在中国(香港)和越南(河内、海防、西贡)的殖民地市场,使该区域数百年来的朝贡贸易网络覆盖上了西方条约体制。

 

1949年前后英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变化与国民党当局应对

【作者】郭元博,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摘要】1949年前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策随之发生变化。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方采取中立政策,一方面与国民党当局保持外交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国共产党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并逐步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战略。渡江战役后,英国意识到国民党蒋介石败局已定,中国共产党将会解放全中国,应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适当时机对其承认。1949年10月英国确立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1950年1月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立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英国及世界各国关系。国民党当局虽然试图通过外交活动阻止英国承认新中国,但以失败告终。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与英国关系逐步向好发展,国民党当局与英国关系则逐渐疏远。

 

《斯拉夫女人告别曲》:20世纪俄国历史变迁中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忆

【作者】张建华,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黑河学院特聘教授。北京,100875。

【摘要】1912年诞生并唱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斯拉夫女人告别曲》,是一首源于民间却反复被“政治化”的歌曲。它经历20世纪百年的俄国历史变迁和政治风云,穿越了俄罗斯帝国临时政府苏联当代俄罗斯的历史时空,其本身负载了深厚的时代印痕和更为厚重的历史记忆,拥有较为特殊的史料价值和明显的史学意义。《斯拉夫女人告别曲》在对外战争或防御外敌方面是最鲜明的国家符号和民族旗帜,是超越民族、政治和阶层差异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聚合各种力量同仇敌忾的工具。此曲在其历史流传过程中曾经伴随着俄国政治分歧和国家动荡,但最终则扮演了政治和解与民族和谐的重要角色,以鲜活的方式印证了20世纪俄国历史的演变进程。

 

·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

数字人文与清代官僚政治史研究

【作者】胡恒,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朱浒,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清代官僚政治史研究已走过百年,既取得辉煌成绩,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在新的研究条件下重新出发,除了借鉴活的制度史、制度史观、日常统治史等政治史研究经典理路之外,也需要充分发挥清史研究的特点,引入结构思维,建立一套平衡“混沌”与“秩序”的复杂史学解释系统,数字人文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清代职官信息全样本数据建设基础上,学界有望利用数字人文方法对清代官僚结构、空间差异、流动性与政治网络等问题开展新的分析,实现数字人文与传统史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但这一过程也同样深具挑战。


关于数字人文进入清代河流研究的若干想法

【作者】潘威,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岳佳雲,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清代是中国河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也是管理河流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过程的背后是环境、制度、社会与技术等诸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数字人文”在梳理、观察这一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处理大规模、多来源史料和时空三维分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若将以往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推广至全国其他河流问题研究,通过思考这一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难题与解决方案,可以勾画“数字人文”在清代以来中国水环境研究中的面貌。

 

·会议综述·

“从清末省制新政到中共省委制建构的历史与逻辑”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陈晶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陈玉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省级政治制度是联通中央与地方的枢纽,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凸显。为进一步研究、探讨近代中国省制变革与国家治道的内在理路及其经验教训,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史学月刊》编辑部主办,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承办的“从清末省制新政到中共省委制建构的历史与逻辑——近代中国省制变革·社会变迁·治道开新·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6月4日—5日成功举行。此次会议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会场设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历史文化学院会议室。会议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翁有为教授主持。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历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等科研机构、高校、学术报刊的70余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各抒灼见。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文化中的“形上”与兰克史学中的“虚质”

【作者】杨天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中外传统史学均讲究依据事实材料重建历史,同时看重形而上的历史思辨。西学东渐之后中国史家渐离传统,加之学习西学过程中部分学人对兰克的误读,只注意到兰克史学理论中被其中国传人不恰当表述的“实证”一面,忽略了兰克的历史哲学思考,致使研究出现忽略“虚证”的偏颇。本文致力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形而上的学术思想资源,同时发掘被严重忽略的兰克史学对史料的超越,提出历史研究须虚实结合,但在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下,则应适当偏重形上思辨,注重“虚证”,以提高研究成果水准及研究者的学术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