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史学月刊》2023年第12期 发布日期: 2023-11-23 浏览次数:

·专题研究·

“立子杀弟”与北魏皇位继承问题

【作者】廖基添,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在拓跋鲜卑建立国家的进程中,君位继承制度亦随之转型,由部族传统下的兄终弟及制转变为华夏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了排除旧制的干扰,北魏前期诸帝对宗室近属展开普遍性的、惯例性的政治清洗,我们称之为“立子杀弟”现象。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之先河,二者相互配合,旨在消除同母弟等因素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威胁。明元帝循道武帝之轨辙,使二者固化为政治惯例。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以及献文帝朝政局走向的影响,不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立子杀弟”现象就此终结。

【关键词】北魏;宗室;立子杀弟;皇位继承;子贵母死

 

明代净军考论

【作者】刘哲,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文源,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员。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明朝将因违反律例罚处充军服役的阉宦称为净军。净军出现于洪武年间,最初由犯罪宦官充军而来。正统以后,因私阉之风兴起,为遏制民间自宫恶习,明廷参照阉宦犯禁律令,将大量自宫者发配充军,使净军群体迅速扩大。净军主要被发往上林苑南海子、南京孝陵及边地卫所应役,并由宦官机构负责管辖,其或耕种,或戍守,晚明时更有充任禁军者。由于身份特殊,净军在经济上较一般杂役户略享优待,个别者还有投机进取之门路,不过大多数仍是过着备受盘剥的生活。由于明廷对净军缺乏明确的制度性安排,使得这一群体游移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最终成为宫廷政争的工具,其在宦官政治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明代;净军;宦官制度

 

盛宣怀与中葡广澳铁路合同谈判中的选商

【作者】赵伟,历史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江苏,苏州,215009;朱从兵,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1902年10月中葡互换关于中葡铁路公司建筑广澳铁路照会,葡萄牙政府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不同意清政府在澳门设立海关分关,1903年10月再次派白朗谷为全权大臣,与清政府重新进行中葡商约谈判,并签订以商办为宗旨、以均股平权为核心内容的广澳铁路合同。铁路合同签订的前提是中葡双方派出各自的商董参与谈判,葡方较早派出商董伯多禄,但中方商董的选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盛宣怀先后在澳门华商、香港华商中物色合适人选,颇费周折,最后选定粤商林德远参与合同谈判。盛宣怀选商困难的原因在于:确有实力之华商难得,且身份复杂,他们顾虑在中葡合办铁路的机制中利权得不到应有保护,“虑葡商专权”是当时华商的基本心态。盛宣怀等人第一次尝试在一条铁路线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真正建立起商办体制和中外商民合办机制并非易事,近代铁路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由此而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广澳铁路合同;中葡商约;盛宣怀;林德远;卢华富

 

“民国民照心镜”——论马相伯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兼析其政治思想

【作者】薛玉琴,历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杭州,311121。

【摘要】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是时代的中心议题,作为晚清立宪派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元勋马相伯认为革命的目的是自由立国。他提出的人道自由主义的立国理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内涵不仅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制度建国的宪政主义理念。马相伯认为民初政局致乱之源主要在于政体设计原理的谬误,以及国人对于国体政体概念的误解。他以法国现代宪法学的创始人艾斯曼的宪法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量中国的历史传统、国情、政党的发育等因素,明确提出民国政体应该采行总统制,建立强固政府的主张;同时,他又提出实行地方自治、联邦制作为挽救共和的方略。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马相伯极力维护政府的“权力”与人民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从中可以管窥中国近代早期具有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家立国的良苦用心,以及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曲折。

【关键词】辛亥革命;马相伯;国体;政体;地方自治;联邦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与植被恢复困局

【作者】李建中,历史学博士,南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近代黄河流域生态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相关领域人士的持续关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水利及相关专业知识群体从探求黄河“上旱下泛”的根源出发,指出欲根治黄河,必须调节中上游的气候、治理沙漠、恢复植被、开展水土保持;由此扩展,论证了植被在民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功效。基于此,以根治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发展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农牧业为鹄的,向政府提出了相关建议。政府接受并萃取建议之精华,制定了以“两带一区加育苗”为内核旨在减除黄河河床内的泥沙、中上游蓄水保土、调节气候及防治沙漠扩张的计划。这些认知、建议、计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但由于时局不靖及缺乏物资、劳工、经费等具体支撑,而使黄河治理及恢复植被的实践归于失败。

【关键词】民国;黄河流域;植被;水土保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改革中的“赫尔之家”

【作者】杨长云,历史学博士,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444。

【摘要】1889年成立的芝加哥“赫尔之家”是美国社会安置运动的代表。“赫尔之家”成为美国第一代职业女性的培训基地,这些女性进入大学、政府和市政机构,成为作家、研究人员和高管,以及决心改善城市生活、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严重问题的改革者。通过“赫尔之家”,以女性为主的改革者致力于改善市政,建设公园和游戏场,并为城市带来社区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消除贫困和促进机会平等。在解决城市问题和实现城市改革目标的过程中,“赫尔之家”表现出双重作用。一方面,作为安置所,“赫尔之家”为所在社区新移民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和援助;另一方面,居民在“赫尔之家”参与活动,安置所逐渐转变为实现城市改革的实验场所,他们在那里提出并尝试新的想法。

【关键词】美国;赫尔之家;城市改革;市民参与;简·亚当斯;社会安置

 

20世纪20年代日本向巴西移民活动的重心调整和措施优化

【作者】杜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101。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受国内外形势所迫,日本把向海外移民视为释放社会压力的“解压阀”,将移民重心由北美调转至南美,并将巴西确定为移民首要目的国。为此,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移民活动的举措:一方面为海外移民活动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补助移民的交通费用,补贴移民公司和轮船公司在招募和运输环节中的花销,并以低息贷款的方式帮助移民在巴西购地置业;另一方面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移民输出网络,全力资助海外兴业株式会社,还支持建立了诸多海外协会,成立了海外移住组合。日本政府对巴西移民活动的重心调整和措施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日本海外移民思想的根本转变:一是放弃近代以来缺乏计划、目光短浅的契约劳工移民模式,转向精密筹划、注重长效、以定居为目的自耕农移民模式;二是将移民活动与海外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推动日本的殖民扩张和资本扩张。

【关键词】巴西;日本移民;海外兴业株式会社;海外协会;海外移住组合

 

·史家与史学·

史家注史:朱绍侯先生与《今注本二十四史》

【作者】赵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成员,北京,100101;孙晓,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成员,北京,100101。

【摘要】今注本《宋书》的校注,是朱绍侯先生学术生涯最后二十多年花费心力甚多、至为牵挂的学术事业。史家注史是《今注本二十四史》的重要原则和鲜明特色。今注本《宋书》以人名、地名、职官、典故、制度等作为注释重点,强调从史学工作者的角度展开校勘和注释,注重版本的改误纠谬,史实的正义疏通,史料的补充增益。今注本《宋书》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具有开创性的正史文献整理作品,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注释最为全面的一部《宋书》。广博厚实的学术功力,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是朱先生胜任主编一职并完成《宋书》校注的两个重要因素。朱先生是“史家注史”原则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始终支持《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各项工作,为《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朱绍侯;今注本二十四史;史家注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重思蒋廷黻的帝国主义观

【作者】王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241。

【摘要】帝国主义是蒋廷黻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基于对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形式的认同,他认为中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抵御帝国主义,保证国家主权的完整。但是,蒋廷黻相信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能够让中国从中获益,近代资本主义体系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他认为帝国主义并非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而是古今任何时候都存在的现象,并且无涉善恶。基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蒋廷黻认为中国要想在这样的国际秩序里自存,需要厉行中央集权,进行自上而下的国家建设。总之,蒋廷黻的帝国主义论,既表明他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大势颇有了解,又凸显出他对该如何突破旧的世界体系、构建更为平等且公平的国际新秩序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

【关键词】蒋廷黻;帝国主义;现代化

 

兰普莱希特文化史观的国际传播

【作者】柏悦,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德国文化史家卡尔·兰普莱希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作多部文化史巨著,并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史观点。兰普莱希特的文化史观在德国学界引发巨大争议,同时,在欧美国家乃至东亚国家广泛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热议。这一史学现象得益于兰普莱希特文化史观与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史学运动之间的同频共振,反映了20世纪初以来日益紧密的史学交往。另一方面,德国以外的学者出于为自身研究需求服务的目的,更多地聚焦于兰普莱希特文化史观中的“新史学”部分,一定程度上对于这种“新史学”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未予以彻底的剖析,对于他的文化史观中所渗透的德国传统史学的底色也没有察觉,这成为史学传播与交流之中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兰普莱希特;德国史学;文化史;史学传播;新史学